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並不是表面理解的近代體裁詩,是形成於初唐的一種有著嚴格格律,即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代詩歌體裁。
古體詩是專指漢代、魏晉南北時期的詩歌體裁。
因為有這兩種體裁的詩歌,會讓初學詩歌者形成一個誤區,而且容易被一知半解的解釋而誤導。
01古代詩歌包括唐詩有些不合格律、沒對仗、沒押韻、每句字數不同
如果我們用格律的規則來分析漢代和魏晉南北朝的詩歌包括唐代詩歌會有一種很想不通的地方的:
這些時代的詩歌怎麼大部分不符合格律要求啊?有些還每句字數不一樣。有些也沒有對仗。
02詩歌不是要有嚴格的格律和每句字數一樣嗎?
真相和原因是這樣的:
第一:如果用唐詩的規則來分析漢代、魏晉的詩歌,會發現根本沒有遵循嚴格的格律,這是因為魏晉南北朝之前是屬於古體詩,而唐詩大部分屬於近體詩。
當然有些一知半解就解釋說:這是因為中國漢語的發音不一樣,實際非也。
而且這種解釋實際是某地區人為了標榜自己「發音最正統」的一種胡扯。他們說:因為西晉末年和北宋末年南遷移民所以正宗發言的人都到他們那兒了,而北方語言被胡化所以他們的語言最正宗,是最符合唐詩詩韻。人可以無知無畏到這個程度,我也不知道應該說佬麼了。再說南遷到江南的最多吧?到巴蜀的也多吧?而且還有當時西安和洛陽離前涼(漢族張軌建立的漢族政權,而且是「士族北上」的最大聚居地)最近吧?那是不是前涼地區本身就受秦漢唐中心西安、洛陽的文化近,影響最深,又收容大量難民,是不是這兒發言應該最正統吧?兩個朝代南遷到江南的人才是最多的,那是不是應該江南也比你們更正宗才對?但是眾所周知的常識是:一個地區的語言是很強勢,不會因為外來移民而進行改變的,只會發生融合,但這種融合只會發生一些口語文字上,而發音方面幾乎是很難發生的。簡單的例子就是:現在上海、北京有幾千萬外來人員,但是上海話和北京話被外來語言同化了嗎?反而生活久了,即使不會說當地方言,但也會帶有這些地方鮮明的發音語調。
第二:即使唐詩中也有大量的古體詩,也可以不遵守格律規則。
而且從古代民歌提煉發展的詩也不一定非要遵守格律。還有雜言古詩也可以不遵守格律,也不一定非要每個句子字數一樣多。但是古體詩用韻,只是比律詩稍寬;一韻獨用固然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但是,所謂通用也不是隨便亂來的;必須是鄰韻才能通用。
03通過以下簡單分析也許會讓你對「近體詩」和「古體詩」形成一個基本概念。
古體詩並不需要嚴格遵循格律,而格律是初唐才正式成為唐詩為代表近體詩的規則。
1)近體詩前世今生:
近體詩又稱格律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盛行於唐宋時期。近體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講究平仄對仗。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因為格律詩會限制發揮,甚至會為了平仄和押韻而了出現要換字等諸多麻煩,所以格律詩從七律、五律又發展出來七絕和五絕。絕就是截斷,字數分別由56個字、40個字減半為:28個字、20個字,更靈活,除了保留了格律詩的特點外,讓創作者更靈活更不受束縛。所以出現之後大量詩人都採取此方法,大部分格律唐詩都是這樣的體裁。
2)古體詩前世今生:
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如:「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漢代、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代又稱七古為長句。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李白《將進酒》就是雜言詩。《詩經》之《國風·魏風·伐檀》也是。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音樂,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古體詩格律自由,不要求對仗、平仄,押韻較自由,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也說古風、古詩。但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3)【延伸閱讀】:雜言詩。
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而得名,其句中字數不定,最短僅有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其特點是形式比較自由,便於無所拘束地表達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氣勢勝的詩人,對於雜言詩都有極大的偏愛。源於樂府詩。
3)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
格律區別:
古體詩:除需用韻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體詩:除需用韻之外,受到格律限制。字數區別:
古體詩: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體(字數不限制)。近體詩:大部分是五言,七言兩種形式,但是也有六言律詩。句數區別:
古體詩:從兩句到百句都有。 近體詩: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排律八句以上。用韻區分:
古體詩:
全首詩可以用一個平聲韻或仄聲韻,有可隨意轉為其他的。一首詩中每句都可以用韻,用於韻腳的字可以重複。詩中用韻不限定在偶數句子上,奇數句也可以用韻。詩中可以用鄰韻和上去聲通押。.允許散文化的句子。 今體詩:
一首詩限用一個韻,除第一句可以用韻或不用韻之外,其餘句子都是雙數句用韻。用於韻腳的字不能重複。不用韻句子的末一字,平仄聲不能與用韻句子的末一字相同。除起句外不能用鄰韻。
唐代也有特殊就是古風和律詩交織到一起了:
《滕王閣》【唐】王勃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鑾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平仄合律,粘對基本上合律,簡直是兩首律詩連在一起,不過其中一首是仄韻絕句罷了。
04古體詩和近體詩、雜言詩賞析:
一、古體詩:
1、四言:《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比較整齊,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
《龜雖壽》【東漢】曹操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2、五言:
《奉使嵩山經緱山》【唐】宋之問侵晨發洛城,城中歌吹聲。畢景之緱嶺,嶺上煙霞生。草樹饒野意,山川多古情。大隱德所薄,歸來可退耕。
3、六言:
《歸田賦》【東漢】張衡 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塵埃以遠逝,與世事乎長辭。
4、七言:
《春江花月夜》(節選)【唐】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5、雜言詩(雜體詩)
《將進酒》節選【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二、近體詩:
1、五言律詩:
《山居秋暝》 【唐】 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當然這首詩一般會節選前面四句。
2、五言絕句:
《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3、六言律詩:由六言古詩,唐詩中收錄不多,但是從唐到明清依然有比較好的詩歌傳世。是由五律和七律發展出來的,六言古體詩則是建安時期就出現了。
《胥口即事·其一》【唐】皮日休波光杳杳不極,霽景澹澹初斜。黑蛺蝶粘蓮蕊,紅蜻蜓嫋菱花。鴛鴦一處兩處,舴艋三家五家。會把酒船偎荻,共君作個生涯。
4、六言絕句:
《田園樂七首·其三》【唐】王維採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裡人家。
5、七言律詩:
《黃鶴樓》【唐】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6、七言絕句:
《涼州詞》【唐】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因為本人才疏學淺,可能是疏漏和遺漏之處,請多指正。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