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銀子到底價值幾何,今人大多毫無概念,經常犯錯誤。很多電視劇經常出現主人公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有些人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千上萬兩銀票這些闊綽的行為。
在很多古裝電視劇裡,銀子的購買力很低。經常出現幾兩銀子一碗湯,一個小物件幾十兩的情節,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看看古代人寫的筆記和文獻,一兩銀子顯然是不小的一筆錢。
一般的平民百姓倉促間是拿不出幾兩銀子的現錢的。很多做小本生意的人,一年掙不了幾兩銀子。而一兩銀子,到底等於現在的多少錢呢?
曾經有的網友用大米做參照,認為明朝的時候,一兩銀子可以購買大米二石,也就是188.8公斤大米,現在一般的大米在一公斤3元至6元之間,我們就取個中間價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等於人民幣800多元,其實這是不太準確的。
因為古代和現代社會生產力的不同,同一種物品的價值也有很大差別。我國是在袁隆平院士發明了雜交水稻之後,大米產量才激增,才能讓中國的大部分家庭把大米作為基本食糧。
據老人們說,在他們小時候,一般的人家不是只吃大米的,在吃大米之外還要配上許多雜糧。換言之,現代的米價和古代的米價比起來是是偏低的。因此用現代的米價為基礎來推算古代的銀子的購買力是片面的。
之所以犯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有個誤區:就是人們下意識地認為「兩」這個單位等同於今天的「元」,認為古代一兩銀子就等於今日的一元錢。
其實,我國一直是一個稀有金屬缺乏的國家,而那些為數不多的銀礦還多半都帶有雜質,這直接導致歷朝歷代的白銀產量都低得可憐。
我們翻翻史書就可以發現,一兩銀子的貨幣價值相當的高。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銀礦開採量都很低,直到唐朝進軍南方後,白銀的開採量才漸漸提升。
到了兩宋時期,宋朝政府為了滿足給「遼、金、西夏」等國上貢的巨大需求,開始一邊加大白銀開採力度,一邊瘋狂提高煉銀技術。
於是宋代的白銀產量突飛猛進,高峰時期一度達到平均每年約20萬兩左右,但這樣的產量依舊少得可憐。
明嘉靖七年《山樵暇語》卷八中記錄,當時一畝地價值十兩銀子。
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戚繼光手下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要知道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而且還是經過張居正改革後才有這樣的數字。
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後貿易順差大,白銀大量外流後,銀價下跌造成的。
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文(清初)到一千六七百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
肉類,糧食等食品價格,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不斷下降,而土地價格跟社會價值一直都很接近,所以參考現今一畝地的租價,一兩銀子是800多人民幣。
所以準確點的結論是,清光緒年間,一兩銀子,就是現在大多數地區800多人民幣的購買力。
而平常老百姓使用最多的,應該是銅錢,而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手頭不充裕時會用「沒錢了」(銅錢)而不說「沒銀子了」。
不過在各種年代劇裡,銅錢的價值簡直低得不得了,賣東西找錢,零頭都是幾十文。然而銅錢價值真那麼低嗎?應該不是。清中期的時候,一文錢可以買一壺酒,或者一碗燒豆腐。三文錢就可以買一盤炒雞蛋。
而到了清末,魯迅的《孔乙己》裡面寫道,十幾個銅錢可以買到一碗黃酒和一樣葷菜。而現在一樣酒一樣葷菜至少是十幾元。所以,一個銅錢應該跟今天的一元相等值。
所以在鴉片戰爭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銀子都是相當保值的,有幾十兩銀子就是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
其實還有一種算法比較直觀,今天的銀價差不多4元一克,50克為一兩。而清代的一兩差不多在30克左右;按照當時的生產力限制,我們可以認定的是:
清朝時期一兩銀子肯定不會低於人民幣120—200元。
在古代社會,哪怕一個年份,相隔不遠的不同地區,由於人口結構、水旱災害,甚至行政特色,都會帶來諸多的不同,在今天我們看起來應該大致均平的物價,在古代社會可能隔著一道山就天差地別。
更重要的是,由於物流流通的發達程度,以及貨幣投放量的不同,也會產生看似匪夷所思的結果,哪怕是離我們更近一些的明清社會,也一樣如此。
- END -
世界很大 從南到北。
不敢海納百川,盡可豐富多樣
瓷房子等你回家。
本篇材料由
本公眾號原創轉載註明出處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