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裝了,我想回老家」

2021-02-28 反褲衩陣地

這兩天,看了一則報導,是李娜回家的故事——關於記憶,關於珍惜,關於愛,也關於胃。

經歷了2020年的武漢,依然熱氣騰騰。

早上第一件事,當然是去熟悉的店裡過早,吃熱乾麵、吃豆皮、喝蛋酒;坐輪渡,過武昌,站在甲板上,看「萬裡長江第一橋」;突然想起兒時愛吃的糯米雞和涼薯(武漢叫「地瓜」),又興衝衝地去大街小巷的攤攤兒上找。

吃吃喝喝,熱熱鬧鬧,風景依舊,人群熙攘……如同每一個回老家過年的人一樣:儘量吃,儘量逛,儘量回想。

但經過這一年,對家的感覺,還是有一些不一樣了。李娜說,「以前老家打電話來,我總是回一句,『知道了,行了』,很容易不耐煩」,但從去年春節開始,「媽媽說的每一個字我都特別認真地聽,特別擔心失去、擔心會發生變故。」

去年此時,武漢成為疫情最初的「震中」,900多萬人留在了這座被迫按下暫停鍵的城市之中。76個封城的日夜,許多人在城裡奮戰,許多心在城外牽掛。很多故事、很多片段、很多催人淚下的瞬間,我們都記得。

而作為武漢人,李娜在2020年所有的著急、害怕與不安,在踏上歸程的那一刻,便消散了。

她說:回家了,就都好了。

故鄉對於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是改不掉的鄉音,是熟悉的人與路,是吃麻吃辣吃酸吃甜的習慣,是閉上眼就能看見的那個家,是每一次疲憊的下班路上,眼底心上突然浮現出的星辰。

《心靈奇旅》裡,有段動人的臺詞——

小魚說:「我要找到他們稱之為海洋的東西。」

老魚說:「可是你現在就在海洋裡啊!」

「這兒?」小魚說,「這兒是水。我要的,是海洋。」

 

年少時,我們都是那條想要海洋的小魚。不遠萬裡,風塵僕僕地追趕。受很多苦,摔很多跤,最終見到了,或者,最終也沒能見到。

然後呢?

然後人生開始減速、慢行,人也開始學會駐足與回顧。

在去年某個人人自危的深夜,看到一張武漢清晨的風景——樓群靜默,街道冷清,陽臺上有人在遠遠眺望,面目凝重。照片下配了一句話:我的家鄉,早安。以後千千萬萬個清早,請務必都平平安安。

一瞬間,突然就很想自己的家鄉了。

有多少成年人,像我一樣,在如今暫住的城市,已經待了超過10、20年?比在老家出生成長的時間還要長。但那又怎樣呢?生活會遷徙,但記憶不會——你一輩子認定的家鄉,只有那一個。

當初總以為家是樊籠,要逃離,發誓永不回頭;可如今,離得遠了,甚至災難來了,你會下意識關心那個遙遠的地方,會在新聞鏡頭裡搜索關於它的消息,有時候甚至只是晃眼看到了一處記憶中無比熟悉的街角,都能讓你心中一酸,繼而歸心似箭。

一個人在外面的世界行走,需要很大的勇氣。而這些勇氣的來處,正是身後的家與故鄉。

記得去年元旦後,和相熟的合作公司年前聚餐,人人都在聊春運的頭疼,唯有一個人不動聲色地吃完全程。有人問她是不是已經搞定了回程票,有沒有渠道門路,她擺擺手笑了笑:我不用買票。自從我上大學來到北京,基本就沒有回去過。

她的故事不算新鮮。大體上就是「重男輕女」家庭的諸多版本之一。年少離家時,帶著一腔恨意,「周圍人考大學都是為了前程,我不是,我就是想躲開總看我不順眼的父母,逃離那個永遠在吵架的家。」

十幾年來,她拼命工作,一旦歇下來,就一個人去看世界,無牽無掛,暢快瀟灑。

結果疫情來得毫無徵兆,她出行的計劃也被打亂了。宅在家裡的日子,跟父母視頻的次數越來越多,時間也越來越長,從一日三餐到疾言厲色地叮囑頑固老人戴口罩,少不了吵架。但隔著屏幕,一家三口,到底還是克製得多。有一回聊著聊著,母親看到她又光著腳在地板上跑來跑去,忍不住訓斥「寒從腳起,女孩子多金貴啊,你就是活得粗枝大葉的,像個男人一樣……」這話母親從前沒少說,只不過那一瞬間,她突然愣住,沒頭沒腦地反問:你不就是一直想要個男孩嗎?

母親被她的話逗笑。大概也是隔得遠,看不到細微的表情,她這邊氣氛冰冷,母親那邊完全感受不到,開始跟她拉拉雜雜地憶舊。她從前聽到這裡總是生氣地走開,這一回倒是沒有,仔仔細細地聽完,直到困意上來,抱著手機睡著了。第二天醒過來,微信聊天記錄裡,是母親發來的幾張照片,拍的是她從小到大住的房間,擺設跟她離家時一模一樣。

母親說:等疫情結束了,你回來一趟嘛。給你做你愛吃的,等我年紀再大些,怕你想吃也吃不到了。

留言的時間顯示是凌晨一點。

她想起過去這些年,很多個凌晨一點——在公司加班,在出差路上,在異國他鄉的旅店裡,大多數時候,感覺是疲憊而寒冷的。唯有今天,覺得溫暖。

那一刻,她很想回家。她仿佛一下子回憶起來,在那個曾經覺得無限失望的家裡,有很多被自己遺忘的瞬間,如此讓人想念。

 

對於家人啊,我們這一輩子最羞於說出口的字,是「愛」。但這一輩子,我們總有一天,會不由自主地、假裝不在意地、彎彎繞繞地、讓家人感受到,我們是在意的、是愛著的。

去年春節,是我父母20年來,第一次來北京跟我一起過年。春節前,我帶他們去了北京最高檔的商場。逛來逛去,最後在Brunello Cucinelli店裡,給他倆一人挑了一件羊絨衫,我媽趁我不注意,翻了翻價籤,被燙到手似的,拉著我就要走。我當然不依,徑直去買單,我媽在後面放狠話:隨便你!反正買了我和你爸也不穿!

因為這個事情,我和我媽有幾天都不說話。是我爸先穿了起來,一直給我說:好安逸、真暖和,確實不一樣。又怯怯地對我媽說:真的,你試試嘛,買都買了。

一直到回老家那天,我媽才不聲不響地把羊絨衫穿上。一路上,我們也互相不提這個事兒。送他們過了安檢,到底是我媽不好意思了,她笑了笑,對我說:辛苦你了。

這一年,這件BC羊絨衫幾乎成了我和我媽每次通話時的一個固定話題:「這件衣服確實買得好,這邊穿太合適了,我現在天天穿。」「天氣熱了,我不敢送到外面洗,自己輕輕搓了搓,收起來了。」「這兩天又冷起來了,你買的那件羊絨衫又開始穿了。」「以前自己買毛線織的那些,說是羊絨,但都沒有你買的這件軟,硬是神得很」……她始終沒有直接說「我很喜歡」,但我明白,這是所有家長說「謝謝你愛我,我也愛你」的方式。

本來我是打算今年過年回家的,哪知道,最後還是只能原地過年。結果上周,收到我媽快遞來的一大箱子:她親手做的扣肉,一碗一碗,用保鮮膜纏得嚴嚴實實;去鄉下買的香腸臘肉,已經處理乾淨,蒸一蒸就能吃;米用茶葉炒香後磨成粉,用來做茶湯,還有炸饊子,這是冬天最好的早餐;甚至還有新鮮的兒菜和油菜薹——這些都是我家年夜飯的傳統菜。

我發微信給我媽:怎麼寄這麼多?!

我媽回我:既然你回不來,給你寄些菜,就跟回家過年一樣。

我一直覺得,家的感覺,就是一件上好的羊絨——溫暖、樸實、恆久。它會變舊、會起毛球,但越是被時光浸染,它反而越是讓你自在、舒服,最後甚至像是你身上的另一層皮膚,柔軟卻堅固,與歲月長流。

它不是要讓別人看在眼裡就羨慕的高調風光,它是一直在你背影守候、給你安全感的默默凝望。

所以,買給家人,我也特意挑了Brunello Cucinelli——最有家的感覺的頂級羊絨品牌。

難以想像,在這個被大數據大資本操控的快時尚年代,還有一個品牌能像家一樣:一針一線,手工製作。

所有的材料,無論羊絨、棉、亞麻、真絲,全是遵循自然規律生產,又用傳統方式採集。一切都是天然的、用心的、最好的,所以BC才能被稱為「義大利羊絨之王」。

而BC最悠久的羊絨衫,每一件,都是義大利鄉村匠人——或許是能幹的祖母、或許是年輕的媽媽,像織給兒女一樣,用雙手細細密密地手工織成。所以BC的產量不高,而它們出品的羊絨衫,沒有任何花哨裝飾,顏色也只有最自然的大地色系可選。但,根本不需賣弄,你親手摸一摸BC羊絨的觸感,便知什麼叫做奢侈品,什麼叫做家的感覺。

就連BC的工坊,也仿佛是世界的故鄉。

那是一個義大利的中世紀村莊,創始人一家至今隱居在這裡。除了自己生產、經營,BC還在當地修復工廠、幫助古老的村莊恢復農業和工業。同時,BC還在當地恢復自然景觀、修復古建築、興辦工藝學校、圖書館、公園和農業園區——創始人決心要用全力,為後人守護一個家鄉。

他不著急走向世界,而是要讓世界回家。

BC高貴的堅持和無與倫比的品質,讓值得它的人,只能是最親愛的人——

比如我們無以報答的父母、長輩、恩師,比如一直給予陪伴的愛人、朋友、同伴,也比如,一直在路上,獨自前進、獨自創造、獨自承受、獨自成長的,我們自己。

它是穿在身上的家,安放著我們的身體,和冷暖自知的心。

電影《步履不停》中,父親看著兒子離去,自言自語:「下次再來,應該就是新年了吧?」

而另一邊,兒子卻如釋重負般對妻子說:「這次回家了,新年就不用再來了吧?」

三年後,父親離開了這個世界,留下了很多瑣碎的遺憾。

這些遺憾,我們都再熟悉不過——

說好了,下次回家再一起爬個山、看看家裡的老人,但再也沒有下一次了;

很久很久以前,立下的目標是:幾年內買房,接爸媽來享福,可結果呢?自己買了房,更不想被人管,爸媽也怕被嫌棄,怎麼勸都不肯來;偶爾來了,但工作忙得,從來沒有陪他們好好逛過這個城市。

還有很多很多,「等以後」「等明年」「等天氣好了」「等孩子再大一點」「等疫情過了」……都在我們細細碎碎的計劃裡,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

年少時,我們的字典裡只有「逃離」和「忘記」,直到我們遇到了一些人,經過了一些事,看過了許多山海人間,承受了許多相聚離開,才慢慢將「歸來」與「牽掛」放進字典裡。

牽掛是什麼?是一種被惦念的溫暖、被需要的幸福。誠然,每個人都是獨立存活於這個世界,但總有人會不斷提醒你:你的存在,對於他們來說,是無價的,是意義非凡的,是牽扯連綿、割捨不斷的。

在這偌大人間,是對一個人、一個家的牽掛,讓我們即使遭受天大的磨難、遇到看起來幾乎邁過不去的坎,也能咬牙應對,拼命扛住,默默地翻過一頁,慢慢地把日子過下去。

今年的春節,你是不是想回家,卻回不了家?

你終於想要回去,不是因為風俗、不是因為傳統、不是因為「不得不」。你不再拖延、不再抗拒、不再逃避,你滿心滿眼只有一個念頭:我想回家看看,我希望所有人都安好。

所以也不必遺憾——回家的意義,不在於一定要回到那個舊時的屋簷,而在於千裡萬裡之外,有人讓你牽掛,有人為你牽掛。

 

疫情之下,關於回家的種種心緒,比以往更讓人動容。而在這些如同羊絨一般,溫暖柔軟的心緒背後,我們也終於明白——

「回家」這件事,不必強求,無需奔跑。只要步履不停,只要心有牽掛。

祝:新一年,你牽掛的,都讓你心安。

插圖來自藝術家Pascal Campion

相關焦點

  • 閨蜜父親過世,我突然想回老家了!
    閨蜜是我在北京認識的,我兒子和她兒子是同班同學,我們兩個玩的很好,幾乎天天膩在一起,那時就感覺有說不完的話。前幾年,公婆幫我帶娃,她是母親,我們繼續奮戰職場。因為我們覺得,女性就算結婚生子了,也不可以放棄自己,我們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得。她家經濟稍好一些,主要是家中沒任何負擔,老人也是全力幫扶,她先生賺得也多,所以日子一節節的就超越了我們。
  • 鄧倫又回老家當伴郎,西裝筆挺,還有格格裝,萌萌噠
    鄧倫又回老家當伴郎,西裝筆挺,還有格格裝,萌萌噠 多年以前他被女生表白鄧倫又回老家當伴郎,西裝筆挺,還有格格裝,萌萌噠 路邊的百姓都看著他鄧倫又回老家當伴郎,西裝筆挺,還有格格裝,萌萌噠鄧倫又回老家當伴郎,西裝筆挺,還有格格裝,萌萌噠
  • 哥哥結婚不告訴我,我回老家想隨禮8000,看到新娘後換成了5萬
    哥哥結婚不告訴我,我回老家想隨禮8000,看到新娘後換成了5萬我4歲的時候,繼母帶著哥哥嫁到了我家。於是家裡開始多了兩個人。我從一開始就沒見過我的生母,因為我的印象中沒有我的母親。我父親告訴我,我母親在2歲的時候去世了,所以我只能看到他和我母親的結婚照片。直到我遇見我的繼母,他才恢復過來。繼母到我們家後,每天為這個家忙前忙後的。我也開始感受到了有家的溫暖。我哥哥比我大4歲。他特別的木訥老實,但我卻很調皮,總是欺負他,他從不還擊。我哥哥經常把家裡好吃的留給我,有了零花錢就會買很多小零食給我吃。
  •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看後,我回了趟老家
    看完電影,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從剛開始的捧腹大笑,到後來的淚眼婆婆,回想起自己15歲離開家鄉外出學習,至今也有30多年了。真想飛回那個讓人難忘的小屋,看看那裡熟悉的一草一木。中午一家三口在孩子爺爺奶奶那忙完午飯、包完餃子後,先生和兒子各自安排他們的生活去了,而我午間的睡意蕩然無存,獨自一人開車回了老家。剛開始還在想,好久不回去了,以前那條老路也變樣了,要不要開個導航走走最新的大路,轉念一想,算了吧,順著自已的心隨便開吧,相信總能找到心中那個老家的位置。
  • 戀愛中共同打拼的無奈:女方想留在一線城市,男方想回老家創業
    我和我男朋友都是內蒙赤峰人,在研究生畢業之後,倆人一起來到深圳打拼。我們畢業之後的同居生活已經過了有三年了,我們倆發展的都還不錯,我倆月薪都是2萬左右,我們倆一共攢了30萬了。我想著我們倆再讓家裡幫襯著在深圳買個房子,但是遭到了男朋友的堅決反對。
  • 三十而已丨爸媽讓我回老家 or 我渴望在大城市紮根
    劇中三個女主角都很像生活中的你我他,尤其是王漫妮的處境,最像如今多數年輕人所面臨或將要面臨的困境。她是畢業後選擇留在大城市或外地來大城市打拼的女孩子的縮影:爸媽都在老家,單身族,租房。這樣沒有任何背景,也沒有什麼依靠的女孩子,想要在大城市裡待住就只有努力打拼。
  • 女友回老家結婚,但新郎不是我?小夥一怒之下...
    閆某某介紹,女友伏某沒回通江老家之前,兩人曾在微信上約好,等她回老家,就向其父母說說他們的婚事,然而,沒想到的是伏某竟悄悄帶著另一男子回家結婚。閆某某打聽到伏某的父母已在發喜帖:2020年1月13日伏某將與劉某舉辦婚禮。
  • 「女友回老家結婚新郎不是我?」小夥曾想大鬧婚禮,一怒之下報警
    閆某某介紹,女友伏某沒回通江老家之前,兩人曾在微信上約好,等她回老家,就向其父母說說他們的婚事,然而,沒想到的是伏某竟悄悄帶著另一男子回家結婚。閆某某說,他原本想著,兩人快要見面了,好一起說說辦婚禮的事情。不料,1月3日,與女友同村的親戚給他打來電話稱,女友伏某要和別人舉行婚禮了。
  • 「女友回老家結婚,新郎不是我?」小夥一怒之下,報警!
    閆某某介紹,女友伏某沒回通江老家之前,兩人曾在微信上約好,等她回老家,就向其父母說說他們的婚事,然而,沒想到的是伏某竟悄悄帶著另一男子回家結婚。閆某某說,他原本想著,兩人快要見面了,好一起說說辦婚禮的事情。不料,1月3日,與女友同村的親戚給他打來電話稱,女友伏某要和別人舉行婚禮了。
  • 婆婆去世,老公讓女兒回老家參加葬禮,我拒絕後我媽給我一巴掌
    每年我們只有過春節才會帶著女兒回老家,和公婆聚一聚,由於路途遙遠,公婆很少來深圳看望我們。如今女兒讀初三,馬上面臨中考,我希望女兒能夠考上重點高中,將來有更好的前途。今年十月份婆婆去醫院檢查,不幸得癌症,而且是晚期,已經沒有治療的意義了。
  • 嶽雲鵬以演員身份回老家 「我想演一次脫離喜劇的小人物」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峰 7月21日,嶽雲鵬回河南老家了,這次不是相聲演出,而是應河南奧斯卡電影院線之邀,為自己主演,8月2日即將上映的新片《鼠膽英雄》站臺宣傳,河南觀眾終於在相聲舞臺之外活捉了一個活生生的「小嶽嶽」,現場見面會笑聲不斷。
  • 等我結婚完了就回老家打仗
    ID:nimingban吃飯 | 睡覺 | 刷島一邊推一邊想,2017-12-08(五)18:01:04ID:1BYDplX No.1136342上面的大人物只是裝飾,腿是不會懂的等我結婚完了就回老家打仗迪奧,你惹怒我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你失敗了!
  • 和繼父相依為命4年,我結婚他給12萬,過完元宵節,我送他回老家
    圖片來源於網絡我和繼父差不多相依為命4年多了,我媽嫁給他有10來年了,前幾年身體不好,折騰了不少錢進去,最後還是沒有治好。本來以為我媽走了,他也就不怎麼管我了,可他卻說一直照顧我。繼父沒有兒女,當初他因為有些殘疾,老大年齡沒結婚,人家介紹他和我媽時,沒想到他完全不介意,人家都說他是個靠譜的人。我媽過去後,他對我沒得說的對我媽也很體貼,繼父開了個小攤,賣賣小吃,雖然辛苦,倒是也能掙點兒錢。他一直說要掙錢給我以後成家,去年我和交往了兩年的女朋友領證,繼父給了我一張存摺,上面是12萬。
  • 跟鳳凰男回老家後,他母親的一番話,讓我下定決心分手
    跟鳳凰男回老家後,他母親的一番話,讓我下定決心分手人們常說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所以門當戶對這個說法也不是沒有理由的。上個月的時候,聽我的舅媽說我表妹小蓮和男朋友回了一趟老家,去見未來公婆。表妹的父母一直都不喜歡她那個男朋友,可是表妹死活都要嫁給他。最後實在沒辦法,舅媽就建議小妹去男朋友家,住上兩天再做決定,如果到時候她還要跟她男朋友結婚的話,那麼父母就同意他們的婚事。可是才去了男朋友家住了兩天,小蓮就回來了。
  • 「女友回老家結婚,新郎不是我?」25歲小夥一怒之下,報警!
    閆某某介紹,女友伏某沒回通江老家之前,兩人曾在微信上約好,等她回老家,就向其父母說說他們的婚事,然而,沒想到的是伏某竟悄悄帶著另一男子回家結婚。閆某某說,他原本想著,兩人快要見面了,好一起說說辦婚禮的事情。不料,1月3日,與女友同村的親戚給他打來電話稱,女友伏某要和別人舉行婚禮了。
  • 「北京3200塊的出租屋太破,我被嚇回老家」
    畢業就沒敢選擇去北京,而是回了老家。 現在短短幾年過去了,她已經熬過了最苦的時光。師妹再來北京玩兒,和她聊到職業發展的困境什麼的,就很遺憾,感覺那時候高估了困難。 類似的遺憾,我這些年也聽周圍朋友聊起不少。
  • 兒子去世後兒媳回老家來看我,八歲孫女說一話,我抱著她痛哭!
    圖片來自網絡,文/依戀字在我年輕的時候我的前任丈夫就去世了,當時我們的兒子也才四五歲,我是沒有辦法才選擇改嫁了,我改嫁的丈夫是我們隔壁村的,之前也是喪偶,我們在媒人介紹後見過幾次還覺得不錯,就決定重組家庭,老伴對我的兒子也還挺好的,當初我以為我們會再生一個,可他卻說把兒子養大就夠了
  • 「回老家還不如一個人」春運方便出行,農民工卻不想回家?
    許多人都在為積極回家過年做著準備,但是卻有一群農民工說:「回老家還不如自己一個人呆著,」他們都表示自己不想回家過年,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做法呢?「回老家還不如一個人」春運方便出行,農民工卻不想回家?對於這一話題你怎麼看?下方留言告訴小編吧!鳳凰男吃飯要AA,還表示「這是為了我們的未來」女方:房子是我的《流金歲月》章安仁「我要入贅豪門」,這類鳳凰男思想有錯嗎?婚外情對象找老公借錢,妻子得知後怒斥:「我把你養好了是吧?」
  • 老婆不願和我離開北京,回老家城市生活怎麼辦
    我老家是中部省份江西省下屬某地級市(四線城市),我2014年到北京工作,期間自由戀愛認識老婆,老婆是河北人,2015年領證然後生孩子。2017年在老家城市買了一套房子,2018年裝修完畢。在北京收入方面,我們2人在北京屬於普通工薪階層,我是一家上市公司普通員工,目前月到手收入9k+2k公積金。老婆在民企,一年到手收入大概10萬。支出方面,我們兩都算是比較勤儉節約,房租3000/月,孩子入託1500/月,孩子報班800/月,老家城市房貸2600/月,生活日常開支1000/月(沒細算,大概吧),另外偶爾旅遊和過年過節孝敬雙方父母不計。
  • 9歲女孩想回老家被母親罵 帶4歲妹妹乘車回鄉
    不久他接到電話:「孩子非要鬧著回墊江老家!快到紅旗河溝來接她們。」 不久他接到電話:「孩子非要鬧著回墊江老家!快到紅旗河溝來接她們。」 這是姐妹一周之內第二次離家出走,兩次離家理由都一樣——9歲姐姐洋洋(化名)想念老家的玩伴和奶奶了。 五一獨自帶妹妹回老家 姐妹倆第一次失蹤是在5月2日。下午3時許,媽媽蔣女士跑到九宮廟派出所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