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了一則報導,是李娜回家的故事——關於記憶,關於珍惜,關於愛,也關於胃。
經歷了2020年的武漢,依然熱氣騰騰。
早上第一件事,當然是去熟悉的店裡過早,吃熱乾麵、吃豆皮、喝蛋酒;坐輪渡,過武昌,站在甲板上,看「萬裡長江第一橋」;突然想起兒時愛吃的糯米雞和涼薯(武漢叫「地瓜」),又興衝衝地去大街小巷的攤攤兒上找。
吃吃喝喝,熱熱鬧鬧,風景依舊,人群熙攘……如同每一個回老家過年的人一樣:儘量吃,儘量逛,儘量回想。
但經過這一年,對家的感覺,還是有一些不一樣了。李娜說,「以前老家打電話來,我總是回一句,『知道了,行了』,很容易不耐煩」,但從去年春節開始,「媽媽說的每一個字我都特別認真地聽,特別擔心失去、擔心會發生變故。」
去年此時,武漢成為疫情最初的「震中」,900多萬人留在了這座被迫按下暫停鍵的城市之中。76個封城的日夜,許多人在城裡奮戰,許多心在城外牽掛。很多故事、很多片段、很多催人淚下的瞬間,我們都記得。
而作為武漢人,李娜在2020年所有的著急、害怕與不安,在踏上歸程的那一刻,便消散了。
她說:回家了,就都好了。
故鄉對於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是改不掉的鄉音,是熟悉的人與路,是吃麻吃辣吃酸吃甜的習慣,是閉上眼就能看見的那個家,是每一次疲憊的下班路上,眼底心上突然浮現出的星辰。
《心靈奇旅》裡,有段動人的臺詞——
小魚說:「我要找到他們稱之為海洋的東西。」
老魚說:「可是你現在就在海洋裡啊!」
「這兒?」小魚說,「這兒是水。我要的,是海洋。」
年少時,我們都是那條想要海洋的小魚。不遠萬裡,風塵僕僕地追趕。受很多苦,摔很多跤,最終見到了,或者,最終也沒能見到。
然後呢?
然後人生開始減速、慢行,人也開始學會駐足與回顧。
在去年某個人人自危的深夜,看到一張武漢清晨的風景——樓群靜默,街道冷清,陽臺上有人在遠遠眺望,面目凝重。照片下配了一句話:我的家鄉,早安。以後千千萬萬個清早,請務必都平平安安。
一瞬間,突然就很想自己的家鄉了。
有多少成年人,像我一樣,在如今暫住的城市,已經待了超過10、20年?比在老家出生成長的時間還要長。但那又怎樣呢?生活會遷徙,但記憶不會——你一輩子認定的家鄉,只有那一個。
當初總以為家是樊籠,要逃離,發誓永不回頭;可如今,離得遠了,甚至災難來了,你會下意識關心那個遙遠的地方,會在新聞鏡頭裡搜索關於它的消息,有時候甚至只是晃眼看到了一處記憶中無比熟悉的街角,都能讓你心中一酸,繼而歸心似箭。
一個人在外面的世界行走,需要很大的勇氣。而這些勇氣的來處,正是身後的家與故鄉。
記得去年元旦後,和相熟的合作公司年前聚餐,人人都在聊春運的頭疼,唯有一個人不動聲色地吃完全程。有人問她是不是已經搞定了回程票,有沒有渠道門路,她擺擺手笑了笑:我不用買票。自從我上大學來到北京,基本就沒有回去過。
她的故事不算新鮮。大體上就是「重男輕女」家庭的諸多版本之一。年少離家時,帶著一腔恨意,「周圍人考大學都是為了前程,我不是,我就是想躲開總看我不順眼的父母,逃離那個永遠在吵架的家。」
十幾年來,她拼命工作,一旦歇下來,就一個人去看世界,無牽無掛,暢快瀟灑。
結果疫情來得毫無徵兆,她出行的計劃也被打亂了。宅在家裡的日子,跟父母視頻的次數越來越多,時間也越來越長,從一日三餐到疾言厲色地叮囑頑固老人戴口罩,少不了吵架。但隔著屏幕,一家三口,到底還是克製得多。有一回聊著聊著,母親看到她又光著腳在地板上跑來跑去,忍不住訓斥「寒從腳起,女孩子多金貴啊,你就是活得粗枝大葉的,像個男人一樣……」這話母親從前沒少說,只不過那一瞬間,她突然愣住,沒頭沒腦地反問:你不就是一直想要個男孩嗎?
母親被她的話逗笑。大概也是隔得遠,看不到細微的表情,她這邊氣氛冰冷,母親那邊完全感受不到,開始跟她拉拉雜雜地憶舊。她從前聽到這裡總是生氣地走開,這一回倒是沒有,仔仔細細地聽完,直到困意上來,抱著手機睡著了。第二天醒過來,微信聊天記錄裡,是母親發來的幾張照片,拍的是她從小到大住的房間,擺設跟她離家時一模一樣。
母親說:等疫情結束了,你回來一趟嘛。給你做你愛吃的,等我年紀再大些,怕你想吃也吃不到了。
留言的時間顯示是凌晨一點。
她想起過去這些年,很多個凌晨一點——在公司加班,在出差路上,在異國他鄉的旅店裡,大多數時候,感覺是疲憊而寒冷的。唯有今天,覺得溫暖。
那一刻,她很想回家。她仿佛一下子回憶起來,在那個曾經覺得無限失望的家裡,有很多被自己遺忘的瞬間,如此讓人想念。
對於家人啊,我們這一輩子最羞於說出口的字,是「愛」。但這一輩子,我們總有一天,會不由自主地、假裝不在意地、彎彎繞繞地、讓家人感受到,我們是在意的、是愛著的。
去年春節,是我父母20年來,第一次來北京跟我一起過年。春節前,我帶他們去了北京最高檔的商場。逛來逛去,最後在Brunello Cucinelli店裡,給他倆一人挑了一件羊絨衫,我媽趁我不注意,翻了翻價籤,被燙到手似的,拉著我就要走。我當然不依,徑直去買單,我媽在後面放狠話:隨便你!反正買了我和你爸也不穿!
因為這個事情,我和我媽有幾天都不說話。是我爸先穿了起來,一直給我說:好安逸、真暖和,確實不一樣。又怯怯地對我媽說:真的,你試試嘛,買都買了。
一直到回老家那天,我媽才不聲不響地把羊絨衫穿上。一路上,我們也互相不提這個事兒。送他們過了安檢,到底是我媽不好意思了,她笑了笑,對我說:辛苦你了。
這一年,這件BC羊絨衫幾乎成了我和我媽每次通話時的一個固定話題:「這件衣服確實買得好,這邊穿太合適了,我現在天天穿。」「天氣熱了,我不敢送到外面洗,自己輕輕搓了搓,收起來了。」「這兩天又冷起來了,你買的那件羊絨衫又開始穿了。」「以前自己買毛線織的那些,說是羊絨,但都沒有你買的這件軟,硬是神得很」……她始終沒有直接說「我很喜歡」,但我明白,這是所有家長說「謝謝你愛我,我也愛你」的方式。
本來我是打算今年過年回家的,哪知道,最後還是只能原地過年。結果上周,收到我媽快遞來的一大箱子:她親手做的扣肉,一碗一碗,用保鮮膜纏得嚴嚴實實;去鄉下買的香腸臘肉,已經處理乾淨,蒸一蒸就能吃;米用茶葉炒香後磨成粉,用來做茶湯,還有炸饊子,這是冬天最好的早餐;甚至還有新鮮的兒菜和油菜薹——這些都是我家年夜飯的傳統菜。
我發微信給我媽:怎麼寄這麼多?!
我媽回我:既然你回不來,給你寄些菜,就跟回家過年一樣。
我一直覺得,家的感覺,就是一件上好的羊絨——溫暖、樸實、恆久。它會變舊、會起毛球,但越是被時光浸染,它反而越是讓你自在、舒服,最後甚至像是你身上的另一層皮膚,柔軟卻堅固,與歲月長流。
它不是要讓別人看在眼裡就羨慕的高調風光,它是一直在你背影守候、給你安全感的默默凝望。
所以,買給家人,我也特意挑了Brunello Cucinelli——最有家的感覺的頂級羊絨品牌。
難以想像,在這個被大數據大資本操控的快時尚年代,還有一個品牌能像家一樣:一針一線,手工製作。
所有的材料,無論羊絨、棉、亞麻、真絲,全是遵循自然規律生產,又用傳統方式採集。一切都是天然的、用心的、最好的,所以BC才能被稱為「義大利羊絨之王」。
而BC最悠久的羊絨衫,每一件,都是義大利鄉村匠人——或許是能幹的祖母、或許是年輕的媽媽,像織給兒女一樣,用雙手細細密密地手工織成。所以BC的產量不高,而它們出品的羊絨衫,沒有任何花哨裝飾,顏色也只有最自然的大地色系可選。但,根本不需賣弄,你親手摸一摸BC羊絨的觸感,便知什麼叫做奢侈品,什麼叫做家的感覺。
就連BC的工坊,也仿佛是世界的故鄉。
那是一個義大利的中世紀村莊,創始人一家至今隱居在這裡。除了自己生產、經營,BC還在當地修復工廠、幫助古老的村莊恢復農業和工業。同時,BC還在當地恢復自然景觀、修復古建築、興辦工藝學校、圖書館、公園和農業園區——創始人決心要用全力,為後人守護一個家鄉。
他不著急走向世界,而是要讓世界回家。
BC高貴的堅持和無與倫比的品質,讓值得它的人,只能是最親愛的人——
比如我們無以報答的父母、長輩、恩師,比如一直給予陪伴的愛人、朋友、同伴,也比如,一直在路上,獨自前進、獨自創造、獨自承受、獨自成長的,我們自己。
它是穿在身上的家,安放著我們的身體,和冷暖自知的心。
電影《步履不停》中,父親看著兒子離去,自言自語:「下次再來,應該就是新年了吧?」
而另一邊,兒子卻如釋重負般對妻子說:「這次回家了,新年就不用再來了吧?」
三年後,父親離開了這個世界,留下了很多瑣碎的遺憾。
這些遺憾,我們都再熟悉不過——
說好了,下次回家再一起爬個山、看看家裡的老人,但再也沒有下一次了;
很久很久以前,立下的目標是:幾年內買房,接爸媽來享福,可結果呢?自己買了房,更不想被人管,爸媽也怕被嫌棄,怎麼勸都不肯來;偶爾來了,但工作忙得,從來沒有陪他們好好逛過這個城市。
還有很多很多,「等以後」「等明年」「等天氣好了」「等孩子再大一點」「等疫情過了」……都在我們細細碎碎的計劃裡,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
年少時,我們的字典裡只有「逃離」和「忘記」,直到我們遇到了一些人,經過了一些事,看過了許多山海人間,承受了許多相聚離開,才慢慢將「歸來」與「牽掛」放進字典裡。
牽掛是什麼?是一種被惦念的溫暖、被需要的幸福。誠然,每個人都是獨立存活於這個世界,但總有人會不斷提醒你:你的存在,對於他們來說,是無價的,是意義非凡的,是牽扯連綿、割捨不斷的。
在這偌大人間,是對一個人、一個家的牽掛,讓我們即使遭受天大的磨難、遇到看起來幾乎邁過不去的坎,也能咬牙應對,拼命扛住,默默地翻過一頁,慢慢地把日子過下去。
今年的春節,你是不是想回家,卻回不了家?
你終於想要回去,不是因為風俗、不是因為傳統、不是因為「不得不」。你不再拖延、不再抗拒、不再逃避,你滿心滿眼只有一個念頭:我想回家看看,我希望所有人都安好。
所以也不必遺憾——回家的意義,不在於一定要回到那個舊時的屋簷,而在於千裡萬裡之外,有人讓你牽掛,有人為你牽掛。
疫情之下,關於回家的種種心緒,比以往更讓人動容。而在這些如同羊絨一般,溫暖柔軟的心緒背後,我們也終於明白——
「回家」這件事,不必強求,無需奔跑。只要步履不停,只要心有牽掛。
祝:新一年,你牽掛的,都讓你心安。
插圖來自藝術家Pascal Camp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