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天,聊到一個有趣的話題,現在每個月努力賺的錢,在古代能換多少銀子?關於這一問題,以前沒有細究過所以各執一詞,今天作者好好和大家聊一聊。
影視劇裡常常會看到主人公用餐時揮毫如雨,動輒一段飯幾十兩銀子,其實這些細節都是非常荒唐的。金庸在描寫郭靖初遇黃蓉時,被她宰了一頓,結果「一會結帳,共是一十九兩七錢四分」。這些錢要是折算成如今的人民幣,你知道是多少嗎?
首先要知道,古代中國的銀子十分匱乏,大量流通也是發生在明清時期。明朝之前,可以說銀子的價值更高,那時候基本上也是作為大宗貨幣來進行交易的,很少一部分在民間流通。唐宋時期,主要的流通貨幣是銅錢,這個我們在影視劇裡也經常看到。
由此可知,古代在不同朝代,甚至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銀兩的價值也是有差異的。現在一般推算古幣值都採用一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計算,對中國人來說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所以以下採用太平年間的大米物價記錄為標準,進行一個粗略的推算。
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我們以中間價1.75元計算。
我們先來看看唐朝,唐太宗貞觀年間一鬥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也就是說唐朝時期,1兩銀子就可以買200鬥米,10鬥為一石,即是20石。
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鬥,1兩銀子也值2065元人民幣。
到了宋朝,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工商業也前所未有地發達,因此貨幣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龐大,而且白銀的產量和進口量都不高,於是錢幣制度出現了混亂的狀況。
一般來講,一兩銀子為一貫,等於1000文。但是在宋朝銀兩吃緊的時候,很多地區出現了770錢為一貫,850錢為一貫,甚至還有480錢為一貫的。我們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合白銀一兩來進行估算。
根據《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記載「每鬥(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1兩基本上可以買到3—7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693—1617元。取個中間值,宋朝1兩銀子約合人民幣1000元。
到了明朝,白銀的流通較為廣泛,不僅作為官銀流通,也成為商家交易的主流貨幣。
史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約合人民幣660元。
同時,我們從《紅樓夢》裡的幾個細節,也可以得以印證。《紅樓夢》故事雖以清朝為原型,生活狀況卻以明朝為藍本,我們姑且以明朝的匯兌來計算。
《紅樓夢》裡劉姥姥看到賈府上下一餐螃蟹24兩銀子,感嘆說小戶人家可以過一年了。也就是說這一頓飯花了一萬五千多塊錢,由不得劉姥姥大為吃驚。
還有一次,也就是劉姥姥第一次進賈府,打秋風得了20兩銀子,千恩萬謝的。要知道這20兩銀子,可相當於1.3萬人民幣了,劉姥姥拿了這麼多的過年費,當然高興壞了。
到了清朝,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折合下來約人民幣250元左右。
綜上所述,關於「一兩銀子值多少人民幣」的問題,基本上得出的結論是: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250元左右;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60元;北宋朝中期約1000元左右,盛唐時期2000—4000元。
文章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