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員外取出銀兩,叫人購買物料」。這句話出自於古裝小說《水滸傳》。相信大家在古裝劇中常常可以看到,古人用銀兩來購買物資這一場景。那麼很多人會問,古代的一兩大概是現在的多少錢呢?其實這是很模糊的一個概念,在電視中我們看到一些江湖人士,他們在吃完飯後會在桌子上留下一些銀兩,有時候為了省麻煩還會說「不用找了」,可是還有一些人會因為這幾兩銀子賣兒子女兒。
今天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古代的一兩銀子的概念吧!首先從銀子的本身價值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銀子相當於貨幣,而貨幣是商品交換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但是在現代社會中銀子是貴重金屬,變成了商品,既然是商品,那就也有它的價值。在2020年中國的白銀一克相當於4元人民幣,而在古代的一兩代表40克,那麼經過換算,古代的一兩就代表160元人民幣。
當然這個結論也不是非常準確,這樣的換算只是單方面考慮了銀子的本身價值,絲毫沒有考慮白銀的供求關係,也沒有考慮白銀的產量問題。為此我們還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來研究白銀和人民幣的關係。
我們除了單純的研究白銀相當多少人民幣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更應該注重的是在當時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的購買力,那我們就拿古今價格變動最穩定的糧食來做參考。根據史料記載,在清朝,上白米九錢五分一石,中白米九錢二分,下白米八錢三分。所以在清朝,一兩白銀大概能夠購買一百斤的大米,而我們現在一斤白米大概要兩元,所以清朝一兩白銀就相當於200元的購買力。而在明朝,一石大約是95公斤,換算過來大概可以買400斤大米,也就相當於七八百人民幣。唐朝的國力非常強盛,物資也非常的豐富一兩白銀就能夠買到120斤大米,按照現在兩米一斤的價格大概就是4800元。對此你是否驚訝了呢?
其實白銀的物價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物價和其他的商品數量的改變,白銀的價值也在發生輕微的變化。所以我們通過白米的價格變化我們就能看出在當時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到底是不是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