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旅遊打卡#
世界各地知名景點眾多,陳導作為土生土長的天津人,今天帶大家走近這座哺育我長大的地方,藉此機會,我自己也再次感受一下天津衛的獨有魅力,因為陳導經常帶的是國際團,現在是疫情期間不能出國遊,我們就在家鄉附近遊玩吧。九河下梢天津衛,是個可以補給幸福感的地方,隨心逛逛也會覺得很享受。
天津古文化街
天津古文化街位於天津市南開區東北角東門外、海河西岸,系商業步行街,國家五A級旅遊景區。作為津門十景之一,古文化街一直堅持「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的經營特色,以經營文化用品為主。
古文化街由宮南宮北大街和宮前廣場三部分組成,全長580米,街寬7米,天后宮位於全街中心。全部建築為磚木結構,是目前天津市最大的一處仿古建築群。漫步古文化街,耳邊傳來一聲聲的叫賣時,就好像我們又置身於那個已經離現在很遙遠的年代,眼前仿佛出現一幕一幕陌生而又熟悉的畫面。
天后宮是古文化街的中心地帶,在天津很早就有「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之說。在天后宮內供奉的是「天后娘娘」——林默,元時京城每年需北運大批糧食,先從海路運抵天津,然後再轉河運至京城。元政府為祈求航海安全,便將護航女神崇為天妃,並在沿海城鎮建起天后宮。
古文化街內有近百家店堂。是天津老字號店民間手工藝品店的集中地。
"泥人張"是中國傳統案上雕塑的代表,它創始於清代末年。"泥人張"創始人叫張明山,生於天津,繪畫是自己的主業,彩塑是自己的愛好,張明山心靈手巧,富於想像,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的人,在戲院裡看多種角色,偷偷地在袖口裡捏制。他捏制出來的泥人居然個個逼真酷似,一時傳為佳話。張明山繼承傳統的泥塑藝術,從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中吸收營養。經過數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創作了一萬多件作品。他的藝術獨具一格而蜚聲四海,老百姓都喜愛他的作品,親切地送給他一個暱稱:泥人張。
果仁張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第一代張明純和第二代張維順曾在清宮御膳房當廚,專門炸制各種小食品,受到皇上嘉許和西太后賞識,遂被譽為宮廷小吃。解放後,第三代張惠山炸制的淨香花生仁、玻璃核桃仁、虎皮花生仁等品種,在1956年天津市飲食商業優質品種展覽會上被評為優良食品,參加過波札那國際博覽會。周恩來總理生前曾多次在宴會上請外賓品嘗果仁張製品。
清朝光緒年間張家祖輩在梁家嘴一帶(現為紅橋區區域)生產皮糖。直到20世紀初由張家第二代傳人張均先生接管,他綜合了天津劉記和業記皮糖的特點將皮糖技術推進了一大步,人們俗稱該皮糖為「皮糖張」皮糖。
楊柳青年畫,全稱「楊柳青木版年畫」,屬於木版印繪製品,是著名的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一,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楊柳青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善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裡的繪畫藝術得到了極大發展。
茶湯是天津特色小吃,高粱面打底用大銅壺的開水沏開,配上紅糖、葡萄乾、熟芝麻、花生碎、青紅絲,香甜可口老少皆宜。
天津大麻花製作考究,每個麻花中都夾有一棵由桃仁、青梅、桂花等十幾種小料配製成的什錦餡酥條,再和麻條、白條擰成5個花。用花生油微火炸透。出鍋後放上冰糖和青紅絲。特點香甜、酥脆,放置數月不綿軟、不變質、不走味。
歡迎大家來天津旅遊,大家可以關注陳導,也可以給陳導留言,我會把我知道的天津好吃的,好玩的都告訴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