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東西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到底是哪四不借?有何不能借?

2020-12-23 玉鏘侃史

前言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諺語

我們從小就都知道九九歌,「一九得九,二九十八……」,是熟知的乘法口訣。其實遠在春秋時期,就有九九歌了。不過那時是農民對節氣和耕種創造出的民謠,傳至現在被人改編成了乘法口訣。那時的農民創造的九九歌,是對耕種和天氣的解答,其中包含了許多民間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民間有許多傳遍大街小巷的民間風俗。雖然封建迷信不可取,但是流傳千年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間社會特有的文化,是文化的標誌。

親切的鄰裡關係

不僅在現代,我們有樂於助人的美德,在古時人們鄰裡之間也都提倡樂善好施、慷慨近人。在古時候,鄰居之間要是缺了什麼,只要去借,大部分人都會熱情地借出。像是柴米油鹽、甚至是雞鴨魚肉,人們都會慷慨地借給鄰裡,這也就形成了中華特有的巷子文化。

和國外不同,我們在巷子裡遇見鄰居甚至不認識的人都會熱情地打招呼,問一句「吃了沒」。在社區閒逛的老人,會結伴跳廣場舞,聽戲曲,打牌下棋搓麻將。這親密無間的鄰裡關係都歸功於,我們幾千年來民間的習俗。但是,在老百姓的規矩裡,有四樣東西通常是不能夠外借給他人的,由此衍生了出了一句俗語「東西四不借,借了家敗亡」。你知道哪四樣嗎?就讓我們來看看究竟是哪四樣東西吧。

殺豬刀、嬰兒床

殺豬刀在現在的家庭裡應該是不常見的,一般會在農村中或者屠夫家裡有這種刀具。像殺豬刀人們是絕不外借的,因為人們認為這種兇狠的器具,很容易用來做違法犯罪的事情。一旦外借,如果出現一些意外,便會惹上麻煩和晦氣。情況更壞的,有可能會造成家破人亡。

在古代,家裡有嬰兒誕生,一般會為嬰兒定製嬰兒床。雖然說,不是用什麼貴重的材料製作,但是嬰兒床對家裡的影響很重要。原因顯而易見,因為古時傳宗接代對每個家庭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嬰兒床是每個家庭繁衍的象徵,雖然聽起來很玄。但是古人忌諱嬰兒床外借,認為這是不吉利的,不利於子孫延續。而且小孩子的抵抗力本來就十分的弱,如果借給別人很容易沾上細菌之類的東西,這也是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著想。

藥罐子、拐杖

古時只有中藥,那時的人們會用藥罐子煎藥。如果家裡沒有藥罐子,即使跑到城裡去買,也不會有人去鄰居家借。藥罐子其實屬於每家每戶的必備,使用過的藥罐子裡面如果有藥的殘渣沒有清理乾淨,煎新的藥很有可能混合殘留的中藥有其他副作用,也會錯服。在不是緊急人命關天的地步,人們不會外借藥罐子,一旦出了問題便是惹禍上身。

一般使用拐杖的都是老年人,這裡不談及年紀輕就身體殘疾的。而老年人在家裡會使用拐杖,那都是德高望重的輩分高的。他們的拐杖就是家庭地位的象徵,家庭權力的象徵,所以人們都避諱把拐杖借給別人。這對他們來說,就是權力的流失,有不好的寓意。更實際地講,其實用了拐杖,那根本無法外借,因為這是每天必須用到的工具。

「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民風民俗,是社會形態,也是一種民間的文化遺產。其實,這些民風民俗,都是因為古人對家庭的重視。如果單單把它們歸集到封建迷信,那就大可不必。因為其中其實也有實際的因素,比如藥罐子不外借,那是因為中藥混用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殺豬刀不外借,那是因為怕借刀的人動機不純;拐杖不外借,那時因為拐杖對於老年人來說日常必需。

結語

民風民俗,實際上的定義就是,在一個特定的區域社會文化裡,人們約定俗成的風氣。人們的行為習慣相似,且具有區域文化特色。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四不借」,這一切的因素,都是人們希望家庭和社區能夠平安,沒有麻煩事發生。這樣一想其實許多民風民俗並不是空穴來風。如果我們都能深刻了解民風民俗表面和深層的關係,那麼能更了解到人們生活的夙願和我們民間文化的精髓。借或不借,無非都是為了平安喜樂。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俗語「東西四不借,借了家敗亡」中,指的是哪4樣?你借過嗎?
    在中國古代,人們的生產力低下,通常製造出來的物品並不能滿足家家戶戶的需求,因此鄰裡之間難免要互相借東西。遠親不如近鄰,即使在現在,鄰裡間互幫互助也是尋常事。但是在古人看來,有的東西絕對不能外借,就有了「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這樣的俗語,這句俗語中的「四不借」指的是哪四種東西呢?
  • 「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人情來往,但有的東西可以外借,有的東西則不能外借。人情往來,金錢不能外借不論任何關係,只要談錢,就會傷感情。以前的一個同事,因為在一個部門,關係還可以,有一次他和我借錢,說是三個月內還清,於是我就借了1000元給他。
  • 農村常說:「東西四不借,借了家破敗」,指的是哪四種東西?
    除了與天氣有關的俗語之外,更多的是教人向善,或者為人處世的老話,當形容一個人沒有定力,做事三心二意的時候,會說他「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勸人不要氣餒,會告訴他「人爭一口氣,佛燒一炷香」。今天咱們介紹的這句農村老話,與平時生活息息相關,那就是「東西四不借,借了家破敗」,哪四種東西不外借呢?
  • 農村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會敗。說的是什麼東西不能借?
    但有些東西的確是不能張口借的,一旦開口了,不借給你怕傷了鄰居之間的和氣,可如果借給你,人家就覺得實在不妥。到底什麼東西不能夠隨便借呢?關於這個,我覺得可能各地有各地的風俗,在我的老家這裡,有句老話說,木匠的斧頭裁縫的剪子,是不能隨便借的。
  • 「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敗人亡」哪三不借?《易經》忠告,銘記於心
    「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敗人亡」,哪三不借?《易經》忠告,銘記於心不借信用。什麼叫「借信用」呢?人說話都是要負責的,一諾千金、金口玉言,不能想一出就說一出。借信用,就是幫別人打保票,說別人一定不會怎樣怎樣,自己可以擔保,絕對不會出差錯。你可以借錢給別人,但你不應該輕易借錢給別人。你不能保證別人什麼時候借錢。
  • 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對此魯迅看得很透徹
    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對此魯迅看得很透徹借東西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做的事情,不管是向別人借東西還是借給別人東西,想必大家都是經歷過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這句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這句俗語是針對我們借東西時候的一種說法,是先輩們總結出來的,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句話的具體意思吧。米和柴是以前人們經常用到的東西,有時候突然不夠用了,便會借一點,但是為什麼借米可以,借柴卻不行?原來,這米是錢買來的,而柴是隨處都可以撿到的,家裡面缺點錢是很正常的。
  • 「借衣不借鞋,借米不借柴」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能借?
    農村流傳的諺語總是有獨到的意味,需要仔細琢磨才能理解淺顯文字下蘊涵的魅力,有些是老祖宗們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有些是風土人情的傳統習俗,有些是封建迷信的風水思想、有些是是非善惡的告誡。小編為大家帶來一句農村諺語的介紹和解釋,讓大家了解一下諺語中所反映的農村傳統。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鞋為何不能借?其中有什麼忌諱?
    儘管現在人們的生活漸漸好了起來,尤其是在農村,農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但是如果大家聽著老一輩人講他們過去的生活,就一定能從他們口中知道過去農村的生活是多麼的不容易。那時人們面臨的生活困難也很多,老一代也把當時的一些生活問題歸結為鄉下的一句俗語,如「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 老祖宗留下規矩農村東西有「四不借」,在村裡千萬別向人借這四樣
    在物資如此發達的現在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發現需要向朋友或者鄰居借東西來處理一些事情。有的可能是借個打氣筒或是自行車什麼的,農村還有借農具的。在古代更是如此,因此老祖宗們在幾千的生活中為我們總結了一些經驗,告訴大家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借的,如果借了有可能影響到大家的關係。
  • 俗語:「家有閒房『三不租』,家無居室『三不借』」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家有閒房『三不租』,家無居室『三不借』」。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雖然思忖了良久,但還是沒有思忖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家有閒房「三不租」有些家庭會有一些無人居住的空房子。這些空房子閒著也是閒著,還不如租出去賺一些錢。然而,出租房子也是一門「科學」,遇到以下這三種人是不能夠出租的。
  • 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別怪老祖宗沒提醒你
    文/青山獨往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別怪老祖宗沒提醒你說到農業生產,在我國已經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遠古時候人們已經開始種植莊稼。但在古時候,由於技術有限,經驗的作用便十分關鍵,而俗語一開始便起著傳遞農業生產經驗的作用。
  • 「古來三不借,今來三不借」,你知道是指哪三樣東西?外借過嗎?
    現在社會人和人之間的距已經是越來越疏遠了,而在現代社會之中最難的就是關於「借東西」,出門在外難免會遇上困難,如果父母兄弟不在身邊,首先想到的就是身邊的朋友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古人在經過各種社會實踐後,將一些道理總結成俗語,流傳至今。有些俗語聽起來是一些非常顯而易見的道理,而有些俗語或者一些習俗,則需要我們細細體會,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含義。比如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 「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這樣反常理的俗語有何講究?
    我們來看看這兩句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這句話中,古人的教導是:「寧可讓出自己的屋子,給別人家停放棺材,也不能夠讓別人在自己家中做男女之事。」中國人對死亡是非常忌諱的,所謂的生死皆大事,不論是皇帝也好,還是普通老百姓,提起死亡都是忌諱莫深的話題,可是這句俗語中,卻把「停棺在屋」當成是一件不那麼重要的事情,相比之下,讓別人在自己家裡做男女之事,卻是更加不可接受的行為,這兩者真的有可比性嗎?辦喪事雖然是不那麼好的事情,但是生死無常,喪事這個東西是任何人都逃避不掉的。
  • 俗語「家有四樣,不敗也亡」,是哪四樣?老祖宗的告誡(深刻)
    很多人說,「有國才有家」,這句話沒錯。可是,國是由一個一個的小家庭組成的,連家沒有,卻妄談國,這不是空話嗎?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家注意到沒有,齊家是排在治國前面的。這就是老祖宗在告誡人們,要先把自己的小家給經營好,才可以談後面的「治國平天下」。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經典)
    - 1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米是救濟人,是為自己積福,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拒絕。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古人救窮,但是不救懶。不借鞋,是因為每個人的尺碼都不一樣,很難找到合腳的。
  • 小說 | 借羊(四)
    「好歹毒的東西,知道這是啥地方嗎!淨欺負好人,連夢都不讓人做,下輩子讓你投胎做畜生!」「羊蹄兒——羊蹄兒——哎呦!」一個印有重慶飯店的白色塑膠袋從二寶的腰間滑落,重重地跌落在草叢中。二寶舌頭伸出老長,一幅詫異的神情,又趕緊摸摸自己的迷彩服上衣內袋,心裡暗自嘀咕著:「我的仙爺爺呀!是美夢一場,嚇死徒孫了……幸虧羊肉票還在!」他胡亂地拍拍自己屁股上的塵土,黯然起身離去。
  • 農村俗語「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到底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到底有啥道理?我們國家上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我們的祖先們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為人處世的道理。在古時我們的祖先們也基本都沒有什麼科學文化,而把這些道理往往都是通過簡單幾個字,但又通俗易懂的「俗語」形式,一直廣泛流傳在農村。
  • 農村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我們平日裡生活禁忌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喪事晦氣,這話卻在唱反調?
    老人所說的俗語包羅萬象,涉及到生活的各個角度,它們是農民生活的指南和準則,一旦有什麼問題,農村人總能對號入座,尋找相對應的解決辦法。那麼老人常說「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這話怎麼去理解?包含了哪些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