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6歲男孩被父親追砍」的新聞讓人不寒而慄。
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一名曾有精神病史的46歲男子,由於家庭矛盾受刺激後,手持砍刀焚燒被褥並挾持自己6歲的兒子,焚燒電動車,情況讓人觸目驚心。
所幸的是,孩子被一消防員勇猛救下,其父也被在場人員制服。
據調查,男子只因家庭瑣事,便發了瘋地要放火困住所有的住戶,還想拿刀往自家孩子身上砍,這樣的人,配做父母嗎?
孩子6歲的時候已經懂事了,經此一役,他的內心會留下多大的陰影?
我想起前不久某政協委員提出,要求父母持證上崗。說真的,我舉雙手贊成。
父母「持證上崗」,聽起來扯淡,難道有了這個證,就能當好父母了嗎?當然不是。
其實這一倡議,我認為往往揭露了中國父母對孩子養育責任、知識、和態度的缺失。
畢竟,有些人真的不配為人父母。
01
大部分親子關係,
比你想像中要糟糕
很多人認為,成為父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一跟考試掛鈎了就變味了。
但是現實是,很多時候,成為父母是「迫不得已」「手足無措」的,他們對於「如何成為父母」這一節課,是有需求的。
只是,有的人會去主動找尋答案,有的人則會逃避,按照自己的固有認知來對待孩子。
大部分的親子關係,並沒有你想像中美好。
有的孩子一不小心,就成了父母的出氣筒。
今年6月,成都一幼童疑被母親虐打,全身皮膚多處青紫,傷痕累累,還有齒印,多處皮膚受傷。
據報導,幼童母親與婆家關係緊張,母親因孩子哭鬧,不堪壓力而毆打孩子。可憐的孩子,只有1歲多啊!
2019年初的時候,網上曾曝出一個長達3分鐘的父母虐待女兒的視頻,同樣令人髮指。
最讓人心疼的是,視頻中的小女孩被虐打之後,若無其事回到飯桌上,一次又一次。
被虐打已經麻木了。誰會想到,自己的親生父母,竟會給自己帶來如此巨大的傷痛。
更諷刺的是,視頻裡女孩的弟弟,和爸媽一樣暴力地摑掌她,拖拽她。
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孩子是弱勢群體,幾乎被父母主宰一切,無法反抗。但憑什麼,孩子要經受這些?孩子小,就沒有知覺嗎?
這樣惡劣的行為,不也恰好證明大人的自私和羸弱嗎?
英格蘭和威爾斯的犯罪調查(CSEW)統計中得到證實:51%被虐待的成年人,在兒童時期也曾受到過虐待。而且,幾乎三分之一成年後被虐待的成年人,也會成為施虐者。
那些被虐打長大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這些童年的陰影往往容易伴隨其一生,更甚者,造成孩子易怒、情緒化等不良影響。
作為成年人,對現實無能為力,對孩子則大打出手,把孩子當出氣筒,多年以後,孩子用同樣的方式對待爸媽和自己的孩子,這不恰恰是當今社會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嗎?
這就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所說,「過去從未消亡,它甚至從未過去。」
02
以愛之名,行惡之事
與家庭暴力相對的,還有一種「以愛之名」的精神暴力,同樣給孩子負擔和折磨。
▍「我都是為你好」。
有這樣一個故事,女兒想吃香草味的雪糕,媽媽說巧克力味的好吃,到最後媽媽硬是給女兒買了巧克力味兒的,無視女兒的需求。僅僅是因為媽媽覺得「巧克力味」更好吃,是為了女兒好。
《隱秘的角落》裡,母親周春紅枉顧兒子被同學欺凌,一心只要求其學習成績好。
不管老師如何委婉地反饋兒子的交際能力有問題,她也堅持,自己所做的都是「為了兒子好」,這一切,不也是為了向離婚的前夫炫耀,兒子在自己的撫育下如此優秀嗎?她真的有在意兒子的感受嗎?
孩子想要獨立自主,而父母往往想要以愛之名控制孩子。
單純以自己的角度試圖左右甚至子女的行動,這真的是愛嗎?
不過是父母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罷了。
▍對孩子挑剔責備,愛潑冷水
在很多家庭中,很多人感覺從小到大基本上沒聽過父母對自己有什麼誇獎,而且很多時候遇到事情,不懂得維護孩子。
比如以前我跟別的孩子吵架,只要我的父母知道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我痛罵一頓再說。
我有個表姐,她就是這樣典型的人。她曾經苦口婆心地跟我說,孩子不能稱讚,稱讚多了會驕傲。所以在她們家,母女之間總是上演著「心口不一」的戲碼:
女兒想學跳舞,媽媽劈頭蓋臉一句「小小年紀就不切實際,學習都學不好還跳舞?」女兒學騎自行車摔倒了,女兒明明是擔心孩子的,竟開口來了一句:「太蠢了,用腳撐著不就行了嗎?」女兒哇地一聲就哭了。
這樣的苛責在日常生活中見多了,有人覺得也許沒什麼,但實際上,這些不良的影響是持久的,有的孩子選擇不和媽媽親近,有的孩子則會在日後與人相處上表現出刻薄、挑剔的性格。
▍管教過度
管教過度往往來源於父母的焦慮,擔心孩子無法獨立或者擔心無法掌控孩子。比如有的媽媽經常會把孩子的衣食住行各個環節安排得事無巨細,「你穿這件衣服」「筆放這裡」「先吃這個」,孩子還沒來得及思考就已經要按照父母的意願行動。
這樣過度管教的後果無非兩種,要麼就是孩子產生特別牴觸的反抗情緒,想要逃離父母的約束;要麼就是孩子習慣接受安排,所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過如此。
03
做父母沒有統一標準,
但底線和原則要拎得清
《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47.4%家長不知道如何教育好孩子。
對孩子好不等於寵溺,對孩子嚴厲不等於暴力。
在教育孩子的同時父母也在成長,我們需要做好只屬於父母的功課。
好的父母沒有統一的標準,但都有同樣的原則和底線,那就是:
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和思想,讓孩子獲得快樂和幸福。
孩子的性格品行、習慣養成、幸福感的培養,都源於家庭教育。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遠見和格局。
父母陪孩子一起成長,孩子內心就種下了勇往直前的力量。
我相信,之所以建議父母「持證上崗」,其初心是希望每個人在成為父母之前,要對即將到來的生命有足夠的了解和尊重,通過教育和知識,用愛和陪伴與孩子一起成長。
教育是一件艱難且需要用一生來踐行的事情,既然我們讓孩子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就有義務和責任去教育孩子,讓他成為一個合格的人。
如何去教育孩子,將會是我們一生都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