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經典電影《臥虎藏龍》蘊含的人生哲理
文/騷客vlog
李慕白說:「我們能觸摸的都沒有永遠。」
這句臺詞是李安操刀的武俠電影《臥虎藏龍》中的經典臺詞。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最核心的主題是非常中國式的,這就是中國儒俠的追求:行俠仗義,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境界。
這個主題一開始就由閉關修煉的回來的李慕白對俞秀蓮的一番話引出來了:「我並沒有得道的喜悅,相反,卻被一種寂滅的悲哀環繞。這悲哀纏繞了我好久使我不能繼續。」於此同時譚盾創作的《臥虎藏龍》主題曲縈繞於耳,馬友友的大提琴意境悠遠、哀而不傷,猶如寂滅的聲音,與電影的基調完美契合貫穿全劇。
這個中國儒俠的理想人生境界是不可能實現的。李慕白自己也明白他不可能到達那個境界。他還有欲望,也就有了深深的悲哀,這種悲哀比玉嬌龍、羅小虎、俞秀蓮的來的深刻。因為李慕白首先決意要放下,放下恩怨,放下塵世的一切,這是他的覺醒。但是他畢竟是凡人,他還有欲望,這樣他就無法達到那個至高境界,所以他有深深的悲哀。
他的欲望有三個:第一,他一心找到碧眼狐狸為師傅報仇。第二,他希望武當劍法能流傳,所以他想收玉嬌龍為徒。第三,與俞秀蓮坐著喝茶,享受凡人寧靜的生活。
李慕白也許知道,就算是這些也都是欲望。說到底李慕白還是沒有放下。
這也造就了他的悲哀人生。當然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江湖,裡面還有女主角以及種種各色人物,他們的命運交集形成一張網,同時他們都有自己的欲望與束縛。
佛家有一個詞語,云:命運。
李安通過這些人迥然不同的命運,引出了電影最重要的主題:人的欲望世界。
李安並未告訴我們欲望到底是什麼,也沒有告訴我們該如何在欲望世界中存活。只是歷史的輪子一刻不停,你方唱罷我登場。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歷史舞臺上的人物是換了,但欲望是沒有變化的。
電影《臥虎藏龍》在一片深深的哀戚基調中結束,這種古老的悲哀情緒只有中國人能懂但又說不出來那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