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俗語很多都是關於天氣的,這也很容易理解,民以食為天沒有什麼比一個好收成來的最為實際了。在過去的農耕時代,農業設施不齊備,很多情況下都是要依靠老天吃飯,所以一個好的年景,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份,才能獲得不錯的豐收。尤其是對於降雨來說,在不同的季節對於降雨的要求也是很大的,隨之莊稼的生長,有的季節是非常迫切需要降水的,但對於有的季節來講,則相反的不需要大量的降雨。這又是為什麼呢?
農村老人愛說一句話叫做:最怕四七兩場雨,這裡當然指的是我們的農曆,問題來了,這個四七兩場雨指的是那兩場雨呢?對於這句老話在民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的農曆的四月和七月,最怕降大雨,還有一種說法是根據最怕三月三七演變而來,哪一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來逐一的分析一下。
最怕四七兩場雨:4月雨怕倒寒敗爛新芽,7月伏怕熱衷遇猛雨。這裡說的是農曆的四月,已經度過了春季,春雨綿綿貴如油,春季原本就是天乾物燥的季節,而且正值莊稼生長之際,這個季節最迫切的是需要充沛的降雨,才利於莊稼的生長,而到了農曆的四月,尤其是北方的小麥主產區,小麥正值灌漿期間,這時候大風加上由於季節改變,會降起大雨,這樣的天氣對於小麥的生長是極為不利的,大雨的浸泡很容易讓小麥產生倒伏,從而減少產量,所以老農說最怕四月出現大雨,是有道理的。
農曆的七月,也正值暑季,這個季節也是雨季到來之際,如果在七月出現降水,不但雨水的降幅會很大,伴隨大雨而來的還會有水位徒長、山洪暴發等惡劣自然現象,這些對於農田、生活都是極為不利的,也是說明季節的更迭,在四月或者是七月的時候,如果出現了降雨,大都不會是那種慈眉善目的溫柔降雨,通常降水量特別的大,伴隨大雨而來的很可能會有極端的天氣,這又是一種自然的規律,從四月的開端,到七月的頂峰,這段期間的降水量是全年最為集中,和降水量最大的,所以說老農最怕在這兩個月份出現下大雨,也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民間有句老話叫做:「三月怕三七」再加上「最怕四七兩場雨,意思是在三月期間最怕初七、十七、二十七下雨,在往上數的話自然是四七,這裡的四七已經步入了農曆四月,其實也是指四月擔心出現大雨的出現,對於南北各地的莊稼都會帶來很壞的影響。農曆的四月,莊稼已經快到了收穫的季節,天降大雨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村民自然是不願意看到這個季節出現降雨。對於這句老話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