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科普關鍵詞:以愛之名
作者:媽咪成長手冊
編輯:L先生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一則「6歲男孩被父親追砍」的新聞讓人不寒而慄。
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一名曾有精神病史的46歲男子,由於家庭矛盾受刺激後,手持砍刀焚燒被褥並挾持自己6歲的兒子,焚燒電動車,情況讓人觸目驚心。
所幸的是,孩子被一消防員勇猛救下,其父也被在場人員制服。
孩子6歲的時候已經懂事了,經此一事,他的內心會留下多大的陰影?
糟糕的親子關係
很多人認為,成為父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一跟考試掛鈎了就變味了。
但是現實是,很多時候,成為父母是「迫不得已」「手足無措」的,他們對於「如何成為父母」這一節課,是有需求的。
只是,有的人會去主動找尋答案,有的人則會逃避,按照自己的固有認知來對待孩子。
大部分的親子關係,並沒有你想像中美好。
英格蘭和威爾斯的犯罪調查(CSEW)統計中得到證實:51%被虐待的成年人,在兒童時期也曾受到過虐待。而且,幾乎三分之一成年後被虐待的成年人,也會成為施虐者。
那些被虐打長大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這些童年的陰影往往容易伴隨其一生,更甚者,造成孩子易怒、情緒化等不良影響。
作為成年人,對現實無能為力,對孩子則大打出手,把孩子當出氣筒,多年以後,孩子用同樣的方式對待爸媽和自己的孩子,這不恰恰是當今社會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嗎?
02
以愛之名的道德綁架
與家庭暴力相對的,還有一種「以愛之名」的精神暴力,同樣給孩子負擔和折磨。
▍「我都是為你好」
有這樣一個故事,女兒想吃香草味的雪糕,媽媽說巧克力味的好吃,到最後媽媽硬是給女兒買了巧克力味兒的,無視女兒的需求。僅僅是因為媽媽覺得「巧克力味」更好吃,是為了女兒好。
▍對孩子挑剔責備,愛潑冷水
在很多家庭中,很多人感覺從小到大基本上沒聽過父母對自己有什麼誇獎,而且很多時候遇到事情,不懂得維護孩子。
▍管教過度
管教過度往往來源於父母的焦慮,擔心孩子無法獨立或者擔心無法掌控孩子。比如有的媽媽經常會把孩子的衣食住行各個環節安排得事無巨細,「你穿這件衣服」「筆放這裡」「先吃這個」,孩子還沒來得及思考就已經要按照父母的意願行動。
《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47.4%家長不知道如何教育好孩子。
對孩子好不等於寵溺,對孩子嚴厲不等於暴力。在教育孩子的同時父母也在成長,我們需要做好只屬於父母的功課。
好的父母沒有統一的標準,但都有同樣的原則和底線,那就是:
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和思想,讓孩子獲得快樂和幸福。
孩子的性格品行、習慣養成、幸福感的培養,都源於家庭教育。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遠見和格局。
父母陪孩子一起成長,孩子內心就種下了勇往直前的力量。
我相信,之所以建議父母「持證上崗」,其初心是希望每個人在成為父母之前,要對即將到來的生命有足夠的了解和尊重,通過教育和知識,用愛和陪伴與孩子一起成長。
教育是一件艱難且需要用一生來踐行的事情,既然我們讓孩子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就有義務和責任去教育孩子,讓他成為一個合格的人。
如何去教育孩子,將會是我們一生都值得思考的問題。
更多答案請讀:
↑喜歡文章,點個在看,別忘了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