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男孩慘遭父親追殺:揭露中國式育兒的殘酷真相

2021-02-07 媽咪成長手冊

最近,一則「6歲男孩被父親追砍」的新聞讓人不寒而慄。

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一名曾有精神病史的46歲男子,由於家庭矛盾受刺激後,手持砍刀焚燒被褥並挾持自己6歲的兒子,焚燒電動車,情況讓人觸目驚心。

所幸的是,孩子被一消防員勇猛救下,其父也被在場人員制服。

據調查,男子只因家庭瑣事,便發了瘋地要放火困住所有的住戶,還想拿刀往自家孩子身上砍,這樣的人,配做父母嗎?

孩子6歲的時候已經懂事了,經此一役,他的內心會留下多大的陰影?

我想起前不久某政協委員提出,要求父母持證上崗。說真的,我舉雙手贊成。

父母「持證上崗」,聽起來扯淡,難道有了這個證,就能當好父母了嗎?當然不是。

其實這一倡議,我認為往往揭露了中國父母對孩子養育責任、知識、和態度的缺失。

畢竟,有些人真的不配為人父母。

01

大部分親子關係,

比你想像中要糟糕

很多人認為,成為父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一跟考試掛鈎了就變味了。

但是現實是,很多時候,成為父母是「迫不得已」「手足無措」的,他們對於「如何成為父母」這一節課,是有需求的。

只是,有的人會去主動找尋答案,有的人則會逃避,按照自己的固有認知來對待孩子。

大部分的親子關係,並沒有你想像中美好。

有的孩子一不小心,就成了父母的出氣筒。

今年6月,成都一幼童疑被母親虐打,全身皮膚多處青紫,傷痕累累,還有齒印,多處皮膚受傷。

據報導,幼童母親與婆家關係緊張,母親因孩子哭鬧,不堪壓力而毆打孩子。可憐的孩子,只有1歲多啊!

2019年初的時候,網上曾曝出一個長達3分鐘的父母虐待女兒的視頻,同樣令人髮指。

最讓人心疼的是,視頻中的小女孩被虐打之後,若無其事回到飯桌上,一次又一次。

被虐打已經麻木了。誰會想到,自己的親生父母,竟會給自己帶來如此巨大的傷痛。

更諷刺的是,視頻裡女孩的弟弟,和爸媽一樣暴力地摑掌她,拖拽她。

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孩子是弱勢群體,幾乎被父母主宰一切,無法反抗。但憑什麼,孩子要經受這些?孩子小,就沒有知覺嗎?

這樣惡劣的行為,不也恰好證明大人的自私和羸弱嗎?

英格蘭和威爾斯的犯罪調查(CSEW)統計中得到證實:51%被虐待的成年人,在兒童時期也曾受到過虐待。而且,幾乎三分之一成年後被虐待的成年人,也會成為施虐者。

那些被虐打長大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這些童年的陰影往往容易伴隨其一生,更甚者,造成孩子易怒、情緒化等不良影響

作為成年人,對現實無能為力,對孩子則大打出手,把孩子當出氣筒,多年以後,孩子用同樣的方式對待爸媽和自己的孩子,這不恰恰是當今社會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嗎?

這就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所說,「過去從未消亡,它甚至從未過去。

02

以愛之名,行惡之事

與家庭暴力相對的,還有一種「以愛之名」的精神暴力,同樣給孩子負擔和折磨。

我都是為你好」。

有這樣一個故事,女兒想吃香草味的雪糕,媽媽說巧克力味的好吃,到最後媽媽硬是給女兒買了巧克力味兒的,無視女兒的需求。僅僅是因為媽媽覺得「巧克力味」更好吃,是為了女兒好。

《隱秘的角落》裡,母親周春紅枉顧兒子被同學欺凌,一心只要求其學習成績好。

不管老師如何委婉地反饋兒子的交際能力有問題,她也堅持,自己所做的都是「為了兒子好」,這一切,不也是為了向離婚的前夫炫耀,兒子在自己的撫育下如此優秀嗎?她真的有在意兒子的感受嗎?

孩子想要獨立自主,而父母往往想要以愛之名控制孩子。

單純以自己的角度試圖左右甚至子女的行動,這真的是愛嗎?

不過是父母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罷了。

▍對孩子挑剔責備,愛潑冷水

在很多家庭中,很多人感覺從小到大基本上沒聽過父母對自己有什麼誇獎,而且很多時候遇到事情,不懂得維護孩子。

比如以前我跟別的孩子吵架,只要我的父母知道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我痛罵一頓再說。

我有個表姐,她就是這樣典型的人。她曾經苦口婆心地跟我說,孩子不能稱讚,稱讚多了會驕傲。所以在她們家,母女之間總是上演著「心口不一」的戲碼:

女兒想學跳舞,媽媽劈頭蓋臉一句「小小年紀就不切實際,學習都學不好還跳舞?」女兒學騎自行車摔倒了,女兒明明是擔心孩子的,竟開口來了一句:「太蠢了,用腳撐著不就行了嗎?」女兒哇地一聲就哭了。

這樣的苛責在日常生活中見多了,有人覺得也許沒什麼,但實際上,這些不良的影響是持久的,有的孩子選擇不和媽媽親近,有的孩子則會在日後與人相處上表現出刻薄、挑剔的性格。

管教過度

管教過度往往來源於父母的焦慮,擔心孩子無法獨立或者擔心無法掌控孩子。比如有的媽媽經常會把孩子的衣食住行各個環節安排得事無巨細,「你穿這件衣服」「筆放這裡」「先吃這個」,孩子還沒來得及思考就已經要按照父母的意願行動。

這樣過度管教的後果無非兩種,要麼就是孩子產生特別牴觸的反抗情緒,想要逃離父母的約束;要麼就是孩子習慣接受安排,所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過如此。

03

做父母沒有統一標準,

但底線和原則要拎得清

《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47.4%家長不知道如何教育好孩子。

對孩子好不等於寵溺,對孩子嚴厲不等於暴力。

在教育孩子的同時父母也在成長,我們需要做好只屬於父母的功課。

好的父母沒有統一的標準,但都有同樣的原則和底線,那就是:

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和思想,讓孩子獲得快樂和幸福。

孩子的性格品行、習慣養成、幸福感的培養,都源於家庭教育。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遠見和格局。

父母陪孩子一起成長,孩子內心就種下了勇往直前的力量。

我相信,之所以建議父母「持證上崗」,其初心是希望每個人在成為父母之前,要對即將到來的生命有足夠的了解和尊重,通過教育和知識,用愛和陪伴與孩子一起成長。

教育是一件艱難且需要用一生來踐行的事情,既然我們讓孩子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就有義務和責任去教育孩子,讓他成為一個合格的人。

如何去教育孩子,將會是我們一生都值得思考的問題。

相關焦點

  • 關於育兒的12個「殘酷」真相 搜趣
    ^^下面是有關育兒的12個有圖有數據的「真相」,為了促進社會和諧,建議未當爸媽者慎入。1、你會變成負債48萬元RMB的窮光蛋據媒體調查,這是2012年北京從嬰兒到18歲成年所需的費用,而在美國這個數字是24萬美元,哦,這還不包含大學費用。
  • 真相很殘酷,揭露真相的過程才殘酷!
    《沉默的真相》開播,瞬間重新佔據了網絡中心熱點,豆瓣評分在開播後不久就達到了與《隱秘的角落》同樣的高度,隨著劇集的全部播完,觀影人數的不斷增多,這部劇的豆瓣評分竟然一路飆升至9.2分,這種「高開高走」的路數在國產劇身上出現可以說是非常罕見的。這部改編自小說的電視劇到底有什麼魅力讓人對它有如此好的評價!在我看來,與其說這部劇拍的好,不如說它的情節好!
  • 日本作家角田光代揭露喪偶式育兒困局
    半島記者 黃靖斐 今年,日劇《坡道上的家》因為切中了日本社會「女主內男主外」家庭結構所造成的「喪偶式育兒」癥結,引發巨大關注,在國內影評網站上更是獲得9.1的高分。這股熱潮也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在該劇熱播期間,國內主流媒體相繼對其進行了報導,武志紅、反褲衩陣地、蘿嚴肅、獨立魚電影等新媒體公號也參與到了該劇的討論中來。3萬豆瓣網友為本劇打出9.0高分,使該劇榮獲豆瓣2019年度評分最高的日本劇集第二名。日本直木獎作家角田光通過這部作品揭露喪偶式育兒困局,代探究女性生存真相。
  • 喪偶式育兒,正殺死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同於前者寶爸完全將孩子「甩手」丟給媽媽,後者在家庭教育中經常缺位的父親,時不時與寶媽產生觀念衝突,並在某些看不慣的事情上突然跳出來指責孩子和媽媽。有教育學者總結中國式家庭現狀為:「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崩潰的孩子」。
  • 媽寶,喪偶式育兒的產物
    臺灣,一男子吃完東西後,母親細心地為他擦嘴。圖/udn喪偶式育兒,必然出媽寶 近年來,中國人對女性權利越來越關注,創造出了很多本土化的流行語。「直男癌」關注的是婚姻關係,「喪偶式育兒」關注的是親子關係,「媽寶」則是從婆媳關係中衍生出來,用以形容懦弱丈夫的說法。三者關係密切,而「媽寶」與「喪偶式育兒」更加密不可分。
  • 中國媽媽吐槽「喪偶式育兒」,北歐爸爸卻多是帶娃高手,心理原因
    2020年3月份,針對子女在6歲以下或有備孕計劃及懷孕中群體的一項調研中顯示:在一線城市當中,媽媽是家庭育兒主力的佔到58.7%;爸爸為主力的僅佔15.9% ,還不如祖輩帶娃23.8%的佔比。在二線城市當中,媽媽為育兒主力的比例更是高達62% ,還好,爸爸的育兒佔比也有所提高 ,超過了祖輩,為23.9%。
  • 慘遭淘汰的丁輝火上熱搜,揭露了成人世界的殘酷真相
    1新一期的《令人心動的offer2》中,丁輝成了首位慘遭淘汰的實習生。一時間,消息火上熱搜,網友紛紛感到惋惜。在這季節目中,丁輝是眾多簡歷中最不起眼的那個。然而,丁輝的淘汰,讓我們看到了成人世界的殘酷真相。現實生活中,沒有那麼多童話,也沒有那麼多逆襲。許多人愕然,為什麼如此努力拼搏的年輕人,依舊會慘遭淘汰。有人會質疑他身上鮮明的標籤,例如本科二本畢業,例如大齡裸辭。
  • 青島又出弒母案,「喪偶式育兒」需警惕
    5月23,青島一名女律師在家被15歲的女兒假意給母親按摩而從背後將母親勒死。目前此案還沒有得到警方證實,而是5月26日在一個法律人群中傳出的。根據網友披露的內容,張律師離異後獨自帶著女兒生活,15歲的的女兒今年正上高中。
  • 一種沉重的育兒模式:「喪偶式育兒」!你還在其道路上越走越遠嗎
    不知道你的家庭是否存在「喪偶式育兒」的現象,但是你必須知道什麼叫做「喪偶式育兒」,這一詞語的釋義為:家庭教育中一方(多指父親)的顯著缺失。在這一教育的影響下,通常最常見的結果就是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在家庭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 普洱一男孩報警稱被父親「追殺」 警察到場後哭笑不得
    民警現場對報警男孩進行教育(執法記錄儀記錄) 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張成 通訊員 伍桁宏)近日,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振興路派出所接到一名初中生報警。電話那頭,男孩聲稱:「在老四中對面,我爸爸拿著刀追殺我!請求救援。」接警後,民警迅速趕往現場。
  • 中國式殘酷育兒:因為我生的,所以隨便打罵
    > 本周科普關鍵詞:以愛之名作者:媽咪成長手冊編輯:L先生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一則「6歲男孩被父親追砍
  • 那些揭露人性的電影,到底有多殘酷?
    然而,科茨竟欲求一死,叫威拉德將這裡炸為平地……該片與其說它描戰爭,不如說是通過戰爭揭露著我們永遠不願發現的真相。第四部:《玩物》豆瓣評分:6.2她在死前曾給一名記者發了郵件,揭露自己遭人脅迫、進行性賄賂的慘痛經歷。一時輿論譁然,負責調查案件的警察和檢查官,卻在越來越接近真相時,卻收到來自現實各個方面的壓力,困阻重重。這其中夾雜著韓國娛樂圈和韓國權力階層的灰色地帶,一句話概括「水深的很」。
  • 《沉默的真相》殘酷的正義
    有藝術的加工,有現實的寫照,還有理想的折射,但揭開這些,我看到更多的卻是掩蓋在殘酷的正義之下的血淋淋的現實。這個故事的真相其實非常簡單,我在看到第三集卡恩集團出現的時候,基本上已經猜到故事的脈絡是什麼,也基本猜到了故事就是圍繞著曾經的舊案引發的新案,而故事裡的罪惡主角非卡恩集團莫屬,故事開始地鐵爆炸案裡的死者十有八九是自殺,就是起到導火索的作用,要把塵封的舊案蓋子全部掀翻,揭露曾經的罪惡。
  • 塵封五年的國產劇《狗十三》,揭露中國式教育
    ,講述了女孩從童年到成年殘酷變化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這部電影在2013年就已經拍攝完成,在2014年還獲得北京大學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在此之後被禁播五年,在網上一點蹤跡都沒留下,直到2018年年底才重新上映,有人說,是由於劇情過於真實,反映了「中國式教育
  • 「喋血男孩」、「戰爭之子」?他的父親對央視記者講述了事件真相
    5歲的奧姆蘭(Omran Daqneesh)被人從瓦礫中抱出來,送進救護車裡。在救護車裡滿身灰土和血跡的他,似乎被發生的一切驚嚇到,甚至忘記了哭泣。這一幕被諸多西方媒體用來暗示敘利亞政府是「人民屠夫」。△2016年8月奧姆蘭的故事曾經被西方媒體「刷屏」,多家媒體以此反覆暗示作敘利亞政府「屠殺平民」。時隔8個月,奧姆蘭的父親終於決定站了出來。
  • 《安家》大結局揭露人性殘酷真相 沒有霹靂手段怎懷菩薩心腸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安家》大結局揭露人性殘酷真相 沒有霹靂手段怎懷菩薩心腸 01 熱播電視劇《安家》剛剛收官,跟隨著房產中介的視角,一出出人性故事輪番上演. 最近,又有一個讓觀眾氣得牙痒痒的角色出現了. 這就是單親媽媽寧馨.
  • 《明天有多遠》揭露殘酷現實 是什麼誘使人如此墮落
    由王勁松導演執導的電影《明天有多遠》,日前已經宣布定檔6月26日全國上映,該片是國內首部關于禁毒的院線公益電影。同時,6月26日也是國際禁毒日,定檔這一天,也正與其所表達的主題內核所相呼應。
  • 一堆舊照片,揭露中國酒業的殘酷真相
    歷史,應該被紀錄,我惟願有幸成為其中的一位保管者、書寫者,讓這「人走茶涼」的殘酷現狀多一些溫度。 中國酒業第一代大師 首先,讓我大致梳理中國現代酒業之發軔。中國酒長期以來屬於傳統工藝的口傳心授,科學化地對釀酒、品酒進行研究,應是近百年的事。
  • 餘華《活著》六句話,最後一句揭露了人世間最殘酷無情的真相!
    餘華《活著》最經典的六句話,初讀就熱淚盈眶,本以為第一句是經典,沒想到最後一句才揭露了人世間最殘酷無情的真相!1,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6,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7,這兩隻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大了又變成牛。我們啊,也就越來越有錢啦。8,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床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9,他們時常流出渾濁的眼淚,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時常悲傷,他們在高興時甚至是在什麼事都沒有的平靜時刻,也會淚流而出。
  • 「直升機式育兒」,是中國式家庭父母的誤區,可有很多家長都踩坑
    父母的這種行為就是我們常說的"直升機式育兒"的一種表現,有時無刻對孩子進行監視和控制,導致孩子缺乏獨立自我的空間,最終毀掉了孩子。 父母教育的誤區——直升機式育兒 對於中國的父母來說,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容易陷入到"直升機式育兒"的誤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