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猝死的新聞,讓許多人愕然惋惜的同時,引起了關於猝死這種疾病的討論。
我國心律失常患者約有2000萬人,每年約54萬人心臟性猝死,我國心臟性猝死總人數位居世界之首。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工作、生活、家庭的壓力與日俱增,並且長期有嚴重的不良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結構不合理、暴飲暴食、長期熬夜、抽菸、喝酒、嚴重缺乏運動等原因,年輕人猝死人群與日俱增。
猝死的內涵可以濃縮成6個字,即患者是「因病突然死亡」。這6個字準確精煉地概括了猝死內涵的三要素:
要素一:患者已經死亡。故患者沒有死的,一律不能認定為猝死。猝死是終結性診斷,是蓋棺定論。因此猝死是只能預防,不能治療的疾病,任何能夠治療甚至治癒或復甦成功的情況都不能稱為猝死。
要素二:患者屬於自然死亡,即因自身疾病而死亡,死亡起因於患者身體內部因素。而不是死於患者身體的外部因素,不是死於溺水、觸電、自縊、中毒、低溫、高溫、暴力、失血、外傷、麻醉、手術等非自然原因。
要素三:猝死是突然發生的,其發生時間是不可預料的,也就是說患者並沒有出現即將死亡的徵兆,故沒有人認為該患者將要死亡,但死亡偏偏發生了。因此,凡能預料的死亡都不屬於猝死。臨床最常見的就是終末期疾病的患者,如癌症晚期、各種疾病的晚期等,患者的生命逐漸走向盡頭,臨床上的相關表現有目共睹,一旦患者離去,此種死亡就不是猝死。
立即撥打醫療急救電話,同時讓患者平臥,為患者實施持續的心臟按壓及人工呼吸,每按壓30次,為患者實施口對口人工呼吸2次。心肺復甦操作不能停頓,一直堅持到專業急救人員到來,患者可能還有一線生機。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內容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