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經典)

2021-01-18 陝西法制網

- 1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借米是救濟人,是為自己積福,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拒絕。

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

古人救窮,但是不救懶。

不借鞋,是因為每個人的尺碼都不一樣,很難找到合腳的。

加上鞋子要走路,給人弄髒弄破了也不好還。

- 2 -

不做中人不做保,一生一世無煩惱。

不做中間人,不給別人做擔保,一生不會有煩惱纏身。

做中間人,一定是兩邊都認識,都是朋友。

不出事還好,出了事情兩面不討好,都會怪罪在你身上。

到頭來事情砸了,朋友也沒了。

- 3 -

菜裡蟲,菜裡死。

盜墓的一般死在墓穴裡,水盜一般死在水裡。

在哪裡辦壞事一般就會在哪裡送命。

- 4 -

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兒親戚。

夫妻之間是柴米油鹽,朋友之間是吃吃喝喝,親戚之間離不開禮品點心。

最親密的關係,往往更加樸實、真實。

- 5 -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那些想有作為的人,一般都不自在,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

天天自在逍遙,一般成不了什麼事兒。

想要成大事,就得忍常人不能忍。

- 6 -

吃蔥吃蒜不吃薑。

姜和「將」諧音。

是說不能吃別人的激將法。

一上頭,就容易出禍事。

- 7 -

吃人家的飯,看人家的臉;

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

在生活上依靠別人,那就得服從別人的約束。

經濟大權決定話語權。

想要不被人管,就得自力更生。

年輕人不聽父母的話,但是在經濟上卻依賴父母。

這就不厚道了。

- 8 -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仁慈心軟的人不能帶領軍隊,義氣為先的人不能掌管財權。

戰場生死攸關,關鍵時刻不能婦人之仁,否則只能滿盤皆輸,輸掉更多人的性命。

所以將帥必須要狠得下心。

世上忠義之士多好友,他們重友而輕財,所謂仗義疏財,所以義者不能守財,也守不住。因為他們根本不在乎財。

- 9 -

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

和別人發生矛盾,不要戳別人痛處。

一時痛快,遺害無窮,控制情緒,才能和氣生財。

- 10 -

大富由命,小富由勤。

一個人能不能大富大貴,是上天註定的。

一個人能否小康,是靠個人努力得來的。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踏踏實實,清清白白,做好自己的事就夠了。

- 11 -

寧拆十座廟,不毀一門親。

拆散別人的婚姻是很糟糕的事情,比得罪神明還要惡劣。

廟拆了還能蓋,神明也會寬恕眾人,但是毀了一家的婚,就毀了三代的幸福。

父母傷身,夫妻離散,子女被牽連,這其中的過失無法彌補。

- 12 -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人要是窮了,在鬧市也沒人上門。

人要是富了,住在深山裡也有人巴結奉承。

世態炎涼,自古如此。

- 13 -

親兄弟,明算帳。

親人之間,最不能欠的就是經濟債。

親如兄弟,也要把帳擺在明面上。

只有把帳目算明白了,才能有助於緩解家庭經濟糾紛、緩解成員關係、促進長期合作。

- 14 -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做馬牛。

有很多的家長拼命工作,為孩子攢家底。

擔心孩子不會做飯,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對象。

其實,後代子孫有自己的福氣,他們需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做長輩的不用給他們當牛做馬,過度操勞。

來源:正能量

相關焦點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鞋為何不能借?其中有什麼忌諱?
    儘管現在人們的生活漸漸好了起來,尤其是在農村,農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但是如果大家聽著老一輩人講他們過去的生活,就一定能從他們口中知道過去農村的生活是多麼的不容易。那時人們面臨的生活困難也很多,老一代也把當時的一些生活問題歸結為鄉下的一句俗語,如「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 「借衣不借鞋,借米不借柴」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能借?
    這句農諺是「借衣不借鞋,借米不借柴」,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可以向別人借衣服,但不能借鞋穿,可以向別人借米做飯,但不能借柴火。可是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的確就是農村傳統習俗關於借東西的忌諱,但鞋子和柴火為什麼不能借呢?其實,我們要從諧音的角度來看這兩個詞語,鞋子,在農村方言裡被讀作「孩子」,柴,更像是財的發音,由此大家就豁然明了這句話背後所蘊藏的意思了。
  • 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對此魯迅看得很透徹
    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對此魯迅看得很透徹借東西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做的事情,不管是向別人借東西還是借給別人東西,想必大家都是經歷過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這句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這句俗語是針對我們借東西時候的一種說法,是先輩們總結出來的,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句話的具體意思吧。米和柴是以前人們經常用到的東西,有時候突然不夠用了,便會借一點,但是為什麼借米可以,借柴卻不行?原來,這米是錢買來的,而柴是隨處都可以撿到的,家裡面缺點錢是很正常的。
  • 借米 - 借米- 文創瀏陽 - 新湖南
    媽媽說,現在農村裡借米過日子的人家早就沒有了。借米這個詞僅僅留存在二十世紀60年代之前出生人的記憶中。 說到借米,我想起了歷史上有名的子路借米的故事。小小年紀的子路為了盡孝心,不辭辛勞爬山越嶺去借米讓飢腸轆轆的父母吃飽肚子的故事感動了不少人。我們這代人經歷的借米多半都是父母為了孩子為了待客而去借米過日子。借米過日子年代經歷的辛酸雖早已過去,我卻始終未曾淡忘。
  • 「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敗人亡」哪三不借?《易經》忠告,銘記於心
    《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馮友蘭教授之所說:「《周易》是宇宙的代數學。」《易經》一共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敗人亡」,哪三不借?《易經》忠告,銘記於心不借信用。
  • 男人要懂: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深度好文)
    沒有遲疑外面是否天明,反正已經醒來,左右也是睡不著的。  許青珂醒來,就著昨夜備好的冷水溼潤了毛巾,將臉擦淨,冷意驅逐了凌晨醒來的些許懵懂,不過還未等擦好臉,院外就有人急切得呼喊著,並且還急促敲門。  放下毛巾洗了一把,擺放好,許青珂披上青衫,不慢,但也不快——她知道來者所為何意。  咯吱,門打開了。
  • 俗語「東西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到底是哪四不借?有何不能借?
    和國外不同,我們在巷子裡遇見鄰居甚至不認識的人都會熱情地打招呼,問一句「吃了沒」。在社區閒逛的老人,會結伴跳廣場舞,聽戲曲,打牌下棋搓麻將。這親密無間的鄰裡關係都歸功於,我們幾千年來民間的習俗。但是,在老百姓的規矩裡,有四樣東西通常是不能夠外借給他人的,由此衍生了出了一句俗語「東西四不借,借了家敗亡」。你知道哪四樣嗎?就讓我們來看看究竟是哪四樣東西吧。
  • 俗語「東西四不借,借了家敗亡」中,指的是哪4樣?你借過嗎?
    在中國古代,人們的生產力低下,通常製造出來的物品並不能滿足家家戶戶的需求,因此鄰裡之間難免要互相借東西。遠親不如近鄰,即使在現在,鄰裡間互幫互助也是尋常事。但是在古人看來,有的東西絕對不能外借,就有了「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這樣的俗語,這句俗語中的「四不借」指的是哪四種東西呢?
  • 「古來三不借,今來三不借」,你知道是指哪三樣東西?外借過嗎?
    所以面對這些問題就有人說「古有三不借,今有三不借,東西不外借,借了家準敗」。那麼這所說的「三不借」究竟是什麼呢?其背後又有什麼含義呢?今天就這個話題我們來稍微聊聊:01古時候的三不借香火不外借:古時候的人們對於香火是看得極為重要的,在科技落後的時代,香火是人們必不可少的祈福工具
  • 姚明向鄭海霞借鞋是什麼梗?
    姚明向鄭海霞借鞋是什麼梗?大家都知道,籃球是巨人的運動,不僅有令人仰視的身高,也往往有一雙令人驚愕的大腳。1996年初,15歲出頭的姚明,已經長到了2.10米,他那時最大的夢想,就是有一雙屬於自己的51碼球鞋,但無論國內廠商還是東方青年隊,都無法滿足他這個夢想,他只能借鄭海霞的鞋穿。
  • 「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人情來往,但有的東西可以外借,有的東西則不能外借。人情往來,金錢不能外借不論任何關係,只要談錢,就會傷感情。以前的一個同事,因為在一個部門,關係還可以,有一次他和我借錢,說是三個月內還清,於是我就借了1000元給他。
  • 朋友借車卻不想借怎麼辦?只要說這三句話,不僅傷感情也借不走
    汽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小物品,甚至有人也說出了車與老婆恕不外借這樣的話。也正是因為這樣,汽車在不同的車主心中代表著不同的地位。但是俗話說得好,秦檜也有三個朋友,如果自己的朋友問自己借車,而自己卻又不太想把車子借給別人去禍害,應該怎麼辦呢?
  • 汽車不想外借?說這3句話,不傷感情也借不走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我們中國最看重的就是人情,很多朋友看到你買了車,就想著自己要出趟遠門來找你借車,這時就特別左右為難。不借吧,又怕朋友說自己吝嗇,這麼多年的友情都比不上一輛車,借出去吧,又擔心朋友在駕駛的時候違章,或者將自己的愛車開出去剮蹭,這就令人十分糾結。其實這種情況一定要理性,如果再有人找你借車,你就對他說這3句話,不傷感情也借不走。第一種,說車輛的保險還沒有交齊,朋友知道你的商業險沒有交齊就不會好意思來找你借車,因為他也怕在開出去的過程中出現問題自己承擔不了。
  • 借唄+是什麼?支付寶推出的plus版借唄,最低可借5萬元!
    很多人不知道借唄+是什麼意思,其實借唄+是普通版借唄的plus版本,借唄+和借唄的最大區別就是額度不同。借唄+的額度比借唄的額度更高,老哥目前也是開通了借唄和借唄+,當前的借唄額度為5萬元,但是借唄+的額度為10萬元。
  • 農村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會敗。說的是什麼東西不能借?
    ,我借你的靶,誰也不會有什麼顧及。但有些東西的確是不能張口借的,一旦開口了,不借給你怕傷了鄰居之間的和氣,可如果借給你,人家就覺得實在不妥。到底什麼東西不能夠隨便借呢?關於這個,我覺得可能各地有各地的風俗,在我的老家這裡,有句老話說,木匠的斧頭裁縫的剪子,是不能隨便借的。
  • 被借運有哪些表現?如何借別人運勢?
    這種借運方式並不存在。先天運勢是人的原本特質,出生時間和地點是過去,過去不會改變,更不會被別人拿走。就像基因,你無法拿走我身體的基因,並且讓我原本的基因消失;即使拿走了基因,對你也沒任何用處。(但是基因可以被破壞,人的先天運勢可以被外在的力進行破壞,只是無法拿走)「借運」存在,只不過人們理解錯了「借運」的意思。借有兩種含義:一是借走。
  • 「借東風」暗藏玄機,你看懂了嗎?
    首先,它的出現給我國地方戲曲帶來了一個吸引觀眾的經典劇目。無論是京劇、贛劇、滇劇、徽劇、豫劇、婺劇、川劇、秦腔、廣東漢劇中,都有與「借東風」相關的專門劇目;其次,「借東風」也變成了一個數百年來被反覆使用的流行詞彙,時至今日,這個詞仍然風靡全國。此外,「借東風」也成了評論家們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
  • 「不就借我兩千塊錢嗎?搞得像借我二十萬似的」
    閨蜜家最近因為在湊房子首付,急需用錢,所以就想問問有找他們家借過錢但是還沒還的人能不能還錢,可是沒想到其中有個親戚(閨蜜老公的二姑的兒子)居然"玩消失",閨蜜老公沒辦法就給那個親戚的老婆打電話(還顧他面子,沒說什麼事,只是問問有沒有在家),結過就炸了。
  • 10個禁忌:初一不探親、借娶不借嫁、吃飯不敲碗(下)
    導讀:10個禁忌:初一不探親、借娶不借嫁、吃飯不敲碗(下)中國歷史悠久,古人的智慧,層出不窮。現代的人們,還能知道很多以前的傳說禁忌。或許有些人覺得,現在的社會,哪裡有那麼多講究。但事實是,很多傳統講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 農村常說:「東西四不借,借了家破敗」,指的是哪四種東西?
    今天咱們介紹的這句農村老話,與平時生活息息相關,那就是「東西四不借,借了家破敗」,哪四種東西不外借呢?一、信用從古至今,信用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古人云:「人無信,則不立。」如果連信用都沒有了,口碑自然不會好,別人肯定不相信你,一個不被信任的人,不管做什麼事情,幾乎不可能得到他人的幫助,這一輩子也就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