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臺留言裡看到這樣一個問題:「茶茶,你覺得一個人去看電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嗎?」
我說:「當然不奇怪啊,去看電影又不是去看人,我就特別喜歡一個人去影院。」
她很快回復過來,說了這個問題的原委:「今天我跟一個朋友聊天說我自己去看電影,她給我發了一個可憐兮兮的表情問我要不要這麼慘啊……但是我覺得還可以啊,有些事情一個人做反而更自在,不是也挺好的嘛。」
你就是自己全部的生活,所以無論有沒有人陪,都要記得取悅自己。
我想你可能也會有這樣想法的時候吧,想換一座城市,去到一個所有人都不認識自己的地方,哪怕只是住兩天,換換心情就很好。
好像人總是都有兩種模樣。一個人的時候是一種樣子,一群人的時候又是另一種樣子,外向是社交需要,安靜才是自我療愈。
越長大越孤單,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很難被避免的現實問題,以前的狂歡是好幾年的笑談,如今的狂歡,卻更像是一群人的孤單。
以前我處理完了繁雜的工作或者心情沒那麼好的時候會喜歡去逛街買很多東西,但後來發現,一時的快感相對的永遠是更大的空虛,反倒是留出一點時間不疾不徐地給自己做一個過渡的時候,內心獲得的是悠長的安寧和富足。
所以這幾年,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帶著電腦去咖啡店坐著,經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春天冬天榛果拿鐵,夏天秋天桃桃烏龍,靠窗的長桌高椅,電腦屏幕背對人群。
耳機裡放著慢節奏的歌,看來去匆匆的人群,在文檔裡留住那些觸動到我的瞬間。
我於是發現,「一個人的生活」,真的是非常必要,不可或缺的。
最好的生活狀態其實莫過於,一個人也好好生活,一群人也不會丟失了自我。
有句話叫做:「一個人若是學會了自己陪伴自己,便學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項生活技能。」
我發現其實有時候我們會混淆了孤獨和獨處的定義,實際上孤獨強調的是一種心理感受,而獨處更像是一種自發的選擇。
自己陪自己安靜地待著,聽聽歌、做做事,看一部小眾電影也不錯,出去逛一逛走一走也很好,會更容易打開思路然後理清一些積在腦子裡的事情。
孤獨註定是人生常態,而獨處,是會讓人快樂的進階選項。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其實周圍越來越多的人都在追求高質量的生活了,如果沒有契合的靈魂愛人,那就乾脆地獨身,養只貓或者養只狗,一個人的生活同樣可以井井有條充滿希望。
因為不是說每分每秒都有人陪著就不會覺得孤獨,也不是說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自己度過就一定會覺得無聊和難捱,先謀生,再謀愛,順序錯了就會有很多麻煩。
一個人時專注自己,認真生活,有人愛時擁抱彼此,也不能忘了尋找自我。
尋找你真正的期待和熱愛,如此才能真正地,為自己而活。
「「我很喜歡一個人在家喝酒。先把房間打掃乾淨,再準備好新洗過的浴巾和睡衣,泡個熱水澡,認真地洗乾淨頭髮和身體,一身清爽後悠閒地看著電影,喝著冰鎮的酒。
這是我現在生活裡最放鬆的時間。不管喝多少,心情都絕不會悲傷或寂寞,只是非常坦誠、單純地感覺到幸福。」」
有時候想想,這一生留給自己的時間其實很少,我們總是首先去應付其他的事情,最後才想得到自己,但實際上,取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無論你現在是不是一個人,都不要忘了留出「一個人的時間」,首先學會了跟自己相處,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跟自己之外的人相處。
人生從來都不是由某一件事決定的,而是由你一直以來的態度和選擇組成的。
點亮「在看」,獨立成長,沉澱更好的自己。我們一起加油,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