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凱恩》:玫瑰花蕾背後的渴求

2021-02-08 楚留香傳

透過黑沉的夜色,穿過荒蕪的莊園,奄奄一息的凱恩躺在床上,發出了微弱的聲音:「Rosebud」,玫瑰花蕾。

這是電影《公民凱恩》的開頭,它誕生於上世紀40年代,通過凱恩死前的一句「玫瑰花蕾」,講述了他不凡的一生,透過全片,我們最終體會到了「玫瑰花蕾「真正的含義,體會到了凱恩內心深處的渴求,同時,我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公民凱恩》中,來自鏡頭的藝術。

一 長鏡頭

這段畫面有兩個長鏡頭,首先是一組移動長鏡頭,發生在凱恩太太借酒消愁時,鏡頭從空中開始下落,穿過雨水模糊的屋頂,進入室內,記者前來問凱恩太太問題,卻因此惹惱了她,不得不離開,隨後電影進入了另一組長達一分鐘的固定長鏡頭,為我們展現出了三種不同角色的狀態,崩潰的凱恩太太,打電話的記者以及在一旁等待的管家,表現出了不同人面對凱恩之死的心理。

這段童年戲的長鏡頭,先從雪地中的幼年凱恩出發,慢慢拉回到室內,依次出現凱恩母親,賽切爾以及凱恩父親三個角色,預示了三人不同的立場以及接下來的分別,同時畫面的延續使我們的情緒從室外無憂無慮的凱恩身上轉移到室內焦灼的情緒中,這種延續讓我們更有代入感,對比意味十足。

二 深焦鏡頭

這段童年戲中不僅長鏡頭是經典,三人交談過程中的深焦鏡頭更是打破了以往的小景深、主次分明的拍攝手法,使我們能夠清晰地觀察到窗外無憂無慮的小凱恩,與室內的氣氛形成鮮明對比,暗示著凱恩這種童年的幸福時光即將消失。同時,景深鏡頭的使用使得畫面富有層次感,前景是母親和賽切爾,中景是父親,後景是在雪地玩耍的小凱恩,此時位於中景的父親,夾在中間,即將失去兒子,卻又無力挽回。

這個深焦鏡頭發生在凱恩第二任太太離開後,此時的凱恩孤身一人,這時的深焦鏡頭增強了空間的張力,凸顯出此時凱恩的孤獨。

這處深焦鏡頭發生在李蘭酒醒後,此時凱恩正在替李蘭續寫評論稿,此時兩人處於對立狀態,並且勢均力敵,並不存在絕對的主次關係,因此以往的虛化效果來凸顯主次關係此時並不適用,而深焦鏡頭的使用更能表現兩人的對立,引出兩人的徹底決裂以及凱恩晚年的孤獨生活。

三 仰拍鏡頭

這幾處對話場景便使用了仰拍鏡頭,超低角度的拍攝帶給我們一種仰視的感覺,壓迫感十足,表現出此時的凱恩自我意識中處於一種高高在上的地位,內心十分膨脹,這也導致了他晚年的悲劇生活。

《公民凱恩》曾獲第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七項提名,並最終獲得了最佳原創劇本獎。由此可見,除了鏡頭的運用,它的構圖,它的敘事結構,以及它的劇本,都讓它成為了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同時,每個鏡頭細節的運用,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凱恩的一生變化,並且當我們看到那個寫著「玫瑰花蕾」的雪橇板燃燒時,我們最終明白了玫瑰花蕾真正的含義——那段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並且體會到了玫瑰花蕾背後的渴求,渴求著童年的夢,渴求著真誠的陪伴。

相關焦點

  • 玫瑰花蕾與《公民凱恩》
    我蜷在臥室的小沙發上看完了《公民凱恩》,距上次看至少有六年時間了,剛剛關了視頻頁面,我忽然就覺得人的一生是個悲劇,從出生到死亡的走向充滿了無意義,然而造物者卻要給人類安以某種奇特的東西,我們稱它為意識,哲學家稱它為靈魂,有時候還有些朋友稱它為心。
  • 輝煌背後的陰影——淺析電影《公民凱恩》
    《公民凱恩》,這部由奧森威爾斯親自編劇、出演、導演的影片,是電影史上當之無愧的裡程碑之作。影片向我們講述了凱恩——這位報業大王的一生。
  • 永不綻放的玫瑰花蕾
    《公民凱恩》最顯著的特點在於多角度敘事。記者每採訪到一個人,接下來一段時間的鏡頭都會以這個人的角度展開。這樣的手法會帶來奇妙的觀感:一段段不同角度的描述逐漸讓故事豐滿起來。但由於不同的人看到的東西不盡相同,其中的矛盾與交織也使凱恩的形象愈發多元化。
  • 【影片分析】|《公民凱恩》
    《公民凱恩》的開篇是整部影片的一個隱喻。在經過一系列如世外桃源般的城堡大門外的推拉鏡頭展現後,觀眾被帶到了多個鏡頭展現的凱恩臥室的窗前。隨著鏡頭中的窗戶越來越近,燈突然熄滅,凱恩說出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句話:玫瑰花蕾。
  • 《公民凱恩》的敘事結構
    1,拼圖公民凱恩這部電影的故事內容是講述報業大亨凱恩的一生,是一部傳記片。通過採訪他生前身邊的人(他的監護人,他的助手,他的好友,他的妻子,他的傭人)運用了「回溯」的手法來回顧他生前事跡。2,解謎電影一開始就出了一道謎題「玫瑰花蕾」這句話是凱恩死的時候說的,新聞媒體老闆想弄明白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就派記者前往調查。
  • 《公民凱恩》:一部永遠說不明白的電影
    《公民凱恩》就是這樣一部電影。電影的開頭是裝腔作勢的訃告,但真正拉開故事帷幕的是「玫瑰花蕾」。可能代表他得不到的某件東西,或者是他失去的某件東西,不管怎麼說,這個詞什麼也說明不了。的確,就像一種角度根本解析不了《公民凱恩》,一句話也說不清凱恩這個人,一樣。
  • 影視分析 | 《公民凱恩》
    影片通過破解「玫瑰花蕾」之謎而對凱恩生前重要階段的五個當事人進行採訪,塑造了一個可嘆又可悲的悲劇英雄,並以含蓄的象徵手法將影片的主題提升到哲學高度。不同於傳統電影因果線性結構的敘事模式,《公民凱恩》由六段閃回組成,合在一起反映了凱恩的一生。但這幾段閃回卻有著極強的邏輯性,它們並不是簡單的拼圖,而是由外向內層層剝開的「洋蔥」式結構。
  • 主角開場就死去,淺談定義現代電影的《公民凱恩》
    作為一部「電影教科書」,《公民凱恩》無可挑剔。觀眾就像影片中那個記者一樣,只能夠通過男主角Charles Foster Kane身邊親朋好友的敘述來破解「玫瑰之謎」。這是很巧妙的一種敘事方式,原來Kane的故事被拆解了出來,觀眾需要開動腦筋,才能重組出他的真實人生。比記者幸運的是,站在「上帝視角」的觀眾最後得知了「玫瑰花蕾」的真實出處。原來在母親與銀行家籤署協議的經典場景中,「玫瑰花蕾」就已經出現了。
  • 電影《公民凱恩》
    《公民凱恩》是由奧森·威爾斯於1940年拍攝的一部傳記體影片,由奧森·威爾斯擔任導演、製片、編劇以及主演。故事由報業巨子凱恩臨死前說的一個字「玫瑰花蕾」引出:攝影機的鏡頭緩緩推近一座莊園的大鐵門,鐵門頂端鑲嵌著碩大的字母「K」。鏡頭空過鐵門推近宮堡式的建築,又越過窗戶,逼近臥榻上的一垂危的白髮老人。
  • 一起來聊聊「玫瑰花蕾」之謎吧!
    1、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成年人總是以為提供物質條件便可以彌補愛意的缺失,然而凱恩的故事卻警醒了我們——世界上最大的悲哀,就是那無愛的未來,愛永遠是成長最好的饋贈。凱恩原本出身於貧寒家庭,然而一張用來抵償拖欠房租的廢礦井的契約卻挖出了黃金,為了凱恩的發展,母親將他委託給了銀行家賽切爾,在獲得了優渥的生活的同時,他也失去了彌足珍貴的親情。
  • 看電影合集:美國經典懸疑片《公民凱恩》原聲完整版
    美國報業大亨凱恩(奧森•韋爾斯)在桑拿都莊園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遺言」死去後,一位青年記者受媒體的委託調查這四個字的含義,遂即,他走訪了凱恩生前的同事好友,從報社董事長伯恩斯坦的口中,了解到凱恩的發跡歷程以及如何製造輿論使美國捲入
  • 影片《公民凱恩》分析
    除了第一次以外,《公民凱恩》(Citizen Kane,港臺譯為《大國民》)每次都名列榜首,而其他名次的作品每次都有所不同。換言之,在過去四五十年裡,世界上最有資格評論電影的人對哪部影片在藝術上居於亞軍或季軍位置無法達成長久的共識,但他們一致認為,《公民凱恩》是最偉大的電影作品。 《公民凱恩》是電影大師奧遜·威爾斯在25歲時,自編、自導、自演的成名代表作。
  • 電影《公民凱恩》: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下許諾的自由,並不存在
    &34;是電影結構展開的一個重要線索,看完電影、大家都會感到,玫瑰花蕾並不是一個噱頭,而表現的是主人公對親情、愛情的追求,小雪橇是他在父母身邊天真愉快,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的記憶——這便是凱恩永難泯滅的親情。
  • 《公民凱恩》— 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影片不容錯過
    關注,自動為您推送有趣的電影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是被譽為電影史上最成功的經典作品:《公民凱恩死一般的寂靜中響起了凱恩衰老微弱的聲音:「玫瑰花蕾!」隨即他的手慢慢鬆開,手中握著的玻璃球落下去,裡面神奇的雪景隨即幻滅。
  • 《公民凱恩》:1個天才男人,2次失敗的婚姻,無數財富也帶不來愛
    終於大家說凱恩臨死前說的四個字:玫瑰花蕾。至此圍繞著這個遺言並試圖了解凱恩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時,一個故事的動機就此產生,而其中因因果果的關聯則讓我們以上帝視角追隨記者勞斯頓去追求凱恩的一生。所以當《公民凱恩》大膽的拋棄了經典好萊塢的套路,以雙敘事結構,加上強烈的因果關係去講述故事時,就能明白當時的觀眾不買帳了,因為在電影的最後,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也沒有解釋玫瑰花蕾是什麼意思,以湯普森追尋到最後認為這四個字毫無意義來結事。至於凱恩是個什麼樣的人這個目標貌似也沒有達成,不過電影其實告訴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那就是凱恩的一生也許就是沒有目標的悲劇。
  • 《公民凱恩》
    《公民凱恩》這部電影我並沒有帶著它身上標籤「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影片"去欣賞,所以一開始偏紀實類的紀錄片讓我昏昏欲睡,直到鏡頭轉向兩位記者的時候正片才正式拉開序幕。彈幕故事線通過記者一次又一次地找人問何凱恩臨終遺言:「玫瑰花蕾」是什麼意思展開。是他臨終前手中滾落的水晶球嗎?亦或者是他兩任情人?
  • 是誰創造了影史最偉大的電影《公民凱恩》?
    大衛·芬奇的新電影《曼克》中充滿了大起大落,這部電影由他的父親傑克·芬奇擔任編劇,一部關於製作《公民凱恩》的電影。(《曼客》海報)片名「曼克」指的是赫爾曼·J·曼凱維奇,這個名字曾在《公民凱恩》的片尾出現過,他與奧遜·威爾斯一起擔任編劇,雖然兩人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影片獲得的唯一奧斯卡獎項,但是他們都沒有出席1942年在比爾特摩酒店舉辦的頒獎典禮,據說每位參與製作《公民凱恩》的人都遭到了嘲諷。
  • 《公民凱恩》分析角度示例 | 讀解電影,學寫影評​
    影片類型界限也變得模糊不清,而且隨著影片不斷進行,觀眾會被導演設 置的懸念牽著走:首先,影片一開始營造了一種壓抑的氛圍, 交代了凱恩之死,這讓觀眾以為是「個人傳記」的類型模式,並產生一系列疑問:凱恩是誰?他有什麼經歷?為什麼他臨終時 只有一隻水晶球相伴?他的親人、朋友呢?「玫瑰蔣蕾」又是什 麼意思?
  • 從《公民凱恩》到《美國麗人》|電影中的意象演變
    而關於同時服務於劇情和內核的電影意象,不可繞過的當然是《公民凱恩》裡影史留名的「玫瑰花蕊」時至今日,《公民凱恩》依舊是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如今,不論是《認識電影》(路易斯賈內梯)還是《電影劇作基礎》(悉德菲爾德)。
  • View 視角|他用《曼克》追溯《公民凱恩》背後的好萊塢往事
    這部電影還原了《公民凱恩》的幕後秘密,具體講述了一個從新聞人轉行為編劇的酗酒分子赫爾曼·曼凱維奇(加裡·奧德曼飾演)在創作《公民凱恩》劇本後被導演>所以,《公民凱恩》在你還在看兒童片的年齡的時候就衝擊到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