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傑出公民》是一部西班牙語影片,由西班牙和阿根廷合拍,影片講述了一位旅歐作家丹尼爾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重返故鄉,接受故鄉小鎮鎮長授予他傑出公民身份的故事。
《傑出公民》的海報
電影的開頭,作家丹尼爾坐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大廳外的一個小板凳上,單手掩面,冷靜又焦慮地等待著什麼。這時,一直站在他旁邊,佩戴漂亮綬帶的禮儀小姐在工作人員的示意下,輕輕地碰了碰他的肩膀。然後,丹尼爾站起身,走進大廳,走向萬眾矚目的頒獎臺。他站在那裡,在燈光下,面對現場,發表了他的獲獎演講。現場觀眾包括瑞典的王室成員,各界的精英人士等等,這些人用複雜的目光注視著丹尼爾,準備傾聽他的演講。
丹尼爾在臺上沒有表現出絲毫緊張的情緒,他很鎮定,流暢地發表了演講:
「我會用西班牙語發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讓我的心情十分複雜。一方面,我感到榮幸,深以為榮;但另一方面,我內心充斥著苦澀。我心裡清楚,如果作品得到一致認可,那就不可避免地意味著,這位文學藝術家已經自甘墮落。我獲得此獎項證明,我的作品符合各類人士的品味和需求,包括評審,各位專家,各位學者和國王。很明顯地,我的作品能讓各位感到舒服,這份舒適感與文學作品應有的精神並無多大關係。作家理應用作品發出質問,給讀者帶來震撼,這也是為什麼作為一個文學家,我會因為得到權威性認可而感到遺憾。但是,我心中持續最久的感覺,也就是僅有的驕傲,驅使我不得不感謝你們為我的創作生涯畫上句號。但是,請不要認為我這麼說是在責備你們,事實並非如此。該怪罪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我自己,非常感謝。」
影片中站在諾貝爾文學獎領獎臺上的達尼爾
簡單的演講稿,最貼切也最真實地講述了丹尼爾獲獎後的心理感受。雖然丹尼爾只是該部電影的一個虛構人物,但虛構人物的獨白所表現的心理活動卻是最真實的存在。劇中的丹尼爾說作家理應用作品發出質問,給讀者帶來震撼,在某種意義上,他寥寥幾句話的演講就是一部高度濃縮的文學作品,已經起到了發出質問的作用,足以讓聽者震撼。
得獎後的丹尼爾接到許多邀請,有很多機構爭相要授予他榮譽稱號,或是邀請他演講,但他幾乎都拒絕了,直到助手給他看那封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薩拉斯小鎮的信。這封信中說,鎮長想授予丹尼爾傑出公民的榮譽稱號。
薩拉斯是丹尼爾的故鄉,但他四十年都沒回去了。他稱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都是在逃避那個地方,但他又以那個地方為題材創作了大量作品。丹尼爾在這四十年期間從未回歸家鄉,但也從未離開過家鄉。電影中的丹尼爾說:「我筆下的人物永遠也不能離開薩拉斯,而我也永遠不能回去。」
「丹尼爾·曼陀瓦尼寫出了一個生動的家鄉,儘管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歐洲生活,但他的作品卻捕捉到了小鎮的本質,特別是通過塑造小鎮的人物性格。這個小鎮叫薩拉斯,是他的故鄉,隸屬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過去二十年,他無數次夢回故鄉,讓思想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他的作品中有無盡的創意,有寓言故事,有現實,有幻想,有畫面,還有令人感到壓抑的描述。透過小說,我們發現他極具敘述才能,展現了一個豐富的文學環境。」
這是電影中瑞典文學院授予丹尼爾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理由。這段頒獎詞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丹尼爾的創作靈感多數都來源於久別的故鄉-小鎮薩拉斯。
丹尼爾跟薩拉斯小鎮談的回鄉條件是不受媒體的打擾,他不願意做秀,不願意讓自己的返鄉之旅帶上政治意味。在丹尼爾的行蹤洩漏後,阿根廷總統辦公室給丹尼爾打詢問電話,問他回到阿根廷後具體有什麼行程,需要總統辦公室做出什麼安排,他故意沒給總統辦公室回復。
鎮長派來了一名肥胖的男司機拉蒙接待丹尼爾,負責將他從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機場開車送往薩拉斯。這名司機開著一輛很破也很奇怪的車,載著丹尼爾走了一條幾乎沒人知道的捷徑。在距離薩拉斯大約還有100公裡的地方,汽車爆胎了,沒有備用車胎。不巧的是,丹尼爾和司機都沒有帶手機。這個不夠專業的司機帶著尊貴的客人陷入了尷尬的困境,只是淡定地傻笑。於是,他們只能在原地等待,四周都是荒無人煙的田野,甚至他們要在野外熬過一個夜晚。丹尼爾從他的作品集中撕下了一些書頁,遞給司機生火取暖。司機要大便也從丹尼爾的作品上撕下書頁當手紙用。
「真是鄉村風景,為了活下去,小說家不得不用自己的作品生火。」
丹尼爾吐露心聲,可身旁的司機拉蒙卻沒有聽清他在說什麼。從這一刻開始,城市的高冷情調已成為過去式,影片的敘事進入小鎮風光之中。丹尼爾的返鄉活動,在半路上就正式開始了。
薩拉斯並不富饒,這裡的生活水平甚至已經落後於時代。但也因物質條件不夠發達,小鎮的居民也都有樸實的一面,這裡不流行性冷淡的都市文化,無界限的熱情對人們來說是不容置疑的美好品質。丹尼爾一回到家鄉,僅僅在路上隨意散步,就有很多人自發地跟隨在他身後,如同他的擁躉,以這種無聲的方式來歡迎他。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沒有真正讀過丹尼爾的作品,或許只是有感於這位成功人士和他們有著相同的出生地和成長的環境,就選擇跟在丹尼爾身後走上一段不問終點的路途。 丹尼爾對這種沒有特殊意義的歡迎心存感激,時隔多年重返家鄉,能得到人們的善意對待,已經足夠讓他動容。
和鎮長一起看自己幻燈片的丹尼爾
按照計劃,丹尼爾在薩拉斯的行程只有四天。這四天期間,他舉辦演講,參加紀念日活動,接受鎮長為他獻上的榮譽勳章,觀看由他的老照片製作而成的PPT幻燈片。與此同時,他接觸到了各式各樣的人——流於豔俗的選美皇后;眼裡寫滿野心總是在嚼口香糖的叛逆少女;寫小說的賓館前臺小夥;小鎮美術家協會的主席;認為自己是丹尼爾筆下人物原型從而再三向作家提出邀請的青年;理直氣壯地乞求丹尼爾給自己的殘疾兒子買高科技輪椅的中年父親;盛情招待丹尼爾的老友農場主安東尼奧,曾和丹尼爾有過一段感情史的安東尼奧的妻子艾琳。 這些人都對丹尼爾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選美皇后虛假的笑容在丹尼爾的噩夢中出現,這一次亮相她仍穿著漂亮的禮服佩戴綬帶,只是手裡拿著獵槍;
傾聽了丹尼爾所有演講的叛逆少女在夜晚主動敲開丹尼爾的房門,強吻了他,雖然在事情即將進一步發展時,丹尼爾拒絕了她,但她成功地引誘到了這位單身已久的作家的內心,當丹尼爾興奮地和他的老友安東尼奧描述強吻自己的少女有多漂亮時,他猛然發現這個少女居然是安東尼奧的女兒;
賓館的前臺小夥其貌不揚,但卻將自己的作品集交到了作家手中,希望能得到他的評價,丹尼爾在認真閱讀後稱讚了小夥的寫作才能,並給出要和他合作出版的承諾;
由於丹尼爾作為繪畫比賽的特邀評委時拒絕把小鎮美術家協會主席妻子的作品評為優勝,聽到消息的主席帶著支持者大鬧會場,逼得丹尼爾不得不慌張退場,這位在小鎮上影響力頗大的美術家協會主席先生在丹尼爾演講時錯誤地解讀他作品裡的內容,把他宣傳成了一個沽名釣譽抹黑家鄉的混蛋,因此攪黃了丹尼爾的演講;
多次邀請丹尼爾去家裡吃水餃卻被婉拒的青年仍舊一廂情願地邀請丹尼爾,甚至固執地質問他為什麼不肯去他家裡,害得自己和母親做好了飯卻白等一場;
帶著兒子一同和丹尼爾見面的父親用理所當然的口氣請求他幫忙,在丹尼爾面前動情地描述兒子的情況非常糟糕,做父親的只想讓兒子有一個昂貴的輪椅,以便更靈活地運動,當丹尼爾指出這其實是一種道德綁架的敲詐行為,對方應該向慈善機構而不是向他個人求助時,這個父親用指責的口吻說丹尼爾明知道慈善機構有太多需要幫助的人不會理睬他們,還說這筆買輪椅的錢對身家豐厚的丹尼爾來說根本不算什麼,將丹尼爾逼得不得不用嚴厲的口吻拒絕對方,眼睜睜地看到這位父親和殘疾兒子露出受到羞辱般的難堪表情悻悻離開。在丹尼爾一個人回到賓館房間時,打電話讓助理以某個慈善機構的名義購買了一套昂貴的輪椅送給這對父子;
身為丹尼爾少年時朋友的農場主安東尼奧,因為娶了丹尼爾曾經的戀人而得意洋洋,安東尼奧先是邀請丹尼爾去他家裡享用豐盛晚餐,給他吃自己打獵打到的鹿肉,讓丹尼爾在受到那些街頭混混的刁難時打出自己的名號;
安東尼奧和丹尼爾
安東尼奧的妻子艾琳在見到丹尼爾後,不可自控對他的感情,與他在兩個人獨處時情不自禁地接吻,當她把車停在小鎮旁荒蕪的田野中時,悲傷地想要流淚;
艾琳和丹尼爾
安東尼奧對妻子和丹尼爾的舊情耿耿於懷,當知道女兒也和丹尼爾有過親密接觸時,安東尼奧假裝把丹尼爾從被眾人圍攻的危險的境遇中解救出來,卻把丹尼爾帶到黑黢黢的樹林深處,像狩獵一頭鹿那樣用獵槍將丹尼爾逼入樹林深處;
年輕的壯漢是安東尼奧女兒的男友,空有一身力氣卻不具備成熟頭腦,一直都對丹尼爾充滿敵意,在似乎從女朋友那裡知道了什麼之後,與安東尼奧一起狩獵驅逐丹尼爾,在安冬尼奧故意打空子彈恐嚇羞辱丹尼爾時,一槍打中了丹尼爾的胸膛。
至於一直都對丹尼爾表現出理解的鎮長,雖然他用十分親切熟絡的老朋友態度對待丹尼爾,但他和丹尼爾都清楚彼此並不是真的朋友。他不了解丹尼爾,也不想深入了解這位顯得有些孤僻的作家,但他仍舊錶現得和丹尼爾很合拍,這事因為他想藉助丹尼爾的名望讓自己更有面子,在小鎮的影響力更大。當丹尼爾和小鎮的美術家協會主席等人發生衝突時,鎮長在丹尼爾面前稱反對丹尼爾的人都是在嫉妒他的成功而已,並說這些事情都和當地的權力鬥爭脫不了關係。但隨後,鎮長就向丹尼爾發出請求,希望丹尼爾能不要再幹預美術比賽的結果,讓當地的作品獲獎,假裝這些提前就確定好的「獲獎作品」就是他評選出來。丹尼爾站起身說隨你便吧,然後就要離開,鎮長喊住了他,對他說:「請不要讓我們失望。「
鎮長的這句話看似說得隨意,但卻是一種暗示,暗示丹尼爾,他的所作所為應該照顧到家鄉人民的情緒,畢竟他回到這個地方,是因為鎮政府以家鄉人民要授予他傑出公民的稱號。家鄉的人民對他抱有希望,所以他就不應該讓他們的希望落空——這種照顧在鎮長和很多人眼裡都是理所當然的,非常正當的,雖然對丹尼爾來說,對別人進行照顧意味著讓他撒謊,配合美術比賽的黑幕,對當地的一些不公平現象視而不見,還要同流合汙,幫著別人一起粉飾太平。就在別人都以為丹尼爾已經妥協時,在美術比賽頒獎儀式的現場,在裝裱好的三幅提前就確定好的「獲獎作品」前,丹尼爾憤怒地告訴在場的所有人,這三幅畫都不是他選出來的作品,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辦法選。對於一個會發生這種事情的小鎮,他無法做到心安理得地將它稱為「偉大的地方」。同樣憤怒的獲獎者在現場製造了騷動,有人往丹尼爾身上扔雞蛋,還揚言要和丹尼爾用男人的方式解決這件事,導致丹尼爾最後只能從後門離開會場。因為這次鬧劇和丹尼爾之前的一系列做法,他幾乎同時得罪了小鎮的所有人,他自己也知道事態變得越來越難以控制,在他的家鄉薩拉斯,他已經從受歡迎的「傑出公民」變成了理應被聯合抵制的叛徒。
影片中這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丹尼爾在家鄉遭遇的事件令觀眾始料不及。丹尼爾不願意裝腔作勢,但他真實的行事風格卻讓家鄉的人們厭惡。因他拒絕呈現理想,拒絕掩飾自己,拒絕謊言和修辭,而被淳樸的家鄉人民當作倨傲的罪人。這部影片中,沒有辯證對錯的批判,只有人與人之間深刻的矛盾和涇渭分明的立場。所謂立場,就是只有分歧,不講理性。電影巧妙地塑造了丹尼爾的高冷形象,但絲毫不肯同流合汙就是高明的做法嗎?做人就一定要高明嗎?電影中又有誰是道德敗壞應該被批評的壞人呢?這部電影確實做到了詮釋真實人性的藝術,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批判對任何人都毫無意義,看得懂的人自然就懂了,特定的人到了特定的時刻就會做出不可思議的事。筆者認為,電影的意義在於預演隨時都可能在真實生活中發生的厲害事態,讓觀眾諒解人們的真實做法,只有先做到諒解與體驗,才有可能做到預防和避免——這也是筆者理解的文學的意義。
當安東尼奧用講笑話的方式,告訴丹尼爾他用空槍彈陪幾個外國遊客打獵的故事時,丹尼爾沒想到不久後他自己會被迫扮演鹿的角色,被故意打偏的子彈逼得倉皇逃跑。誤解帶來的人道主義災難在這個虛構的惡性事件中一覽無遺,當原本穩重的丹尼爾在曾經好友的有意羞辱下奔跑起來時,伴隨著安東尼奧解恨的笑聲的是炸裂的人性之音。
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上看著觀眾席的丹尼爾
剛剛在上面文字中提到了文學的意義,文學雖然是虛構,但虛構的只是故事情節,而文學的意義就是如實地呈現人性。這部《傑出公民》用一個很好的視角,深度挖掘了諾貝爾文學獎深處一些東西,以及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內心深處的東西。我們再回顧一次電影中諾獎的頒獎詞:「丹尼爾·曼陀瓦尼寫出了一個生動的家鄉,儘管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歐洲生活,但他的作品卻捕捉到了小鎮的本質,特別是通過塑造小鎮的人物性格。這個小鎮叫薩拉斯,是他的故鄉——」。毫無疑問,對照丹尼爾在薩拉斯小鎮的實際遭遇,影片成功地形成了諾貝爾文學環境與現實環境的真實比照。這裡,筆者想說諾貝爾文學環境和現實環境的區別正是諾貝爾文學與純文學的區別。原因很簡單,如實地反映了人性的文學就是最佳文學,筆者稱之為純文學,而如果在最佳文學前面加上具有理想傾向的定語,最佳文學的範圍就窄了,真正的文學是沒有邊疆的。諾貝爾在遺囑中規定:「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筆者認為,加上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範圍限制的文學就是諾貝文學了。影片中的丹尼爾就是寫出了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符合了諾獎評委的口味,因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一點在電影中他的獲獎演講中已經表達的很清楚,我們再回顧一下丹尼爾的獲獎演講:「我心裡清楚,如果作品得到一致認可,那就不可避免地意味著,這位文學藝術家已經自甘墮落。我獲得此獎項證明,我的作品符合各類人士的品味和需求,包括評審,各位專家,各位學者和國王。很明顯地,我的作品能讓各位感到舒服,這份舒適感與文學作品應有的精神並無多大關係。作家理應用作品發出質問,給讀者帶來震撼,這也是為什麼作為一個文學家,我會因為得到權威性認可而感到遺憾。但是,我心中持續最久的感覺,也就是僅有的驕傲,驅使我不得不感謝你們為我的創作生涯畫上句號。」而電影中丹尼爾在薩拉斯小鎮的真實經歷才是去除了理想傾向限制,體現真實人性的純文學。
不可否認,諾貝爾文學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以來的100多年間,吸納了如加西亞-馬爾克斯、君特-格拉斯、維斯瓦娃·辛波絲卡、大江健三郎、帕斯捷爾納克、奧爾罕,帕慕克、切斯拉夫-米沃什、阿爾貝-加繆、歐內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納、託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羅曼-羅蘭等等優秀的作家。但同時也錯過了諸如託爾斯泰、卡夫卡、契訶夫、米蘭昆德拉、博爾赫斯、卡佛等等偉大的作家。
一個文學獎有口味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裁判者不可能不受到裁判者本身的知識結構、審美修養、專業水準、政治、哲學、宗教、價值觀的影響。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只有真正能寫出如實呈現人性,如實呈現這個世界究竟發生過什麼,現在正在發生什麼,將來還會發生什麼的純文學作品才是好作品,能夠寫出這樣的好作品,不管能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或者其他各類文學獎,都是做了對讀者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