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於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以其親戚關係來看,一般從後世之論斷最為適當。《過秦論》:「自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這個秦穆公,向來就是為秦人、為諸侯、為後世所認同,認為是西秦霸業之始。
秦穆公身處於齊桓、晉獻、晉文、楚成、宋襄之際,這是一段諸侯皆英雄的時代,列國諸侯不止有稱雄之意,還有稱雄的實力。因此秦穆公在這樣的時代裡讓秦國崛起,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史書中有:「秦穆公用百裡霸西戎」,秦穆公的霸業離不開這些名臣良將。除了百裡奚,史書留名的文臣中至少就有百裡奚、蹇叔、公孫枝、子輿氏三賢,戰將中則有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人。其中不管是文臣,還是戰將,都很有值得一說的成績。而公孫枝,則似隱藏在眾多崔璨繁星之中的暗星,能夠為後世所稱道的故事就不太多了。
那麼,公孫枝何德何能?能有機會常年伴隨於秦穆公身邊呢?
事實上,秦穆公身邊最出名的百裡奚,其實就是公孫枝推薦的。當年秦穆公還不認識百裡奚的時候,公孫枝就已經在穆公身邊為臣,而且公孫枝對百裡奚的經歷很是熟悉,公孫枝對穆公說:「賢人也。知虞公之不可諫而不諫,是其智;從虞公於晉,而義不臣晉,是其忠。且其人有經世之才,但不遇其時耳!」可見,公孫枝無藏私之意,完全是要把百裡奚推到穆公身邊的做法。
當秦穆公對百裡奚產生極大興趣,想要「以重幣求之」,公孫枝又以「楚之使奚牧馬者,為不知奚之賢也。君以重幣求之,是告以奚之賢也。楚知奚之賢,必自用之,肯畀我乎」點醒了穆公,建議穆公「賤贖之」,也就是暗渡陳倉,悄悄的把百裡奚從楚國人搶過來。可見公孫枝不僅不藏私,而且還很是有謀略。
秦穆公「居常使蹇叔、百裡奚、公孫枝等,輪流作伴」,可見在秦穆公眼中的公孫枝,是能與蹇叔、百裡奚並駕齊驅的。而且如蹇叔、百裡奚這樣的賢人名臣,也對公孫枝極為信任,百裡奚就曾多次「私詢於公孫枝」。百裡奚和蹇叔準備退居二線之時,最為信賴之人也是公孫枝,「百裡奚握公孫枝之手,告以蹇叔之言……吾兄不託他人,而託子桑,以將軍忠勇,能分國家之憂也。」
在秦穆公在崤山之戰中慘敗而後,因百裡奚、蹇叔告老,秦穆公則以「繇餘、公孫枝為左右庶長,代蹇叔、百裡奚之位」,這即是肯定公孫枝之能。在稱霸西戎之戰中,公孫枝也與百裡奚等臣共同為秦穆公出謀,以魅惑戎主、壞其政事的辦法,讓西戎之國漸趨衰敗,而後以攻心、攻戰「兩手抓」的辦法,讓西戎諸國盡歸秦國。
在秦穆公對晉戰略中,公孫枝也至關重要,不管是納夷吾歸晉為晉惠公,還是送重耳歸晉為晉文公,公孫枝都是在第一線。「使公孫枝出車三百乘,以納夷吾」,還是在「運粟數萬斛於渭水,直達河、汾、雍、絳之間,舳艫相接」的「泛舟之役」中,或是周襄王為秦穆公「賜金鼓以賀之」的天子外交中,這種種策略之事,皆出公孫枝之手。
而公孫枝跟百裡奚、蹇叔不同在於,在朝公孫枝能謀,在外公孫枝則還能戰,在秦穆公御用戰將之中,公孫枝必有一席之地,秦晉之間多次屯兵徵伐之事,公孫枝皆為帶兵將軍。到晉國「索取河西五城之地」,與晉惠公戰場對戰,公孫枝從未落過下風。《東周列國志》言:「那公孫枝有萬夫不當之勇」,最終也就是「晉惠公已被公孫枝所獲,並家僕徒、虢射,步揚等,一齊就縛,已歸大寨去了」,在與晉國的外交上、戰爭上,公孫枝居功至偉。
值得一說的是,公孫枝做事始終是有始有終,而且終其一生都在貫徹「無私」之意,百裡奚、蹇叔尚有子孫成為秦國的重臣名將,而公孫枝似只一人而已。公孫枝迎重耳,扶重耳,在秦國為穆公謀,在晉國幫助重耳滅掉最大阻礙,即晉國前國君身邊的重臣呂省、郤芮,在天子王城面見天子,可說是當時晉秦之地的最著名名臣。
因對重耳有扶立之恩,因此公孫枝也在晉國有好名聲,秦晉之間的友好外交政策,多半有公孫枝的影子,可說公孫枝就是秦晉之好的締造者。就連穆公也曾說:「子桑之算,及於數世矣。」
名臣者,不謀一世,而謀長遠。公孫枝並未因秦晉之好就局限於此,晉文公而後晉國新任國君登位,秦穆公大改秦晉策略,屢有征伐之事,公孫枝又沒有堅持反對,即便如百裡奚、蹇叔也是大力反對秦穆公的攻鄭之舉,其間卻無公孫枝之言。可見,公孫枝與秦穆公之間的關係,甚至說秦穆公的很多決策,公孫枝都是絕對服從的。
「公子縶歸復命,路遇一人,面如噀血,隆準虯須,以兩手握兩鋤而耕,入土累尺,命索其鋤觀之,左右皆不能舉……對曰:公孫氏名枝,字子桑,晉君之疏族也。」當年公子縶要帶公孫枝歸國之時,又何曾知曉,這位公孫枝絕不是大力士那麼簡單,公子縶為秦穆公帶回的不僅是一位超級戰將,更也是一位超級謀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