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公民》: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2020-08-09 鳳凰衛視

你有沒有設想過,有一天功成名就、榮歸故裡,會是怎樣的情景?你能否承擔隨之而來的盛名和罵名、風光與落寞?


傑出公民》就為你展示了衣錦榮歸的全過程。它是這樣一部影片:一開場那些沉悶的對話、細碎的故事,幾乎隨時讓注意力游離到劇情之外,隨後漸入佳境,最後讓人情不自禁回味它的黑色幽默,和藏在細節裡的絕妙諷刺。影片上映於2016年,由阿根廷、西班牙聯合製片,加斯頓·杜普拉特、馬裡亞諾·寇恩執導,奧斯卡·馬丁內茲憑藉影片榮膺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影帝。

影片伊始,五年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丹尼爾·曼託瓦尼(奧斯卡·馬丁內茲飾),讓助手逐一謝絕他收到的各色邀請。並非孤高避世,而是這成功的光環讓他隱憂,已失卻成名前的銳氣和稜角,他似乎在等待一個機會顛覆自己。


這時,故鄉薩拉斯的來信吸引了他,信中邀他領取當地的「傑出公民」獎。薩拉斯是丹尼爾創作靈感的源泉,然而他半生旅居歐洲,40年間從未重返故土。似乎是聽從了某種召喚,他決定在花甲之年,獨自踏上回鄉的旅程。


薩拉斯小鎮距離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車程七小時。旅程之初,丹尼爾就遭遇了尷尬的一幕——派來接他的汽車在中途拋了錨。為了取暖過夜,他不得已燒掉自己辛苦所著,而司機更是豪無芥蒂撕下他的書當廁紙。這似乎在宣告,丹尼爾已從優渥、尊貴的名作家生活,跌落到粗鄙、混亂的第三世界,一切不得不遵照本地的規則行事。



幾經周折到達小鎮,鎮長舉辦了隆重的表彰大會,在現場為他授勳,並且打算為他樹立雕像;作為一個執筆桿的,被拉上消防車,和當地的選美冠軍一起上街巡遊,接受路人圍觀、跟拍;粗製濫造的電視節目隨意打斷他的發言,原來找他只是為了插廣告;有陌生男人偏執地認為丹尼爾書中原型是他的爸爸,幾次三番讓丹尼爾去他家吃飯;另一個陌生男人對著丹尼爾賣慘,要求為其殘障兒子捐款,遭到拒絕就露出兇相;一個社會流氓想走後門,讓丹尼爾給他拙劣的畫作評獎,不獲答應便破口大罵……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家和選美冠軍都是當地的驕傲


種種雞飛狗跳的套路輪番上陣,不知道在丹尼爾沉默內斂的外表下,是無奈家鄉的封閉落後,還是慶幸自己早年的出走。另一方面,小鎮人沒料到丹尼爾竟然這麼不買帳,不肯乖乖配合,便沒好臉色了,甚至給他的雕像潑油漆。



陌生人倒還罷了,可就連熟人也沒少添堵。丹尼爾與兒時夥伴安東尼奧相聚。也許是因為自卑感作祟,安東尼奧故意直呼丹尼爾的小名,還炫耀娶了他的初戀艾琳。接風宴上,三人同席而坐,舊友和舊情人成了一家人——故人重逢,期待中的溫情變成了尷尬。


丹尼爾與初戀單獨相處時,給了她大膽的一吻,而初戀竟也相當接受。更加戲謔的是,有年輕女子為了離開小鎮找到丹尼爾求睡,後來竟得知此女正是舊友和初戀的女兒,而此女的野蠻男友差點殺死丹尼爾。安東尼奧則帶丹尼爾和女兒的男友去紅燈區找樂子 …… 種種自由奔放的關係令人瞠目結舌。大概南美人的性格是想到就做,不計後果。


南美人似乎對燒烤也很狂熱,影片中說阿根廷的燒烤其實不是阿根廷的,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燒烤,阿根廷人如果知道這個的話會揮刀自宮的。


▲丹尼爾與已結成夫婦的髮小及初戀共進晚餐,三角關係相當尷尬


丹尼爾的回鄉之旅是如此雞犬不寧,令人啼笑皆非。但和初戀的絮語,探訪舊居的努力,都流露了丹尼爾心底的一絲懷舊情結。也許對故鄉,他是愛恨交錯的。正如英國作家毛姆描繪的那樣:「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像是過客……這種人在自己的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合,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裡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著他們遠遊異鄉,尋找一處永恆定居的寓所。說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著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從而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


故鄉是人的根柢所在,故鄉是文藝作品永恆的母題。這一點中國人深以為然,不然何來「落葉歸根」一說。夜深人靜時,故鄉始終是漂泊心靈的一方歸屬,無論離開多久,永遠縈繞在心間。抑或,故鄉只是機緣巧合的託生地。有的人生於斯長於斯,打上故鄉的精神烙印,卻不會帶著玫瑰色濾鏡去粉飾、美化,而是以冷峻和批判的目光審視故鄉,對故鄉的閉塞和局限,有著比他人更深刻的體認。



少小離家老大回,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已經與落後故鄉之間,產生難以逾越的鴻溝。很多觀眾對小地方的社會關係有強烈的代入感,孩提時代的鄰裡故友,再見時已非我族類,彼此的整套行事作風已然格格不入,疏離和割裂、衝突和失望複雜交織,恐怕這種尷尬是跨時空、無國界的。


就像丹尼爾,離鄉40年始終懷著這般矛盾的心情。故鄉的瑜與瑕,教會他揚與棄,培養鍛造了丹尼爾,融入了他的創作。然而一朝回鄉,卻變成「異鄉人」,影片瀰漫著這種不快和遺憾的氛圍。


既然切不斷與故鄉的情感羈絆,作家選擇了揭開故鄉的瘡疤,反思故鄉的癥結,將對故鄉沉重的愛凝於筆端。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小說的主人公永遠也離不開故鄉,現實中的他卻永遠回不去。但鄉親們哪管這些,只會唾罵他在作品中揭露故鄉的瘡疤,是故意醜化,是忘恩負義。這個情景多麼似曾相識,現實中某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小說裡展示了故鄉的某些黑暗角落,被許多本國人罵得狗血淋頭。


▲主人公寥寥數語盡現思想的鋒芒


本片的片名耐人尋味,對丹尼爾而言,「傑出公民」的稱號更像個玩笑。「傑出」意味著讚譽與歆羨,也意味著差距和排斥。丹尼爾頂著這個稱號如芒在背,受關注、受猜忌、被誤解、被嫉妒,那種滋味大概就如電影海報上,槍口的準星正對著他的額頭。全鎮人琢磨的都是怎麼炒作和消費丹尼爾,怎麼從他的巨大名氣中榨取利益,至於他的作品究竟表達了什麼,反思了什麼,根本沒人關心。


對於他者而言,名人不過是個符號,之所以成為「香餑餑」,全因為其經濟價值。沾親帶故之人競相算計、利用,在中國的「傑出公民」身上也屢見不鮮。多地上演爭奪「名人故裡」的鬧劇,還不是為了打著旗號拉動旅遊?如果這都算不得卑劣,那憑唱歌走紅的「大衣哥」,被同村人當成提款機一樣,被逼捐、「借錢」,即使他出錢建設村裡,仍不能讓同鄉滿意,甚至有村民認為他發達了,賺錢容易就該出錢!


回到影片的故事中來,小鎮人前恭後倨且自視有理,並將此裹挾成了洶湧的民意,偽裝出不容置喙的正當性。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巨嬰國》中寫道:「一旦我們將集體主義視為必需,就會導致一個錯誤的結構,可以借集體的名義去侵佔某個不情願的個人的利益。」丹尼爾拒絕了集體的盤剝,就成了集體的叛徒和仇敵,只得在冷漠、厭惡的眼神中落荒而逃,甚至在陰差陽錯中險些喪命槍下。回想他初來乍到時,受到的山呼海嘯般的最高禮遇,最後卻狼狽至此,這諷刺令人叫絕。



或許丹尼爾早已隱然預感到,回鄉註定是不平凡的朝聖之路,亦是激活靈感、煥發創造力的契機。對作家而言,獲得了諾獎就像徵服了珠穆朗瑪峰,在創作上看似再無超越自己的可能,似乎宣告了文學生命的終結,只消坐吃勝利的果實,耽於世俗的享樂即可。


不限於作家,大凡各領域的傑出人物,都難免面臨光環的暈眩,名利的誘惑乃至捧殺的圍捕。如何嚴肅地對待之後的生涯,如何實現自我突破,對成名者來說都是孤獨的挑戰。近年來湧現一些聚焦成名者內心的劇作,比如熱播美劇《馬男波傑克》也梳理了獲得巨大成功後的虛無感、失落感。只走下坡路的人生已無意義,而更高境界的藝術追求和價值探索之路,卻步履維艱。


丹尼爾一直試圖隔絕外界的紛擾,但終究逃不過外界的碰撞與激蕩。槍聲響起,丹尼爾轟然倒下,那一刻相信他對自我有了更通透的思考。死亡的威脅讓他脫胎換骨。一場回鄉之旅,讓丹尼爾切膚地感知現實的荒謬,迸發了失而復得的靈感,遂把此番荒唐、弔詭的回鄉經歷寫成新的作品《傑出公民》。


▲丹尼爾在發表新書會現場,展示自己的傷口


影片最後,在新書發表會上,被記者問及新書中的故事是事實還是虛構,丹尼爾亮出自己胸口的傷,嘴角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他說,沒有事實,只有解構。所謂真相,只是左右他人的詮釋。很想知道丹尼爾寫的新書是否又獲獎,他是否還會回去?提供靈感來源的鄉親們又會如何待他?


如果片子的開始還是一個見親人、見故人、見情人的故事,到了最後卻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闊別多年,衣錦還鄉,所見光怪陸離,所感亦悲亦喜。真實、虛偽、讚譽、批判都不復重要,因為無論寫成什麼樣的作品,語言穿透不了成見的心牆,真實依存於讀者的相信和解讀,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丹尼爾終於達致內心的自洽。

文:趙亞琦

編輯:福爾魔歌、林梓

相關焦點

  • 《傑出公民》: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傑出公民》就為你展示了衣錦榮歸的全過程。它是這樣一部影片:一開場那些沉悶的對話、細碎的故事,幾乎隨時讓注意力游離到劇情之外,隨後漸入佳境,最後讓人情不自禁回味它的黑色幽默,和藏在細節裡的絕妙諷刺。影片上映於2016年,由阿根廷、西班牙聯合製片,加斯頓·杜普拉特、馬裡亞諾·寇恩執導,奧斯卡·馬丁內茲憑藉影片榮膺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影帝。
  • 《傑出公民》|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本片的片名耐人尋味,對丹尼爾而言,「傑出公民」的稱號更像個玩笑。「傑出」意味著讚譽與歆羨,也意味著差距和排斥。丹尼爾頂著這個稱號如芒在背,受關注、受猜忌、被誤解、被嫉妒,那種滋味大概就如電影海報上,槍口的準星正對著他的額頭。全鎮人琢磨的都是怎麼炒作和消費丹尼爾,怎麼從他的巨大名氣中榨取利益,至於他的作品究竟表達了什麼,反思了什麼,根本沒人關心。對於他者而言,名人不過是個符號,之所以成為「香餑餑」,全因為其經濟價值。
  • 拆辯題|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嗎?
    一、定義「表達」的過程,應該起碼有如下幾個階段:首先是表達者有一個思想,這個思想他要先認識到;接著進行編碼,轉化成語言文字;然後接收者收到這個編碼:最後完成解碼。(一)誤解:「誤解」和這四個過程都是相關的,但是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誤解」肯定是伴隨著一種「偏差」,只不過這種偏差是發生在哪兩者之間的,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表達者的思想同接收者理解的內容之間有偏差;一種是表達者的語言和接收者理解的內容之間的偏差,其他的定義不應該被選擇,因為都太不講理了
  • 「傑出公民」的故鄉
    《傑出公民》海報  電影《傑出公民》講述的是一個接近夢魘的故事,當然也是一個主旨令人頗費思量的故事。男主角丹尼爾·曼託瓦尼是一位成名已久的作家,很年輕的時候就逃離了故鄉小鎮薩拉斯,移居國外。在此以後的幾十年裡,他以故鄉薩拉斯為創作素材和靈感,創作了他的全部作品,直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傑出公民》千萬不要衣錦還鄉
    現在,趕緊扔下手機,找《傑出公民》去看。你看這個海報上的獲獎情況,一串串看完了?我們聊聊。如果這個世界上能做這樣的片子多一些,比如一個月能找到一部,我這個號應該就是幹這個的,為你們找到類似這樣的片。可惜太少了,一年有一次不容易了,上次是《蠻荒故事》,這次還是阿根廷人的貢獻《傑出公民》。
  •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唯一宿命,我還會寫下去嗎?
    貓姑娘連續日更第9天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唯一宿命
  • 《傑出公民》是標杆,還是玩偶?
    丹尼爾帶著自己的新書出現在媒體面前,新書叫做《傑出公民》。沒有頹廢,整個人顯得神採奕奕。他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真相,所謂真相,只是一種用來左右他人的詮釋而已小鎮裡的人用一種看似屈辱的方式,自以為是的給了丹尼爾一個落魄諷刺的下場,他們以為,這是他們得到的最終勝利,像是如釋負重,其實,這不過是他們對自己內心所有的不平衡,自卑與渺小,粗鄙與不堪的慰藉。
  • 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
    馬東說本質上沒什麼不一樣,只不過表達方式變了。 我想我是同意的。記得早年間,知識分子詬病90後不讀書,整天抱著手機電子設備。只是渠道不一樣,關於世界的認識,構建價值觀,了解時事熱點,一些觀點的探討,我們大多通過手機。而在以前,這些內容均是通過書本。
  •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靜態人像》
    你向那個世界表達的是理想中的自己還是內心的自己?今天推薦的獨角戲《靜態人像》以微信聊天的方式讓現場觀眾走進屏幕背後「對方」故事。這部劇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編劇何齊的使用體驗,她曾下載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陌生人社交軟體,試圖通過「採風」來拓充素材。
  • 推薦電影《傑出公民》
    今天推薦電影《傑出公民概念似乎是同一概念,但內涵與外延差別很大——「人民」屬於行政化概念;「公民」則屬於法治化概念。 用在網上,不知道「公民」是否規於當今的敏感詞,如果是,隨時可能被屏蔽掉。也許改成「gong民」比較保險,卻不倫不類了。 看運氣吧。 該片講述的是一位諾獎得主丹尼爾重回故鄉的故事。 故鄉應該是固鄉吧?
  • 《傑出公民》:人性與欲望,一場無止境的權衡
    影片《傑出公民》是一部飽含哲學視角的優秀作品,其憑藉長達118分鐘的精彩劇情,獲得了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極高讚譽。該作品圍繞著「名譽」與「成功」這兩個話題,演繹出了時代背後社會輿論看不見的極其功利的人性「消費」。
  • 看完白色相簿2,我想到了「孤單」、「誤解」和「宿命」
    孤單、誤解、宿命——看完白色相簿2後我產生的3點痛苦思考我的第一個可能令人十分痛苦的思考,它的關鍵詞是「孤單」。人類恐懼孤單這件事,很可能是無解的。孤單、誤解、宿命——看完白色相簿2後我產生的3點痛苦思考之前我看一個TED演講,裡面有一個科研結論是這樣的:美國馬裡蘭大學巴爾摩縣分校神經系統科學家Robert Provine經過大量研究後得出,一個人和朋友呆在一起時, 笑的概率是獨處時的30倍。
  • 《傑出公民》:諷刺幽默隱藏悲觀 搔你癢讓你痛
    阿根廷影片《傑出公民》亮相威尼斯今天亮相的阿根廷影片《傑出公民》更是一份驚喜大禮。  《傑出公民》由加斯頓-杜帕拉特和馬裡亞諾-科恩聯合執導,這兩位導演在英文網頁上幾乎搜索不到資料,只知道兩人從2000年就開始合作,一起拍過電視劇集,一起做過編劇。而本片的編劇則是導演之一杜帕拉特的建築師兄弟。
  • 影 評 丨《傑出公民》——到底諷刺了什麼?
    故事講述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回鄉接受「傑出公民」殊榮,在未告知媒體和朋友的情況下,丹尼爾獨自返鄉,發生了一系列荒誕的事情。 看完很想說一句,未來不可知,生活總是在打破自認為已經成型的認知,即便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也總在成長。
  • 新華公學-世界觀 觀少年,未來傑出公民培養計劃啟動儀式
    5月9日晚,新華公學「世界觀·觀少年」未來傑出公民培養計劃啟動儀式如期舉行。合肥教育局調研員費勇先生,新華公學校領導與師生共同參加了此次儀式。「世界觀·觀少年」未來傑出公民培養計劃,是新華公學順應教育改革發展的國際化趨勢,踐行新華公學的辦學使命,培養具有「尊重、責任、堅韌」的高品格和「自信、創新、淵博」的高學養的雙高人才,造就未來世界的傑出公民的一項重要舉措。
  • 合肥新華公學啟動「世界觀·觀少年」未來傑出公民培養計劃(圖)
    5月9日晚,新華公學「世界觀·觀少年」未來傑出公民培養計劃啟動儀式如期舉行。合肥教育局調研員費勇先生,新華公學校領導與師生共同參加了此次儀式。「世界觀·觀少年」未來傑出公民培養計劃,是新華公學順應教育改革發展的國際化趨勢,踐行新華公學的辦學使命,培養具有「尊重、責任、堅韌」的高品格和「自信、創新、淵博」的高學養的雙高人才,造就未來世界的傑出公民的一項重要舉措。
  • 《傑出公民》,這部電影的水很深
    略帶著倦意看完了《傑出公民》,發現有些上當了縱觀《傑出公民》,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瀰漫著精神毒藥,每個故事都耐人尋味,它是一部毫無疑問的傑作。首先,這個雙胞胎兄弟的故事,就能影射絕大多數劇裡劇外的人,有人想成為那個沒有鬍子的雙胞胎,還有人是想要滅掉沒有鬍子雙胞胎的黑衣人。
  • 活得孤獨,死於愛情,一個清醒者的宿命
    如果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那麼孤獨就是清醒者的宿命。清醒者不管是否去表達,都會被誤解,游離於世俗之外,獨立於龐大的宇宙之中,做一顆微渺的塵埃。 眾人皆醉我獨醒時,在眾人看來,醉的反而是唯一醒著的人。既如此,長醉不醒又何妨? 活得孤獨,死於愛情,這就是蓋茨比——一個清醒者的宿命。
  • 10.11每日影視-傑出公民(豆瓣2017排行)
    頗讓助手感到意外的是,他接受了小鎮的邀請,踏上了前往接受「傑出公民」獎的旅途。影片評價:《傑出公民文本幽默,剪輯製造幽默,連道具都自帶蠢萌感,導演簡直掌握了幽默的最高級表達。南美式的張揚熱情,讓人爆笑,細想卻毛骨悚然的冷,藏著最深刻的悲觀。
  • 從電影《傑出公民》聯想到純文學的意義
    電影《傑出公民》是一部西班牙語影片,由西班牙和阿根廷合拍,影片講述了一位旅歐作家丹尼爾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重返故鄉,接受故鄉小鎮鎮長授予他傑出公民身份的故事。《傑出公民》的海報電影的開頭,作家丹尼爾坐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大廳外的一個小板凳上,單手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