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一兩等於約現代多少g?一升約等於現代多少ml?
這個基礎性問題在學界很悖論地沒有定論,今且只憑據原文及實驗,看看會是多少?
[104]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切 半夏二十銖,本雲五枚,洗 大棗四枚,擘 芒消二兩
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消,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注意這個「本雲五枚」 四個字。
[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方四十八。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薑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柴胡加芒硝湯正好是小柴胡湯原量1/3,再加二兩芒硝。
五枚半夏=二十株,隨機選了30枚半夏做樣本,稱出來是50克,用量杯量了下,大概60ml。
小柴胡湯中半夏半升=五枚*3=15枚=二十株*3=60株=2.5兩≈25g≈30ml
綜上可以得出結論:
一兩(傷寒論)≈10g
一升(傷寒論)≈60ml
小柴胡湯:
如果按這個算式,小柴胡湯折成現代劑量會是:
柴胡80g、半夏25g、 黃芩30g、 人參30g、 甘草30 g、 生薑30g、大棗40g(河東酸棗目測3-4g/枚) 分三次服,一日內服完;
百度:河東酸棗,目測比現在超市買的是要小一點,3-4g/枚.
麻黃湯:
麻黃30g、 桂枝20g、 杏仁30g(七十枚實磅28g)、甘草20g
分三次服,如桂枝法,中病即止;
四逆湯:
生附子15g、乾薑15g、甘草20g
強人可大附子(30g),分溫再服,沒有要求一日服盡,言下之意,可視情況。
吳茱萸湯:
吳茱萸50g、人參30g、生薑60、大棗40
分3次服,一日服盡;
大承氣湯:
酒大黃40g(後下)、厚樸80g、枳實30g(10個半片,5枚,實磅28g)、芒硝20g(後下)(家裡沒芒硝,沒法磅,三合約等20ml)
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是不是和我們現在開的方很不一樣呢?
雖說原文劑量認為如此,但實際處方時仍要根據病情輕重、患者強弱,再結合適當的煎服法,靈活運用,不可死於書本。
(全文完)
喜歡我的文章或想找我看病,請加我微信好友,併入我中醫群,群內醫案無論成敗,必如實直播。
坐診地點:
逢周二、六上午深圳固生堂南山店
逢周日下午深圳固生堂竹子林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