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薦電影《傑出公民》,阿根廷與西班牙人合拍。
這個片名當今的中國人不大習慣。當今中國人的習慣用語是「人民」。概念似乎是同一概念,但內涵與外延差別很大——「人民」屬於行政化概念;「公民」則屬於法治化概念。
用在網上,不知道「公民」是否規於當今的敏感詞,如果是,隨時可能被屏蔽掉。也許改成「gong民」比較保險,卻不倫不類了。
看運氣吧。
該片講述的是一位諾獎得主丹尼爾重回故鄉的故事。
故鄉應該是固鄉吧?40年不變,沒有文明與進步,依然自私、狹隘、粗俗、野蠻、卑鄙、兇殘……難道還不是固鄉麼?
丹尼爾已經40年沒回去了。這次回去,也不是他主動要回去,而是接到了家鄉人的邀請。起初他拒絕,一天以後又同意了。但這種同意是有條件的。他的條件不是對家鄉人提出,而是對自己的女秘書提出:他只身前往,不讓女秘書同行。
為什麼這樣?他是否預感到將發生的一切?影片沒有顯示。
會講故事的電影本該這樣。如果即將發生的一切觀眾都知道了,或都能猜到,故事的意趣則蕩然無存了。
起初就不順利。
一下飛機,迎接他的是一個非常粗俗的司機和一輛破舊的轎車,並拋錨在路上。本來7個小時的車程,耽擱他竟達一天一夜之久。最終,迫使他不得不搭乘一位陌生人的車前往故鄉。
接下來發生的一切,與他40年前離開時幾乎別無二致。
作為諾獎得主,丹尼爾早已不是40年前的丹尼爾了。離開家鄉,他奔赴的是歐洲——現代文明的發源地,經歷了長達300年文藝復興的洗禮。生活其中的人,血脈中流動的是人權、自由、正義、公平之血,已經容不得自私、狹隘、粗俗、野蠻、卑鄙和兇殘了。
難能可貴的是,丹尼爾在故鄉人面前,堅守著自己的底線,絕不讓步,不管是緣於卑鄙者的當眾侮辱,還是來自發小兒的威脅。他始終堅守底線,絕不讓步。
鄧麗君有歌:小城故事多……
是的,小城故事多。
怎樣的小城,怎樣的故事?
中國人有話:人往高處走。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常與垃圾在一起的人,必然沾染骯髒的氣味;而被沾染者,常常全然不覺……
丹尼爾是覺悟者。他一直在往前走,往高處走;而他的故鄉,則一直停留在原點,幾乎沒有一絲一毫的改變。
為什麼?因為沒有新文化的浸入,沒有現代化的學校與教育: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一直在低劣的人文泥沼裡爬滾,糾結……
文明的差異源於文化的差異,文化的差異源於教育的差異:知識的差異、眼界的差異、價值觀的差異、人生格局的差異。
何以改變?
不由得聯想到魯迅先生的散文《故鄉》。
歲月——選擇——差異。
《故鄉》中的閏土,只是麻木;不像這座小城人的自私、狹隘、野蠻、卑鄙……
換一個角度想:如果回鄉的不是諾獎得主,而是一位衣錦還鄉的官員,將何如?
諾獎能帶給人名譽和財富,卻無法帶給人權勢。官員呢?有權有勢的官員呢?
故鄉將何以迎接?小城將何以接待?
不難想像。
世界是平的。沒經過升華的原始人的人性,也一定是相通的。
最終,丹尼爾逃離了故鄉——固鄉。
40年前,也應該是逃離吧?
一定是:只要對人生懷有高尚的追求和行動的勇氣……
沒有能力改變,則必須逃離——
這是無權無勢又不甘墮落之人的最明智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