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九月到,俗語「九月初一霜害人,重陽無雨一冬晴」,啥意思?

2020-12-25 騰訊網

今天已經正式步入農曆九月了,這也預示著農曆八月已經結束。而我國目前已經逐漸從深秋慢慢的步入冬季了。農曆也是我們所說的陰曆,它是和陽曆相區別的。而農曆九月到來,農村有關於很多九月的氣候諺語,其中「九月初一霜害人,重陽無雨一冬晴」,這是什麼意思?九月初一和重陽天氣對後期農業有何影響?

其實現在雖然是農曆九月,但是由於今年是閏年,在農曆四月中有兩個四月。因此其實現在的農曆九月已經來得比較晚了,比往年來遲了一個月。在步入農曆九月以後,我國各地農民也在加緊忙碌著各種各樣的農事生活。

其中北方地區在忙碌著收割玉米、大豆,同時小麥也在陸續播種中。而南方目前很多地方正在加緊著最後一季的水稻收割,眼看著天氣越來越冷。水稻收割也更加的及時了。而比如農作物方面,現在紅薯在正在採挖,紅薯最好要在霜降來臨前採挖完畢。

在我們中國各種農業活動都離不開農曆,農曆是我國的傳統曆法,它和世界同樣的陽曆又有所不同。確切的說他是一種陰陽合曆,是按照月相的變化周期為月的長度,再參考太陽回歸年為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三年一閏」來和回歸年相適應相互平衡。

而進入農曆九月也就離霜降不遠了,在農村人們都說「九月初一霜害人,乍重陽無雨一冬晴」,這是是什麼意思呢?

九月初一霜害人 就是指在農曆九月初一當天下霜,那麼對於農民來說百害而無一利。因為這時候南方水稻還有很多沒有收割完畢,而北方小麥種植、玉米陸續收割。各種蔬菜也正處於播種以及生長階段。如果這時候下霜,那麼會導致糧食以及各種農作物損失慘重。因此才有「九月初一霜害人」。

重陽無雨一冬晴 重陽就是我們所說的重陽節,即九月九重陽節。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九九兩陽數相重」,因此叫做重陽。重陽節人們通過祭祀祖先,以寄託哀思。同時也通過在重陽節當天慶祝農業大豐收。

人們認為重陽節當天如果沒有下雨,那麼整個冬天都將會是晴天。也就是整個冬天將會下雨很少,是幹冬。其實每當到了冬季基本上很多地方都很少下雨,但是對於農業而言沒有雨水是不好的。特別是北方如果長期乾旱少雨,那麼小麥、玉米生長就會受到影響。

因此人們通過日常勞作總結出了關於農曆九月的氣候諺語來作為日常農業生產指導。除此之外還關於重陽的俗語還有「重陽無雨,九月無霜」、「重陽晴,一冬晴;重陽陰一冬水」。這都是農民在以前氣象科技還不發達的年代總結得來。

不久就到了九月九重陽節了,外出的遊子這時候也更加思念家鄉和親人。人們在外望著家的方向唱起了重陽節歌曲《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 重陽夜 難聚首 思鄉的人兒 飄流在外頭 ;又是九月九 愁更愁 情更憂 回家的打算 始終在心頭……

相關焦點

  • 明天重陽節,俗語「九月初一霜害人,重陽無雨一冬晴」有道理嗎
    今天是農曆九月初八,明天就是重陽節了。按照我們當地的習俗,明天是收葫蘆的日子,因為只要到了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我們這裡的農民們說的一句話就是,三月三種子土下埋,九月九葫蘆進家來。有時候不知道葫蘆是否成熟,怕摘的時候不對,這句話就是在提醒大家,九月九就是收葫蘆的日子。
  • 重陽節到來,俗語「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幹」啥意思?
    今天到了我國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重陽節是我國一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到來正是我國農曆九月九這天,由於「九九」兩陽數相重,因此被命名為重陽節。重陽節作為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這時候農村很多地方這時候通過祭祀祖先以緬懷,還有重陽賞菊、登高祈福等等。
  • 農村俗語「重陽無雨一冬晴,重陽放晴一冬凌」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這裡除了每天能欣賞原生態的環境外,還能聽到許多耐人尋味的俗語,比如說「不看家中寶,單看門前草」,說的是,要看一個家庭能否長期富裕下去,家中有多少金銀財寶是次要的,關鍵要看門前是否有雜草,如果連自家門前都是懶得除掉,那麼則說明這個人十分藍短,即使家產萬貫也是揮霍不了多久的。朗朗上口的同時讓人也悟出一些道理,我想這就是俗語的魅力吧。
  • 農村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遇初一春」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和年份、日期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七年難逢九年閏,百年難逢初一春」,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有道理嗎?
  • 冬至到,「立冬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一冬晴」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冬至到,「立冬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一冬晴」啥意思?有道理嗎?這也告訴我們,冬至節氣到了,數九寒冬時間開始了。今天就是冬至節氣了,而關於冬至節氣的俗語有「立冬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一冬晴」,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立冬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一冬晴」啥意思?冬至晴天好嗎?
    導讀:冬至到,「立冬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一冬晴」啥意思?有道理嗎? 今天就是冬至節氣了,而關於冬至節氣的俗語有「立冬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一冬晴」,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今天是十一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今天是12月15號,這是陽曆時間,我好奇今天早上有人拿著香紙往村裡的祖堂走,這是我們當地一個習俗,農曆初一十五要上香,大概農村人都知道是什麼意思。我查了一下農曆時間。今天是農曆的十一月初一,農曆十一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冬月,今天已經到冬月初一了,到正月初一還有整整兩個月,還有兩個月就要過春節了。
  • 俗語「冬月逢一晴,來年穀滿倉」,啥意思?明年是豐收年嗎
    導讀:俗語「冬月逢一晴,來年穀滿倉」,啥意思?明年是豐收年嗎?明年馬上就要來了,因為今天已經到12月16號了,陽曆新年只剩下半個月時間了,2021年要全新開啟了。不過,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陽曆年和農曆年還是有區別的,而我們常以農曆新年作為慶祝和歡度的開始。就以今天的時間為例,今天是12月16號,但是農曆時間也是十一月初二,陽曆和農曆相差一個多月時間,所以,農曆新年也要比陽曆新年晚一個半月的時間,而農民眼中的新的一年是從正月初一開始的,也就是除夕晚辭舊迎新正月初一,這才是農曆的2021年的開年第一天。
  • 今天是農曆九月十三,天氣晴朗有什麼說法
    時間真快,上個周末大家還想著怎麼樣過重陽節,這不,大家利用周末的兩天時間,把重陽節活動安排得滿滿當當的,很多人拉家帶口回到農村和父母一起過重陽,一個祥和溫暖的親情之旅之後,生活又重回日常,這不過了四天到今天的九月十三了。
  • 農村老人常說「乾淨冬,必溼年」什麼意思?
    生活在農村,有著許許多多的趣事樂事,這些都給人留下了深深的記憶,而在心中留下最深的印象莫過於農村老話了,這些流傳在民間的老話,對於農村人來說亦稱口頭語,都是有其緣由的,在農閒之時也常常和農村一些長輩們聊到各種老話俗語的由來,在探索這些俗語老話的來源的同時,會發現這些老話頗富趣味。
  • 立冬將至,農村俗語「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啥意思?
    因此就有了「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那麼它是指什麼意思呢?立冬過後的天氣又會如何?對永夜有何影響?今年立冬節氣到來是農曆九月廿二立冬有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這句俗語指的是立冬時期如果持續下雨,那麼這個冬天將會是陰雨綿綿、雨雪天氣為主。
  • 冬至將至,農村俗語「冬至無雨一冬晴」,冬至是晴天好不好?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是進入到冬季後的第4個節氣,從冬至節氣後天氣會越來越冷,進入到一年之中最冷的數九寒冬,在我們北方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在農村中關於冬至節氣的俗語還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冬至無雨一冬晴」,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七年難遇九月閏,百年難遇初一春』,有啥講究?
    一、七年難遇九月閏置閏法的規則是依據與陽曆回歸年相關的二十四節氣來定的,閏月指的是陰陽曆中的一種現象,主要為了克服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這一缺點,民間有3年閏1個月,5年閏2個月的說法,而閏九月太難了,比如上一次閏九月是在2014年,到2109年才能再一次閏九月,相差近百年,說明閏九月很稀罕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啥意思?今年春節會冷麼?
    在北方農村,人們一到冬天就會選擇在家裡「貓冬」,暖暖的炕頭才是冬季裡最溫暖的地方,而坐在炕頭上人們最願意做的事情就是聊家常,就像筆者的家裡,每天都會人來人往好幾波,因為爺爺是一個愛聊天的老人,又是周圍有名的「大拿」,所以每天我們的家裡就成了這些老人談天說地的地方,而今天筆者聽到了一個有意思的俗語,那就是關於今天是冬月初一的,這個俗語就是「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
  • 重陽|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重 陽 寒露過後,黃花紅葉,妝點秋光,重陽來到,又是一年登高望遠的日子。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是為重陽節,二九相重,稱為「重九」。
  • 農村俗語「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啥意思?
    立冬將至,今年立冬節氣到來是農曆九月廿二,立冬到來也說明著各地天氣開始邁向冬季了。在立冬到來前我們農村地區都還在忙碌著各種各樣的農活,比如這時候玉米著急著晾曬,採挖的紅薯也準備入窖收藏。,吃得柴盡米糧空」,這是指的是什麼意思?
  • 冬至到,農諺「冬至無雨一冬晴,冬至有雨一冬凌」什麼意思?
    他們將之總結成短小精煉,易於傳頌的農諺,「冬至無雨一冬晴,冬至有雨一冬凌。」意思是如果冬至這天天氣尚好的話,那麼此後的一段時間,甚至整個冬季,都會以晴好天氣為主。反之如果這天颳風下雨的話,那麼整個冬季都要做好防寒抗凍的準備。
  • 俗話說: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是什麼意思?
    而且,我們的古代祖先一般都是根據農曆或陰曆來確定時間和節氣。曆書的紀年法流傳已久,它對我們的生活起著指導作用。傳說,我國早在幾千年前就誕生了一批天文學家,他們根據星月的陰缺,確定了曆法。傳統的歷曆紀年方法有二十四節氣,在歷歷中找不到精確的描述。在我國,也有一個古老的說法,即「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
  • 為什麼說「七年難逢九月閏,百遇難逢初一春」?有什麼道理嗎?
    七年難逢九月閏,意思七個閏年中,也難有一次閏九月,可見閏九月的年份很少,很難遇到。為什麼會有閏月?哪年置閏月?置閏的月份有什麼規律?為什麼很少閏九月?為什麼要說七年難逢,而不說十年、八年難逢?為什麼會有閏月?
  • 【我們的節日•重陽】重陽節習俗知多少
    寒露過後,黃花紅葉,妝點秋光,重陽來到,又是一年登高望遠的日子。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是為重陽節,二九相重,稱為「重九」。農曆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民間還有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