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穩步上行,是民國傳奇情感大劇《鬢邊不是海棠紅》帶給市場的「小驚喜」。截至目前,該劇豆瓣評分從開播的6.9分上升到當下的7.6分,90%以上網友給出了三星級以上好評。除此之外,知乎上84%的人進行了推薦,該劇還曾連續多日拿下貓眼、藝恩、骨朵等多個數據平臺的榜首,口碑熱度可見一斑。
昨晚(4月13日),《鬢邊不是海棠紅》一次性上線14集超前點播至大結局,而隨著梨園奪魁大戲上演、商細蕊身世之謎解開、陳紉香小來下線,劇集基調從詼諧輕鬆向嚴肅沉重轉變,這齣民國版「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真正被放置在了時代洪流中,文化傳承、家國情懷也成為時代賦予這對知音的考驗。
「民國劇真是虐點與淚點齊飛,越來越酸爽。陳紉香下線,小來也下線了……《鬢邊》的虐真的水到渠成的那種,小人物在龐大時代背景下被擠壓,纖毫畢現的刻畫,一邊哭著一邊還要誇編劇。」而觀眾視角的這句點評,或許可以道盡《鬢邊不是海棠紅》的動人之處。
一直以來,民國以其獨特的戲劇衝突與張力成為影視群像塑造的最佳土壤,《鬢邊不是海棠紅》刻畫了一幅包攬梨園百態的時代畫卷,梨園子弟、商人、官僚貴族乃至於土匪、文人,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人物錯落其中。梨園花旦商細蕊、新派富商程鳳臺是最耀眼的兩個人。
「一朵花」,程鳳臺曾用此來形容商細蕊。自顧自地開著,濃烈鮮豔也純淨自我,而他那份通透天真懂得人自然懂,不懂的人也不勞駕旁人懂。從拒絕曹司令、當場發難師姐到揭開私吞抗日義款的騙局,商細蕊不過是那個混沌亂世中始終痴迷於戲劇的「呆子」罷了,甚至有幾分不通人情世故的瘋魔。不過顯然這只是商細蕊的「前半生」。
隨著拿下梨園魁首寧九郎親賜匾額、身世之謎揭開,以及陳紉香小來相繼下線,商細蕊也逐漸「落入」凡塵。他體察人心人情並妥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如雖然怒揍林丹秋,但也放下身世執念「成全」妹妹曾愛玉的付出;而成為梨園魁首後的商細蕊也逐漸跳出「小我」,為崑曲站臺發聲、為陳紉香仙人步法的失傳感慨,以及最終為戲曲文化傳承憂心奔走。
這種人物的性格張力、從小到大的格局轉變,在程鳳臺身上同樣有跡可循。從不懂京劇到之後的為京劇著迷,從單純的支持商老闆到保護國粹傳承,從愛國商人到親自上陣的多重蛻變,也讓程鳳臺身上那份為知音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情感,最終升華成了家國大義,讓人物立於時代潮頭。
在《鬢邊不是海棠紅》中不僅主線人物有著成長軌跡人物弧光,支線人物同樣沒有囿於扁平化和標籤化,他們不是單純服務於主角的工具人,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在他們身上同樣充滿了戲劇性轉折,同樣有著時代的縮影。
近日,#陳紉香下線#戳中了無數觀眾淚點,也成為很多人的意難平。首亮相時他也曾是前途光明的北平名角兒:舞臺上與商細蕊打擂臺,他魅力發散、氣場全開;舞臺下與商細蕊以朋友相交,他也曾通透人性,笑得恣意。只是這樣的人最終選擇以最決絕的方式告別舞臺,令人不勝唏噓。
同樣讓觀眾措手不及的還有小來下線。從一登場她就是商細蕊的小跟班,勤勤懇懇打理好一切,在任何場合下都始終維護著商細蕊,就是這樣的「水雲樓裡最好的小來」,卻在一次見義勇為中被日軍所害。戛然而止的生命,以及商細蕊娶小來牌位為妻的設定,也成了人物的靈魂和這段守護之情的點睛之筆。
除此之外,歇戲多年偏居齊王府的寧九郎在面臨日本人時選擇避世出家,曹司令曹貴修父子摒棄家族內鬥在抗日救國上達成一致,嬌生慣養的大小姐察察兒走出家門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劇情進入尾聲,《鬢邊不是海棠紅》這幅畫卷裡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既定歸宿,或悲劇或喜劇,但不可否認這都是屬於每個人物的弧光。
《鬢邊不是海棠紅》這齣戲唱到最後,逃不脫時代洪流的裹挾,而這種民國眾生相裡的悲劇內核也讓夾雜在其中的人物宿命感和無奈感愈發強烈。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辛酸苦辣和求而不得,而劇中為此埋下的伏筆更是比比皆是。不妨以劇中陳紉香、商細蕊、甚至是程鳳臺都未能逃過的世人對「戲子」的世俗偏見為代表進行分析。
「這梨園行啊,最有天賦的戲子,個個都是死心眼,沒一個有好下場」,陳紉香終是沒逃過勸人難勸己的定律。而往回來看,從出場的臭美顯擺到和商細蕊打擂臺輸了被迫剃光頭的百般掙扎,他性格中的完美主義不斷被鋪墊;而另一方面,陳紉香的女朋友始終未曾露面,無論是兩人的美好、還是私奔被找到甚至是最後的「今生無緣各自安好」,都只存活於他口中,也預示著這段愛情的不長久。兩者共同作用下,他的自刎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商細蕊的「戲子悲劇」主要是體現在身世之謎上。從首次見到妹妹曾愛玉,一個話題便被始終提及,那就是「哥哥不能唱戲」「書香門第不允許有後代入梨園行」,這其中固然有商細蕊因看戲走丟的原因,同樣有當時對戲子的偏見。而商細蕊放不下戲,以及曾愛玉為了幫林丹秋不惜當舞女、外室、生孩子,所付出的代價太為沉重,對兩人來講將錯就錯也成了最好的選擇。
不過這段未能團圓的兄妹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戳中了觀眾的淚點,當然這得益於劇集的層層鋪墊,如曾愛玉和範漣聽戲聽到戲子受罪時突然胎動,從商細蕊玉佩上得到靈感為曾愛玉孩子起名鳳乙等,都早早為兩人的兄妹關係做了鋪墊,這也是商細蕊和曾愛玉聊鳳乙、以及車站那句「你要保重」戳中無數觀眾淚點的重要原因。
在程鳳臺身上這種悲劇體現在他的原生家庭上,在為數不多的鏡頭回顧裡,他的母親出身梨園行,但是在結婚生子後便被夫家要求不能登臺唱戲,最終母親遠走離開了程家。程鳳臺身體裡的這份愛戲若痴直到遇見商細蕊之後才被喚醒,當然這也為兩人引為知己、乃至於之後攜手保護國粹傳承奠定了基礎。
所有的情感爆發都有跡可循,水到渠成,而恰恰是這份偏見,讓《鬢邊不是海棠紅》在以梨園視角切入眾生百態時,帶來的人物宿命感愈發深刻,也讓觀眾在其中欲罷不能。「你深知這些角色的結局就是這樣,也深知他們的選擇無可避免,儘管那條路是你最不想看到的,你的那一點點希冀粉碎了,難以接受但又完全理解他們」,某微博網友如是評價。時局動蕩不安、文化新舊交替、階級鮮明但也正在被打破,民國特殊的時代背景決定了這一時期的愛恨情仇和家國情懷帶來的戲劇感都非常強烈,也愈發動人,再加上《鬢邊不是海棠紅》以京劇文化為牽引,更是讓這個故事充滿了極致吸引力。黃曉明在接受娛樂獨角獸採訪時就曾表示,「在這故事裡,民族大義和家國情懷在人們的身上顯得如此厚重」。
隨著劇情推進,劇集基調開始從詼諧輕鬆向嚴肅沉重轉變,這齣民國喜劇在面對文化傳承、家國情懷時,仍然保持了一份深刻感。「天意莫測,冷不防一個意外就能讓一門絕學失傳……咱梨園行裡有多少好東西經得起這麼丟啊」,陳紉香的自刎讓仙人步法失傳,也讓商細蕊程鳳臺意識到文化傳承的艱難,而這或許是這個人物最重要的使命。
「七七事變北平淪陷」後,文化傳承的大旗一次次在梨園行高舉,派系爭鬥、梨園奪魁都被擱置,所有人都表現出了強烈的使命感。一代宗師寧九郎選擇出家也不向日本人屈服,侯玉魁為了兒子登臺卻演變成了一場「擊鼓罵曹」的大戲最終血灑戲臺,甚至是姜家父子這樣一出場就是反派的人物也擔心被後人唾棄。眾人皆苦但文化傳承不能斷,始終是梨園行的底線。
梨園行之外,《鬢邊不是海棠紅》還刻畫了一種家國有難一致對外的美好。曹司令甘願背負親日罵名也要為曹貴修抗日鋪路,齊王爺安逸了大半輩子最終選擇去東北當工業部長抗日,俞青棄戲從文變賣家產為抗日「盡微薄之力」……「於正把家國情懷的美好都塞到《鬢邊》裡了」,事實證明這種國難當頭的氣節永遠會擊中觀眾。
《鬢邊不是海棠紅》對於家國情懷、文化傳承的刻畫並不是突兀而起,同樣埋有伏筆。以商細蕊為例,不滿姜家人和金瘸子私吞抗日義款,他怒唱《打嚴嵩》諷刺他們是奸佞,實際上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替九郎上海應酬,了解到崑曲日漸低迷的發展現狀他仗義站臺。而這些都為之後其為文化傳承、聯手抗日奠定了情感基礎。
當然這都離不開於正及其背後的歡娛影視。從早期的《宮》系列、《陸貞傳奇》,到近年來的《延禧攻略》《鬢邊不是海棠紅》,歡娛影視頻頻成為那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尤其是近年來其更加注重挖掘影視作品的文化內涵,並將此作為主線深植於《延禧攻略》《鬢邊不是海棠紅》等多部劇中,為觀眾展現不同時代傳統文化的風韻。期待《大唐女兒行》和《玉樓春》帶給市場更多驚喜。
回歸《鬢邊不是海棠紅》,從高山流水覓知音到攜手振興京劇國粹、定傾扶危以身救國,屬於程鳳臺和商細蕊的故事或許已逼近尾聲,但對觀眾來講更像是繁華一夢,夢醒了還要為那份悵然若失回味許久。「我寧願姜登寶他們天天去煩蕊哥,嘻嘻哈哈,沒心沒肺。人生這部戲,唱到最後的只剩下商細蕊了。曲終人散場的時候,是最孤寂的,留下滿地的瓜子殼,還有看客漸行漸遠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