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
因英年早逝,黃易在網上贏得一片哀聲。
無數網友在念叨:穿越是黃易發明的,修真是黃易發明的,奇幻是黃易發明的,架空是黃易發明的……於是,黃易被視為網絡小說的鼻祖。然而,做一個發明家,真是黃易的價值所在嗎?
嚴格來說,修真、奇幻之類寫法,還珠樓主筆下已有。中國現代武俠小說自平江不肖生開山以來,便一直是「奇俠」與「義俠」並進,二者輪流坐莊。如果說金庸因寫「義俠」而號令江湖,則取而代之的必然是「奇俠」,黃易只是在恰當的時候寫出恰當的東西而已。
黃易真是一位劃時代的作家嗎?會有不少人持異議,因黃易的缺點實在太明顯。
首先,從黃易的小說中只能看到故事,卻看不到文字,他的語言太過鬆散,結構太過隨意,描寫太過簡單,如無感官刺激的引誘,其文本讓人很難讀下去。
其次,黃易筆下的人物、情節、背景經常重複,如果說「重複是(作家)墮落的開始」,則黃易簡直已在十八層地獄。
其三,黃易小說媚俗。在寫法上,黃易模仿了電視劇的分鏡頭;在人物命運安排上,黃易採用了電子遊戲中以戰養戰、越打經驗值越高的設定;在情感態度上,黃易則將女性徹底工具化……凡此種種,都體現出寫作者無原則的與世沉浮。
《尋秦記》
令人好奇的是:一個缺點如此多的作家,為何還會有這麼多的擁躉?
需要特別警惕一種偏執,即:把黃易的成功解釋為暫時的、非理性的,將其讀者群簡單地貼上「沒文化」「膚淺」的標籤。事實是,在絕大多數時代,文學的讀者群都是「沒文化」「膚淺」的,正是他們,託起了一本本經典。
既往文學解釋過多關注經典的「內在因素」,可這些「內在因素」常常是闡釋者用直覺的方式發明(雖然名義上是發現)出來的,可讓人尷尬的是,許多似乎已具備全部「內在因素」的小說,卻未能成為經典。
「內在因素」最大問題在其非實證性,很容易落入作家與讀者相互指責的窘境。也許,當「沒文化」「膚淺」的讀者群不看經典,而是去看黃易的小說時,我們不妨反過來想一想:黃易的小說究竟比經典多了些什麼?
應該看到,經典給出的是一個相對確定、相對真實的世界,它隱喻著一種合理性,只有讀者領悟了這個合理性,才會產生被感動、被提升的感受,而這就意味他們「讀懂」了一本小說。
然而,這種合理性很可能是虛假的。
正如金庸筆下的江湖,代表著自由、正義與尊嚴,人人嚮往江湖,可世界上哪有江湖呢?這江湖其實是一個謊言、一個魅惑,不過是現世種種遺憾的一道遮羞布。
金庸不遺餘力地描繪著這個高於生活的江湖,其代價就是,作家必須調用一切力量繼續圓謊,所以金庸不得不在江湖裡植入真愛,植入至情至性,植入怪力亂神,植入戲劇化的苦難……可謊言終究是謊言,其缺陷是結構性的,無法徹底掩蓋。每一次修補,必然會留下新的BUG,最終,連金庸也不得不走向韋小寶。
畢竟,現代人生活在一個高度物化的世界中,靠神聖法則已無法應對冰冷的現實。在今天,誰相信了江湖,誰註定要付出代價。當愛情、尊嚴、道德、良知之類已可通過市場自由交易時,我們還能隨便相信什麼?而所謂的勸信者,與協同詐騙又有什麼區別?
一切堅實的都在動搖,一切完整的都在分裂,一切永恆的都在幻滅,一切溫暖的都在冰封。在我們的腦海中,合理性早已灰飛煙滅,一切的一切,都是世界強加給我們的,那麼,我們又憑什麼為它辯護?
《大唐雙龍傳》
始終沒覺得黃易在刻意創新,他將科幻、玄學、園林、廚藝等摻雜在小說中,更像是一種戲謔,這些新元素反而動搖了經典努力營造的確定性。
在黃易筆下,沒有詩化的語言,沒有對文筆的崇拜,因為他明白,所謂典雅、優美只是權力安排的結果,深藏在它的背後的是暴力。
黃易背叛了時間,因為他根本不相信歷史建構的穩定性,在他看來,時間只是堆積,其前後順序完全是隨機和無意義的,所以他才會縱情穿越。
黃易更不相信江湖,所以要從一統江湖走向一統江山,他不願在人造的小天地中濫情。
黃易能贏得讀者,正在於他小說中的那份不確定性,你永遠想知道他下一步將幹什麼,所以它比經典更深刻地契合了現代人的生活。
黃易筆下的人物沒有表情,話語方式都一樣,就像每個現代人一樣,相遇了,也不過是彼此擦肩而過。他們絕對自私,不承擔虛擬的義務,他們活著,只為追尋真實的自我。「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隔離的宇宙,我們只能以自我為中心去看這個世界,都是井底之蛙。例如,我們受感官的限制,只嘗到四味七色。又例如,在時間上我們只能在一點上不停進行,過去是一種負擔,未來是可怕的。」
黃易真正想寫的,是被重重孤獨深鎖的自我,四面都是沉淪,卻看不到拯救,在當下的所謂經典小說中,哪一本會有同樣真誠的迷茫、無力與苦痛呢?在今天,所謂經典文學的作者反而可能是不真誠的,他們至少背叛了對這世界的最初感受。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在所有武俠作家中,黃易也許是最愛談人生的,他會將大段思辨赤裸裸地寫進小說裡,讓人驚訝:這是小說嗎?小說能這麼寫嗎?其實,這就是黃易的風格,他玄學也懂幾分,哲學也懂幾分,物理學也懂幾分,八卦堪輿也懂幾分,可這些都是他的玩具,他對哪個都不執著,無非是用不同的方式敲打正在包圍我們的牆。
「主宰這個人間世的是一種無影無形、無所不包的力量,它在我們的思感之外,捉不著看不見,但我們卻能從自身的情況,隱隱察覺到它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說,讀黃易的小說是另一種啟蒙,它高速我們,形形色色的是非觀不過是一種愚弄,在命運面前,我們始終是被剝削者。
如果說金庸給出的自由是去共建一個虛無縹緲的、外在的江湖,則黃易給出的自由是體悟生命的本質,很難評判二者孰優孰劣,但面對潮水般的荒誕,我更願選擇黃易。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黃易的天地至大,感慨至深,其中總有一句話能打動你,所以不論怎樣逃,你都無法逃出黃易。
文|唐山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總導演關正文談《見字如面》:中國人並不比別的民族更浮躁
「大英文物展」:這次試著用別人的眼光打量中國歷史
竇唯的新專輯有點聽不懂?那就對了!
從《一次別離》到《推銷員》:脆弱的夫妻關係裡藏著無數的戲劇可能
我們的脫口秀為什麼既不正確又很尷尬?
歌舞伎導賞(3)日本的男旦為什麼沒被女演員取代?
在法劇裡,法國特工是這樣幹活兒的——
父輩們的《八月》,有多少人哭昏在了影院
如果小津安二郎是「陽」鈴木清順就是「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