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東西四不借,借了家敗亡」中,指的是哪4樣?你借過嗎?

2020-12-23 布一定通古

但你可知,曾國藩這一身文韜武略,離不開一位好老師:千古謀略第一書—— 《智囊全集》

每當夜深人靜時,他都會反覆品讀這本書,從中去汲取入仕以及處世之道。久而久之,他方才開始平步青雲,最終成就了「千古一完人」的稱號。

在中國古代,人們的生產力低下,通常製造出來的物品並不能滿足家家戶戶的需求,因此鄰裡之間難免要互相借東西。遠親不如近鄰,即使在現在,鄰裡間互幫互助也是尋常事。

但是在古人看來,有的東西絕對不能外借,就有了「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這樣的俗語,這句俗語中的「四不借」指的是哪四種東西呢?你有借出去過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坐床不能借

古代的坐床跟現在的嬰兒床差不多,在這句諺語中,坐床不單單指嬰兒床,更指了子孫後代。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隱晦文化了,比如說「紅領巾」,我們都知道指的是帶紅領巾的小學生。

一個家庭中的嬰兒代表這個家庭的後代。如果你借了自己家的嬰兒床,那就意味著你把你家的後代給了別人。這種寓意是很不好的。除了這種迷信的觀點,還有一種說法:家裡的嬰兒床使用後一般都被擱置起來。因為古代的嬰兒床材料是木頭,很容易倒塌。如果你隨意借給別人,傷害了別人的孩子,你應該負起責任。

二、殺豬刀不能借

在古代的時候,刀具都有不同的規制,通常只有從事殺豬行業的人才會配有殺豬刀,多數人家都沒有。如果你將自己的殺豬刀借給了他人,就容易影響自己正常工作,因為通常一個屠夫只有一把刀。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如果借刀的人用你的刀去做了違法的事情嫁禍給你,你是很難逃脫罪責的,就算被證實了壞事不是你幹的,但是刀是你的,也可能會遭到連坐。

因此,一定不要輕易將自己的刀借出去,身為鄰居,也不要輕易去借別人吃飯用的傢伙。

三、拐杖借不得

通常,拐杖是不便行走的老年人使用的一種工具。當老年人出行時,他們經常提供極大的便利。《山海經》中有一個關於拐杖的故事:夸父在追逐太陽時拄著拐杖。直到他快要死了,他丟了拐杖,變成了一片森林。

《漢書·禮儀志》中也有一個故事。據說,漢明帝為70歲以上的老人安排了一個壽星宴,並給他們每人一根手杖。後來,考古學家們在考古中竟然挖出了這種拐杖。從那以後,歷朝歷代都有一個扶杖之禮

經過幾百年的演化,拐杖就變成了長壽的寓意,如果將自己家的拐杖借出去,就等於被他人奪走了壽命,是一種非常不好的寓意。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只有生病的老人才會用拐杖,用他人拐杖會沾染病氣。

四、藥罐子借不得

雖說現在人們多都喝西藥,但是喝中藥的也不少。將藥罐子借出去,如果自己家裡需要用,是非常不方便的。

再者,長期煎藥的罐子都會有一些藥渣殘留,如果借你藥罐的人與你平日裡喝的藥是相衝的,那兩人共用一個藥罐會加重病情,對誰都不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老祖宗的智慧是不無道理的。在這本《智囊全集》中,記載了一些關於俗語的智慧,裡面有俗語上千則,在《智囊全集》的背後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看了之後哈哈大笑還能學到很多智慧

老祖宗不僅看人有智慧,在處世上也是數一數二的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在官場上站穩腳跟,是因為他溝通順暢,待人處事有智慧。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

曾國藩以前也是個平庸的人。他沒做什麼。他是如何做到一路升官發財走向人生巔峰呢?

曾國藩靠的是「智慧」。他每晚閱讀《智囊全集》,學習其中的智慧,並為自己所用。

《智囊全集》是馮夢龍著作,一套囊括中國古人智慧和謀略的經典讀本,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囊故事一千二百餘則,為官、經商、做人、處事的智慧寶典,讓你活學古人智慧。

除了曾國藩,連近代的天才精通治國、治軍、治民甚至詩歌的康熙皇帝認為《智囊全集》是國家的有力工具。萬達總裁王健林將其列為必讀書目,並要求萬達高層閱讀《智囊全集》。

這是《智囊全集》的白話版,完全按照原文內容翻譯而成。它不像原著那樣枯燥和難以理解。每個故事都很短。無論何時,只要你拿起它,你就可以隨時隨地閱讀並學習偉大的智慧。整本書最直接、最集中地表達了馮夢龍的政治態度、人生價值、愛恨情仇。

全套上下兩冊《智囊全集》僅僅需要79元,省下你的零花錢,就能領走全冊中華傳統國學名著,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相關焦點

  • 俗語「東西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到底是哪四不借?有何不能借?
    和國外不同,我們在巷子裡遇見鄰居甚至不認識的人都會熱情地打招呼,問一句「吃了沒」。在社區閒逛的老人,會結伴跳廣場舞,聽戲曲,打牌下棋搓麻將。這親密無間的鄰裡關係都歸功於,我們幾千年來民間的習俗。但是,在老百姓的規矩裡,有四樣東西通常是不能夠外借給他人的,由此衍生了出了一句俗語「東西四不借,借了家敗亡」。你知道哪四樣嗎?就讓我們來看看究竟是哪四樣東西吧。
  • 農村常說:「東西四不借,借了家破敗」,指的是哪四種東西?
    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多少都聽過一些老話,也被稱為民間諺語、俗語、土語。這些老話形式簡單,用詞也不複雜,一般人都能聽懂,卻蘊含極為深刻的道理。比如經驗豐富的莊稼漢常講:「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意思是說,如果農曆五月晴天多,六月陰雨天較多,十有八九是個豐收年。
  • 「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人情來往,但有的東西可以外借,有的東西則不能外借。人情往來,金錢不能外借不論任何關係,只要談錢,就會傷感情。以前的一個同事,因為在一個部門,關係還可以,有一次他和我借錢,說是三個月內還清,於是我就借了1000元給他。
  • 俗語「家有四樣,不敗也亡」,是哪四樣?老祖宗的告誡(深刻)
    很多人說,「有國才有家」,這句話沒錯。可是,國是由一個一個的小家庭組成的,連家沒有,卻妄談國,這不是空話嗎?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家注意到沒有,齊家是排在治國前面的。這就是老祖宗在告誡人們,要先把自己的小家給經營好,才可以談後面的「治國平天下」。
  • 「古來三不借,今來三不借」,你知道是指哪三樣東西?外借過嗎?
    所以面對這些問題就有人說「古有三不借,今有三不借,東西不外借,借了家準敗」。02現代三不借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進步,現代社會中也有講究「三不借」,如果亂借可能會使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錢財不外借:在現在這個社會
  • 農村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會敗。說的是什麼東西不能借?
    ,我借你的靶,誰也不會有什麼顧及。但有些東西的確是不能張口借的,一旦開口了,不借給你怕傷了鄰居之間的和氣,可如果借給你,人家就覺得實在不妥。到底什麼東西不能夠隨便借呢?關於這個,我覺得可能各地有各地的風俗,在我的老家這裡,有句老話說,木匠的斧頭裁縫的剪子,是不能隨便借的。
  • 「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敗人亡」哪三不借?《易經》忠告,銘記於心
    「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敗人亡」,哪三不借?《易經》忠告,銘記於心不借信用。什麼叫「借信用」呢?人說話都是要負責的,一諾千金、金口玉言,不能想一出就說一出。借信用,就是幫別人打保票,說別人一定不會怎樣怎樣,自己可以擔保,絕對不會出差錯。你可以借錢給別人,但你不應該輕易借錢給別人。你不能保證別人什麼時候借錢。
  • 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對此魯迅看得很透徹
    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對此魯迅看得很透徹借東西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做的事情,不管是向別人借東西還是借給別人東西,想必大家都是經歷過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這句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這句俗語是針對我們借東西時候的一種說法,是先輩們總結出來的,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句話的具體意思吧。米和柴是以前人們經常用到的東西,有時候突然不夠用了,便會借一點,但是為什麼借米可以,借柴卻不行?原來,這米是錢買來的,而柴是隨處都可以撿到的,家裡面缺點錢是很正常的。
  • 俗語「家有四樣、人丁興旺」,是指的哪4樣?你家有幾個?
    在日常生活中,古人會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也就是流傳到現在的俗語,有些道理到現在依然能繼續使用,受人們追捧。有些俗語蘊含著經典的道理,我們需要吸取其中的精華。比如俗語「家有四樣、人丁興旺」,是指的哪4樣?你家有幾個?
  • 老人常說:「家有四樣,不破也亡」,是指的哪4樣?
    莫爾:「走遍天涯覓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的人,回到家裡就發現它了。」中國人對於家庭的信仰是非常深的,無論是古人還是現在的人,家庭在所有人心目中的地位,向來都是沒有變過的。家不僅意味著避風港,同樣也是能量的補給站以及情緒的收容所,不論我們有任何的煩惱或者情緒,來到家裡就可以肆無忌憚的發洩出來,家人並不會因此責怪你,反而還能夠給你帶來更大的能量。因此,對於家庭,對於親人,中國人向來都看得很重。畢竟那是我們從小生活成長的地方,有我們所有的回憶。
  • 俗語:「家有閒房『三不租』,家無居室『三不借』」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家有閒房『三不租』,家無居室『三不借』」。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雖然思忖了良久,但還是沒有思忖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家有閒房「三不租」有些家庭會有一些無人居住的空房子。這些空房子閒著也是閒著,還不如租出去賺一些錢。然而,出租房子也是一門「科學」,遇到以下這三種人是不能夠出租的。
  • 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別怪老祖宗沒提醒你
    文/青山獨往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別怪老祖宗沒提醒你說到農業生產,在我國已經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遠古時候人們已經開始種植莊稼。但在古時候,由於技術有限,經驗的作用便十分關鍵,而俗語一開始便起著傳遞農業生產經驗的作用。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鞋為何不能借?其中有什麼忌諱?
    儘管現在人們的生活漸漸好了起來,尤其是在農村,農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但是如果大家聽著老一輩人講他們過去的生活,就一定能從他們口中知道過去農村的生活是多麼的不容易。那時人們面臨的生活困難也很多,老一代也把當時的一些生活問題歸結為鄉下的一句俗語,如「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 「借衣不借鞋,借米不借柴」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能借?
    農村流傳的諺語總是有獨到的意味,需要仔細琢磨才能理解淺顯文字下蘊涵的魅力,有些是老祖宗們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有些是風土人情的傳統習俗,有些是封建迷信的風水思想、有些是是非善惡的告誡。小編為大家帶來一句農村諺語的介紹和解釋,讓大家了解一下諺語中所反映的農村傳統。
  • 「家敗有四,身敗有四」,分別是哪四樣?曾國藩的解釋句句在理
    農村有句俗語叫「家道有四象,家敗人也亡」,這四種跡象分別是:兄弟不會,父親不和,子女不孝,沾染惡習。其實,曾國藩在日記中也總結的一個「家敗有四,身敗有四」的俗語,而且句句說的有理。到底是哪四樣呢?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第一:家敗有四同治三年正月十五,曾國藩在當天日記中寫道:「家敗之道有四,曰:禮儀全廢者敗;兄弟欺詐者敗;婦女淫亂者敗;子弟傲慢者敗。」
  • 老祖宗留下規矩農村東西有「四不借」,在村裡千萬別向人借這四樣
    在物資如此發達的現在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發現需要向朋友或者鄰居借東西來處理一些事情。有的可能是借個打氣筒或是自行車什麼的,農村還有借農具的。在古代更是如此,因此老祖宗們在幾千的生活中為我們總結了一些經驗,告訴大家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借的,如果借了有可能影響到大家的關係。
  • 農村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我們平日裡生活禁忌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室友若總是找你借這四樣東西,無疑是愛佔小便宜,學長:不宜深交
    但是自己從來不買,等著用別人的,還認為理所當然就很過分了。 誰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沒有誰的東西不是拿錢買的。 寢室室友若總愛貪這四樣小便宜,不宜深交,畢業學長:實在太準了。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停雙」,啥意思?令古人如此忌諱
    中國的很多俗語老話都是和封建迷信有關的,很多人覺得一句俗語多少有些封建迷信,其實並不是這樣。當時科學不發達,因而很多俗語只能用封建迷信來說理,但是道理和現在並沒有不同。今天這句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停雙」初讀時也是覺得這句話就是封建迷信,直到最近再次品讀,方才發覺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
  • 「家有四樣,不敗也亡」,指的哪4樣?想要家庭興旺建議看一看
    老祖宗的智囊,說的句句在理這些《易經》中的智慧,已經讓很多讀者有醍醐灌頂的感覺,更是能夠讓我們在生活中掌握智慧,「不白忙」!易經忠告:「人貪四樣,不敗也亡」,如何理解呢?一旦有其中一件事,將是一個家庭衰落的徵兆,要想家庭興旺建議看一看~《易經》:貪賭賭博是人的一大惡習,沾染上就讓人很是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