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現在人們的生活漸漸好了起來,尤其是在農村,農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但是如果大家聽著老一輩人講他們過去的生活,就一定能從他們口中知道過去農村的生活是多麼的不容易。那時人們面臨的生活困難也很多,老一代也把當時的一些生活問題歸結為鄉下的一句俗語,如「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合情合理嗎?
木柴和醋茶一樣,都是生活必需品,為什麼米可以借出去,木柴卻不行呢?原因有二:其一為什麼不把柴借出去呢,因為柴和財的發音相似,為了躲避家產外流,古代人很少把自己的柴借出去。二是老祖宗講究「救急不救貧,助困不助懶」。以前柴火到處都是,只要自己肯花點力氣,上山、下山都不難點火。
從前老一輩認為,小孩穿百家衣會帶來好運,借衣等於借好運而不影響自己的運勢。年長的人說,以前鞋子就相當於個人的貼身衣服,這種衣服是不外借的。此外,新鞋借出去後又會被換回原來的鞋子。舊鞋看起來像一隻破鞋,有很壞的意思,所以不太願意借出去。
而且,眾所周知,鞋子穿在腳上和穿在身上是一樣的。衣物很好洗,但鞋洗起來很麻煩。另外,如果鞋被穿破了,那會更令人尷尬。再加上大家都知道的一點,人們也喜歡用「破鞋」來形容一件事情。因此,人們不願意穿別人的鞋。
實際上,這兩個句子連在一起,表達的意思就是:救急不救窮,救窮不救懶。假如生活是迫不及待,那我們就應該幫助它,這是在做好事。要不是生活的壓力,要不是懶惰,要不就是不願工作,那我們就得委婉拒絕。由於懶漢向你借東西是沒完沒了的,不能幫助就是不能幫助,這是個原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