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開場就死去,淺談定義現代電影的《公民凱恩》

2021-02-26 8分電影

1942年, 第14屆奧斯卡,《青山翠谷》擊敗《公民凱恩》獲得最佳影片大獎。

多年以後,時間證明,這是一個「歷史錯誤」。

在奧斯卡還沒有意識到電影可以更加變化多端的時候,奧遜·威爾斯用前所未有的拍攝方式刷新了世人對電影的認知。

主要的創新之處可以歸結為三點。

第一,多視角的非線性敘事結構。

第二,用明暗光線傳遞人物情感。

第三,用深焦鏡頭透露更多的畫面信息。

另外還有聲音蒙太奇,運動長鏡頭,仰視鏡頭等方式都被後來者不斷模仿學習,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電影,才變成了現在這種樣子。

毫不誇張地說,是《公民凱恩》定義了現代電影。

作為一部「電影教科書」,《公民凱恩》無可挑剔。唯獨開頭的第一句臺詞「玫瑰花蕾」充滿爭論。

有人認為那是整部電影的中心詞,整個故事就是為了解釋暗藏其中的深刻寓意;

有人覺得那只是一個引子,僅僅是為了讓電影更具懸念性,到底是什麼意思並不重要。

甚至有人說,那只不過是奧遜·威爾斯開的一個玩笑罷了。

「玫瑰花蕾」的真正含義是電影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和《殺人回憶》誰是兇手一樣,如果答案能在戲外被揭開,對影迷來說是震撼的。只可惜,奧遜·威爾斯在離開人世前並沒有留下一個明確的答案。

觀眾就像影片中那個記者一樣,只能夠通過男主角Charles Foster Kane身邊親朋好友的敘述來破解「玫瑰之謎」。

這是很巧妙的一種敘事方式,原來Kane的故事被拆解了出來,觀眾需要開動腦筋,才能重組出他的真實人生。

比記者幸運的是,站在「上帝視角」的觀眾最後得知了「玫瑰花蕾」的真實出處。原來在母親與銀行家籤署協議的經典場景中,「玫瑰花蕾」就已經出現了。

《公民凱恩》之前,大多數電影鏡頭都聚焦於角色,背景只要簡單交代環境即可。叛逆的奧遜·威爾斯偏不這麼幹,他用深焦鏡頭構建出前、中、後三個層次,並通過一個長鏡頭把三個層次連接了起來。

最後方是小時候的Kane,中間是他父親,前面是籤署協議的母親和銀行家。如此設置是暗示整個家庭的分裂,父親和母親感情不和,Kane被送往遠處接受更好的教育,他的命運就這樣被徹底改寫。

隨後觀眾能更清楚地看見「玫瑰花蕾」,只是導演故意設下了伏筆,厚厚的積雪埋葬了Kane的童年。

根據管家的敘述,Kane曾在與第二任妻子鬧翻後,拿著一個水晶球說的「玫瑰花蕾」。

逝世的時候,他也是拿著那顆水晶球。

水晶球和「玫瑰花蕾」的真正來源有一個共同點——都可以象徵童年。

開場水晶球裡充滿著奇異景象,是一種天真浪漫的想像,這代表著Kane到去世的時候還留有孩童般的童真。

那麼可以肯定,「玫瑰花蕾」與Kane的童年有關。

要再進一步探討,那就只能是推測了。

也許是老年的Kane想起了童年往事,懷念起了自己的父母;

也許是對自己失去理想的感到悔恨,懷念起了自己的那份原則宣言;

也許是剛好在去世前又想起了相關的事隨口說的,一切只是媒體想炒作造成的過度解讀。

其實結局部分,記者Jerry Thompson已經總結地很好了。他的臺詞完全可以看作是奧遜·威爾斯的官方答案。

「他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接著又失去了。也許玫瑰花蕾是他沒能得到的東西,或者是他失去的東西。這都不能說明什麼。」

Kane的人生經歷實在是太過於傳奇,要完全拆解他的一生是不太可能的。

「我不認為四個字能解釋一個人的一生,我猜測玫瑰花蕾只是拼圖遊戲裡的一片紙板,失蹤的一片。」

「玫瑰花蕾」就算是全片的中心詞,也並不能完全體現Kane這個複雜的人物。Thompson的猜測是與最後的謎底交相輝映,玫瑰花蕾與Kane的童年有關,而美好的童年確實是Kane人生拼圖中缺失的其中一片。

可能Thompson意識到他已經無法找到真相。

經理人Mr. Bernstein崇拜Kane,他不覺得「玫瑰花蕾」有什麼特殊含義。

曾經的摯友Leland則認為Kane失去了最初的自己,自我膨脹導致了他的沒落。

第二任妻子Susan認為Kane是個大男子主義者,和這個過於自我的人相處起來非常痛苦。

管家Raymond覺得Kane只是個可憐的僱主。

每個人眼中的Kane都不盡相同,這些帶有主觀的意見很難稱得上是準確的描述。

傳奇已逝,美國公民Kane留下了財富,卻帶走了自己的孤獨的秘密。

似乎在調查過程中Kane遺失的良知的Thompson放棄了調查,因為他已經找到了答案——除非Kane復活官宣,否則將永遠無法解答。

誰也無法真正地理解他,他是一位孤獨的巨人。

《公民凱恩》中,Kane的真身只在開頭出現過一次,後面的都是來自他人的描述。這與另外一位同樣具有爭議的經典角色二代教父Michael Corleone有著完全不同的觀感。

綜合所有人的線索,可以肯定的是,Kane是一個非常自我的人。

有著金礦遺產不繼續拓展財富,而是毅然決然要辦報紙,這說明他有著極強的主見,而且有著自己的理想與野心。

「問事報」的成功證明了他卓越的能力,當然還有強大的財力。他無所畏懼地揭露社會的醜惡面,說明他有足夠的勇氣支撐他的行動。

他還想要通過從政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只是現實的殘酷將他無情地打敗。

他堅持著他的理想,繼續以自我為中心,想要在全世界面前再次證明自己,以至於忽略了身邊親朋好友的感受。

Charles Foster Kane,一個極端的理想主義者。

他用盡一生的時間,試圖改變世界。然而當他變成一股黑煙,煙消雲散,卻沒有人知道他為什麼要那樣做。

一個人在自己眼中再怎麼完美自傲,在其他人眼中卻會是另外一番模樣。

Kane是成功者,也是失敗者。他在得到名聲和財富的同時也在失去純真和快樂。

想起一首港樂《年少無知》,林若寧的歌詞寫到。

「年少多好,貧困多好,一蚊積蓄足以快樂到,廉價吉他抒發我暴躁。」

「玫瑰花蕾」,不就是能夠帶給人快樂的「廉價吉他」。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其實我們兩個都是孤獨的,你認識的人很少,

而我認識的人卻很多。

——《公民凱恩》

相關焦點

  • 電影《公民凱恩》
    今天推薦的電影被好萊塢稱作異類但是所有教電影的老師又不得不拿這部電影作為教材舉例《公民凱恩》是由奧森·威爾斯於1940年拍攝的一部傳記體影片,由奧森·威爾斯擔任導演、製片、編劇以及主演。電影簡介一部新聞紀錄片畫面,展示了凱恩傳奇的生平,一幀黑框的凱恩的照片,佔滿整個銀幕。各種報紙頭版通欄報導了這位權勢人物的死訊。
  • 影視分析 | 《公民凱恩》
    正文共:1909 字 0 圖預計閱讀時間: 5 分鐘《公民凱恩》為公認的經典之作,開現代電影風氣之先河,在電影史上有著重要的裡程碑意義
  • 影片《公民凱恩》分析
    除了第一次以外,《公民凱恩》(Citizen Kane,港臺譯為《大國民》)每次都名列榜首,而其他名次的作品每次都有所不同。換言之,在過去四五十年裡,世界上最有資格評論電影的人對哪部影片在藝術上居於亞軍或季軍位置無法達成長久的共識,但他們一致認為,《公民凱恩》是最偉大的電影作品。 《公民凱恩》是電影大師奧遜·威爾斯在25歲時,自編、自導、自演的成名代表作。
  • 電影《公民凱恩》: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下許諾的自由,並不存在
    可以說,奧遜·威爾斯是世界電影領域內的天才導演,他創作的電影作品擁有巨大開拓性,不但揭開了現代電影發展史的序幕從最開始回憶的1870年凱恩的童年,再到凱恩的最後去世,整部電影跨越了七十年之久。電影不斷地在不同時空中跳躍,讓多個時空往復交叉,從而為我們展現出了凱恩極其矛盾性格。
  • 輝煌背後的陰影——淺析電影《公民凱恩》
    《公民凱恩》,這部由奧森威爾斯親自編劇、出演、導演的影片,是電影史上當之無愧的裡程碑之作。影片向我們講述了凱恩——這位報業大王的一生。
  • 《公民凱恩》:一部永遠說不明白的電影
    一部電影,看過越多次,也越覺得神秘。《公民凱恩》就是這樣一部電影。的確,就像一種角度根本解析不了《公民凱恩》,一句話也說不清凱恩這個人,一樣。就算大家知道功成名就、一生傳奇的凱恩,心底最深的遺憾和痛都留在原生家庭,將畢生追求的希望和安全感也都留在那裡,難道那些失去的朋友、傷心的愛人、誤解他的群眾,和從隻言片語一件事情就定義他的人,會改變自己的想法嗎?
  • 看電影合集:美國經典懸疑片《公民凱恩》原聲完整版
    美國報業大亨凱恩(奧森•韋爾斯)在桑拿都莊園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遺言」死去後,一位青年記者受媒體的委託調查這四個字的含義,遂即,他走訪了凱恩生前的同事好友,從報社董事長伯恩斯坦的口中,了解到凱恩的發跡歷程以及如何製造輿論使美國捲入
  • 乏味的「天才之作」:電影《公民凱恩》|博爾赫斯
    《公民凱恩》(在阿根廷被譯作《大國民》The Citizen)至少有兩個劇情。多重性與不協調性充斥於整部電影:開場戲記錄了凱恩積聚的財富;臨近尾聲時有這麼一場,一個可憐的女人,珠光寶氣卻又苦受折磨,坐在地板上玩一副巨大的拼圖,她身處的宮殿同時也是一座博物館。臨了我們意識到這些片段並非由任何一種隱秘的一致性所調配:這位令人生厭的查爾斯·福斯特·凱恩是個幻影,各種亂象的表徵。
  • 《視與聽》選最佳影片 「公民凱恩」首失冠軍
    《視與聽》選最佳影片 「公民凱恩」首失冠軍 《眩暈》擊敗長久以來穩坐第一的《公民凱恩》
  • 是誰創造了影史最偉大的電影《公民凱恩》?
    寫在前面 「電影評論家」唐納·川普曾經說過:「《公民凱恩》裡面的凱恩雖然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從《公民凱恩》到《美國麗人》|電影中的意象演變
    而關於同時服務於劇情和內核的電影意象,不可繞過的當然是《公民凱恩》裡影史留名的「玫瑰花蕊」時至今日,《公民凱恩》依舊是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如今,不論是《認識電影》(路易斯賈內梯)還是《電影劇作基礎》(悉德菲爾德)。
  • 《公民凱恩》的敘事結構
    1,拼圖公民凱恩這部電影的故事內容是講述報業大亨凱恩的一生,是一部傳記片。通過採訪他生前身邊的人(他的監護人,他的助手,他的好友,他的妻子,他的傭人)運用了「回溯」的手法來回顧他生前事跡。2,解謎電影一開始就出了一道謎題「玫瑰花蕾」這句話是凱恩死的時候說的,新聞媒體老闆想弄明白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就派記者前往調查。
  • 從《公民凱恩》到《美國麗人》|電影中的意象演變
    電影實體意象和道具電影道具,廣義上是指為了拍攝電影而製作或準備的一切物品。簡單如《肖申克救贖》的小錘子,複雜如《星球大戰》中的R2D2外殼,都屬於電影道具。《功夫》中的棒棒糖:啞女和主角的命運交織,也是初心和善的象徵。但也有部分的意象只出現了一兩秒,卻提點了全片的高光。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紅白藍三部曲》三部曲中,導演都描繪了一個老人嘗試扔瓶子的畫面。《藍》中,主人公無視了老太太;《白》中,主人公報以嘲笑;而到了《紅》,終於,主人公幫助了她。
  • 玫瑰花蕾與《公民凱恩》
    我蜷在臥室的小沙發上看完了《公民凱恩》,距上次看至少有六年時間了,剛剛關了視頻頁面,我忽然就覺得人的一生是個悲劇,從出生到死亡的走向充滿了無意義,然而造物者卻要給人類安以某種奇特的東西,我們稱它為意識,哲學家稱它為靈魂,有時候還有些朋友稱它為心。
  • 《公民凱恩》:玫瑰花蕾背後的渴求
    這是電影《公民凱恩》的開頭,它誕生於上世紀40年代,通過凱恩死前的一句「玫瑰花蕾」,講述了他不凡的一生,透過全片,我們最終體會到了「玫瑰花蕾「真正的含義,體會到了凱恩內心深處的渴求,同時,我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公民凱恩》中,來自鏡頭的藝術。
  • 2012影史十大影片出爐《迷魂記》壓倒《公民凱恩》
    8月10日消息,英國權威電影月刊雜誌《視與聽》評選的2012年影史十大影片結果出爐。最終票選結果可以說讓人很意外,也讓人覺得毫無驚喜。驚喜是希區柯克的《迷魂記》竟然力壓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排名第一,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竟然成為導演心目中最愛的電影。
  • 電影《曼克》曝劇照 講述《公民凱恩》拍攝過程
    | (1/6) 1905電影網訊 自2014年《消失的愛人》之後,著名導演大衛·據悉,該片講述的是曼凱維奇創作《公民凱恩》的混亂過程。在歷史上,《公民凱恩》的地位毋庸置疑,或許是影史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導演與主演奧遜·威爾斯憑藉此片封神。雖然影片得到了評論界一致認可,它唯一拿到的奧斯卡小金人只有「最佳原創劇本」。 「最佳影片」輸給了約翰·福特的《青山翠谷》。
  • 《公民凱恩》分析角度示例 | 讀解電影,學寫影評​
    如果我們仔細體會,會發現《公民凱恩》中的蒙太奇出神 入化般的表現了所有內涵,甚至在某些經典鏡頭中可一次性 全部體現,堪為精品。 三、聲音角度 聲音在《公民凱恩》中的運用十分傑出,體現在對白、音效、配樂等各個方面,並且普遍具有象徵意味。
  • 每日一部經典電影——1.《公民凱恩》
    前記 以一個最普通人的視角去看每一部電影,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請把它看作一個流水帳。《公民凱恩》這部電影我並沒有帶著它身上標籤「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影片"去欣賞,所以一開始偏紀實類的紀錄片讓我昏昏欲睡,直到鏡頭轉向兩位記者的時候正片才正式拉開序幕。
  • 本周影迷必看居然是這部|威廉·魯道夫·赫斯特|公民凱恩|曼克|...
    當然,赫爾曼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公認的影史最偉大電影《公民凱恩》的編劇。電影《公民凱恩》《曼克》既然是一部以赫爾曼·曼凱維奇為主人公的電影,那麼也註定繞不開《公民凱恩》。事實上,如果試圖用一句話來概括這部電影,它講的就是《公民凱恩》的劇本究竟是怎麼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