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公民凱恩》分析

2021-02-21 廣東編導網

      英國《視與聽》雜誌自從1952年起,每隔十年由全球最頂級的導演和影評家評選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影片。除了第一次以外,《公民凱恩》(Citizen Kane,港臺譯為《大國民》)每次都名列榜首,而其他名次的作品每次都有所不同。換言之,在過去四五十年裡,世界上最有資格評論電影的人對哪部影片在藝術上居於亞軍或季軍位置無法達成長久的共識,但他們一致認為,《公民凱恩》是最偉大的電影作品。

 《公民凱恩》是電影大師奧遜·威爾斯在25歲時,自編、自導、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公民凱恩》用在1941年顯得頗為現代的方式(長鏡頭、景深鏡頭、低照度等)講述了以一位報業大亨凱恩之死揭開了序幕,並通過他的人生經歷和事業的興衰史,見證了一樁資本主義神話下的複雜真相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公民凱恩》都體現了獨特的新穎性,因而被看成是世界電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實驗和創新之作。

  導演威爾斯非常醉心於攝影棚這個「機械玩具」提式給他的可能性。《公民凱恩》是他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但威爾斯由於受文學技巧和他自己的廣播劇的影響,在通過幾個見證人來敘述故事中常脫離了年代的順序。同時他還在片中戴盆望天積了一些革新的技術,如明暗對比的攝影、裝天花板的布景、長焦距鏡頭的系統應用、過度的移動攝影和對音響的研究,等等。這些效果大部分脫胎於經典作《呂》中一些老的式樣和手法加以融會貫通而成。強列的造型感、形式上的大膽嘗試、色調上的濃厚個性(雖然在風格上帶有過多的表麗義色彩),在當時都可以說是超級前衛的。在影片推進中,劇情的發展漸變得撲朔迷離,但主題卻越加凸顯,那就是在一個物質社會中許多浮士德式的人物為得到整個世界的欲望而出賣自己的靈魂。影片所反映的整個物質世界的狀態,是電影史上議論最多的一部影片。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它改變了好萊塢過去傳統的影片拍攝模式,並且還持續地影響著電影的發展,稱得上是電影史最成功的人品之一,它在藝術上所表現出的力量、勇敢、粗獷、衝擊、娛樂性及個人體驗均達到了那個時代的巔峰。

  《公民凱恩》在每一個層面都大大突破了電影藝術原有的表現手法,它不僅僅是在美國的電影史上一部重要的實驗影片,也是世界電影史上公認的經典之作。它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攝影上的革新。比如明暗對比的攝影、裝天花板的布景、長焦距鏡頭的應用、運動機位、高反差布光、帶頂棚的攝影棚、融鏡、帶遮擋的多次曝光鏡頭,直對燈光的攝影、最有意思的就是在地上挖個窟窿進行拍攝。它改變了過去傳統的攝影模式,開創了很多先河,很多形式至今都被大量運用著。

  具體的說,一般的電影拍攝一場戲,通常是先用一個全景來交代大體環境,然後通過對白或者人物之間的動作特寫作為過渡,最後再來個大全景總結下。而《公民凱恩》完全拋棄了這種手法,反其道行之。例如,片子開頭用了山莊鐵門的特寫,然後一步一步推進,不斷地疊化畫面把我們引到下一個場景去,再用一個長鏡頭過渡,出現整座山莊。緊接著一個特寫鏡頭,凱恩躺在病床上手握玻璃球裝飾物。看到後面愈加發覺,它經常在開頭就用一個特寫鏡頭,當中穿插一些長鏡頭加以變化,最後再用一個大特寫打上個完美的句號。

  另外一些超低角度鏡頭給人留下的印象也十分深刻。辦公室中的兩人對話。那個角度根據一些資料表述,原來是將地板砍了,把攝影機埋在地中構成了一個仰視的感覺。因為人對於平時視角看地到的東西,通常都會不以為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而像這樣超越視眼範圍的視覺角度,會帶來一種震撼力。而仰視的手法會提升人物的高大偉岸形象。的確,凱恩有著和常人不同的一面,但他的過人之處中卻又攙雜著很多的負面因素。於是從我們的視角中看到的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凱恩,但這個畫面給我頭腦帶來的信息不是昂首向上的感覺,反而是種壓迫感,給人一股透不了氣十分壓抑的感覺。從後面的戲份我們越來越能了解凱恩這個人,他和普通大眾相比的確非比平凡,然而他的晚年是個悲劇,他被自己的天才和極度膨脹的自我意識拋進了孤獨的、高高在上的位置。而這種攝影手法好比神來之筆恰如其分地傳達了導演想給觀眾帶來的感受。

  另一個為人稱道的特色就是深焦,使畫面有了和以前影片不一樣的變化,大大地增強了電影畫面的表現力。通觀整部電影,許多有人物對話的場景,大多數用的還是長鏡頭,這樣好像有演話劇的感覺,並不時加以變換和調整,利用人物之間的位置關係製造三角構圖。大家都知道三角是最穩定的幾何圖形,這樣一來前景和背景的聯繫就加強了。製造出獨一無二的深焦距效果。按照平時的慣例應該是小景深,前景的人物相當清晰,背景中的人物虛化掉,因為這樣才能突出重點,主次分明。而它背景上的角色非但沒有模糊反而更加清晰。回到影片中,夜總會裡見蘇珊的鏡頭。深焦開始了,記者在前景向本部打電話匯報情況,餐館的侍者站在中景,遠景是蘇珊在桌邊借酒消愁。這一切都錯落有序,看地十分舒服和愜意,也讓我們對這個場景一目了然,還大大豐富了畫面的信息,告訴了我們很多內容,讓我們不需要像調望遠鏡似地看完一處再調另一處。我想這也是影片越看越有味道的原因之一吧。

   接下來還是得好好分析一下長鏡頭,長鏡在這部片子中承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長鏡頭的大調度,不管怎麼說,都是高難度, 得加上一堆軌道和特殊器械,是非常不自然的高強度、高難度作業。 但出來的效果,卻是一鏡到底,流水舒暢,行雲流水般的感覺。蘇珊的第一次演出,絕對是個精彩的長鏡頭 。蘇珊在舞臺中央唱歌,鏡頭往上拉,移過幕布進入頂上,最後到舞臺上的最頂端的天橋,再一個拉入又回來看見兩個工作人員站在天橋上。在真正的舞臺上是不可能拍到這樣的鏡頭的,怪不得它給我的印象又是如此深刻。看過資料後才發現,當中的那一段原來是神不知鬼不覺的加入一個拉入到後臺吊索的縮微模型,真是另人讚嘆不已。毫不誇張的說《公民凱恩》的每一個片段都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分析,它不經意的一個包袱常常讓我們目瞪口呆。很多影片的長鏡頭讓人一看,便感覺到它是在用長鏡頭說話來表達,但在《公民凱恩》當中,我們常常感覺不到。通過反覆幾遍觀看電影仔仔細細咀嚼多遍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就是用長鏡頭表現的啊。比如,凱恩未來的養父柴契爾到凱恩母親那裡接他的那一段落,整個畫面是在古典的三角構圖中,柴契爾在最中間,幼年凱恩靠近右下角,他的臉上帶著疑惑的表情還有不知所措。接下來凱恩走動,停在處於後景的父親那裡。這個時候柴契爾和凱恩母親在他們兩邊,又形成了一個三角構圖。緊接著一個場景,父親往前面走來,所有的聚點幾乎都在右下角的幼年凱恩那裡……這整的一段用的是長鏡頭,最後仍然用一個母親的特寫再轉移到凱恩的臉上作為終止。這一段的銜接十分的流暢,給觀眾帶來很多信息:他生父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以及生父和未來的養父都無法替代母親在幼年凱恩心中極為重要的地位。大家注意到母親在所有的構圖中基本上都處於前景比較居中的位置。通過前面描述的鏡頭我們也終於豁然開朗,為什麼凱恩的臨終遺言是「玫瑰花蕾」,其實多少財富,多少事業,多少愛情,多少成就,缺少母愛是她心中永遠的痛苦。也為開頭與結尾的玫瑰花蕾做上了連結與鋪墊。

  《公民凱恩》的攝影在形式上大膽變革利用限有的攝影器材拍出了一些按照常規理論無法實現的畫面,它是電影藝術形式上大膽地變革,劃時代地開創了當代電影拍攝手法的風貌,也對後來的電影拍攝創作手法產生了深遠並且不可磨滅的影響。它不愧為攝影史上在技巧和藝術上進行創新的一個起點。

  然而,《公民凱恩》在剪輯方面的成就也是相當突出的。其中,它在時間與空間的組合方面是很好的範例。如「利蘭閃回」裡回憶凱恩與總統的侄女艾米莉婚姻情況的一組鏡頭,畫面上表現的空間並沒有變化,時間則通過5次印刷機快速印刷報紙及艾米莉衣服的變化表明:這場戲不是連續的,而是跳進的。但是由於導演的巧妙安排與精緻剪輯,如劇中人物的對話時「正反打」的機位與景別基本不變化,每一場景的過渡轉換儘可能的簡練,因此整個段落好像在連續不斷地進行,是一個似A而是實際非A的時間關係型。夫妻間感情惡化的錯綜複雜過程,通過不到200英尺膠片,便被完整而統一的表現出來,因此,這一段蒙太奇剪輯被視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最後,我們再從一些細節中窺看《公民凱恩》的精妙。《公民凱恩》已經開始引入大眾傳播學中的符號學的觀點。例如,銀行家賽切爾來到小凱恩家,與媽媽凱恩夫人談判時,有一個著名的長鏡頭。前景是賽切爾、管家與凱恩夫人對話;畫面縱深窗戶裡,卻不時出現小凱恩在屋外雪地裡玩耍的情景。這不是導演和攝影師工作中的偶然所為,而是一個有意的安排:窗外小凱恩天真無知地玩耍,他沒有想到,他的命運卻由屋裡的大人們操縱著。「窗戶」的框裡與框外造成的所指遠遠大於它的能指自身。又如影片中出現的水晶球,則成為使感興趣而非要探出究竟的心理動力,從而使這部影片變成一部「心靈探秘片」成為導演引導觀眾從水晶球的能指到的所指到的追尋過程。把影片中的人物、環境、事件作為符號,以個體代表群體,以局部代表全部……等等。更是現代電影常用的手段。

  聲音蒙太奇組接所創造出的新意義在《公民凱恩》中也有所發揮。最典型的例子可以舉出《公民凱恩》中表現凱恩與艾米莉婚姻關係的那場戲。凱恩和艾米莉的對話聲音始終沒有中斷,甚至畫面在使用車窗快速閃過一切出五個段落時聲音也沒有中斷。在這一組鏡頭中,聲音成為主導的因素,而用畫面的提示交代出兩個人從恩愛迅速走向死亡的過程。

 

相關焦點

  • 【影片分析】|《公民凱恩》
    《公民凱恩》的開篇是整部影片的一個隱喻。在經過一系列如世外桃源般的城堡大門外的推拉鏡頭展現後,觀眾被帶到了多個鏡頭展現的凱恩臥室的窗前。隨著鏡頭中的窗戶越來越近,燈突然熄滅,凱恩說出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句話:玫瑰花蕾。
  • 影視分析 | 《公民凱恩》
    影片通過破解「玫瑰花蕾」之謎而對凱恩生前重要階段的五個當事人進行採訪,塑造了一個可嘆又可悲的悲劇英雄,並以含蓄的象徵手法將影片的主題提升到哲學高度。不同於傳統電影因果線性結構的敘事模式,《公民凱恩》由六段閃回組成,合在一起反映了凱恩的一生。但這幾段閃回卻有著極強的邏輯性,它們並不是簡單的拼圖,而是由外向內層層剝開的「洋蔥」式結構。
  • 《視與聽》選最佳影片 「公民凱恩」首失冠軍
    《視與聽》選最佳影片 「公民凱恩」首失冠軍 《眩暈》擊敗長久以來穩坐第一的《公民凱恩》
  • 《公民凱恩》分析角度示例 | 讀解電影,學寫影評​
    影片類型界限也變得模糊不清,而且隨著影片不斷進行,觀眾會被導演設 置的懸念牽著走:首先,影片一開始營造了一種壓抑的氛圍, 交代了凱恩之死,這讓觀眾以為是「個人傳記」的類型模式,並產生一系列疑問:凱恩是誰?他有什麼經歷?為什麼他臨終時 只有一隻水晶球相伴?他的親人、朋友呢?「玫瑰蔣蕾」又是什 麼意思?
  • 2012影史十大影片出爐《迷魂記》壓倒《公民凱恩》
    8月10日消息,英國權威電影月刊雜誌《視與聽》評選的2012年影史十大影片結果出爐。最終票選結果可以說讓人很意外,也讓人覺得毫無驚喜。驚喜是希區柯克的《迷魂記》竟然力壓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排名第一,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竟然成為導演心目中最愛的電影。
  • 《公民凱恩》的敘事結構
    1,拼圖公民凱恩這部電影的故事內容是講述報業大亨凱恩的一生,是一部傳記片。通過採訪他生前身邊的人(他的監護人,他的助手,他的好友,他的妻子,他的傭人)運用了「回溯」的手法來回顧他生前事跡。這五個敘述者,就像五片拼圖,他們均多少呈現了凱恩的某一面,使觀眾自行組織呈現一個完整的人物。在影片中也同樣出現了拼圖這一道具在這段情節中凱恩的第二任妻子無聊的玩著拼圖,可以看到整個拼圖比她都大,這就寓意了凱恩的一生及龐大又複雜,而她妻子卻無法了解和徵服。
  • 電影《公民凱恩》
    《公民凱恩》是由奧森·威爾斯於1940年拍攝的一部傳記體影片,由奧森·威爾斯擔任導演、製片、編劇以及主演。影片講述了報業大王凱恩的一生。影片以一位報業大亨凱恩之死揭開了序幕,並通過他的人生經歷和事業的興衰史,見證了一樁資本主義神話下的複雜真相。
  • 玫瑰花蕾與《公民凱恩》
    我蜷在臥室的小沙發上看完了《公民凱恩》,距上次看至少有六年時間了,剛剛關了視頻頁面,我忽然就覺得人的一生是個悲劇,從出生到死亡的走向充滿了無意義,然而造物者卻要給人類安以某種奇特的東西,我們稱它為意識,哲學家稱它為靈魂,有時候還有些朋友稱它為心。
  • 《公民凱恩》— 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影片不容錯過
    關注,自動為您推送有趣的電影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是被譽為電影史上最成功的經典作品:《公民凱恩 1940年,在美國佛羅裡達州柴那杜,一座豪華莊園淹沒在夜色中。報業大王查爾斯·福斯特·凱恩安詳地躺在臥室的床上。
  • 輝煌背後的陰影——淺析電影《公民凱恩》
    《公民凱恩》,這部由奧森威爾斯親自編劇、出演、導演的影片,是電影史上當之無愧的裡程碑之作。影片向我們講述了凱恩——這位報業大王的一生。
  • 電影《公民凱恩》: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下許諾的自由,並不存在
    影片中,觀眾在前半段看到的是一個異常成功的大國民,他自主而獨立。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向凱恩的心理投射,帶來了想像性地僭越象徵秩序的快感。但是這種快感隨即被影片後半段凱恩的曲折命運所消解,凱恩終究算計不過政敵,摯友李蘭和&34;蘇珊都離他而去,凱恩自己也異化為一個戀物者。而觀眾所體驗的只是南柯一夢。
  • 是誰創造了影史最偉大的電影《公民凱恩》?
    大衛·芬奇的新電影《曼克》中充滿了大起大落,這部電影由他的父親傑克·芬奇擔任編劇,一部關於製作《公民凱恩》的電影。(《曼客》海報)片名「曼克」指的是赫爾曼·J·曼凱維奇,這個名字曾在《公民凱恩》的片尾出現過,他與奧遜·威爾斯一起擔任編劇,雖然兩人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影片獲得的唯一奧斯卡獎項,但是他們都沒有出席1942年在比爾特摩酒店舉辦的頒獎典禮,據說每位參與製作《公民凱恩》的人都遭到了嘲諷。
  • 本周影迷必看居然是這部|威廉·魯道夫·赫斯特|公民凱恩|曼克|...
    當然,赫爾曼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公認的影史最偉大電影《公民凱恩》的編劇。電影《公民凱恩》《曼克》既然是一部以赫爾曼·曼凱維奇為主人公的電影,那麼也註定繞不開《公民凱恩》。事實上,如果試圖用一句話來概括這部電影,它講的就是《公民凱恩》的劇本究竟是怎麼寫出來的。
  • 電影《曼克》曝劇照 講述《公民凱恩》拍攝過程
    日前,他在奈飛旗下拍攝的影片《曼克》(Mank)曝光了一組全新的劇照。在劇照上,影片的主演加裡·奧德曼、阿曼達·塞弗裡德、莉莉·科林斯等人悉數亮相。影片改編自大衛·芬奇在 2003 年過世的父親傑克·芬奇生前所寫下的劇本。據悉,該片講述的是曼凱維奇創作《公民凱恩》的混亂過程。在歷史上,《公民凱恩》的地位毋庸置疑,或許是影史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導演與主演奧遜·威爾斯憑藉此片封神。
  • 大衛·芬奇新片曝海報 講述《公民凱恩》編劇故事
    《曼克》是一部1930年代風格的黑白電影,以拍攝《公民凱恩》時的故事為藍本,根據大衛·芬奇已故父親傑克·芬奇所撰寫的劇本改編。《曼克》劇照影片的主人公是《公民凱恩》的編劇赫爾曼·J·曼凱維奇,故事講述在1930年代,文筆犀利但嗜酒如命的社會評論家兼編劇曼凱維奇趕著為
  • 《公民凱恩》:玫瑰花蕾背後的渴求
    這是電影《公民凱恩》的開頭,它誕生於上世紀40年代,通過凱恩死前的一句「玫瑰花蕾」,講述了他不凡的一生,透過全片,我們最終體會到了「玫瑰花蕾「真正的含義,體會到了凱恩內心深處的渴求,同時,我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公民凱恩》中,來自鏡頭的藝術。
  • 看電影合集:美國經典懸疑片《公民凱恩》原聲完整版
    美國報業大亨凱恩(奧森•韋爾斯)在桑拿都莊園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遺言」死去後,一位青年記者受媒體的委託調查這四個字的含義,遂即,他走訪了凱恩生前的同事好友,從報社董事長伯恩斯坦的口中,了解到凱恩的發跡歷程以及如何製造輿論使美國捲入
  • 主角開場就死去,淺談定義現代電影的《公民凱恩》
    1942年, 第14屆奧斯卡,《青山翠谷》擊敗《公民凱恩》獲得最佳影片大獎
  • 從《公民凱恩》到《美國麗人》|電影中的意象演變
    而關於同時服務於劇情和內核的電影意象,不可繞過的當然是《公民凱恩》裡影史留名的「玫瑰花蕊」時至今日,《公民凱恩》依舊是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如今,不論是《認識電影》(路易斯賈內梯)還是《電影劇作基礎》(悉德菲爾德)。
  • 乏味的「天才之作」:電影《公民凱恩》|博爾赫斯
    《公民凱恩》,1941豆瓣:8.7 IMDb:8.3第二個劇情要出色得多。它將《傳道書》(Koheleth)與另一位虛無主義者弗蘭茲·卡夫卡的風骨聯結到一起。《公民凱恩》是第一部自知地呈現此類事物的電影。製作本身大體配得上其浩瀚的主題。攝影具有驚人的深度,有些鏡頭的最遠處(就像前拉斐爾派的繪畫)和特寫處一樣清晰且富於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