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公民凱恩》是 1941年時年僅26歲的奧遜•威爾斯編、導、演、制的處女作,這部電影一經問世便引起轟動,被業界交口稱讚,並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並在隨後而來的半個世紀中,被數家電影雜誌、報紙評為影史上最偉大的影片。
可以說,奧遜·威爾斯是世界電影領域內的天才導演,他創作的電影作品擁有巨大開拓性,不但揭開了現代電影發展史的序幕,並且也為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紀錄主義電影理念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時至今日,《公民凱恩》藉助不斷出現的交錯時空片段推動電影整個情節的發展,使不同的片段緊密聯繫在一起,銜接巧妙,對主人公凱恩進行了全方位的形象塑造。影片情節通過記者湯普遜的走訪調查這一主要線索與五個人物的主觀描述相互穿插展開,讓現實世界與過去世界平行並進,最終落在了同一個時間點上,可以說這樣完美的新型時空構思得益於創作者對這部作品創作過程中的精妙思考與準確把握。
影片的主線故事發展採用了一種拼圖式的結構:報業大亨凱恩孤獨地死在他永遠也未能完工的宏大宮殿仙納度中,只留下了一句謎語般的&34;的遺言。
一家雜誌社的編輯部為了探尋凱恩一生的真實面貌以及&34;的真實含義,開始了一系列的尋訪。電影整個架構並不是與傳統電影作品一樣以時間為順序,而是打破了因果關係鏈條,藉助了&34;的敘述結構。在對凱恩生前的密友、監護人、 妻子、管家、經紀人等角色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訪後,雜誌社的記者將拼圖一塊一塊地拼接到一起,但是仍舊無法得到遺言&34;的真實含義。
探尋結果是讓人失望的,尋訪的人們從沒有聽凱恩提起過 &34;這個詞語,但是通過這些人的回憶與描繪,我們能夠將其拼湊成為一個自信心、物慾膨脹,極度自私、自負的凱恩形象。在湯普遜失望之際,不禁感慨道,&34;, &34;。
直到影片的最後, &34;與其餘木椅、家具、雕像共同化作仙納度上空的一股黑煙消散在世界,導演也沒有告知觀眾&34;究竟是什麼,人們也未能得到&34;的真相。對於這樣的結果,記者湯普遜是極其無奈的。
然而,就在大火將要吞噬了物品的一剎那,&34;的文字出現於一個將要燒焦的雪橇板上,也許……這只是板子上的商標?但是這些並不緊要,真正重要的是需要去徹底揭開 &34;的面紗。 直到火焰中出現的文字,讓觀眾們從凱恩看似冰冷的人生旅途中迸發出一簇簇火焰,重新點燃了這個充滿物慾、自私的主人公的內心深層世界。
影片通過凱恩的上司、同事、同窗好友、情婦與管家五人的敘述,去通過這五個人物的視角來全面地觀察凱恩,用五種不同的思想來評價了 凱恩,以多角度、多層次來展現出凱恩多元而又複雜的性格,讓這個主人公的形象變得更為立體。從最開始回憶的1870年凱恩的童年,再到凱恩的最後去世,整部電影跨越了七十年之久。電影不斷地在不同時空中跳躍,讓多個時空往復交叉,從而為我們展現出了凱恩極其矛盾性格。
電影跟隨這五個人的回憶講述了美國傳媒大亨凱恩跌宕起伏的一生經歷,他獲得了他人難以企及的地位,但是卻有擁有令人心酸的婚姻生活,從表面上來看,凱恩似乎是一個擁有了一切的成功人士,然而在他內心深處思考著什麼,誰也無法了解,因此才有了這部影片的開頭故事:報業大亨凱恩在臨終前對身邊人們說了一句難以琢磨的詞句——&34;。
在筆者看來,&34;其實象徵著凱恩純潔無邪的童年時期,儘管整部電影都在敘述著凱恩作為一個成年男性所擁有的絕對權力,他想要做什麼就去做什麼——想要去參加競選,就必須去競選;想讓妻子成為著名歌手,那就不管她擁有高或低的音樂天賦就投入大量資金將妻子捧紅;為了獲得無上的權力與滿足虛榮心,凱恩寧肯讓自己的報紙虧本出售……囂張到不可一世的凱恩,似乎什麼事情都能夠靠自己來決定,似乎天生就是這樣蠻橫無理、霸道專橫,並且他從未感到滿足。
究其原因,是凱恩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關愛,他應該得到的溫暖全部被剝奪,人生命運也被別人操控。&34;是電影結構展開的一個重要線索,看完電影、大家都會感到,玫瑰花蕾並不是一個噱頭,而表現的是主人公對親情、愛情的追求,小雪橇是他在父母身邊天真愉快,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的記憶——這便是凱恩永難泯滅的親情。
另外,玫瑰花蕾與蘇珊其實也是緊緊相連的,他在去處理母親的遺物時認識了蘇珊,遺物裡面包括他小時候玩的那個小雪橇,蘇珊離開凱恩後,他摔打房子的一切東西,最後在蘇珊的臥室的桌子把上有雪景的玻璃球拿走,而這個玻璃球,也是花蕾的又一形態。直到死去時,嘴裡念叨著&34;,然後玻璃球從他手中摔碎。
銀行家賽切爾作為他的監護人把他從父母身邊帶走,對一個七八歲的兒童,無疑是難以抹去的傷痛記憶,他用小雪橇去撞擊賽切爾,並把他推倒在雪地裡就可以證明。另外,政客格蒂斯也是他的愛情的破壞者,凱恩競選州長,受到選民的廣泛支持,而恰恰是格蒂斯迫使蘇珊寫信告訴他的妻子愛米麗,並把他們都邀到蘇珊的住處,凱恩十分難堪。
但是影片中早已交待,他和妻子愛米麗之間早已沒有了愛,只有互相憎惡。他和蘇珊相處,並不是尋花問柳、貪圖美色,而是真心的愛戀。因此,當愛米麗氣急敗壞的問凱恩是不是願意留在這,凱恩毫不遲疑,表示就留在蘇珊身邊。說明了他把愛情看得比權利更重要。奸詐、陰險的格蒂斯就利用他的這種對愛情的執著, 最後使凱恩的競選失敗。
對親情和愛情的追求是人性的光輝,儘管凱恩對愛情的理解有不周的地方,但他對蘇珊一直是摯愛的。所以在這一關係構成突現的恰恰就是凱恩的高尚的人性內涵。大概這也是電影為什麼稱之&34;或&34;的原因吧。另外還要提一下的是,據說,影片中凱恩的形象其實是以美國報界巨頭威廉·倫道夫·赫斯特為原型創作的。當年曾鬧得滿城風雨,並給電影的發行帶來極大影響。我們現在看來,實際上,赫斯特的確是傳媒界的巨頭,而且有一位&34; 的情婦,這些方面有一些相似。
但是,筆者卻感到這部影片具有更多的自敘性。就如威爾斯的母親就是在他九歲時去世的,這與凱恩離開母親的年齡相吻合。十五歲時,他的父親也去世,父親生前把威爾斯委託給好友伯恩斯坦監護,在影片中,威爾斯原封不動地把伯恩斯坦安排為報業集團的總經理,並一直與凱恩的關係非常友好。
所以這部影片決不簡單是赫斯特的傳記,而是與導演本人奧遜·威爾斯的個人的生活經歷及人生體驗有許多重合,加之他前後幾次婚姻變故,對親情和愛情的嚮往,所以電影表達的是導演本人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影片在凱恩臨終前&34;的喃喃自語中開始,繼而為尋找答案開始追問和猜測,最終,童年時代的凱恩曾經玩過的雪橇在跳躍的火苗中燃燒,雪橇上&34;的字樣 在火焰中漸漸明了。
結尾是無語的,但其悲劇感是震撼人心的。&34;是影片為我們精心製作的一個象徵物,它象徵著人性的美 好和自由,象徵著所有在追逐的途中永遠逝去了的快樂時光。凱恩用一生的奮鬥為自己建造了富麗堂皇的私人莊園,而最後卻發現那只不過是一個囚禁自己自由靈魂的的牢籠而已。而男主人公凱恩正是在追求物質滿足的途中迷失了本性和自我,從而變成了物質和欲望的奴役,因此一直在鬱鬱寡歡中過著一種物質豐富、精神痛苦的生活。
其實《公民凱恩》這個片名原本是不可翻譯的。&34;這並不是一個可笑的簡單問題,正如巴爾扎克筆下的Z•馬卡、魯迅筆下的阿Q、曹雪芹筆下的賈雨村和甄士隱等一樣,這種命名是極具深意的。
主人公的名字 Kane 從口語發音上與 Khan(可汗)和 King(國王)極其相似,威爾斯甚至在影片開頭引用了柯勒律治的《忽必烈可汗》作為暗示。當政客吉姆•蓋裡威脅會曝光凱恩的私情以逼其退出競選時,凱恩的咆哮創造了一種弗洛伊德式口誤的效果。
觀眾聽到凱恩的聲音既可以是&34;&34;, 也仿佛是&34;。以及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佔據了這個最為重要的他者位置,它通過其代言人資產階級及其意識形態確立了社會的基本價值系統,並凝視處於這個系統中的主體,將其虛幻為自己欲望的對象在資本的凝視下,每個像凱恩一樣試圖活出自己的自由主義者,結果卻是千人一面,這在電影中表現為凱恩在城堡中,鏡子上自己的影子一樣,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許諾的自由,並不存在。
Citizen 其實是資本主義社會給予每個人公平自由的光鮮頭銜,私下裡卻同時套上一副鎖鏈,把所有人都變成追求財富的奴隸, 通過對人的宰制確保了資本自身安穩增值的邏輯。
威爾斯對凱恩這個角色不僅賦以特殊的名,還給予其顯赫的身份。擁有傳媒帝國的凱恩,掌握話語權,是一個勇敢自信,聰明有頭腦,不屈服甚至刻意反權貴的&34;。他從不聽命於人,有著自己的獨特想法,他刻意違背養父柴契爾的意願而不去從事銀行業,在辦報紙期間甚至直接挑戰報業行規和倫理。導演的意圖乃是通過這種情節設計,為&34;的命題找尋一種個人生活史層面的發生學原因。從養父的欲望,到行業的欲望,到社會的欲望,凱恩都統統與之對抗,因為他要成為一個命運自決的人。
威爾斯也為凱恩這一角色賦予了相應的桀驁特質和反抗能力,看起來他是最有可能突破現有社會象徵秩序而成為一個真正自決的主體。然而,無論凱恩如何抗爭,即便是他成功對抗了養父和行業的欲望, 也擺脫不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對他的召喚。他最終沒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最終還是遭受到更大的他者的切割,成為最富有的窮人,最權貴的奴隸。
威爾斯做這樣的角色身份設計,乃是有意向觀眾製造一個幻象,一種欲抑先揚,並最終親手戳破的幻象。影片中,觀眾在前半段看到的是一個異常成功的大國民,他自主而獨立。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向凱恩的心理投射,帶來了想像性地僭越象徵秩序的快感。但是這種快感隨即被影片後半段凱恩的曲折命運所消解,凱恩終究算計不過政敵,摯友李蘭和&34;蘇珊都離他而去,凱恩自己也異化為一個戀物者。而觀眾所體驗的只是南柯一夢。
電影《公民凱恩》像極了對早期資本主義所湧現的英雄亡魂們的一首輓歌。對於資本的追求與人自身的追求間的分歧越來越大,運用資本、組建報團、 最終登上報業巨頭地位的凱恩並沒有英雄一般的美滿結局。凱恩最終沒有並沒有贏得幸福,而他的母親,以及與他母親類似的千千萬萬貧苦的百姓也未必可以。
影片中所折射出的美國夢更像是一種宣傳,而非現實。在世界轉變之際,新的穩固的價值沒有能夠降臨,但異化卻實實在在地來到了每個人的身上。主人公凱恩沒有逃過、蘇珊沒有逃過、李蘭也沒有逃過。凱恩的&34;式的言論,滲透出他對媒介維護公義能力的懷疑。資本逐利的本性與報紙為民發聲的宗旨相牴觸。值得思考的是,拋開那些宏大的社會命題,《公民凱恩》對於人生的思索亦極為深刻。
人生就像是一場旅程,好像每個人不斷地尋找曾丟失的東西,而最後,無論是忽必烈還是凱恩, 都要化作一股濃密的黑煙升向天空,只留下一個個無解的謎題。這部影片就像一隻手,通過凱恩個人的興衰史,揭開了資本主義下一樁樁神話的殘酷真相。 而這便是《公民凱恩》永垂不朽的意義所在。
影片結尾 , 在焚毀柴那杜莊園種種廢舊物品時一把凱恩少年時所珍愛的雪橇 , 帶著褪了色的「玫瑰花蕾 &34;的吝嗇鬼相反他揮金如土寧肯讓報紙虧本也要追求權力和虛榮 , 不擇手段的創立自己在全世界的名聲政治野心驅使他參加競選虛榮心驅使他聚斂珠寶壟斷珍玩 , 甚至把夫人蘇珊裝扮成&34; , 去騙取名聲。
權欲和虛榮是凱恩的世界觀中兩根最主要的精神支柱,一切行動都從這裡出發 , 無論是不惜血本降低報紙的零售價 , 還是為蘇珊建造那座富麗堂皇的歌劇院 , 都是出自權欲和虛榮心的驅使 。 當他與羅傑斯競選失敗 , 第二夫人蘇珊離開他以後 , 他的兩根精神支柱被摧垮了 , 他歇斯底裡大發作 , 把蘇珊室內的擺設 , 包括一切珍玩 ,全部徹底砸爛 , 隨後就帶來了他的死亡。凱恩就是這樣一位由資本主義造就的心靈空虛的人,影片以一系列典型事件反映了凱恩精神追求的腐朽性和沒落性從而讓人們窺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種種濃瘡毒瘤, 又從而完成影片對資本主義相當尖刻的揭露與批判。
這部影片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揭露與批判 , 主要是通過凱恩這個立體化形象展現出來 。 凱恩不是一個孤立的人物造型 , 而是一個具有獨特審美內涵的&34;。威爾斯在影片中, 一方面把凱恩作為一個獨特的活生生的人物來審視 , 讓其保留原生態的自然本色另一方面 , 另一方面又將一個國家 , 甚至一個時代的複雜矛盾和道德觀念和特點凝聚於凱恩之一身 , 使凱恩成為那個國家、甚至那個時代的縮影 。
正如美國電影理論家D · 鮑德威爾指出的那樣:"《公民凱恩 》中的矛盾就是整個那個國家的迴響難怪影片最初片名叫《美國》,就像這個國家一樣,這部影片及其主人公在一個漂移不定的令人神魂顛倒的懸念中保持著矛盾, 因而使銀幕形象具有一種嶄新的沉思的濃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 他將《公民凱恩 》譽為一座現代電影的紀念碑。
而在現在這個世界上,是否還有許許多多的凱恩存在?我想,答案是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