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隨著鄉村振興的春風吹遍梅州大地,梅州的美麗山水和良好的發展前景讓更多人愛上家鄉,留在家鄉,紮根家鄉,為家鄉的脫貧致富和美麗蛻變默默耕耘,奉獻熱血。
出生於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大埔縣三河鎮匯東村舟角院,今年62歲的曾富祥就是一位戀鄉人,他紮根三河這片紅土地,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用30年時間,靠勤勞的雙手打造了集文化、旅遊、特色餐飲於一體的綠色富祥農莊,成為鄉村致富的帶頭人。
從下崗工人到創業能手
1974年,高中畢業的曾富祥加入了三河公社農建專業隊,每天與推車、泥土為友,雖然辛苦,卻讓他堅信要靠自己的雙手打拼未來。從班長幹到副營長,他不僅多次被評為優秀,也被當作典型推廣。可好景不長,4年後的農建專業隊解散,曾富祥成了大埔水運公司的一員。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私有制水運公司逐漸取代了大埔水運公司。1992年,曾富祥再一次失業下崗。本是舟角院人的曾富祥一直對家鄉情有獨鍾,看著荒廢已久的灘涂,他萌生了創業的心思。1990年他便決定著手購買單位船隻。因為資金不足,他借錢買回了第一艘價格為8800元的大船。兩年時間,曾富祥先後買了九艘船,這九艘船既是曾富祥的家,也是他養殖家禽的基地。
曾富祥說,山上幾百畝的果樹,和山下養殖的家禽都需要看管,因此船既是他們的家,也是幾千隻鴨的家。為解決眼前的生計,曾富祥還購買了奶牛、奶羊,每天凌晨4點就起床工作,擠奶、送奶……
「家禽的排洩物養魚,牲畜的排洩物育果樹。」通過合理利用資源,曾富祥在山上種果,山下養豬,船上養牛養羊養鴨,水裡網箱養魚。就這樣,曾富祥成了綜合養殖的能手,村民眼中的能人。
特色農家樂造就致富帶頭人
2002年下半年,曾富祥開始興辦農家樂,將9艘船進行裝修連成一體,做成水上餐廳,主打大埔特色的藥根雞、三河河鮮等,形成遠近聞名的「漁村」。
曾富祥以誠信作為招牌,開業之初就吸引了不少食客光顧,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平均每天都有20至30桌的客人,日接待遊客量最多400多人,最高日收入達4萬多元。
全家總動員,從早忙到晚,艱辛的付出換來了豐碩的回報,曾富祥的漁村農家樂取得了成功。現在梅州及福建江西等地都有農家樂的常客,去年國慶農莊還有義大利、德國、美國等地方的客人慕名而來。2017年5月,曾富祥的特色河鮮和藥根雞登上中央電視臺《味道》欄目,並被省、市、縣評為星級農家樂,其本人也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鄉村旅遊的模範戶和致富帶頭人。
鄉村領頭人致富不忘鄉親
曾富祥辦農莊實現致富,是當地餐飲行業中的佼佼者。他致富不忘鄉親,在發展企業的同時,也不忘回報社會。
19年來,曾富祥一直堅持到敬老院和老人協會慰問老人,並不間斷地在護士節慰問護士,也為三河教育事業做了多年貢獻。據不完全統計,曾富祥為家鄉各項公益事業捐出的善款和物資折合人民幣近60萬元。
2016年,曾富祥成為大埔縣第十五屆人大代表。今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曾富祥出資慰問三河衛生院及周邊崗亭值守人員,併到農貿市場派發口罩給群眾,還為三河中學、梓裡中學捐贈了1000多隻口罩的防疫物資。
曾富祥說,自己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希望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帶動更多的鄉親,把三河壩的紅色資源,綠色資源和民俗資源活化利用,和村民共同實現奔康致富。
【全媒體記者】馬吉池
【通訊員】王丹妮
【作者】 馬吉池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