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以往的書籍或者看電影電視的時候,通常會看到皇帝賞賜下人的時候,動不動就是黃金萬兩,相當的奢華。我們在在買藥、買做飯用的調料的時候,都喜歡用「兩」這個單位,「兩」是我國古代就用的非常普遍的重量單位,一兩等於多少克呢?大多數人可能都不太清楚。我們通常說的,誰和誰半斤八兩,意思就是兩個人差不多,在古代的時候一斤是十六兩。古代和我們現在的單位換算是有區別的,那麼現在一兩等於多少克呢?
一、一兩等於多少克
「錢」換算為「克」,人們普遍採用的換算方式是500g(1斤)÷16(舊制十六兩為一斤)÷10(舊制十錢為一兩)=3.125g(1錢),一些中醫院校教材中也是這樣的,實際上,這個換算方法是有紕漏的。
古代量制歷經多次變革,明代以後才大體穩定,變化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計量改革,將舊制595g一斤改為500g一市斤。還應特別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將中藥計量作為例外對待,仍襲舊制不變。
這樣,從明代到1979年,錢換算為克的正確公式應為595÷16÷10,1錢約等於3.72克。這是在中藥當中作為例外的,目前普遍是1兩=50克。
二、古代的度量衡
中學語文文言文教材中提及的鐘、龠、合、升、鬥、斛、銖、錙,均屬我國古代度量衡的單位名稱。度、量、衡三者的區別是,物體的長短和所冪的面積、體積,用尺來計量的,稱為度;物體的多少,用升、鬥來計量的,稱為量;物體的輕重,用天平、砝碼和秤類來計量的,稱為衡;合起來稱為 度量衡 。
鍾系周朝量的單位名稱,周以後廢棄不用。周朝量的單位較複雜,主要有升、鬥、斛……度——計量長短的用的器具稱為度,量——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量,衡——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稱為衡。度:長度單位的名稱,產生很早,上古時都是以人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種動作為命名依據的,例如寸、咫、尺、丈、尋、常、仞等都是。
量:量器是封建社會計量農產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計量產生最早,它的單位名稱也最複雜。在《左傳》、《周禮》、《儀禮》、《爾雅》等經典著作中都有關於容量單位的記載,其專用名稱有升、鬥、斛、豆、區、釜、鍾以及溢、掬等。衡:很早以來,銖、兩、斤、鈞、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單位。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於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物體的統稱。度量衡的發展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因地域和國情不同計量統計方式不同。
三、度量衡的發展
度量衡的發展大約始於父系氏族社會末期.傳說黃帝「設五量」,「少昊同度量,調律呂」。度量衡單位最初都與人體相關:「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謂之掬,兩手謂之溢」,這時的單位尚有因人而異的弊病。
《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身為度,稱以出」,則表明當時已經以名人為標準進行單位的統一,出現了最早的法定單位。商代遺址出土有骨尺、牙尺,長度約合16釐米,與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開後的指端距離相當。尺上的分寸刻劃採用十進位,它和青銅器一樣,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和技術水平。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各國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 ,書同文字」,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為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