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傑出公民》聯想到純文學的意義

2020-08-29 爸哥哥

電影《傑出公民》是一部西班牙語影片,由西班牙和阿根廷合拍,影片講述了一位旅歐作家丹尼爾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重返故鄉,接受故鄉小鎮鎮長授予他傑出公民身份的故事。

《傑出公民》的海報

電影的開頭,作家丹尼爾坐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大廳外的一個小板凳上,單手掩面,冷靜又焦慮地等待著什麼。這時,一直站在他旁邊,佩戴漂亮綬帶的禮儀小姐在工作人員的示意下,輕輕地碰了碰他的肩膀。然後,丹尼爾站起身,走進大廳,走向萬眾矚目的頒獎臺。他站在那裡,在燈光下,面對現場,發表了他的獲獎演講。現場觀眾包括瑞典的王室成員,各界的精英人士等等,這些人用複雜的目光注視著丹尼爾,準備傾聽他的演講。

丹尼爾在臺上沒有表現出絲毫緊張的情緒,他很鎮定,流暢地發表了演講:

「我會用西班牙語發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讓我的心情十分複雜。一方面,我感到榮幸,深以為榮;但另一方面,我內心充斥著苦澀。我心裡清楚,如果作品得到一致認可,那就不可避免地意味著,這位文學藝術家已經自甘墮落。我獲得此獎項證明,我的作品符合各類人士的品味和需求,包括評審,各位專家,各位學者和國王。很明顯地,我的作品能讓各位感到舒服,這份舒適感與文學作品應有的精神並無多大關係。作家理應用作品發出質問,給讀者帶來震撼,這也是為什麼作為一個文學家,我會因為得到權威性認可而感到遺憾。但是,我心中持續最久的感覺,也就是僅有的驕傲,驅使我不得不感謝你們為我的創作生涯畫上句號。但是,請不要認為我這麼說是在責備你們,事實並非如此。該怪罪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我自己,非常感謝。」

影片中站在諾貝爾文學獎領獎臺上的達尼爾

簡單的演講稿,最貼切也最真實地講述了丹尼爾獲獎後的心理感受。雖然丹尼爾只是該部電影的一個虛構人物,但虛構人物的獨白所表現的心理活動卻是最真實的存在。劇中的丹尼爾說作家理應用作品發出質問,給讀者帶來震撼,在某種意義上,他寥寥幾句話的演講就是一部高度濃縮的文學作品,已經起到了發出質問的作用,足以讓聽者震撼。

從未回歸,也從未離開

得獎後的丹尼爾接到許多邀請,有很多機構爭相要授予他榮譽稱號,或是邀請他演講,但他幾乎都拒絕了,直到助手給他看那封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薩拉斯小鎮的信。這封信中說,鎮長想授予丹尼爾傑出公民的榮譽稱號。

薩拉斯是丹尼爾的故鄉,但他四十年都沒回去了。他稱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都是在逃避那個地方,但他又以那個地方為題材創作了大量作品。丹尼爾在這四十年期間從未回歸家鄉,但也從未離開過家鄉。電影中的丹尼爾說:「我筆下的人物永遠也不能離開薩拉斯,而我也永遠不能回去。」

「丹尼爾·曼陀瓦尼寫出了一個生動的家鄉,儘管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歐洲生活,但他的作品卻捕捉到了小鎮的本質,特別是通過塑造小鎮的人物性格。這個小鎮叫薩拉斯,是他的故鄉,隸屬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過去二十年,他無數次夢回故鄉,讓思想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他的作品中有無盡的創意,有寓言故事,有現實,有幻想,有畫面,還有令人感到壓抑的描述。透過小說,我們發現他極具敘述才能,展現了一個豐富的文學環境。」

這是電影中瑞典文學院授予丹尼爾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理由。這段頒獎詞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丹尼爾的創作靈感多數都來源於久別的故鄉-小鎮薩拉斯。

丹尼爾跟薩拉斯小鎮談的回鄉條件是不受媒體的打擾,他不願意做秀,不願意讓自己的返鄉之旅帶上政治意味。在丹尼爾的行蹤洩漏後,阿根廷總統辦公室給丹尼爾打詢問電話,問他回到阿根廷後具體有什麼行程,需要總統辦公室做出什麼安排,他故意沒給總統辦公室回復。

鎮長派來了一名肥胖的男司機拉蒙接待丹尼爾,負責將他從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機場開車送往薩拉斯。這名司機開著一輛很破也很奇怪的車,載著丹尼爾走了一條幾乎沒人知道的捷徑。在距離薩拉斯大約還有100公裡的地方,汽車爆胎了,沒有備用車胎。不巧的是,丹尼爾和司機都沒有帶手機。這個不夠專業的司機帶著尊貴的客人陷入了尷尬的困境,只是淡定地傻笑。於是,他們只能在原地等待,四周都是荒無人煙的田野,甚至他們要在野外熬過一個夜晚。丹尼爾從他的作品集中撕下了一些書頁,遞給司機生火取暖。司機要大便也從丹尼爾的作品上撕下書頁當手紙用。

「真是鄉村風景,為了活下去,小說家不得不用自己的作品生火。」

丹尼爾吐露心聲,可身旁的司機拉蒙卻沒有聽清他在說什麼。從這一刻開始,城市的高冷情調已成為過去式,影片的敘事進入小鎮風光之中。丹尼爾的返鄉活動,在半路上就正式開始了。

熱烈歡迎下的冷意

薩拉斯並不富饒,這裡的生活水平甚至已經落後於時代。但也因物質條件不夠發達,小鎮的居民也都有樸實的一面,這裡不流行性冷淡的都市文化,無界限的熱情對人們來說是不容置疑的美好品質。丹尼爾一回到家鄉,僅僅在路上隨意散步,就有很多人自發地跟隨在他身後,如同他的擁躉,以這種無聲的方式來歡迎他。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沒有真正讀過丹尼爾的作品,或許只是有感於這位成功人士和他們有著相同的出生地和成長的環境,就選擇跟在丹尼爾身後走上一段不問終點的路途。 丹尼爾對這種沒有特殊意義的歡迎心存感激,時隔多年重返家鄉,能得到人們的善意對待,已經足夠讓他動容。

和鎮長一起看自己幻燈片的丹尼爾

按照計劃,丹尼爾在薩拉斯的行程只有四天。這四天期間,他舉辦演講,參加紀念日活動,接受鎮長為他獻上的榮譽勳章,觀看由他的老照片製作而成的PPT幻燈片。與此同時,他接觸到了各式各樣的人——流於豔俗的選美皇后;眼裡寫滿野心總是在嚼口香糖的叛逆少女;寫小說的賓館前臺小夥;小鎮美術家協會的主席;認為自己是丹尼爾筆下人物原型從而再三向作家提出邀請的青年;理直氣壯地乞求丹尼爾給自己的殘疾兒子買高科技輪椅的中年父親;盛情招待丹尼爾的老友農場主安東尼奧,曾和丹尼爾有過一段感情史的安東尼奧的妻子艾琳。 這些人都對丹尼爾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選美皇后虛假的笑容在丹尼爾的噩夢中出現,這一次亮相她仍穿著漂亮的禮服佩戴綬帶,只是手裡拿著獵槍;

傾聽了丹尼爾所有演講的叛逆少女在夜晚主動敲開丹尼爾的房門,強吻了他,雖然在事情即將進一步發展時,丹尼爾拒絕了她,但她成功地引誘到了這位單身已久的作家的內心,當丹尼爾興奮地和他的老友安東尼奧描述強吻自己的少女有多漂亮時,他猛然發現這個少女居然是安東尼奧的女兒;

賓館的前臺小夥其貌不揚,但卻將自己的作品集交到了作家手中,希望能得到他的評價,丹尼爾在認真閱讀後稱讚了小夥的寫作才能,並給出要和他合作出版的承諾;

由於丹尼爾作為繪畫比賽的特邀評委時拒絕把小鎮美術家協會主席妻子的作品評為優勝,聽到消息的主席帶著支持者大鬧會場,逼得丹尼爾不得不慌張退場,這位在小鎮上影響力頗大的美術家協會主席先生在丹尼爾演講時錯誤地解讀他作品裡的內容,把他宣傳成了一個沽名釣譽抹黑家鄉的混蛋,因此攪黃了丹尼爾的演講;

多次邀請丹尼爾去家裡吃水餃卻被婉拒的青年仍舊一廂情願地邀請丹尼爾,甚至固執地質問他為什麼不肯去他家裡,害得自己和母親做好了飯卻白等一場;

帶著兒子一同和丹尼爾見面的父親用理所當然的口氣請求他幫忙,在丹尼爾面前動情地描述兒子的情況非常糟糕,做父親的只想讓兒子有一個昂貴的輪椅,以便更靈活地運動,當丹尼爾指出這其實是一種道德綁架的敲詐行為,對方應該向慈善機構而不是向他個人求助時,這個父親用指責的口吻說丹尼爾明知道慈善機構有太多需要幫助的人不會理睬他們,還說這筆買輪椅的錢對身家豐厚的丹尼爾來說根本不算什麼,將丹尼爾逼得不得不用嚴厲的口吻拒絕對方,眼睜睜地看到這位父親和殘疾兒子露出受到羞辱般的難堪表情悻悻離開。在丹尼爾一個人回到賓館房間時,打電話讓助理以某個慈善機構的名義購買了一套昂貴的輪椅送給這對父子;

身為丹尼爾少年時朋友的農場主安東尼奧,因為娶了丹尼爾曾經的戀人而得意洋洋,安東尼奧先是邀請丹尼爾去他家裡享用豐盛晚餐,給他吃自己打獵打到的鹿肉,讓丹尼爾在受到那些街頭混混的刁難時打出自己的名號;

安東尼奧和丹尼爾

安東尼奧的妻子艾琳在見到丹尼爾後,不可自控對他的感情,與他在兩個人獨處時情不自禁地接吻,當她把車停在小鎮旁荒蕪的田野中時,悲傷地想要流淚;

艾琳和丹尼爾

安東尼奧對妻子和丹尼爾的舊情耿耿於懷,當知道女兒也和丹尼爾有過親密接觸時,安東尼奧假裝把丹尼爾從被眾人圍攻的危險的境遇中解救出來,卻把丹尼爾帶到黑黢黢的樹林深處,像狩獵一頭鹿那樣用獵槍將丹尼爾逼入樹林深處;

年輕的壯漢是安東尼奧女兒的男友,空有一身力氣卻不具備成熟頭腦,一直都對丹尼爾充滿敵意,在似乎從女朋友那裡知道了什麼之後,與安東尼奧一起狩獵驅逐丹尼爾,在安冬尼奧故意打空子彈恐嚇羞辱丹尼爾時,一槍打中了丹尼爾的胸膛。

至於一直都對丹尼爾表現出理解的鎮長,雖然他用十分親切熟絡的老朋友態度對待丹尼爾,但他和丹尼爾都清楚彼此並不是真的朋友。他不了解丹尼爾,也不想深入了解這位顯得有些孤僻的作家,但他仍舊錶現得和丹尼爾很合拍,這事因為他想藉助丹尼爾的名望讓自己更有面子,在小鎮的影響力更大。當丹尼爾和小鎮的美術家協會主席等人發生衝突時,鎮長在丹尼爾面前稱反對丹尼爾的人都是在嫉妒他的成功而已,並說這些事情都和當地的權力鬥爭脫不了關係。但隨後,鎮長就向丹尼爾發出請求,希望丹尼爾能不要再幹預美術比賽的結果,讓當地的作品獲獎,假裝這些提前就確定好的「獲獎作品」就是他評選出來。丹尼爾站起身說隨你便吧,然後就要離開,鎮長喊住了他,對他說:「請不要讓我們失望。「

鎮長的這句話看似說得隨意,但卻是一種暗示,暗示丹尼爾,他的所作所為應該照顧到家鄉人民的情緒,畢竟他回到這個地方,是因為鎮政府以家鄉人民要授予他傑出公民的稱號。家鄉的人民對他抱有希望,所以他就不應該讓他們的希望落空——這種照顧在鎮長和很多人眼裡都是理所當然的,非常正當的,雖然對丹尼爾來說,對別人進行照顧意味著讓他撒謊,配合美術比賽的黑幕,對當地的一些不公平現象視而不見,還要同流合汙,幫著別人一起粉飾太平。就在別人都以為丹尼爾已經妥協時,在美術比賽頒獎儀式的現場,在裝裱好的三幅提前就確定好的「獲獎作品」前,丹尼爾憤怒地告訴在場的所有人,這三幅畫都不是他選出來的作品,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辦法選。對於一個會發生這種事情的小鎮,他無法做到心安理得地將它稱為「偉大的地方」。同樣憤怒的獲獎者在現場製造了騷動,有人往丹尼爾身上扔雞蛋,還揚言要和丹尼爾用男人的方式解決這件事,導致丹尼爾最後只能從後門離開會場。因為這次鬧劇和丹尼爾之前的一系列做法,他幾乎同時得罪了小鎮的所有人,他自己也知道事態變得越來越難以控制,在他的家鄉薩拉斯,他已經從受歡迎的「傑出公民」變成了理應被聯合抵制的叛徒。

當理想遭遇現實

影片中這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丹尼爾在家鄉遭遇的事件令觀眾始料不及。丹尼爾不願意裝腔作勢,但他真實的行事風格卻讓家鄉的人們厭惡。因他拒絕呈現理想,拒絕掩飾自己,拒絕謊言和修辭,而被淳樸的家鄉人民當作倨傲的罪人。這部影片中,沒有辯證對錯的批判,只有人與人之間深刻的矛盾和涇渭分明的立場。所謂立場,就是只有分歧,不講理性。電影巧妙地塑造了丹尼爾的高冷形象,但絲毫不肯同流合汙就是高明的做法嗎?做人就一定要高明嗎?電影中又有誰是道德敗壞應該被批評的壞人呢?這部電影確實做到了詮釋真實人性的藝術,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批判對任何人都毫無意義,看得懂的人自然就懂了,特定的人到了特定的時刻就會做出不可思議的事。筆者認為,電影的意義在於預演隨時都可能在真實生活中發生的厲害事態,讓觀眾諒解人們的真實做法,只有先做到諒解與體驗,才有可能做到預防和避免——這也是筆者理解的文學的意義。

當安東尼奧用講笑話的方式,告訴丹尼爾他用空槍彈陪幾個外國遊客打獵的故事時,丹尼爾沒想到不久後他自己會被迫扮演鹿的角色,被故意打偏的子彈逼得倉皇逃跑。誤解帶來的人道主義災難在這個虛構的惡性事件中一覽無遺,當原本穩重的丹尼爾在曾經好友的有意羞辱下奔跑起來時,伴隨著安東尼奧解恨的笑聲的是炸裂的人性之音。

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上看著觀眾席的丹尼爾

剛剛在上面文字中提到了文學的意義,文學雖然是虛構,但虛構的只是故事情節,而文學的意義就是如實地呈現人性。這部《傑出公民》用一個很好的視角,深度挖掘了諾貝爾文學獎深處一些東西,以及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內心深處的東西。我們再回顧一次電影中諾獎的頒獎詞:「丹尼爾·曼陀瓦尼寫出了一個生動的家鄉,儘管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歐洲生活,但他的作品卻捕捉到了小鎮的本質,特別是通過塑造小鎮的人物性格。這個小鎮叫薩拉斯,是他的故鄉——」。毫無疑問,對照丹尼爾在薩拉斯小鎮的實際遭遇,影片成功地形成了諾貝爾文學環境與現實環境的真實比照。這裡,筆者想說諾貝爾文學環境和現實環境的區別正是諾貝爾文學與純文學的區別。原因很簡單,如實地反映了人性的文學就是最佳文學,筆者稱之為純文學,而如果在最佳文學前面加上具有理想傾向的定語,最佳文學的範圍就窄了,真正的文學是沒有邊疆的。諾貝爾在遺囑中規定:「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筆者認為,加上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範圍限制的文學就是諾貝文學了。影片中的丹尼爾就是寫出了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符合了諾獎評委的口味,因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一點在電影中他的獲獎演講中已經表達的很清楚,我們再回顧一下丹尼爾的獲獎演講:「我心裡清楚,如果作品得到一致認可,那就不可避免地意味著,這位文學藝術家已經自甘墮落。我獲得此獎項證明,我的作品符合各類人士的品味和需求,包括評審,各位專家,各位學者和國王。很明顯地,我的作品能讓各位感到舒服,這份舒適感與文學作品應有的精神並無多大關係。作家理應用作品發出質問,給讀者帶來震撼,這也是為什麼作為一個文學家,我會因為得到權威性認可而感到遺憾。但是,我心中持續最久的感覺,也就是僅有的驕傲,驅使我不得不感謝你們為我的創作生涯畫上句號。」而電影中丹尼爾在薩拉斯小鎮的真實經歷才是去除了理想傾向限制,體現真實人性的純文學。

不可否認,諾貝爾文學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以來的100多年間,吸納了如加西亞-馬爾克斯、君特-格拉斯、維斯瓦娃·辛波絲卡、大江健三郎、帕斯捷爾納克、奧爾罕,帕慕克、切斯拉夫-米沃什、阿爾貝-加繆、歐內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納、託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羅曼-羅蘭等等優秀的作家。但同時也錯過了諸如託爾斯泰、卡夫卡、契訶夫、米蘭昆德拉、博爾赫斯、卡佛等等偉大的作家。

一個文學獎有口味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裁判者不可能不受到裁判者本身的知識結構、審美修養、專業水準、政治、哲學、宗教、價值觀的影響。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只有真正能寫出如實呈現人性,如實呈現這個世界究竟發生過什麼,現在正在發生什麼,將來還會發生什麼的純文學作品才是好作品,能夠寫出這樣的好作品,不管能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或者其他各類文學獎,都是做了對讀者有益的事。

相關焦點

  • 推薦電影《傑出公民》
    今天推薦電影《傑出公民》,阿根廷與西班牙人合拍。概念似乎是同一概念,但內涵與外延差別很大——「人民」屬於行政化概念;「公民」則屬於法治化概念。 用在網上,不知道「公民」是否規於當今的敏感詞,如果是,隨時可能被屏蔽掉。也許改成「gong民」比較保險,卻不倫不類了。 看運氣吧。 該片講述的是一位諾獎得主丹尼爾重回故鄉的故事。 故鄉應該是固鄉吧?
  • 新片《傑出公民》:難辨虛實的荒誕經歷
    看完會給人很實在的兩點感受,劇本的出彩(一些犀利尖銳的臺詞寫得不錯)和表演的紮實,奧斯卡·馬丁內茲憑藉出色的發揮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影帝的頭銜,故事很簡單,講的是馬丁內茲扮演的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阿根廷作家丹尼爾受邀重回故土領取傑出公民獎的過程,圍繞期間發生的一連串哭笑不得的荒唐事展開。
  • 夢旅人電影沙龍第101期:《傑出公民》
    主人公接過了世界頂級的文學獎,也接下了小鎮送上的「傑出公民」獎項。這個故事,便是本周夢旅人電影沙龍要放映的影片《傑出公民》。主人公在故事的開始就獲得了領域內的最高獎項——諾貝爾文學獎,「傑出公民」則是故鄉小鎮給主人公所頒發的獎項。電影以《傑出公民》為名,講述的也是主角獲得大獎後回到故鄉小鎮所發生的死亡和重生的故事。
  • 「傑出公民」的故鄉
    《傑出公民》海報  電影《傑出公民》講述的是一個接近夢魘的故事,當然也是一個主旨令人頗費思量的故事。男主角丹尼爾·曼託瓦尼是一位成名已久的作家,很年輕的時候就逃離了故鄉小鎮薩拉斯,移居國外。在此以後的幾十年裡,他以故鄉薩拉斯為創作素材和靈感,創作了他的全部作品,直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傑出公民》,這部電影的水很深
    略帶著倦意看完了《傑出公民》,發現有些上當了縱觀《傑出公民》,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瀰漫著精神毒藥,每個故事都耐人尋味,它是一部毫無疑問的傑作。首先,這個雙胞胎兄弟的故事,就能影射絕大多數劇裡劇外的人,有人想成為那個沒有鬍子的雙胞胎,還有人是想要滅掉沒有鬍子雙胞胎的黑衣人。
  • 《傑出公民》一部好片子
    這部電影獨特的海報就可以非常直觀的告訴我們,男主作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但這種準星下焦點不免讓人覺得不寒而慄。本片講述了男主在獲得諾貝文學獎後,受邀重返久別40年的故鄉薩拉斯,阿根廷的一個小鎮,在那裡短短三天,男主從一個小鎮受人追捧的傑出公民成為了眾人排斥的「狼狽公民」,甚至險些喪命。
  • 阿根廷電影《傑出公民》諾貝爾文學獎遭遇
    《傑出公民》是一部由加斯頓·杜帕拉特、馬裡亞諾·寇恩執導,奧斯卡·馬丁內茲、DadyBrieva、AndreaFrigerio等主演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一位旅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時隔四十年後受邀重返故土的故事,於2016年9月8日在阿根廷上映。
  • 《傑出公民》千萬不要衣錦還鄉
    現在,趕緊扔下手機,找《傑出公民》去看。你看這個海報上的獲獎情況,一串串看完了?我們聊聊。如果這個世界上能做這樣的片子多一些,比如一個月能找到一部,我這個號應該就是幹這個的,為你們找到類似這樣的片。可惜太少了,一年有一次不容易了,上次是《蠻荒故事》,這次還是阿根廷人的貢獻《傑出公民》。
  • 熱搜上的大衣哥被踹門事件與電影《傑出公民》有異曲同工的畫風
    《傑出公民》有著異曲同工的畫風。電影《傑出公民》 電影《傑出公民》中的主人公也是在人生的前半場,功名利祿盡收於囊中電影《傑出公民》 在被自己的小鎮邀請回去授予他傑出公民的獎項,我們的男主在回到小鎮的路上
  • 《傑出公民》是標杆,還是玩偶?
    丹尼爾帶著自己的新書出現在媒體面前,新書叫做《傑出公民》。沒有頹廢,整個人顯得神採奕奕。他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真相,所謂真相,只是一種用來左右他人的詮釋而已小鎮裡的人用一種看似屈辱的方式,自以為是的給了丹尼爾一個落魄諷刺的下場,他們以為,這是他們得到的最終勝利,像是如釋負重,其實,這不過是他們對自己內心所有的不平衡,自卑與渺小,粗鄙與不堪的慰藉。
  • 《傑出公民》故鄉兇猛
    莫言沒明說,或許看看《傑出公民》,我們可以管中窺豹一下。《傑出公民》是一部阿根廷電影,電影男主人公丹尼爾是個旅居西班牙巴塞隆納的阿根廷作家。電影開場,他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這是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地點)領取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國王和王后都在頒獎禮上坐著等著給他頒獎。他領過諾貝爾獎後,在致辭中說:既然我的創作能被你們這些權貴們所喜歡,我的創作到此就結束了。
  • 《傑出公民》:回不去的叫作故鄉
    從2009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謎一樣的雙眼》,到2015年的《蠻荒故事》,再到2016年的《傑出公民》,西班牙語電影以知微見著的獨特切入點,用一個個荒誕諷刺卻精彩絕倫的故事反應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這些充滿著黑色幽默的影片也讓我們明白了喜劇的至高境界,不是裝瘋賣傻、哈哈大笑,而是自黑式的詼諧和內涵深刻的思考意圖齊頭並進所製造出的那種啼笑皆非、笑中有淚。
  • 《傑出公民》|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傑出公民》就為你展示了衣錦榮歸的全過程。它是這樣一部影片:一開場那些沉悶的對話、細碎的故事,幾乎隨時讓注意力游離到劇情之外,隨後漸入佳境,最後讓人情不自禁回味它的黑色幽默,和藏在細節裡的絕妙諷刺。影片上映於2016年,由阿根廷、西班牙聯合製片,加斯頓·杜普拉特、馬裡亞諾·寇恩執導,奧斯卡·馬丁內茲憑藉影片榮膺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影帝。
  • 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的《傑出公民》,究竟有什麼魔力?
    電影《傑出公民》講述了一個相見不如懷念的黑色幽默,而相見和懷念的正是電影主人公的故鄉,一座默默無名的阿根廷小鎮。電影讓我們再度關注阿根廷這個被世界遺忘的「前發達國家」,除了足球這個國家似乎沒有任何值得世人關注的地方。電影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著名的阿根廷作家,就像阿根廷球王梅西一樣他早早地便離開祖國前往歐洲打拼,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西班牙最大的城市巴塞隆納。
  • 《傑出公民》:人性與欲望,一場無止境的權衡
    影片《傑出公民》是一部飽含哲學視角的優秀作品,其憑藉長達118分鐘的精彩劇情,獲得了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極高讚譽。該作品圍繞著「名譽」與「成功」這兩個話題,演繹出了時代背後社會輿論看不見的極其功利的人性「消費」。
  • 熱搜上的大衣哥被踹門事件與電影《傑出公民》有異曲同工的畫風
    粉絲瘋狂的舉動著實讓人咂舌,今天可以踹門,明天是不是就可以翻牆揭瓦,人性的貪婪是沒有底線的,欲望總是無窮無盡的,這也和一部西班牙的電影《傑出公民》有著異曲同工的畫風。電影《傑出公民》中的主人公也是在人生的前半場,功名利祿盡收於囊中,獲得過偉大的諾貝爾文學獎,依然是一個出名的公眾人物。
  • 《傑出公民》: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傑出公民》就為你展示了衣錦榮歸的全過程。它是這樣一部影片:一開場那些沉悶的對話、細碎的故事,幾乎隨時讓注意力游離到劇情之外,隨後漸入佳境,最後讓人情不自禁回味它的黑色幽默,和藏在細節裡的絕妙諷刺。影片上映於2016年,由阿根廷、西班牙聯合製片,加斯頓·杜普拉特、馬裡亞諾·寇恩執導,奧斯卡·馬丁內茲憑藉影片榮膺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影帝。
  • 《傑出公民》: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傑出公民》就為你展示了衣錦榮歸的全過程。它是這樣一部影片:一開場那些沉悶的對話、細碎的故事,幾乎隨時讓注意力游離到劇情之外,隨後漸入佳境,最後讓人情不自禁回味它的黑色幽默,和藏在細節裡的絕妙諷刺。「傑出」意味著讚譽與歆羨,也意味著差距和排斥。丹尼爾頂著這個稱號如芒在背,受關注、受猜忌、被誤解、被嫉妒,那種滋味大概就如電影海報上,槍口的準星正對著他的額頭。全鎮人琢磨的都是怎麼炒作和消費丹尼爾,怎麼從他的巨大名氣中榨取利益,至於他的作品究竟表達了什麼,反思了什麼,根本沒人關心。對於他者而言,名人不過是個符號,之所以成為「香餑餑」,全因為其經濟價值。
  • 傑出公民:電影照進現實,影視版「大衣哥」重新受到關注
    說到大衣哥我總會想起《傑出公民》這部影片,當電影照進現實的時候,現實往往要比劇情更為狗血。影片講述的故事非常簡單,只是結尾的反轉讓整個故事籠上一層開放性結尾的面紗。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作家,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五年的時間內缺乏靈感。我們姑且稱呼這位作家為丹尼爾,他賴以成名的作品核心思想都是揭露家鄉生活的矛盾弊端,甚至是怒斥老鄉都是「一輩子走不出村子」的失敗者。
  • 《傑出公民》或許回不去的才是故鄉,到不了的都是遠方
    今天要推薦的這部電影《傑出公民》就是一個關於回歸和逃離的故事。傑出公民,豆瓣8.4分,時長1h59min。40年前,丹尼爾離開了他的家鄉-阿根廷薩拉斯小鎮,來到歐洲追尋自己的作家夢。40年後,丹尼爾終於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攀登上了職業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