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配合音樂瀏覽本文)
前段時間,一個還原唐代伎樂演奏場景的短視頻,刷爆全網。這個視頻不僅在國內引起了大家的熱議,還在youtube吸引了不少外國人友人的注意。眼看外國友人們紛紛化身唐吹,小編安心露出姨母笑,看來大唐的魅力果然無敵。
不過,這個在演出過程中,連場景都沒有更換的音樂小視頻,究竟有著什麼神奇魔力呢?
上:自得琴舍
下:唐 加彩樂人一組 東京國立博物館
原來,該視頻的製作團隊「自得琴社」從服裝、道具、樂手的組成幾個方面,都在最大程度的上,為我們還原了玄宗的御用樂隊「坐部伎」的演出形式。是不是與東京國立博物館館藏的一組唐俑完美重合啊。別看唐代「坐部伎」成員不多,但業務水平了得,因此也是唐代宮廷樂舞中等級最高的一類。今天我們就來詳解一下關於御用樂隊「坐部伎」的疑問。
首先,坐部伎是什麼?
在唐代,由於多民族之間的交融以及皇室對於樂舞的偏好,所以宮廷樂舞的體系比較龐大,主要分為坐部伎、立部伎;十部樂這兩大類別。不同類型的表演,政治目的也不同。比如:十部樂主要是少數民族樂部和外國樂部,演奏的核心是歌頌祖國,圍繞著炫耀武功與王朝的強大;而坐、立部伎則是融合的了中原與外來音樂元素的音樂形式;演奏的核心主題是唐代帝王為皇家歌頌功德。
啊,都是玩音樂的還搞鄙視鏈哦?
如今音樂圈裡流行的鄙視鏈,這種現象其實在唐代就有了。我們一開始就說了,坐部伎作為御用樂隊,屬於等級最高的一類,這也是有證據表明的。
詩人中的資深樂迷白居易,曾作詩《立部伎-刺雅樂之替也》。
「
立部伎,鼓笛喧。舞雙劍,跳七丸。嫋巨索,掉長竿。
太常部伎有等級,堂上者坐堂下立。
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鳴。
笙歌一聲眾側耳,鼓笛萬曲無人聽。
立部賤,坐部貴,坐部退為立部伎,擊鼓吹笙和雜戲。
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樂懸操雅音。
雅音替壞一至此,長令爾輩調宮徵。
圓丘后土郊祀時,言將此樂感神祇,
欲望鳳來百獸舞,何異北轅將適楚。
工師愚賤安足雲,太常三卿爾何人。
」
(該詩詩名雖然寫的是立部伎,但其實就是講的唐代宮廷樂的等級制度。說明坐、立部伎等級差異的地方已標誌出來了,大家可以自行體會一下)
「坐部伎」雖然地位高,但心裡苦。「坐部伎」人數少,規模小,一般由3~12人組成。如果說「立部伎」是一支交響樂團,那「坐部伎」就是一隻由「首席樂手」組成的樂隊。為了保證御用樂隊的演奏水準,提升業務水平:「坐部伎」採取了殘酷的末位淘汰制。「坐部退為立部伎,擊鼓吹笙和雜戲。」一個不小心,就會滑落到「堂下」去擊鼓吹笙了。哎,大家都不容易。
最後問題來了,怎麼判斷你的唐代樂傭是否屬於「立部伎」呢?
了解完坐部伎,再把目光回到與之相關的陶瓷之中。我們常常看到許多唐代坐姿樂俑,難道他們都是所謂的「堂上者坐」的立部伎嗎?
唐 陝西或河南三彩加藍釉陶騎馬吹笛俑
玫茵堂
唐 三彩載樂駱駝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
唐 三彩載樂駱駝俑
中國國家博物館
唐 陝西或河南彩繪陶駱駝載女樂俑
玫茵堂
唐 陝西或河南三彩加藍釉陶樂俑組
玫茵堂
唐 跪坐奏樂陶俑
中國國家博物館
唐 加彩樂人一組
京國立博物館
唐 彩繪陶女樂俑
玫茵堂
答案是:不一定哦!
大家別為坐部伎的身份上頭,還需謹慎對待~一般來講,單個的唐代樂俑很難判斷是否屬於坐部伎樂俑,一般得成組的樂俑,才能看得出一絲端倪。
除了樂俑要呈現端坐的姿態,由於坐部伎的音樂形式多以龜茲樂為主,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龜茲樂的樂器有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橫笛一、簫一、篳篥一、毛員鼓一、都曇鼓一、答臘鼓一、羯鼓一、雞婁鼓一、銅跋一、貝一」 。
也就是說,坐部伎所演奏的樂曲決定了,樂俑歸類為坐部伎還需要看樂器。
因為宮廷樂舞的整體花費高昂,極為奢華,並且也要依託盛世的穩定局面。所以在安史之亂後,藝人流散,玄宗的御用樂隊坐部伎也就逐漸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