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斯就是一個悲劇人物,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的悲劇完全是他一手造成的。
一、李斯的「老鼠」哲學
李斯是楚國人,出生於楚國的上蔡縣(今河南上蔡)。上蔡併入秦帝國以來,屬於陳郡。李斯大概生於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80), 相當於秦昭王二十七年,比秦始皇大二十一歲,比趙高大二十四歲。
年輕的時候,李斯在楚國的郡府中做文法小吏,鬱郁悶悶,很是有些懷才不遇。他一個人住在郡吏的宿舍裡,去廁所時常常遇見老鼠偷吃糞便中的殘物,每當有人或者是狗走近,老鼠們驚恐不安,紛紛逃竄,他覺得可憐,更覺得悲哀。
有一天,他有事去政府的糧倉,看見倉中的老鼠個個肥大白皙,住在屋簷之下,飽食終日,也不受人和狗的驚擾,境況優遊自在,與廁所中的老鼠有如天壤之別。李斯是聰慧敏感的人,就在這一瞬間,他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忍不住高聲感嘆道:「人之賢明與不肖,如同鼠在倉中與廁中,取決於不同的地位而已。」
地位決定貴賤,人生在於選擇。他頓悟了,當即決定,鬱郁卑賤的生活再不能繼續下去,人生必須有一個根本的改變。
戰國是百家爭鳴的時代,眾多的學者先生,紛紛著書立說,爭鋒論辯。道家潛心於宇宙萬物,追究貫通天地人世之原理大道;儒家整齊君臣父子夫婦禮義,致力於道德倫理之建立;陰陽家依據日月起伏、四季變遷而統括國家興替、歷史嬗變;墨家崇尚賢能而提倡節儉,以博愛反戰的精神深入民間;法家最是深刻實用,以法、術、勢規範政治和社會,一心致力於強權的建立;至於名家,既抽象於名詞與實物間的哲理,又嚴格於名目與實際間的差異,超脫於世,早早地進入了邏輯思辨。
諸子百家,分門別類,千差萬別,成就了中國歷史上千年不遇的理性之覺醒。這些獨樹一幟、學有所成的先生們,往往興私學,集弟子,遍遊天下。他們遊說各國權勢人物,或者自己投身政界經世致用,或者送弟子出仕幹政,自己在幕後發揮影響。如此世風之下,思想鼓動時代,掀起人才流動的大潮,對於有志向有能力的青年來說,從師遊學,客卿出仕,成為出人頭地的一條輝煌大道。
當時,著名的學者荀子正在楚國,他受楚國大臣、以養士著名的戰國四大公子之一春申君黃歇的賞識,被任命為蘭陵縣(今山東蒼山縣)的縣令。春申君死後,他廢官家居蘭陵,著述教學,聲名遠播各國。荀子是先秦諸子中最後一位大師級的人物,他的學問,集戰國後期各家學派之大成,貫通了道、儒、墨、法、名辯、陰陽各家。
荀子的學問,道、禮、法相通相生,著眼於當世而與時應變,最能吸引積極人世的青年。各國的青年學子,紛紛慕名而來,投奔其門下。李斯早就耳聞荀子高名,經過認真考慮,他辭去郡小吏,千裡迢迢,由上蔡來到蘭陵,人荀子門下做了學生。
李斯來到荀子門下,學習的是經世致用的帝王之術,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實用政治學。數年以後,李斯完成了自己的學業,決心學有所用,準備用自己的所學去遊說執政當權者,參政出仕,博取高位利祿,徹底地改變自己的處境和地位。此時的李斯,已經不是自比廁中鼠的郡縣小吏,他有了知識和眼光,他要憑自己的能力做倉中鼠。
李斯對當時的國際形勢作了細緻的分析和研究後,決定離開楚國到秦國去。他看準了秦國強大,將來的天下是秦國的天下,到秦國可以有所作為,可以建功立業。
他對老師荀子說道:「弟子李斯聽說過這樣的話,機會來臨的時候,萬萬不可怠慢。眼下是各國爭雄的時代,遊說之士主持各國政事。秦王有意吞併天下,稱帝而治,這正是平民布衣縱橫馳騁的時機,學者遊士博取收穫的機會。人處卑賤之位而不思變,正如圈養的禽獸,只能張嘴等食,不過徒有一張人臉,兩腿可以直立行走而已。所以說,卑賤是人生最大的恥辱,貧窮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長久處於卑賤的地位、貧窮的境地,反而譏諷富貴、厭惡利祿,以自託於無為來自我安慰和解脫,不過是無能而已,絕非士人應有的情懷。我決意西去秦國,遊說秦王。」
在荀子的眾多弟子當中,最出名的有兩位。一位是李斯,另一位就是後來成為集法家之大成的學者韓非。韓非比李斯年紀稍大一些,他們同時在荀子門下學習,算是同學。不過,韓非是韓國的王族子弟,因為口吃不善言談,走了著書立說的路。李斯出身於下層平民,急於改變自己的命運,選擇了入秦從政求仕的路。
據說,李斯決定入秦以後,荀子為他未來的命運不安,曾經夜不能眠。作為老師,荀子了解弟子李斯的心情,也賞識他的能力;不過,李斯將祿利視為人生最大目的,這種極端功利的人生觀,荀子以為危險不祥,最終可能會招來不幸,所謂物極必反,道家之所忌諱也。
李斯入秦,大概是在莊襄王三年(前 247)。 莊襄王是秦始皇的父親,他在趙國做了多年的人質,後來得到邯鄲巨商呂不韋的幫助回到秦國,做了秦王。李斯來到秦國的時候,正趕上莊襄王過世。當時,李斯三十四歲左右,新即位的秦王政還只是十三歲的少年,在養祖母華陽太后、親祖母夏太后、母親帝太后的監護下,主要政務由承相呂不韋等大臣主持。
入呂不韋門下,李斯得以直接面見呂不韋,積極將自己的書法、文學和政治才能顯露出來。呂不韋極為賞識李斯,他把李斯推薦到秦王宮廷做了郎官,成為秦王贏政身邊的文職侍從。進入宮廷的李斯,逐漸得到年輕的秦王的信賴,他的政見策劃,一一被秦王採納實行。不久,他被秦王任命為長史,成為秦王宮廷的秘書長,開始直接參與秦國政治。
在以後長達三十餘年的秦國政治生活中,李斯以他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機警的政治智慧,一帆風順,步步高升。
長史之後,他先被任命為客卿,也就是大臣級的顧問,後被任命為廷尉,相當於司法大臣,成為政府的主要閣僚之一,積極參與了消滅六國、統一天下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秦帝國建立以後,李斯的治國之才得到了完全發揮,秦帝國強化和鞏固統治的各項政策,幾乎都出於李斯的策劃。
大概是在秦始皇三十年(前 217),李斯被始皇帝任命為左丞相,封為列侯,成為帝國政府中僅次於皇帝的權勢人物。李斯有子女多人,長子李由出任秦的三川郡太守,執掌連接關中、關東要地的封疆大任,其他的兒子皆娶秦的公主為媳,女兒也都嫁與秦的公子為妻。此時的李斯,可謂位極人臣,顯赫榮耀之極。
物盛而衰,顯赫榮耀之極,正是憂患滋生之始。李斯清楚,自己本是楚國的布衣平民,原本不過是卑賤的廁中鼠,入秦三十餘年來,官至丞相,爵封列侯,大富大貴,豈是倉中鼠所能比況。
然而,所有這一切,根基都在於皇上的信任和賞識,一旦皇上的信任動搖變動,所有的榮華富貴,不過是砂石之上的建築,隨時可能崩潰。高處感寒,愈是高位愈是不安定的危機感,李斯是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了。李斯出任丞相後,長子李由從三川郡守任上歸省回到鹹陽。
李斯高興,在家設酒宴慶賀。鹹陽城內,政府百官雲集,丞相府邸前聚集的馬車,超過一千乘。面對如此空前盛況,李斯榮耀滿足之餘,不禁滋生出物盛而衰、何以收場的傷感來。他對李由喟然長嘆道:「我記得先師荀卿說過,『物禁大盛』。我李斯乃是上蔡出身的布衣,居住於裡巷的平民,承蒙皇上賞識,拔擢至於如此。當今天下,以人臣地位計量,沒有居於老夫之上者,可謂富貴之極了。物盛則衰,未來吉兇難測,眼下好戲不知何以收場啊。」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斯的不祥預感漸漸接近現實成真。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始皇帝遊幸鹹陽郊外的梁山宮,登山遠眺,正好望見丞相李斯的車馬行列經過,盛大華麗,十分壯觀。始皇帝當即沉下臉來,頗有不以為然的表示。事後,陪同始皇帝在場的侍衛官員將消息透露給李斯,李斯惶然警惕,馬上將自己的出行車馬作了相應的減損。
李斯的本意,是以自我約束消除始皇帝的不滿,減輕高位榮華所帶來的危險。殊不知,始皇帝再次看到李斯的車馬行列時,馬上察覺到丞相車騎前後減損間的內在關聯,他勃然怒道:「是誰洩露了我的話,通報了丞相? 」嚴厲追究之下,沒有人承認。始皇帝震怒,將當時所有在場的侍衛人員全部處死。事情的結果,完全出乎李斯的意料之外。追究雖然沒有及於李斯,但高處不勝險、不知樓閣何時崩塌的危機感,已經是寒徹及於肌骨之間了。
始皇帝過世時,李斯大概已經七十一歲了。始皇帝的突然去世,給李斯帶來相當大的衝擊。自己是應該先走的人,卻留在了後面,來日無多的預感,使他有生命短暫的悲哀。不過,李斯畢竟是積極入世的人,實幹的政治家,在他的悲哀之中,更多的是對於時局和前景的憂慮。他清楚地知道,伴隨始皇帝的過世,帝國和自己的未來,都將因為新皇帝的即位而有重大的變化。
專制皇權制度下的臣民,個人身家性命,無不繫於主子一人。一朝天子一朝臣,今日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難保明日不成階下囚、刀下鬼。
二、李斯的悲劇
秦漢時代,古來的貴族社會遺風尚存,將相大臣被譴責問罪時,往往選擇引咎自殺,個人保持將相不辱的尊嚴,朝廷有刑不上大夫的聲名。與李斯一同被問罪的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都選擇了自殺,唯有李斯選擇了入獄受審。李斯之所以如此,是他貪戀人生,好死不如賴活著的賤民意識,支配了他的一生。
李斯選擇入獄,還有一條重要的理由,他實在是咽不下這口冤枉氣。
李斯被關押在獄中,悲憤交集,禁不住仰天長嘆道:「可嘆啊,可悲啊!如此不道的君主,還能為他作怎樣的計慮? 從前夏桀王殺關龍逢,商紂王殺比幹,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三位賢臣,忠誠無貳卻不免於冤死,因為盡忠錯了對象。如今我的智力不及三位賢臣,二世的無道遠過於三位暴君,我盡忠而死不也是當然的嗎?
李斯是絕頂聰明的人,他在悲憤之餘,也體察到無望,他在心中一一歷數了二世的失政,眼前浮現出秦帝國滅亡的前景。
他感嘆道:「二世的統治豈有不亂的道理! 夷滅自己的兄弟自立為皇帝,誅殺忠臣任用卑賤邪惡之人,重啟修建阿房宮的工程,徭役徵發傾動天下。我不是沒有勸諫,是他罔聞而不聽從。大凡古代的聖人,飲食服飾有節度,車馬器物有定數,宮室建築有制度,頒布詔令,行事舉動,只要是增加費用而無益於民的,就會加以禁止,所以能夠長治久安。如今不惜毀親作孽,殘害兄弟,不計是非功過,侵殺忠臣,不吝民脂民膏,大修宮室。三大惡行如此推行,天下萬民抗命不聽。如今造反者已經攻佔了半個天下,二世還糊塗尚未清醒,一心任用趙高。我的眼前,已經看得見盜賊進入鹹陽,麋鹿遊走於殿上的景象了!」
李斯認為,自己對秦王朝有大功而絕無絲毫反心,李斯相信,自己能文善辯精通文法,他之所以選擇了下吏人獄,也是因為他想伺機上書二世,寄望二世回心轉意赦免自己。
李斯從獄中上書二世說:「臣下自入秦以來,歷職至承相高位,參政治民已經三十多年,幾乎經歷了秦國由偏處一隅到一統天下的全過程。先王的時候,秦國的國土不過千裡,兵力不過數十萬。臣下盡輸薄才,謹奉法令,秘密派遣謀臣攜帶千金深人敵國遊說,分斷了山東諸侯,離間了各國君臣。又暗地在國內整軍備戰,修飭政教法令,獎勵戰士,尊寵功臣,重視爵祿,終於削平韓魏,攻破燕趙,夷滅齊楚,完成了兼併六國臣虜六王,一統天下立秦王為天子的偉業。如果臣下自認有罪,這是第一條罪行。」
李斯上書二世,經過深思熟慮,他是用自認罪行的形式,為自己評功擺好。秦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李斯位卑力小,參與不多,如今老臣們多不在人世,他大言不慚地擺起老資格,極力往自己臉上貼金。秦統一天下,特別是出任丞相後,李斯在政壇上風光十足,建樹也多。李斯接著擺起這一段功績來,話語連珠,一口氣羅列了六條之多。
他說:「如果臣下有罪的話,還有以下幾條。秦帝國國土並非不遼闊,又向北擴張,驅逐匈奴,向南推進,平定百越,這是第二條。 尊寵大臣,盛重爵位,密切大臣與王室間的親情,這是第三條。確立社稷祭祀,修明祖祭宗廟,用以彰顯主上的賢明,這是第四條。劃一車軌度量衡,統一文字法規,頒行天下,樹立起秦的威名,這是第五條。
整治馳道交通,修建離宮別館,滿足了主上得意於天下的心願,這是第六條。寬緩刑罰,輕徭薄賦,達成主上得民心的意願,致使萬民擁戴主上,至死不忘,這是第七條。如同我李斯這樣做臣下的人,犯下的上述的罪行早就當死無赦了。有幸能夠盡其所能一直到今天,其中的是非功過,懇願陛下明察! 」
李斯不僅是第一流的政客,也是第一流的文人,他的一生有三次有名的上書,篇篇都是先秦文章的名篇,篇篇也都是他人生轉折的標籤。秦王政十年,秦國政府下令驅逐在秦國的諸侯國人,李斯上了有名的「諫逐客書」,不僅促成秦王收回了命令,保全了自己,更由此而揚名發跡,在政壇上一帆風順。
二世二年,二世皇帝拒絕李斯輕徭薄賦的建議,下詔嚴厲譴責,揚言要追究李斯的兒子李由勾結盜賊的罪名,李斯上了有名的《奏請二世行督責書》,博得了二世的歡心,緩和了一時緊張的君臣關係,地位得以保全。如今,獄中的李斯又一次上書二世皇帝,他希望奇蹟再次出現。
然而,李斯這一次是打錯了算盤看走了眼,因為他的對手是趙高。趙高是宮廷陰謀政治的高手,精通法律,手段老辣,他並不去追究李斯聯絡大臣打擊自己的事情,而是翻舊帳打歷史牌,重提陳勝軍穿越三川郡攻入關中的舊事,追查當時的三川郡守、李斯的長子李由的責任,進而控告李斯父子串通楚國地區的盜賊大逆謀反,將李斯家族成員和賓客隨從通通逮捕收監。趙高對李斯嚴刑拷打,年老體衰的李斯實在是忍受不了肉體的痛苦,不得不承認趙高所定的罪名。
對於李斯可能上書和翻供的行動,趙高早就作了預防。他嚴密控制了李斯與外界聯繫的一切通道,截獲了李斯的上書,不露聲色地扣留在自己手中,然後開始下一步行動。趙高秘密派遣自己的親信,假冒御史、謁者和侍中前往獄中覆審李斯。
御史是副首相御史大夫的屬吏,負責大臣官員的監察和重大案件的審理,謁者和侍中是皇帝的親信近臣,常常作為皇帝的使者了解重大案件。李斯熟悉秦政府的整個運作,每次這些官員前來,他都懷著希望,如實地說明案情,依法予以申辯,結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招來殘酷的拷打,直到按照審問的要求服罪招供。
後來,當二世真的派遣身邊的近臣為使者,前往獄中面見李斯了解案情時,李斯已經徹底絕望,他呆望著又一次前來的使者,本能地以口頭的服罪來換取肉體痛楚的免除,如同從前一樣服罪招供,不敢更改一言一語。使者將了解的情況和招供的證詞上奏給二世,二世高興地說道:「如果沒有趙君,幾乎被丞相出賣了。」
二世二年七月,李斯以大逆謀反的罪名被判處夷滅三族,押解到鹹陽市街腰斬處死。據說,李斯被捆綁出獄時,回頭望著也被捆綁的兒子說道:「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父子二人,相望痛哭。
上蔡是李斯的故鄉,在今天的河南省上蔡縣。三十年前,李斯是楚國的上蔡縣小吏,混跡於裡巷市井,牽黃狗出東門追逐野兔,是他公餘生活的樂趣。三十年後,李斯是秦帝國的首相,位極人臣而大富大貴。到如今被押解刑場,回顧一生的起伏跌宕,功名如煙雲過眼,富貴如黃粱一夢,「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的少年行跡,竟然成了死前不可得的欲望,豈不令人感嘆悲傷。
我整理歷史到這裡,想對李斯的一生作蓋棺論定的總結而又甚感艱難。歷代史家論評李斯,稱他為古今第一熱衷富貴之人,為求富貴而取得成功,也為求富貴而苟折毀滅,可為名利場中人的千古明鑑。
不過,我最為感慨的是:李斯其人,毫無廉恥心道德感。他以為人生的目的在於利益,利益的所在,就是行動的所在,利益與道德無緣,利益與道義無關,當利益與道德不合的時候,拋棄道德,當利益與道義衝突時,割捨道義。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可以賣友求榮。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可以非難古今聖人。
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可以苟且變通。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可以謊言狡辯。我隱隱感到,李斯其人,既是他所生存的時代之人物典範,也是現代社會經濟人的前輩先驅,在他們所開創的巨大功業後面,繼之而來的往往是徹底的毀滅。讀史的後來者,不可不警惕深思!
二世二年七月,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等一大批大臣被誅殺以後,二世任命趙高為丞相,全面託付軍國大事,重新組建帝國政府。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