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李斯的一生精明卻遭腰斬,司馬遷為何說他咎由自取

2020-12-23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斯就是一個悲劇人物,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的悲劇完全是他一手造成的。

一、李斯的「老鼠」哲學

李斯是楚國人,出生於楚國的上蔡縣(今河南上蔡)。上蔡併入秦帝國以來,屬於陳郡。李斯大概生於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80), 相當於秦昭王二十七年,比秦始皇大二十一歲,比趙高大二十四歲。

年輕的時候,李斯在楚國的郡府中做文法小吏,鬱郁悶悶,很是有些懷才不遇。他一個人住在郡吏的宿舍裡,去廁所時常常遇見老鼠偷吃糞便中的殘物,每當有人或者是狗走近,老鼠們驚恐不安,紛紛逃竄,他覺得可憐,更覺得悲哀。

有一天,他有事去政府的糧倉,看見倉中的老鼠個個肥大白皙,住在屋簷之下,飽食終日,也不受人和狗的驚擾,境況優遊自在,與廁所中的老鼠有如天壤之別。李斯是聰慧敏感的人,就在這一瞬間,他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忍不住高聲感嘆道:「人之賢明與不肖,如同鼠在倉中與廁中,取決於不同的地位而已。」

地位決定貴賤,人生在於選擇。他頓悟了,當即決定,鬱郁卑賤的生活再不能繼續下去,人生必須有一個根本的改變。

戰國是百家爭鳴的時代,眾多的學者先生,紛紛著書立說,爭鋒論辯。道家潛心於宇宙萬物,追究貫通天地人世之原理大道;儒家整齊君臣父子夫婦禮義,致力於道德倫理之建立;陰陽家依據日月起伏、四季變遷而統括國家興替、歷史嬗變;墨家崇尚賢能而提倡節儉,以博愛反戰的精神深入民間;法家最是深刻實用,以法、術、勢規範政治和社會,一心致力於強權的建立;至於名家,既抽象於名詞與實物間的哲理,又嚴格於名目與實際間的差異,超脫於世,早早地進入了邏輯思辨。

諸子百家,分門別類,千差萬別,成就了中國歷史上千年不遇的理性之覺醒。這些獨樹一幟、學有所成的先生們,往往興私學,集弟子,遍遊天下。他們遊說各國權勢人物,或者自己投身政界經世致用,或者送弟子出仕幹政,自己在幕後發揮影響。如此世風之下,思想鼓動時代,掀起人才流動的大潮,對於有志向有能力的青年來說,從師遊學,客卿出仕,成為出人頭地的一條輝煌大道。

當時,著名的學者荀子正在楚國,他受楚國大臣、以養士著名的戰國四大公子之一春申君黃歇的賞識,被任命為蘭陵縣(今山東蒼山縣)的縣令。春申君死後,他廢官家居蘭陵,著述教學,聲名遠播各國。荀子是先秦諸子中最後一位大師級的人物,他的學問,集戰國後期各家學派之大成,貫通了道、儒、墨、法、名辯、陰陽各家。

荀子的學問,道、禮、法相通相生,著眼於當世而與時應變,最能吸引積極人世的青年。各國的青年學子,紛紛慕名而來,投奔其門下。李斯早就耳聞荀子高名,經過認真考慮,他辭去郡小吏,千裡迢迢,由上蔡來到蘭陵,人荀子門下做了學生。

李斯來到荀子門下,學習的是經世致用的帝王之術,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實用政治學。數年以後,李斯完成了自己的學業,決心學有所用,準備用自己的所學去遊說執政當權者,參政出仕,博取高位利祿,徹底地改變自己的處境和地位。此時的李斯,已經不是自比廁中鼠的郡縣小吏,他有了知識和眼光,他要憑自己的能力做倉中鼠。

李斯對當時的國際形勢作了細緻的分析和研究後,決定離開楚國到秦國去。他看準了秦國強大,將來的天下是秦國的天下,到秦國可以有所作為,可以建功立業。

他對老師荀子說道:「弟子李斯聽說過這樣的話,機會來臨的時候,萬萬不可怠慢。眼下是各國爭雄的時代,遊說之士主持各國政事。秦王有意吞併天下,稱帝而治,這正是平民布衣縱橫馳騁的時機,學者遊士博取收穫的機會。人處卑賤之位而不思變,正如圈養的禽獸,只能張嘴等食,不過徒有一張人臉,兩腿可以直立行走而已。所以說,卑賤是人生最大的恥辱,貧窮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長久處於卑賤的地位、貧窮的境地,反而譏諷富貴、厭惡利祿,以自託於無為來自我安慰和解脫,不過是無能而已,絕非士人應有的情懷。我決意西去秦國,遊說秦王。」

在荀子的眾多弟子當中,最出名的有兩位。一位是李斯,另一位就是後來成為集法家之大成的學者韓非。韓非比李斯年紀稍大一些,他們同時在荀子門下學習,算是同學。不過,韓非是韓國的王族子弟,因為口吃不善言談,走了著書立說的路。李斯出身於下層平民,急於改變自己的命運,選擇了入秦從政求仕的路。

據說,李斯決定入秦以後,荀子為他未來的命運不安,曾經夜不能眠。作為老師,荀子了解弟子李斯的心情,也賞識他的能力;不過,李斯將祿利視為人生最大目的,這種極端功利的人生觀,荀子以為危險不祥,最終可能會招來不幸,所謂物極必反,道家之所忌諱也。

李斯入秦,大概是在莊襄王三年(前 247)。 莊襄王是秦始皇的父親,他在趙國做了多年的人質,後來得到邯鄲巨商呂不韋的幫助回到秦國,做了秦王。李斯來到秦國的時候,正趕上莊襄王過世。當時,李斯三十四歲左右,新即位的秦王政還只是十三歲的少年,在養祖母華陽太后、親祖母夏太后、母親帝太后的監護下,主要政務由承相呂不韋等大臣主持。

入呂不韋門下,李斯得以直接面見呂不韋,積極將自己的書法、文學和政治才能顯露出來。呂不韋極為賞識李斯,他把李斯推薦到秦王宮廷做了郎官,成為秦王贏政身邊的文職侍從。進入宮廷的李斯,逐漸得到年輕的秦王的信賴,他的政見策劃,一一被秦王採納實行。不久,他被秦王任命為長史,成為秦王宮廷的秘書長,開始直接參與秦國政治。

在以後長達三十餘年的秦國政治生活中,李斯以他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機警的政治智慧,一帆風順,步步高升。

長史之後,他先被任命為客卿,也就是大臣級的顧問,後被任命為廷尉,相當於司法大臣,成為政府的主要閣僚之一,積極參與了消滅六國、統一天下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秦帝國建立以後,李斯的治國之才得到了完全發揮,秦帝國強化和鞏固統治的各項政策,幾乎都出於李斯的策劃。

大概是在秦始皇三十年(前 217),李斯被始皇帝任命為左丞相,封為列侯,成為帝國政府中僅次於皇帝的權勢人物。李斯有子女多人,長子李由出任秦的三川郡太守,執掌連接關中、關東要地的封疆大任,其他的兒子皆娶秦的公主為媳,女兒也都嫁與秦的公子為妻。此時的李斯,可謂位極人臣,顯赫榮耀之極。

物盛而衰,顯赫榮耀之極,正是憂患滋生之始。李斯清楚,自己本是楚國的布衣平民,原本不過是卑賤的廁中鼠,入秦三十餘年來,官至丞相,爵封列侯,大富大貴,豈是倉中鼠所能比況。

然而,所有這一切,根基都在於皇上的信任和賞識,一旦皇上的信任動搖變動,所有的榮華富貴,不過是砂石之上的建築,隨時可能崩潰。高處感寒,愈是高位愈是不安定的危機感,李斯是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了。李斯出任丞相後,長子李由從三川郡守任上歸省回到鹹陽。

李斯高興,在家設酒宴慶賀。鹹陽城內,政府百官雲集,丞相府邸前聚集的馬車,超過一千乘。面對如此空前盛況,李斯榮耀滿足之餘,不禁滋生出物盛而衰、何以收場的傷感來。他對李由喟然長嘆道:「我記得先師荀卿說過,『物禁大盛』。我李斯乃是上蔡出身的布衣,居住於裡巷的平民,承蒙皇上賞識,拔擢至於如此。當今天下,以人臣地位計量,沒有居於老夫之上者,可謂富貴之極了。物盛則衰,未來吉兇難測,眼下好戲不知何以收場啊。」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斯的不祥預感漸漸接近現實成真。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始皇帝遊幸鹹陽郊外的梁山宮,登山遠眺,正好望見丞相李斯的車馬行列經過,盛大華麗,十分壯觀。始皇帝當即沉下臉來,頗有不以為然的表示。事後,陪同始皇帝在場的侍衛官員將消息透露給李斯,李斯惶然警惕,馬上將自己的出行車馬作了相應的減損。

李斯的本意,是以自我約束消除始皇帝的不滿,減輕高位榮華所帶來的危險。殊不知,始皇帝再次看到李斯的車馬行列時,馬上察覺到丞相車騎前後減損間的內在關聯,他勃然怒道:「是誰洩露了我的話,通報了丞相? 」嚴厲追究之下,沒有人承認。始皇帝震怒,將當時所有在場的侍衛人員全部處死。事情的結果,完全出乎李斯的意料之外。追究雖然沒有及於李斯,但高處不勝險、不知樓閣何時崩塌的危機感,已經是寒徹及於肌骨之間了。

始皇帝過世時,李斯大概已經七十一歲了。始皇帝的突然去世,給李斯帶來相當大的衝擊。自己是應該先走的人,卻留在了後面,來日無多的預感,使他有生命短暫的悲哀。不過,李斯畢竟是積極入世的人,實幹的政治家,在他的悲哀之中,更多的是對於時局和前景的憂慮。他清楚地知道,伴隨始皇帝的過世,帝國和自己的未來,都將因為新皇帝的即位而有重大的變化。

專制皇權制度下的臣民,個人身家性命,無不繫於主子一人。一朝天子一朝臣,今日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難保明日不成階下囚、刀下鬼。

二、李斯的悲劇

秦漢時代,古來的貴族社會遺風尚存,將相大臣被譴責問罪時,往往選擇引咎自殺,個人保持將相不辱的尊嚴,朝廷有刑不上大夫的聲名。與李斯一同被問罪的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都選擇了自殺,唯有李斯選擇了入獄受審。李斯之所以如此,是他貪戀人生,好死不如賴活著的賤民意識,支配了他的一生。

李斯選擇入獄,還有一條重要的理由,他實在是咽不下這口冤枉氣。

李斯被關押在獄中,悲憤交集,禁不住仰天長嘆道:「可嘆啊,可悲啊!如此不道的君主,還能為他作怎樣的計慮? 從前夏桀王殺關龍逢,商紂王殺比幹,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三位賢臣,忠誠無貳卻不免於冤死,因為盡忠錯了對象。如今我的智力不及三位賢臣,二世的無道遠過於三位暴君,我盡忠而死不也是當然的嗎?

李斯是絕頂聰明的人,他在悲憤之餘,也體察到無望,他在心中一一歷數了二世的失政,眼前浮現出秦帝國滅亡的前景。

他感嘆道:「二世的統治豈有不亂的道理! 夷滅自己的兄弟自立為皇帝,誅殺忠臣任用卑賤邪惡之人,重啟修建阿房宮的工程,徭役徵發傾動天下。我不是沒有勸諫,是他罔聞而不聽從。大凡古代的聖人,飲食服飾有節度,車馬器物有定數,宮室建築有制度,頒布詔令,行事舉動,只要是增加費用而無益於民的,就會加以禁止,所以能夠長治久安。如今不惜毀親作孽,殘害兄弟,不計是非功過,侵殺忠臣,不吝民脂民膏,大修宮室。三大惡行如此推行,天下萬民抗命不聽。如今造反者已經攻佔了半個天下,二世還糊塗尚未清醒,一心任用趙高。我的眼前,已經看得見盜賊進入鹹陽,麋鹿遊走於殿上的景象了!」

李斯認為,自己對秦王朝有大功而絕無絲毫反心,李斯相信,自己能文善辯精通文法,他之所以選擇了下吏人獄,也是因為他想伺機上書二世,寄望二世回心轉意赦免自己。

李斯從獄中上書二世說:「臣下自入秦以來,歷職至承相高位,參政治民已經三十多年,幾乎經歷了秦國由偏處一隅到一統天下的全過程。先王的時候,秦國的國土不過千裡,兵力不過數十萬。臣下盡輸薄才,謹奉法令,秘密派遣謀臣攜帶千金深人敵國遊說,分斷了山東諸侯,離間了各國君臣。又暗地在國內整軍備戰,修飭政教法令,獎勵戰士,尊寵功臣,重視爵祿,終於削平韓魏,攻破燕趙,夷滅齊楚,完成了兼併六國臣虜六王,一統天下立秦王為天子的偉業。如果臣下自認有罪,這是第一條罪行。」

李斯上書二世,經過深思熟慮,他是用自認罪行的形式,為自己評功擺好。秦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李斯位卑力小,參與不多,如今老臣們多不在人世,他大言不慚地擺起老資格,極力往自己臉上貼金。秦統一天下,特別是出任丞相後,李斯在政壇上風光十足,建樹也多。李斯接著擺起這一段功績來,話語連珠,一口氣羅列了六條之多。

他說:「如果臣下有罪的話,還有以下幾條。秦帝國國土並非不遼闊,又向北擴張,驅逐匈奴,向南推進,平定百越,這是第二條。 尊寵大臣,盛重爵位,密切大臣與王室間的親情,這是第三條。確立社稷祭祀,修明祖祭宗廟,用以彰顯主上的賢明,這是第四條。劃一車軌度量衡,統一文字法規,頒行天下,樹立起秦的威名,這是第五條。

整治馳道交通,修建離宮別館,滿足了主上得意於天下的心願,這是第六條。寬緩刑罰,輕徭薄賦,達成主上得民心的意願,致使萬民擁戴主上,至死不忘,這是第七條。如同我李斯這樣做臣下的人,犯下的上述的罪行早就當死無赦了。有幸能夠盡其所能一直到今天,其中的是非功過,懇願陛下明察! 」

李斯不僅是第一流的政客,也是第一流的文人,他的一生有三次有名的上書,篇篇都是先秦文章的名篇,篇篇也都是他人生轉折的標籤。秦王政十年,秦國政府下令驅逐在秦國的諸侯國人,李斯上了有名的「諫逐客書」,不僅促成秦王收回了命令,保全了自己,更由此而揚名發跡,在政壇上一帆風順。

二世二年,二世皇帝拒絕李斯輕徭薄賦的建議,下詔嚴厲譴責,揚言要追究李斯的兒子李由勾結盜賊的罪名,李斯上了有名的《奏請二世行督責書》,博得了二世的歡心,緩和了一時緊張的君臣關係,地位得以保全。如今,獄中的李斯又一次上書二世皇帝,他希望奇蹟再次出現。

然而,李斯這一次是打錯了算盤看走了眼,因為他的對手是趙高。趙高是宮廷陰謀政治的高手,精通法律,手段老辣,他並不去追究李斯聯絡大臣打擊自己的事情,而是翻舊帳打歷史牌,重提陳勝軍穿越三川郡攻入關中的舊事,追查當時的三川郡守、李斯的長子李由的責任,進而控告李斯父子串通楚國地區的盜賊大逆謀反,將李斯家族成員和賓客隨從通通逮捕收監。趙高對李斯嚴刑拷打,年老體衰的李斯實在是忍受不了肉體的痛苦,不得不承認趙高所定的罪名。

對於李斯可能上書和翻供的行動,趙高早就作了預防。他嚴密控制了李斯與外界聯繫的一切通道,截獲了李斯的上書,不露聲色地扣留在自己手中,然後開始下一步行動。趙高秘密派遣自己的親信,假冒御史、謁者和侍中前往獄中覆審李斯。

御史是副首相御史大夫的屬吏,負責大臣官員的監察和重大案件的審理,謁者和侍中是皇帝的親信近臣,常常作為皇帝的使者了解重大案件。李斯熟悉秦政府的整個運作,每次這些官員前來,他都懷著希望,如實地說明案情,依法予以申辯,結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招來殘酷的拷打,直到按照審問的要求服罪招供。

後來,當二世真的派遣身邊的近臣為使者,前往獄中面見李斯了解案情時,李斯已經徹底絕望,他呆望著又一次前來的使者,本能地以口頭的服罪來換取肉體痛楚的免除,如同從前一樣服罪招供,不敢更改一言一語。使者將了解的情況和招供的證詞上奏給二世,二世高興地說道:「如果沒有趙君,幾乎被丞相出賣了。」

二世二年七月,李斯以大逆謀反的罪名被判處夷滅三族,押解到鹹陽市街腰斬處死。據說,李斯被捆綁出獄時,回頭望著也被捆綁的兒子說道:「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父子二人,相望痛哭。

上蔡是李斯的故鄉,在今天的河南省上蔡縣。三十年前,李斯是楚國的上蔡縣小吏,混跡於裡巷市井,牽黃狗出東門追逐野兔,是他公餘生活的樂趣。三十年後,李斯是秦帝國的首相,位極人臣而大富大貴。到如今被押解刑場,回顧一生的起伏跌宕,功名如煙雲過眼,富貴如黃粱一夢,「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的少年行跡,竟然成了死前不可得的欲望,豈不令人感嘆悲傷。

我整理歷史到這裡,想對李斯的一生作蓋棺論定的總結而又甚感艱難。歷代史家論評李斯,稱他為古今第一熱衷富貴之人,為求富貴而取得成功,也為求富貴而苟折毀滅,可為名利場中人的千古明鑑。

不過,我最為感慨的是:李斯其人,毫無廉恥心道德感。他以為人生的目的在於利益,利益的所在,就是行動的所在,利益與道德無緣,利益與道義無關,當利益與道德不合的時候,拋棄道德,當利益與道義衝突時,割捨道義。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可以賣友求榮。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可以非難古今聖人。

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可以苟且變通。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可以謊言狡辯。我隱隱感到,李斯其人,既是他所生存的時代之人物典範,也是現代社會經濟人的前輩先驅,在他們所開創的巨大功業後面,繼之而來的往往是徹底的毀滅。讀史的後來者,不可不警惕深思!

二世二年七月,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等一大批大臣被誅殺以後,二世任命趙高為丞相,全面託付軍國大事,重新組建帝國政府。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中一生精明的李斯,為何被太監趙高連騙三次,最後任其擺布
    大秦賦中一生精明的李斯,為何被太監趙高連騙三次,騙到任其擺布「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曹雪芹這句話是寫給王熙鳳的,賈府的大管家、一生精明的「風辣子」,為賈府撐起一片天空,奈何最後落了個病重而亡的悽慘結局。
  • 大秦首席輔臣李斯:與皇家聯姻、平步青雲,為何最終被腰斬於市?
    李斯是秦始皇時期的丞相,他不但因鞍前馬後地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而倍受器重,而且一直忠心耿耿地操持國事,不僅為始皇帝出謀劃策,還一手構建了大秦帝國初創之時的一系列頂層設計。
  • 《大秦賦》中精明無比的李斯,為何會死在一個宦官之手?
    近期電視劇《大秦賦》登陸央視,播出的前幾集引起了很多「大秦粉絲」的大量好評,可惜好景不長,隨著張魯一扮演的嬴政登場,該劇的口碑直線下滑,評分也跌倒了7.9分,網友紛紛開啟了吐槽模式,幾位主演無一倖免。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進程中,李斯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他提議廢分封,推行郡縣制,輔佐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車軌制度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基本格局。
  • 點評《大秦賦》:「李斯」不忠不義,「呂不韋」有情有義!
    《大秦賦》這部劇不斷有人吐槽,到底誰對誰錯,誰是小人,誰是君子?其實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小人和君子之分,因為都是為了利益!大秦賦李斯不可否認有才幹,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大秦賦李斯才是真小人,為了上位也是不擇手段的,呂不韋雖然貪權但是忠於大秦,李斯雖然功績也很高,但是對秦的傷害也很大!
  • 李斯為何被撕
    作者微信儒門弟子,法家創始人李斯銅志已經死去2228年了,李斯這廝熱愛秦朝,一生勤謹,最終被砍兩段死而後已
  • 古裝電視劇《大秦賦》的劇情編排參考離不開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對於歷史劇愛好者來說,《大秦賦》的播出的確值得奔走相告。還會聯想到鄭國渠以及臨潼的驪山、兵馬俑等等,甚至找到了中小學課本裡王翦、李斯等歷史人物的影子。的確,《大秦賦》的劇情編排有電視藝術成分,但基本上是圍繞史書,堪稱一部正史大劇。其創作始終離不開《戰國策》等史書,更離不開《史記》。
  • 精明一世的李斯,為何會選擇扶胡亥上位?最後被腰斬為何無人求情
    「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這是李斯臨死前對自己兒子的一番話,真情流露,悲涼千秋。誰能想到助秦王嬴政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結束五百年戰亂的千古大才卻落得如此下場。 李斯一生慧心妙舌,落得如此下場的直接原因就是支持了胡亥。
  • 《大秦賦》評分跌至6.0分,解密大秦王牌精銳京師軍團
    7 [cp]#大秦賦#人物小傳之鄭國——治水的痴子罷了。@演員劉凌志 [/cp]。8 [cp]#大秦賦#人物小傳之呂不韋——是功是過,就由後人去評說吧。@段奕宏 [/cp]。[cp]#大秦賦#人物小傳之李斯——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
  • 《大秦賦》中,韓非死在李斯懷中,歷史上真實的韓非是怎麼死的?
    在《大秦賦》中,韓非已經下線,他的下線牽扯三個人:秦王政、李斯、姚賈。
  • 《大秦賦》中的李斯,因滿腹才華而位及人臣,自私貪婪而腰斬滅族
    他又去觀察了米倉中的老鼠,發現一隻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遊哉地在米堆中嬉戲交配,全然沒有人或狗帶來的威脅和驚恐。於是,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 大秦賦的郎中是什麼官 大秦賦李斯是什麼官
    大秦賦的郎中是什麼官首先,在古裝歷史劇《大秦賦》中,有些官職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比如呂不韋擔任的丞相(相邦)這一官職,大家都知道這是百官之首。再比如蒙驁的上將軍,可以和三國時期的大將軍相提並論。不過,就李斯擔任的長史和蒙恬擔任的郎中,很多人可能就不太熟悉了。
  • 李斯「直言進諫」被腰斬,為何無人替其求情?只怪他作孽太多!
    先秦百家爭鳴,是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出了非常多的經典人物,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也正在演這段歷史。秦國最終在秦王嬴政的統領下,蕩平四海一統天下,而除了武將的功勞之外,眾多文臣也有著非常大的貢獻,李斯可以說是其中之一,但是在後秦始皇時代,李斯卻慘遭腰斬的命運,作為昔日秦國丞相,為何卻無人替其求情呢?
  • 大秦賦被近乎神話的李斯,做過無數聰明事,卻抵不過呂不韋這一件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是《大秦賦》中的另一個角色:李斯。李斯,毫無疑問是《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主角之一。在《大秦賦》中,他是輔佐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的關鍵人物,在劇中的戲份特別多。但是我總覺得,《大秦賦》這部電視劇過於神話了李斯。
  • 李斯被趙高陷害,判處腰斬並夷三族,為何滿朝文武無人為他求情?
    談秦說漢(348)李斯被趙高陷害,判處腰斬並夷三族,為何滿朝文武無人為他求情? 可以說,李斯身敗名裂,從沙丘之謀就已經開始了,雖然仍為丞相,實際上已經是孤家寡人了。 蒙毅官至上卿,皇命詔書均經他手;蒙恬身為將軍,統率大秦精銳三十萬屯邊修築長城;生性多疑的秦始皇在生前敢如此放權給蒙氏兄弟,足見對蒙毅、蒙恬的信任。而蒙氏兄弟在朝廷及軍中人緣極好,獻計殺蒙氏兄弟,自然遭大臣們的恨。
  • 李斯為何在關鍵時刻選擇胡亥?史記中的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明一切
    最近《大秦賦》熱播,呂不韋和李斯已經先後出場,這兩人分別在戰國末年的秦國與統一天下的秦朝佔有極其重要的分量。呂不韋以商人身份成為一諸侯國丞相,當初的付出得到了成千上萬的回報,然而終究還是逃不掉「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的結局。
  • 李斯精明一世,為何在人生末期選擇勾結趙高,以致秦國走向敗亡
    ,在秦始皇死後,他勾結趙高篡改遺詔,逼死了扶蘇,扶了胡亥上位,此後短短三年大秦帝國便轟然倒塌,趙高和胡亥縱然是罪魁禍首,但李斯作為幫兇也同樣背上了千古罵名,李斯精明一世,為何在晚年卻會犯下這樣的錯誤呢?
  • 《大秦賦》完美收官 李乃文深情告別李斯
    Yes娛樂12月29日訊 《大秦帝國》系列的終極之作《大秦賦》已於昨日正式收官,九州歸一,天下大定。實力派演員李乃文在劇中飾演李斯一角,昨晚他發布了一段李斯的個人角色混剪視頻深情告別角色,重現了李斯從立志入秦到協助秦始皇一統六國的歷程,並寫道:「為助大王手握王權一統天下,臣縱九死猶未悔。
  • 《大秦賦》李斯歷史原型:輔助嬴政統一六國的「大功臣」,最終卻被...
    《大秦賦》李斯歷史原型:輔助嬴政統一六國的「大功臣」,最終卻被太監所害 文/無計讀史 《大秦賦》的熱播,讓我們又回顧了一些關於戰國末期的歷史。
  • 李斯之死:具五刑而後腰斬,一代功勳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通過沙丘政變竊取帝位的胡亥做賊心虛,為了鞏固帝位,他對自己的兄弟姐妹揮下屠刀,整個大秦帝國籠罩在血腥與恐怖的氣氛當中,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除了胡亥的幫兇趙高之外,丞相李斯也難辭其咎,而讓李斯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妥協與退讓,並沒能使自己得以保全,公元前二零八年七月,李斯被具五刑後腰斬,同時夷滅三族
  • 《大秦賦》韓非子自殺,李斯深情告別,背後實情讓人想罵人
    《大秦賦》韓非子遭秦王政下詔入獄,作為同為法家出身的秦國高官李斯為他送去毒酒1杯。看著眼前的酒,韓非子沒有絲毫的猶豫,接過李斯手中酒杯後直接一飲而下。 整個過程中,一切的錯都是秦王政,李斯和韓非子是心心相印的好兄弟。然而言歸正史,李斯在韓非子死這件事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甚至可能就是李斯本人在背後一手策劃了韓非子的死。 若《大秦賦》中李斯這段兄弟情深的戲是史實,那麼個人真的要大罵,世上怎麼會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