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日,雲山五周年了,謝謝所有所有所有朋友的一路陪伴與支持。大家為了拍攝五周年視頻,就近選擇了村口、村尾、山坳坳、外婆家、酒店、辦公室、公園、家裡拍攝,祝雲山生日快樂。觀看視頻後,推薦閱讀機構執行主任閻璐的命題作文,對雲山這樣的草根機構來說,扭轉長臂猿的生存困境是一個不可能任務嗎?
(對了,末尾有個很短的問卷調查,懇請大家點擊「閱讀原文」填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閻璐
雲山保護創始人、執行主任
12年靈長類保護經驗
五年前,當我從大理州民政局拿到機構登記證書的時候,注意到雲山的生日跟六一兒童節剛好是同一天。是寓意著雲山的團隊永遠保持孩子一般的好奇心、不畏困難、活力四射嗎?美好的巧合。
五年,對於一個本土NGO應該是渡過了初創期,進入快速或者平穩發展期,建立了核心的團隊、明確了機構戰略目標這麼一個時間段。看到創始團隊和員工在短視頻裡面描述自己五年前和五年後今天的變化,還真是挺感慨的。我自己五年前,懷著老二在跑機構註冊和爭取項目資金。五年後我已經逐漸離開了一線野外工作,同事們在各自負責的項目和領域已經可以獨立承擔,這固然是好事,但也對團隊管理帶來了不少挑戰。
大家都知道雲山是以長臂猿及其棲息地保護為主要目標的NGO,我們的員工也大多非常認同機構的願景,對長臂猿保護懷著極深的感情。可現實情況是,中國的長臂猿保護因為過去幾十年受到的關注太少,其種群和棲息地都已經遭受了難以逆轉的創傷,雲山作為一個7人全職的小團隊,想要憑我們一己之力扭轉長臂猿面臨的生存危機,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們團隊常常會陷入看不到長臂猿種群增長、棲息地恢復的無力感,也就開始自我懷疑——現在的項目和方向到底能做出哪些直接貢獻?
從年初到5月份,我和幾位雲山的創始人也不斷思考雲山在保護中的角色和定位。上周,範朋飛教授還安排了一次視頻交流,跟年輕的員工們暢談了他這十多年做長臂猿科研和保護的感悟,以及看到的希望。不知道是否對每個人都有一些啟發,不過卻是觸動我寫下這篇文章的基礎。
很多年前,範教授在怒江州邊境地區進行靈長類調查時,偶然走進了附近的唯一一戶人家。家裡的爸爸不在,他去貢山縣城辦事了。他們去縣城只能走路——要走整整三天。而媽媽不會說普通話,只有兒子和範教授零星交流。家徒四壁,媽媽在飯點時做了唯一的一條魚。這條寶貴的魚與好客的熱情讓範教授很感激,在主人多次推託後留下了兩百塊錢。
下午,範教授從林子裡調查出來,準備道別離開。聽到女主人在廚房忙活,範教授連忙進去阻止她,因為擔心吃了晚飯再走太晚了不夠安全。這時,他看到了砧板上的一隻手掌,其餘則是已經垛好的猴子肉糜。範老師當下百感交集,作為一名靈長類的研究者和保護者,差點稀裡糊塗吃下了猴子。也是在這個時刻,範老師開始思考保護野生動物和當地人的關係。這戶貧困人家有其他選擇嗎?通過獵殺野生動物果腹、而非盈利的行為應該被指責嗎?將當地人的生存納入物種保護的維度後,我們會發現,對與錯並沒有嚴格的界線,一切忽視當地社區生存的保護都顯得相當虛偽。
從保護生物學的角度出發,最理想的狀態是維持生物多樣性在不同尺度的完整性。現實情況是,在人類出現後,地球的環境變化受到極大的人為影響,我們的保護對象是讓步於人類的發展需求,還是在夾縫中獲得自身所需的生存要素,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並不清晰明了。
回到長臂猿保護上,我們了解長臂猿的生存要素,知道它們面臨哪些方面的威脅,但卻不能信心滿滿地說五年、十年以後,某個地區的天行長臂猿種群數量一定會恢復到某一水平。因為長臂猿的成年時間晚、繁殖間隔長、對伴侶和棲息地的要求都很嚴格,從一隻小長臂猿出生到組建家庭繁育後代,中間要經過10多年的時間,還要保證其他客觀條件都非常合適。
所以我們不能把種群數量增長作為衡量保護成效的唯一標準,轉而應該尋找創新和可持續的保護模式,用多重指標來評估保護的成果,用階段性的小目標達成來激勵自己和團隊繼續為願景而努力奮鬥。
提到創新,剛剛播出的《天行情歌》紀錄片裡用聲音為雌雄獨猿找對象的方法引起了很多觀眾的興趣,有人問聲音配對到底成功沒有。顯然,實際操作中長臂猿尋找配偶不會那麼容易,但嘗試是有科學依據的,只是要繼續,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和耐心。對於那些看似沒有希望找到伴侶的獨身長臂猿,這也許是它們值得信任的方式,我們也需要讓更多人知曉這個計劃的邏輯。
我們在過去幾個月的社區調查中,感受到如果不能把社區納入到生態保護中,那單靠項目激勵是很難實現長久的保護效果。而社區裡面的青年人和還未成年的孩子們缺少對家鄉環境的了解和感情,我們希望嘗試一些社區環境教育,自然資源利用管理、公共空間營造和管理等手段,在年輕人和老一輩之間讓好的傳統保護知識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最終的受益者不僅僅是長臂猿及同一棲息地中的生物,更是培養了紮根家鄉,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後繼人才。
在大型類人猿的保護中,通過負責任和規範管理的生態旅行讓瀕危物種獲得更多保護關注和資金支持是有成功案例的。對於生活在盈江社區周邊森林裡的長臂猿,是否也能通過生態旅行的方式獲得物種保護和社區發展之間的互利共贏呢?傈僳族人已經與長臂猿共同生活了好幾個世代,希望在科學指導和經驗鋪墊下,也能在盈江打造一個人與長臂猿和諧相處的共同家園。
站在國家對生態保護大力支持,對鄉村振興著力投入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對長臂猿及其棲息地的保護抱有更樂觀的心態。在政府規劃和試點實踐的最早階段就參與其中,用實力贏得信任,發揮NGO的專業和靈活性,及時填補空缺,提供經驗和案例分享,這將是我們下一個五年努力的方向。
雲山大事記
雲山的下一個五年,也希望有你的陪伴。
在這之前,請先幫我們掃碼完成一份特別短的問卷吧。
「雲山五周年月捐人意願統計」
文字:閻璐
編輯:李石
頭圖:歐陽凱
進一步了解我們:
遺傳多樣性外業工作:
盜獵販子啥都有賣的,而你們,半年才能找到一坨猿糞
給我們留下一絲希望之後,這隻天行長臂猿離開了這個世界
雲端護猿基地工作:
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我們的站長常悅在重慶講高黎貢的故事
18個月,從第一次聽到鳴叫,到終於拍到影像
你生活的世界裡有一種工作,從06:00到14:00監聽長臂猿
從城市走進森林,我想說說我的研修生經歷
物種潛在種群和棲息地調查工作:
很遺憾,這一次我們也沒找到北白頰長臂猿
空缺調查:聆聽山林,確保我們不曾留下可能的遺憾
山野行記:聽見你的聲音
社區地的宣傳教育工作:
邊境鄉村宣教思考:中國猿的保護如何讓社區力量回歸?
和雲山一起,把長臂猿帶回它們的故鄉吧!
科普文章:
憤怒的人們殺死了kalia,這隻和我們生活了40年的長臂猿
國際長臂猿日,讓我們來了解中國猿
更多機構工作匯報:
雲山保護2019年年報
雲山保護2018年年報
雲山保護2020年第一季度簡報
雲山保護2019年第一季度簡報
雲山保護2019年第二季度簡報
雲山保護2019年第三季度簡報
雲山保護2019年第四季度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