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辯題|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嗎?

2020-12-23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洋艄公,ID:gh_7b482cfff7d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在現在的技術主義和專業化的影響下,辯論越來越失去它探討真理的意義,辯手們僅僅在維護一個立場,其淺薄已經讓我不忍直視。

我一向是主張,面對辯題,最關鍵的過程是分析,深刻的分析,真正找到變體的矛盾所在。碰巧北洋艄公最近沒有什麼話題,靈感幾近枯竭,不禁技癢,拆幾個辯題玩玩。

一、定義

「表達」的過程,應該起碼有如下幾個階段:首先是表達者有一個思想,這個思想他要先認識到;接著進行編碼,轉化成語言文字;然後接收者收到這個編碼:最後完成解碼。

(一)誤解:「誤解」和這四個過程都是相關的,但是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誤解」肯定是伴隨著一種「偏差」,只不過這種偏差是發生在哪兩者之間的,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表達者的思想同接收者理解的內容之間有偏差;一種是表達者的語言和接收者理解的內容之間的偏差,其他的定義不應該被選擇,因為都太不講理了,而這兩者,可以根據持方進行選擇。

(二)意義:還有一個小問題,我們必須加以區分,這是辯題中沒有,但是一定繞不開的一個東西,就是「意義」。「意義」可能有很多種,有的人認為是極其精確的「概念意義」,有的人認為是表達者想要達到的交流功能:譬如說「我想補補妝」,有的人覺得就是去補妝了,有的人覺得是上廁所去了,這裡有差異,但是不管怎麼樣,接受者的反應都是「好的,我等你」,然後說話人走開,這是他們的一個共同點,所以這個取捨也很重要。

(三)宿命:接下來我們說「宿命」,這個詞本身的意味並不難判斷,但是關鍵在我們怎麼去看。宿命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不能避免,因此正方可能會說,誤解一定會出現,所以它是宿命;但是這一特徵的另一方面,就是說它「不能更改」,所以反方從某種程度上,只需要論證「誤解可以被消除」,那麼即使它會出現,倒也無妨。

雙方都在選擇能夠減輕論證義務的定義。

二、辯題的實質

前文所說的4個步驟,不管採用哪種定義,這個問題出現的主要地帶,都介乎編碼後一直到解碼之間。

(一)確定的交流:我是否可以這樣說:從同我們生活經驗相關的層面講,客觀事物和客觀事物之間的交流,是不會有誤解的,他們遵照的是物理規律,比如說給定所有條件,那麼一個下墜的小球和地面之間交流的結果,都是確定的。這種確定來自於「三確定、三客觀」,即交流雙方及其規定的確定和客觀。

(二)不確定的交流:但是人的交流呢?我們暫且假定人的想法是確定和客觀的(即採用更狹小的定義方式),交流工具,即語言是客觀的嗎?如果我們證明它是客觀確定的,那麼一定不會出現誤解,如果它不是客觀確定的,我們就找到了誤解的來源,雙方會在這一點大打出手。

(三)交流工具:語言是客觀確定的嗎?這要看怎麼說。語言對於人來講肯定是確定的,按照索緒爾的說法,任何一個人都不能任意更改自己正在使用的語言,因為這種交際工具是社會規定的,每個人都在用這種工具;但是另一方面,這種工具是如何形成的?沒有人告訴我們確確實實的一個定義,這種工具是客觀的,但是其產生的根本,又是主觀的。這可以用Eleanor Rosch 等人的原型理論來引申出去。比如說一座山的概念,在東北人看來就是長著樹的小土坡,在西藏人看來可能就是覆蓋著白雪的高山,世界上眾多的山,人們不可能一一命名,而只能有一個「最典型的山」,別的都在這個圓心之外,只有遠近的區別;那麼他們看到對方的山的時候,可能也能認識到這是一座山,但「不太典型」。差之毫厘,謬以千裡,這也是值得注意的。

(四)結論:所以說誤解不誤解,根源就在這兒,借用康德的處理辦法,語言可以說是「非概念而具有普遍性」,它不是一些個典型的、說一不二的概念,但是它又必須被社會上的所有人同時理解。前者使他必然有偏差,後者使他必然控制這個偏差。

(五)其他:另外,人在編碼之前,思考的過程,也在藉助語言,語言一方面讓我們的思想更加準確,但另一方面,語言和思維也並不等同,這其中,又是一重誤解。

除此以外,語用義也應該納入考量,這裡寫不下了,不寫。

這個偏差的範圍,就是雙方共同的論證空間,加上前面的定義,好了,雙方夠打一架了。

三、價值層面的說法

這是一個事實層面的辯題,毫無疑問。因此倡導什麼並不影響這個判斷,不過,這一辯題仍然顯示了巨大的現實價值。

一個準確的世界,是不是好的?沒有誤解、沒有第二種表達——人的語言就像計算機語言?

人確實一直在追求這樣的世界,他們的認知也確實如此。像前文的例子,一個小球落地,全部條件都已知,那麼只有一種可能發生的結果,這樣確定的、科學的世界,滿足了人們求知的本能,在科學時代,這是一種何其巨大的誘惑。

但,當世界的一切都是確定的,世界就變得可怕,因為這導致了一個結果,就是決定論,人的創造性也變成客觀世界宿命式的產物。從這個角度看來,不可控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不可控意味著活動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意味著創造。

即使在自然科學界,也有量子物理學家講到,萬事萬物總體上來講不是確定的而是一種波的疊加態,這顛覆了人們的世界觀,但它在否定人理性的萬能的同時,也將人從機械宿命的包圍中贖出,換取了一絲自由。

其實世間萬物都是這樣矛盾,我們應該承認那些我們乍一看很不喜歡的結果,也有它的價值:比如人雖然有惡的本性,但契約和法律生焉;民主儘管低效,但權責分明的現代理念生焉。我們不斷地表達,就是為了消除誤解,但當誤解真的不存在了,那麼詩也死了。當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人類卻能跳出更大的宿命——悖論之中,辯證的智慧生焉。

相關焦點

  • 《傑出公民》|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說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著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從而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故鄉是人的根柢所在,故鄉是文藝作品永恆的母題。這一點中國人深以為然,不然何來「落葉歸根」一說。夜深人靜時,故鄉始終是漂泊心靈的一方歸屬,無論離開多久,永遠縈繞在心間。抑或,故鄉只是機緣巧合的託生地。
  • 《傑出公民》: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說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著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從而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故鄉是人的根柢所在,故鄉是文藝作品永恆的母題。這一點中國人深以為然,不然何來「落葉歸根」一說。夜深人靜時,故鄉始終是漂泊心靈的一方歸屬,無論離開多久,永遠縈繞在心間。抑或,故鄉只是機緣巧合的託生地。
  • 《傑出公民》: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說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著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從而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故鄉是人的根柢所在,故鄉是文藝作品永恆的母題。這一點中國人深以為然,不然何來「落葉歸根」一說。夜深人靜時,故鄉始終是漂泊心靈的一方歸屬,無論離開多久,永遠縈繞在心間。抑或,故鄉只是機緣巧合的託生地。
  •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靜態人像》
    你向那個世界表達的是理想中的自己還是內心的自己?今天推薦的獨角戲《靜態人像》以微信聊天的方式讓現場觀眾走進屏幕背後「對方」故事。這部劇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編劇何齊的使用體驗,她曾下載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陌生人社交軟體,試圖通過「採風」來拓充素材。
  •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唯一宿命,我還會寫下去嗎?
    貓姑娘連續日更第9天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唯一宿命
  • 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
    •  技術真的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了嗎?•  1990年之後的這批年輕人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 他們的回答截然不同。 許知遠帶著精英知識分子的責任,用他的話說,帶著「偏見」,希望這個時代能夠進步,見到粗鄙化娛樂化,他對此「憤怒」。
  • 看完白色相簿2,我想到了「孤單」、「誤解」和「宿命」
    孤單、誤解、宿命——看完白色相簿2後我產生的3點痛苦思考我的第一個可能令人十分痛苦的思考,它的關鍵詞是「孤單」。人類恐懼孤單這件事,很可能是無解的。接下來,分享我的第二個思考:它的關鍵詞是「誤解」。「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再仔細展開,其實是每個人,都無法100%理解對方,每個人,也都容易被他人誤解。冬馬在這一點上所吃的虧,真是太多了。
  • 被誤解是洗牙的宿命
    然而洗牙真的是這樣可怕嗎?來聽小賽來給你說道說道。01第一問:用什麼「洗」牙?能洗掉什麼?牙縫會變大嗎?如果非要較真的說,洗牙的確會帶來些微的磨損。就像所有能使用的東西一樣,只要使用就會有磨損,畢竟連吃飯也會因為咀嚼這個動作而造成磨損呢不是?所以,洗牙所帶來的的磨損是微乎其微的,可忽略不計的。而洗牙會使牙縫變大這個說法則由來已久,很多人洗完牙後都有這種感覺。
  • 活得孤獨,死於愛情,一個清醒者的宿命
    如果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那麼孤獨就是清醒者的宿命。清醒者不管是否去表達,都會被誤解,游離於世俗之外,獨立於龐大的宇宙之中,做一顆微渺的塵埃。 眾人皆醉我獨醒時,在眾人看來,醉的反而是唯一醒著的人。既如此,長醉不醒又何妨? 活得孤獨,死於愛情,這就是蓋茨比——一個清醒者的宿命。
  • 《婚姻故事》女人學會表達,男人學會傾聽
    似乎男人天生樂於表達,女人天生樂於傾聽。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因而男人常常被認為自私,愛控制。被忽視也許是傾聽者的宿命,所以女人的夢想渴望被一再忽視。當女人終於自我覺醒,開始表達,男人也開始反省調整,這段關係卻早已走向滅亡。女人要學會表達,男人要學會傾聽,是我最大的感受。
  • 被誤解或許是毒舌張紹剛的宿命
    張紹剛該被罵這麼慘嗎?或許,「被罵」註定是「毒舌」主持的宿命,他的成就來自於此,被誤解也來自於此。稱金莎隨母姓尷尬算嘲諷嗎?還是被斷章取義?節目播出以後,不少網友紛紛吐槽,稱張紹剛作為主持人沒情商,令人尷尬。但我們先回到節目現場,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金莎來上戀愛真人秀。節目中,金莎爸爸自我介紹「我是金莎爸爸,我姓吳。」
  • 舞林爭辯|8.26辯題:天魔舞是否能成為元代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後,蒙古族人「直線球」的思維,對情慾的大膽表達是他們的民族特點,有利於精神上的解放,但卻不適合當時大環境的政治路線,統治者對於自身情慾的放縱是無法說服被統治者的。因而,元順帝的統治之所以失敗,很大程度上在於《十六天魔舞》的影響力,當然,這並不是唯一的原因,實際上她與當時社會變遷、新的政治力量崛起等起著共同推動的作用。
  • 35歲高以翔熬夜錄節目猝死,996是我們的宿命嗎?
    996是我們這代人的宿命嗎(「996工作制」是指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時(或不到),總計工作10小時以上,並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代表著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盛行的加班文化)《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感興趣的工作總是996,我該不該886?
  • 宿命點—必然遭遇的命運(一)
    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宿命點落在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都有什麼宿命發生~    白羊座的原動力是力求和人交往,在緊急情況下你會被牽扯到負起自己的責任的環境中去,你會採取主動,並且展開行動,迅速解決危機局勢。生活中的情況將會迫使你拿起掌控的領導能力,並且成為一個對緊急情況和麻煩作出快速反應的能手。
  • 《奇葩說》第七季辯題:學哲學和經濟學,哪個更容易找對象?
    #奇葩說第七季#這次辯題的辯手不是《奇葩說》的學員,而是兩位教授。用蔡康永老師的話說,這兩位教授之間一直有一些詭異的、微妙的、電光火石之類的東西。而節目決定把所有這些爭執都擺到桌面上來。學哲學的劉擎教授自稱很受不了對方辯手薛兆豐教授的觀點,所以很想和他辯論一場。
  • 「好羨慕外向的人啊」丨17種對外向者的誤解
    不是所有的外向性格者都會有很多朋友。我們也會去選擇自己覺得與之相處舒服的朋友,我們也會自己的一套交友標準,我們也會有自己的底線。外向性格者也會像內向性格者很挑的,好嗎,而且我們經常這麼做。誤解二:   我們不太重視朋友間的友誼並不是因為我們的朋友太多,我們就不會去考量朋友對我們自己的感情。我們知道內向的人通常都會有很多知心且深切的朋友,因為他們的朋友不會很多。但是我們外向性格者難道因為朋友很多,友誼就很膚淺嗎?什麼鬼啊。
  • 你看出《都挺好》裡有幾道《奇葩說》辯題?
    甚至我們發現,《都挺好》本質上其實就是一部劇情版的《奇葩說》,裡面每個關鍵轉折的出現,都暗含著一道辯題。 比如那死皮賴臉、沒羞沒躁的舅舅一家,不正是我們之前討論過的一個辯題,「親戚不把自己當外人,該懟回去嗎?」
  • 狗狗這6個行為常常被誤解,你知道它想表達什麼嗎?
    現在我們總是能聽到身邊充斥著一些養狗的謠言,很多都是錯誤的,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狗狗常常被人誤解的6個行為,正確解讀狗狗行為的含義,你知道它想表達什麼嗎?
  • 非男非女,爭議下的跨性別者
    目前社會不僅缺少性教育,對於社會少數群體也很難觸達,而今天的辯論討論的就是社會少數群體中的跨性別者(Transgender):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與他們的指定性別不同。如果跨性別人士以醫學手段從一種性別轉換到另一種性別,則會被稱為變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