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泛民主派為什麼反對2017普選

2021-02-20 澎湃新聞

張曉明表示香港的民主發展即將迎來一個新的歷史時刻。東方IC 資料

對於泛民主派的觀點,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總結道:「反對假普選;全國人大常委會最後確定的普選辦法很有能是假普選——早在一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把這頂帽子扣上了,儘管當時普選方案還『八字沒有一撇』。」

8月23日晚,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應邀出席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成立40周年慶典並發表講話。
全文如下:

很高興出席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成立40周年的慶典。作為本港有影響的民間教育機構,新一代文化協會成立40年來,始終堅持以「視野、創新、博識、承擔」為目標,致力於培育青年人才,成績有目共睹。在此,我謹對協會40周年會慶表示衷心的祝賀,對辛勤工作的協會人員和關心、支持協會的各界賢達表示由衷的敬意,並祝願新一代文化協會深耕厚植,在做好新形勢下的香港青年工作、培育青年人才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

香港的民主發展即將迎來一個新的歷史性時刻。本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會就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問題做出決定。前兩天,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剛剛在深圳舉行了有關座談會,全國人大副秘書長李飛先生等中央有關部門官員認真聽取了香港社會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見,也釋放了一些重要的、權威的信息。

我有幸與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先生一起參與了這些座談和交流活動。總的感覺是,座談會內香港各界代表人士發表的意見,與座談會外香港社會的討論情況大體吻合。所不同的是,會場內主張依照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處理政改問題的聲音要大得多,主張按照所謂「國際標準」規定普選辦法的聲音要小得多。如果要對兩種主要意見的話語邏輯或思維邏輯做一個梳理的話,可大致描述如下:

正方觀點認為,香港的普選來源於基本法,普選制度應當把基本法作為法理基礎或唯一法律依據;「一國兩制」下一個地方行政區域的普選,世無先例,普選制度應立足於香港的實際情況,特別是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行政長官普選制度是一種地方選舉制度的事實,妥善處理好與中央政府的關係;保障國家安全是設計香港普選制度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這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定義務,從香港的社會政治現實看,也確有必要;行政長官地位崇高、職責重大,必須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而不能由與中央對抗的人擔任,普選制度應當為此提供相應保障;堅持基本法規定的提名委員會提名,強調機構提名、集體意志、少數服從多數,符合基本法的規定,體現民主原則,也是防範可能出現的政治對抗風險、憲制危機風險和民粹主義等風險的需要。

反方的基本觀點和邏輯是反對假普選;全國人大常委會最後確定的普選辦法很有可能是假普選——早在一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把這頂帽子扣上了,儘管當時普選方案還「八字沒有一撇」;為了防範假普選,他們提出了所謂「國際標準」——儘管這個標準也在不斷地調整,起初比較多地強調公民提名,後來提出「三軌提名」有其一即可,我注意到最近也有一些人表示願意在基本法的框架內提出方案,「國際標準」可改為不能有「不合理限制」;判斷是否屬於「不合理限制」的主要標準,是行政長官候選人的提名不能高出他們預計的可能在提名委員會得到支持票的比例,1/8或者少於1/8可以,略微高一些也可以,過半數絕對不行——因為這樣的話他們的人就出不了閘,就是政治篩選;最好提名委員會的規模、構成、產生辦法也作出大變,這樣才可確保他們的人出閘,否則提名委員會就沒有廣泛代表性;如果不答應他們的要求,特別是不能過半數的要求,他們就要發動「佔領中環」等激進違法抗爭活動。

分析這兩種邏輯,從起點來說就是不一樣的,一個實,一個虛,前者是基本法的規定,後者是「假普選」的假設;中間考量的因素也是不一樣的,一個更多的是考慮怎麼規範中央和特區關係的制度要求,一個更多是考慮是否有利「自己友」成為候選人;結論自然也就大相逕庭。但是究竟哪一種邏輯更合理,或者說更合乎邏輯,我想經過理性比較,是不難回答的。

我認為,上述兩種對立的意見,說到底是由於思想上對「一國兩制」存在的不同認識造成的。這使我想起了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葉健民先生5月16日在《明報》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叫《泛民究竟在爭論什麼?》。這篇文章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讓我很受啟發,前一段時間我也在與一些人士交流時多次引用這篇文章的觀點。

文章指出:「政改的爭論,意義遠遠超過我們能否有真普選、民主如何實現的問題。我們決定支持哪一個方案,其實也同時選擇怎樣去處理特區和中央的關係,這個才是香港長遠管治更為關鍵的問題。擺在目前的並不是方案之爭,而是我們希望今後以何種方式去與中央政府互動的抉擇。」該文還指出:「激進派所主張的,是不認同中央對特區事務享有主導權,拒絕完全接受基本法的框架,否定『一國為先』的前設,背後也有深層的對共產黨的排斥敵視。」我認為,葉健民先生的這些論述一語中的,就像點穴點到了位一樣。試想一下,如果真正有國家觀念,真正認同「一國為先」的原則,真正認同基本法的規定,真正認同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權,包括對香港政治體制改革的主導權,而沒有像葉先生所點到的對共產黨的排斥敵視心理,有些問題還會成為問題嗎?我們還會有今天這麼大的爭論嗎?

我知道,我上面講的這些帶有明顯傾向性的意見,以及我引用的葉健民先生的觀點,並不能涵蓋香港社會關於政改問題的各種意見,甚至不能代表喊得最響的聲音,對某些人來說也可能聽起來不那麼順耳,但我們常說,兼聽則明,那就不妨把它們作為逆耳忠言吧。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希望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能夠實現、政改不要原地踏步,是目前香港社會最大的共識。到香港回歸祖國20年的時候,香港如果能夠實行「一人一票」選行政長官的制度,這是香港民主發展跨越式進步,相信是許多人包括有的擔心回歸後在香港待不下去的人之前不敢想像的。希望香港各界有識之士,能夠多從國家的角度、歷史的角度和發展的角度看待這次政改的重要意義和影響,像新一代文化協會的宗旨所強調的一樣,顯示出「視野」和「承擔」來。

今天到場的年青人比較多,我之所以從比較和提問的角度講得比較多,也是希望年青的朋友們多傾聽,多思考。我相信,香港的新一代更多的是善於理性思考的一代。

(文章來源: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網站)

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澎湃網友對該文章的追問與回答或發表你的回答

關注澎湃新聞,底部菜單也精彩

→點熱門重磅,獲取更多澎湃熱門文章及熱門追問

→逛澎友圈,和大家一起侃政治聊國事,向澎湃報料提建議

→下載APP,享受更佳閱讀體驗

相關焦點

  • 香港行政長官普選問題的決定:民主發展的歷史性進步
    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下稱香港普選決定),該決定明確從2017年開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可以實行由普選產生的辦法。  一、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產生辦法   首先,須組成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提名委員會的人數、構成和委員產生辦法按照第四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人數、構成和委員產生辦法而規定。   其次,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產生二至三名行政長官候選人。每名候選人均須獲得提名委員會全體委員半數以上的支持。
  • 特首選戰與香港民主發展|文化縱橫
    早在佔中進行時,HKTV就以網絡熱播劇《選戰》(The Election)對2017特首選舉的激烈化程度加以想像和預測。該劇的基本劇情是香港佔 中運動失敗,2017特首普選以人大決定為框架進行,在尋求連任的特首郭逸材與挑戰者韋文軒之間展開博弈,後者獲勝當選卻於當晚遭遇離奇車禍死亡。韋文軒在當選之際高調宣布特首任期主要任務為帶領香港人民繼續爭取「真普選」。
  • 重磅修訂版|香港特首選舉——專訪港澳專家田飛龍教授
    雙普選本身是基本法承諾的,這一點確實在這一次特首選舉議題中被有意淡化了,其中有林鄭個人自己的考慮,中央也有自己的考慮。自佔中運動以來,已經有三年了,香港社會連番發生對抗中央政府、擾亂社會秩序的社會運動,使得香港社會過分撕裂、共識破裂。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啟動政治性很強的議題,有可能妨礙政治重建,妨礙國家正在推動的融合粵港澳的經濟戰略,妨礙中央和香港緩和關係的訴求。
  • 政改方案公布:普選一輪決勝負 白票視作無效票
    依照方案,有意參與行政長官普選的人士需要先過兩關,獲120名或者最多240名提名委員會委員記名推薦即可入閘;若要出閘,參選人必須爭取過半數提委支持,而每名提委最少須提名兩人,最多可全部提名。經提委逐一無記名投票後,獲得最高票的二至三名參選人才可進入最後的普選角逐。在由全港500萬市民投票的普選中,一輪決勝負,白票將計作廢票,得票最多者將榮膺香港歷史上首位普選行政長官。
  • 解析香港當前政治社會形態 回應「佔中」亂象
    主持人這幾天,香港發生了「佔中」活動,您能不能先為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是「佔中」?香港人為什麼要「佔中」?他們的目的是什麼?「佔中」是針對即將在香港開展的普選活動而提起來的。普選是《基本法》規定的,《基本法》規定香港民主發展最終可以達到普選的目標,人大常委會規定了普選的時間,可以在2017年實行普選。同時中央也一再強調,支持香港實行普選,普選應該嚴格按照《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來實施。
  • 香港媒體對於「佔中事件」報導的框架分析 ——以《大公報》和...
    [4] 參與民眾:失去理智框架 民眾在反對派的煽動下失去理智,採用圍堵政府總部、堵塞馬路、與警方對峙等過激方式,「和平理性非暴力」只是一句空話,其做法超出了一般的民意表達,破壞了香港法治,浪費了政改諮詢的寶貴時間,無益於香港的民主政治向前發展。 (4)普通民眾:齊聲反對框架 香港各界齊聲反對佔中。
  • 鄧小平論述香港一國兩制
    中央的政策是不損害香港的利益,也希望香港不會出現損害國家利益和香港利益的事情。要是有呢?所以請諸位考慮,基本法要照顧到這些方面。有些事情,比如一九九七年後香港有人罵中國共產黨,罵中國,我們還是允許他罵,但是如果變成行動,要把香港變成一個在「民主」的幌子下反對大陸的基地,怎麼辦?那就非幹預不行。幹預首先是香港行政機構要幹預,並不一定要大陸的駐軍出動。只有發生動亂、大動亂,駐軍才會出動。
  •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鬼打鬼」
    在香港,「國際民主研究所」的勢力根深蒂固。1997年3月,香港回歸祖國前夕,該組織派出四人代表團正式進港,他們還拜會了李柱銘、劉慧卿、陸恭蕙、吳靄儀等反對派頭面人物。經過一番考察後,國際民主研究所認為,「香港民主派最要緊的工作是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力量」,參與地方選舉,加強本地團體的「組織技巧」。經過國際民主研究所的「培訓」和金援。
  • 【關哲】香港怎麼了?10個問答說清「佔中」
    這次「佔中」啟動的一個重要理由是抗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14年8月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佔中」示威者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就這個決定向香港居民道歉,並收回關於香港普選方式的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決定的主要內容包括:從2017年開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簡稱特首)選舉可以實行由普選產生的辦法。
  •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是個什麼玩意兒?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它是亂港派的幕後大金主,它還通過旗下四大機構為亂港分子搭臺站臺當後臺,甚至還為CIA收集情報。從夏初到秋末,所謂的「反修例」風波已延續四個多月,亂港分子仍像秋天的螞蚱一樣依舊在蹦躂。讓外界感到蹊蹺的是,幾乎每次暴力亂港的現場,總有不法分子揮舞著美國的星條旗。
  • 香港「暴徒」是怎樣煉成的?
    示威者當然不承認自己是暴徒,只認是「勇武」「抗爭者」、「變革者」、「民主推動者。定義示威者是否暴徒,或者定義警方是否濫用武力,都不是本文的主旨,反而我們需要了解這些示威「暴徒」的產生背景,從而對目前香港的政治形態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
  • 一位新加坡網友的來信:這種「民主」,我絕對不要
    近期,一篇據傳出自某位新加坡網友之手、題為《香港的示威者,為什麼你得不到我的尊重》的帖文,在海外社交媒體上
  • 田飛龍:臺灣民主鞏固與兩岸和平焦慮
    此次臺灣地區領導人第三次普選輪替,選民幾乎是毫無懸念地拋棄了「百年老店」國民黨。聯繫之前的臺灣地方九合一選舉以及與總統換屆同步的立法院選舉,國民黨在臺灣的政治基本盤與權力基礎遭遇結構性解體,已喪失相對均衡的體制內外政黨制衡能力。以臺灣看臺灣,二十年來的普選已然在政治上有效馴化了臺灣所有政黨及社會力量,體現了選舉民主的「民主鞏固」效應。
  • 英國學者:英國統治155年 香港人連民主影子都沒見
    [英國學者:英國統治155年,香港人連民主的影子都沒見過]島叔今天看了一位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的採訪,談得很有見地。摘取一些觀點,分享給大家。1、155年的港英政府統治,他們跟香港探討過普選權嗎?沒有,香港連民主的影子都沒見到過。反而是97年後,獲得了最大的權力。2、香港短暫的成功完全是背靠中國內地的時代氣運。
  • 臺灣人致香港人的一封信,你們在作死!這是關於香港近期事件最深刻的一篇文章
    臺灣人根本就不關心香港人。兩年前,港獨搞反對運動,到臺灣來與太陽花運動者串連,在臺北街頭舉起「今日香港,明日臺灣」的標語時,我曾撰文批評,講反了,香港人應該注意的是「今日臺灣,明日香港」。「今日臺灣」的意思是,臺灣二十多年來淪為意識形態戰場,社會撕裂,空轉。
  • 被港英政府鎮壓的香港六七暴動
    香港親共的左派在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展開對抗英國殖民政府的暴動。「港英殖民制度」建立於19世紀末期,在英國統治時期,香港是「英屬殖民地」。1967年被港英政府鎮壓的香港文革大遊行,生動再現港英政府在香港的不民主故事。六七暴動,亦稱六七左派工會暴動、五月風暴,當時參與者稱之為反英抗暴,1967年5月於香港爆發。
  • 香港為何如此政治亂象?
    二、反中亂港背景深刻 為什麼在港英時代聽話順從的羔羊在回歸後突然兇神惡煞,膽敢挑戰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為什麼港英時代從不喊「民主、自由、人權」的順民一夜間成為香港「民主、自由、人權」的急先鋒?為什麼反中亂港勢力膽敢置香港經濟發展和香港利益於不顧,不間斷地肆意搗亂和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