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球都3歲了還停在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層次,每當球球媽看到別人家孩子能和大人對話,羨慕得要死,那時我一邊安慰球球媽媽,一邊也為球球擔心,3歲還不會說話當真是有點晚了。
語言是每個人表達自己感受的最直接的方式,根據條件的不同,人在嬰幼兒時期開始說話的時間都有區別,涉及的不只是先天條件,也有後天條件的影響。在不考慮先天條件的情況下,越早教會孩子說話,越有利於寶寶的大腦發育。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研究顯示,7-9個月是孩子兩歲前語言發育的一個高峰期。爸爸媽媽要抓住這一時期用下面這些合適的方法幫助寶寶進行語言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寶寶更早學會說話。想要寶寶說話早,抓住語言高峰期,2招讓寶寶口齒清晰又流利。
一、及時回應
「初生兒對人類聲音的音高範圍非常敏感。他們有一種驚人的能力,即能在任何一種人類語言的聲音中辨別出細緻的區別。」
因此在寶寶尚未學會說話,僅以哭鬧錶達自己情緒的時候,父母要及時用語言給予回應,幫助孩子建立溝通意識。讓寶寶知道他的哭鬧錶達,爸爸媽媽是知道的,父母聲音中細微的變化讓寶寶能夠察覺到這是一門語言進而刺激大腦主動學習。
二、創造語言環境
環境是能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和日後的性格特點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現在的育兒教育多半都強調環境的重要性,簡單的例子,孟母三遷就是指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但是這裡家長們要注意,創造合適的環境包括了一對一語言環境的營造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氛圍兩方面。
1、一對一語言環境
「兒童複雜的語言登記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由兒童自己的模仿決定。」
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對孩子的語言學習有一個很大的促進作用。最簡單的就是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父母會在他的旁邊對著他,教他說簡單的句子,在和寶寶溝通的時候,父母也會將相對複雜的句子簡化,讓寶寶更好地理解,這就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構造語言學習環境的方法。
除了我們上述說過的,要及時給孩子回應,建立起溝通意識之外,每天早上醒來之後多和孩子聊天,用正常的語法語序和寶寶多交流,孩子就會有一個潛意識的學習過程。語言是應用出來的,而不是死記硬背學出來的,所以說多給寶寶交流語境是很有利於語言學習的。
2、家庭成員間的交流
有學者進行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嬰幼兒有一種獨特的語言學習機制,這種獨特的機制可以讓他在很小的時候很迅速的去學習一些外界的語言,但這種語言機制在四歲後就消失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發現一些多語種家庭的孩子,家庭成員會什麼語言、成員間交流用什麼語言,不用刻意教,寶寶自己就基本都能學會。而像後天的一些自主去學習多門語言的人,學習過程也好,語種之間的翻譯轉換也好,都相對於要困難一些。
因此給孩子構造一個適合語言學習的家庭交流環境是非常有利的,家長不僅僅要停留在與寶寶面對面的語言教授,也要當著寶寶的面進行家庭其他成員間的交流,構造這樣的語言交流豐富的家庭氛圍,可以更好幫助寶寶進行語言理解。
除此之外,父母也可以適當教授寶寶一些英語的語法以及單詞,孩子特有的語言學習機制會很輕易地分辨出語言的不同不會出現語言混淆,也能很好地幫寶寶打下英語學習的基礎。
璐璐家孩子說話就比較晚,可能與我們家平時人比較少,給孩子創造的語言環境不夠有關。只有我跟孩子嘮嗑,但時不時地還會玩手機!
直到我發現自己的孩子說話比較晚,在1歲半左右,我才開始重視起來,還好有一套《寶寶語言啟蒙讀本》幫助我,讓我陪孩子開了金口!這套書是針對0-3歲的兒童,針對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設計,從發音、到簡單的詞彙、再到複雜的詞彙、到最終的詞彙運用!個人覺得幫助很大,分享給說話比較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