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十架,我看到……(二)——古利奈人西門
近期接待幾位來自家鄉的同工。見到他們沉重的神情,看到他們消瘦的面容,心裡湧現一種無盡的哀傷。
他們是誰?在半年前艱難的日子,他們日夜奔波,每天睡眠不過三、四個小時;他們隨時被叫去談話,承受本不應該是他們的重擔。在那一天,他們為著弟兄姊妹的人身安全,去做了一件讓他們的理性無法理解的事情。就從那一天開始,他們的名字幾乎被人忘記,但卻冠以任何人都無法承受的罵名。
記得那一天早上,因著弟兄姊妹的不理解,因著外部的壓力,他們聚集在一個小樓上。我在他們當中,看到各人都像是背負重擔的農夫,其神情與他們的年齡不符。在簡單而令人潸然淚下的禱告之後,一位同工起來匯報目前的狀況,各人更加沉重,身上的重擔好像加碼了。在那次的會議中,我似乎不能將自己置身事外,心裡盼望能夠分擔一些什麼。但是就在那一天中午,我的情緒無法抵制,我向這些已經受重壓的同工們咆哮,希望他們收回剛剛的決定。
在討論的最後,一位同工起來說:「在這個失控的現狀中,讓我去承擔罪名,就算弟兄姊妹不理解,或者從此放棄服侍的工作,我也願意。」同工們中間,另有兩位也說同樣的話,他們實在知道接下來的事態會帶來怎樣的問題。我實在看不下去,請求他們不要去背負本不屬於他們的重擔。從當時現場的情況看,從青年弟兄姊妹的反應看,他們也實在不會理解、不能體會同工們的壓力,更不會冷靜地去體諒大家的處境。雖然後來自己很後悔,但那時心裡的痛苦實在難以抑制。
下午,更加嚴重的消息如晴天霹靂,使已經在重壓之下的同工們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在短暫的通報之後,為數四十多位教會領袖,居然每人拿著一個「某某教會」的胸牌奔赴現場。在回程中,我看到微信裡的「現場直播」,看到了他們的身影,他們苦勸弟兄姊妹離開現場。看著微信的播報,我抑制不住自己情緒,心裡無奈不能將實情告訴那些發布無情的辱罵的弟兄姊妹。第二天,一位弟兄在朋友圈中發布一張圖片,圖中一位掛著「某某教會」胸牌的同工低著頭。弟兄附上一句話,我已經記不起原話,大意是:「看,這個猶大,他不敢直視我們。」當我看到這張圖片時,我淚如雨下,並給弟兄留言,請刪除圖片。
那是一個黑暗的夜晚,現場的弟兄姊妹不願離開,勸說的同工們心如刀絞。我打電話給一位同工,他很堅定地告訴我說:「明天是禮拜天,我不知道還能講什麼道」。從這個夜晚開始,這批同工們開始被冠上罵名。特別是教堂被拆後,他們似乎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似乎所有人都已肯定自己的判斷。整個教會面臨空前的危機,許多弟兄姊妹從教會被抽離出來,同工們終日活在被指罵當中,心中的苦痛無處訴說。當我此次見到他們的時候,我實在不能想像,這艱難的六個月時間,他們是怎麼過來的。
那天與同工們離別之後,我就開始思考這批將要背負罵名的同工,在十字架的事件中,到底是什麼角色?不僅是出於情感,更是出於理性的分析。我心裡實在不能接受,也不願接受,甘願承擔教會重任的同工要被罵為「猶大」。
其實,在整個過程當中,「猶大」、「猶二」等罵名不斷地在基督徒的口中發出。不管是振振有詞的,或是被情感所牽動的,我心裡實在不能苟同,更不能輕易地定罪。特別面對這批至今仍然未得到接納的同工,我認為弟兄姊妹需要理性地反省,他們在十字架的事件中的角色。
很多人在面對十字架的風波,心裡因著傷害而被情感驅動,不假思索地給曾經牧養、教導他們的牧者冠以「猶大」的罵名。在我們心裡的冤情得到申訴,痛苦得到發洩之後,不能忘記這批牧者本身也同樣是受傷的人,而且他們受了比我們許多人更大的傷害。值得留意的是,他們所受的痛苦不但沒有找到出口,還要繼續擔負教會的重擔,承受弟兄姊妹無情的批評。我相信,這對於他們本身是不公平的。說實話,作為我們「不在其位」的人,我們可以很輕鬆地表達自己心裡的不滿,之後就回到自己平常的生活之中,但那爛攤子還要自己去收拾。
我要問的是:「他們是猶大嗎?」試問,有哪位猶大是為顧大局而犧牲自己的?有哪位猶大是不計較自己的得失而毅然去背負罵名的?有哪位猶大是在承受罵名的同時還要繼續擔負責任的?你可能回應說:「他們是咎由自取,是自作自受。」或者你會質疑說:「他們自己幹了壞事,還需要我們的理解和同情嗎?」我要說的是,他們並沒有要求我們什麼,也不是他們要澄清什麼,而是我個人將所看到的與你勉勵。
默想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救贖,我們看到猶大的角色是很容易分辨的。他那自私的個性很明顯,使徒約翰說:「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約12:6)他賣主的目的很明顯,完全是出於個人的利益,馬太說:「我把他交給你們,你們願意給我多少錢。他們就給了他三十塊錢。」(太26:15)後來,在耶穌被定罪之後,他就後悔,把那三十塊錢,拿回去給祭司長和長老說:「我賣了無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但祭司長和長老不接受,他就「出去吊死了」。(太27:3-6)對照猶大的行為,我相信在今日十字架事件中,這批被指為「猶大」的牧者與同工,並不是以自我的利益出發的,反而他們承受了常人不能想像的壓力,出於安全的考慮而勸說弟兄姊妹離開現場。
在耶穌的十字架中,什麼角色與這批同工們相似?我更願意說是那位古利奈人西門。在十字架的救贖中,古利奈人西門本不應該背負十字架,因為他並沒有觸犯法律;他背負的不是自己的十字架,而是耶穌的十字架。在羅馬兵丁的強迫之下,他背負十字架,走向各各他。在這條並不自願且艱難的路途中,人們將他視為罪人,那異樣的眼光、無情的辱罵,都無端地落在他的身上。面對眾人的辱罵,他無法解釋,那「啞巴吃黃連」的境遇,成為他一生不可磨滅的記憶。
在十字架的風波中,我們很容易把自己視為受害者,也很自然地表達出心裡的不滿。我們可能對於那些真正傷害我們的人多抱一份福音的期待,對於在上掌權者持一種無奈的順服,但將無情與冷漠留給了那些因無力反抗採取妥協的同工,至今仍然耿耿於懷地要求他們給予合理的解釋。與此同時,我們堅持自己的冷漠、持守自己的批評,將一切的責任歸咎於他們。因著他們的軟弱,他們可能需要承擔一些無可避免的責任與後果,但我們卻不能因此忘記他們也是受害者,對於教會的現狀,我們負有相同的責任。
在教會空前的危機中,請不要再用埋怨在雪上加霜,不要再用追責的態度在傷口上撒鹽,不要繼續用冷漠使教會被撕裂。請收拾受傷的心情,去接納肢體的軟弱;請檢視主耶穌的允許,去感悟神的美意;請留意教會被分化的現狀,尋求危機中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