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租上漲趕超糧價危及糧食安全 當前農民手中的餘糧不能再賣了

2020-12-25 騰訊網

現狀:地租上漲趕超糧價,危及糧食安全

對於種植戶來說,今年玉米大豆是個高收益品種。總的來說,今年種植戶的收入都非常不錯。

黑龍江省肇東市玉米種糧大戶趙明常今年種植350畝玉米,早先以八毛一二的價格售出時,畝收入在1000-1100之間,那些待價而沽的,收益情況會更好。

大豆方面,以黑龍江種植戶張海龍的種植收支情況為例,今年種的20垧大豆,每垧約產大豆2.3噸,按每斤2.64元,能賣約12000元,加上補貼約4800元,總收入達到16800元,支出方面,地稅5100元,機械作業費2100元,流轉費2000元,一垧地的淨收入約7600元,算下來今年共計掙14萬多。

在種植成本裡,除去人工費用,地租往往佔據成本一大頭。今年糧價高漲,每畝地的收益上升,土地租金隨之高漲。黑龍江、吉林很多地區已達12000元/垧,這將比去年提高50%以上,而且總體地價還有上漲的趨勢。

在如此高的地價下,明年糧食價格就非常關鍵了,如果明年達不到今年的價格,對於農戶來說就存在極大的風險。而且今年由於受災減產,無法機收,人工收割成本增加等多方面的因素,今年東北玉米種植戶並沒有比往年收益多出很多。

地租上漲的背後邏輯

那麼,地租為什麼會無理性上漲呢?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農地的壟斷性

事實上,當你承包下第一塊地後,就陷入了農地的壟斷叢林,因為剩下的每一塊耕地都具有壟斷力量。道理顯而易見,規模化經營必須要求集中連片,每一塊相鄰地都是獨一無二,無法替代的。

例如某農業公司流轉耕地,已經流轉到190畝,再有中間的10畝就能實現200畝集中連片經營了。但是,問題出現了,前190畝每畝500元,最後這10畝,農民每畝要600元,這最後的10畝地就形成了壟斷生產要素!

2. 農民對地租的心理價位脫離了市場規律

由於農地流轉市場不健全,國家徵地補償標準為農戶提供了一個流轉耕地的心理參考價位。全國各地,徵地補償低則兩三萬元/畝,高則可達二三十萬元/畝。所以,有的農民擔心耕地流轉出去後,如果遇到國家徵地,可能導致與經營戶之間相互扯皮,而現實中此類糾紛確實屢見不鮮。還有的農民高度重視農地的社會保障功能,反而越不願流轉出去,寧願撂荒。

3 農地流轉協調成本太高

由於農地細碎化程度嚴重,一戶農民擁有20畝承包地,也許會分布於10個地塊。企業如果想集中連片流轉到200畝耕地,可能涉及到幾十戶甚至上百戶農戶,協調成本非常高。本來300元的流轉市場價,為了加快流轉進度,不得不提高到500元,還得動用大量的社會關係進行協調。

4. 一些涉農政策,推動了地租上漲

為了引導農業實現適度規模化經營,許多地方出臺了強有力的財政支持政策。而補貼(獎勵)農業經營主體的錢,多數轉化成為地租。增加財政補貼能夠把地租抬高,但是停止補貼後,地租卻不能同步降下來。

種糧大戶退租現象頻現

在糧價下跌、種糧成本上升、自然災害加劇種糧風險、流轉價格居高不下等多重因素下,部分種糧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面臨虧損,種糧積極性受挫,退租、減少租地規模現象在多地上演。

不少新型經營主體表示,種糧成本上漲幅度太大,化肥一噸漲300~400元、農藥漲了30%、人工費翻倍漲,如果地租不降實在是難以支撐下去。而新型經營主體退租現象增多,將對農業規模經營進程帶來衝擊,甚至影響糧食生產。

12月18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首次發布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成本保險行業示範條款。在保障程度上,對於三大主糧的保險金額,在現行直接物化成本的基礎上增加了「地租成本」「人工成本」選項,具體可由投保人與保險人協商確定。示範條款統一了保險責任範圍,進一步提高了保障程度和賠付水平。由此解決農戶種植糧食作物的後顧之憂,促進農業保險在服務鄉村振興、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起到重要作用。

農地流轉價格過高的消極後果

目前許多地方的地租已經顯著超過了種糧利潤,並且仍在以令人不可思議的速度上漲。地租的不合理上漲,必然引來消極後果,危及國家糧食安全。

首先,挫傷了農業經營者的積極性。全國戶均二畝三分田,專業農民都或多或少需要從其他村民手裡流轉耕地。如果地租超過了農業利潤,種田賠錢,不如外出打工。

其次,提高農業用地成本,必然會增加農地的非糧化甚至非農化風險,事關國家糧食安全。飆高的農業生產成本,將迫使種植主體不得不轉向經濟收益更高的「非糧化」種養殖。同樣,地租不斷上升,種糧收益空間受到擠壓也將加劇非農化傾向,佔地開礦,開發房地產,辦儲煤場......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無論工商業還是農業,炒作土地都是飲鴆止渴。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事關糧食安全的又一重大舉措:明確提出將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列為明年要抓好八大重點任務之一。來源:中華糧網綜合央視財經、中國經濟新聞、《瞭望》新聞、《致命誘惑——瘋狂的地租正在毀掉中國農業》任盛宇。

觀點:藏糧於民 當前農民手中的餘糧不能再賣了

最近東北玉米市場收不到糧了。據卓創統計,12月17日的這周全國玉米周度均價收於2533.75元/噸,較上周均價跌13.50元/噸,跌幅0.53%。東北玉米價格略有下滑,購銷僵持。有極個別的企業收購價格每噸跌破百元,中糧等多數企業也就是降價10元/噸,當前糧價還是屬於高位。糧價不能降得太多,因為市場還在等待著農民賣糧。預測「未來半個月糧價緩慢下降的可能性比較大,農民如無長時間存儲的條件與習慣,不要惜售,現在賣糧是較好時機。」那麼問題來了,東北農民手裡現在還有糧嗎?

有!市場調研確認,農民手裡還有約1/3的糧食沒有賣。現在,貿易商都在盯著這個1/3。那麼,這個1/3能不能賣?該不該賣?答案應該是明確的:不能賣,也不該賣。因此,目前的市場行情是漲是跌對於農民手裡的這部分糧食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也就是說,別說跌價了,就是繼續漲價,農民也不會賣手裡這部分糧。貿易商和糧食企業對此應該有所醒悟,早做其他安排,不要再等了,農民留著這部分糧食是有道理的。

為什麼說農民手裡的這部分糧食不能賣?

十三五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確實「又躍上新的大臺階」。2016年玉米價格大跌以後,加上近幾年脫貧攻堅產業扶貧,這幾個因素使得東北地區大牲畜養殖得以發展起來。到了2020年,大牲畜養殖業出現了一個質的飛躍。一是農民的經濟能力與農村經營服務上了一個新臺階,規模種養與規模經營上了一個新臺階。二是新冠疫情使得一大批打工的中年青年人回到農村。畜牧業規模化養殖,沒有年輕人是辦不到的。

這就是東北農民手裡的糧食為什麼不能賣的原因,養殖需求太大了。以中等規模戶、規模村或者大規模鄉鎮的形式為主的養殖業,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產業。最近有自媒體對東北三省一區的119個農村小貿易商進行了網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各地發展畜牧養殖集中在養牛業,羊少,豬、雞更少。粗略統計出來的數據是,這百餘個村去年養牛約3萬頭,今年發展到約8萬頭。幾乎沒有養殖空白村了,各種牲畜今年的存欄增幅都十分可觀。

發展速度基本一致。黑龍江省大慶市@彪哥-玉:我們鎮周圍牛、羊、豬舍建得海了(很多)。我們屯子200多戶,從2016年玉米跌價開始養牛,現在已經是800多頭了。齊齊哈爾@恭喜發大財:以前秸稈沒人要,現在地裡秸稈都沒有了。我們屯總共四五十戶,20來戶打工的,剩下的一半是種地的一半是養殖的。養殖的一戶也有四五十頭牛。我們這塊兒比2018年養殖翻了幾倍。吉林@松原回憶yin:我們村養牛去年一百零幾個,今年就二百三十多,羊去年是一萬多隻,今年是將近兩萬。吉林省@吉林市長貴AA:我們村養牛去年七百多頭,今年是1100來頭,豬也是從去年的700多頭增加到現在的1100多頭。遼寧撫順:我們夏家堡鎮27個自然屯得有1000頭牛左右,絕大多數是能繁母牛,轉年增長最少要有70%。內蒙古通遼:我們這裡苞米沒賣的一多半是搞養殖的。我們屯180戶,去年養牛不到100頭,現在180頭左右;羊差不多翻倍,現在3000多隻吧。

發展規模都比較大。黑龍江綏化@風生水起8492:我們村1000多戶,有800多戶養牛,保守估計1萬多頭。多的一家養40多頭育肥牛,冬天要買草。吉林白城@向目標前進:我們村每年牛存欄是五六百頭,最近算過差不多1400多頭。吉林通化@井底之蛙:我們村去年只養了三四頭,今年變成20多頭了。遼寧阜新:在阜新、彰武到通遼、開魯這一帶牛增加了五分之二,彰武地區能增加三分之二。我們鄉幾乎家家都養,全鄉差不多四萬頭,而去年也就一萬多頭。內蒙古赤峰:我們這去年3000多隻羊,今年5000隻;牛去年1500多頭,今年新增了700多頭。這不包括24戶養殖小區,一個養牛小區是150頭,糟牛(育肥牛)是隨用隨出的,沒法統計。今年還增加了幾戶養肉羊的;敖漢肉聯廠在那裡,養殖的糟牛和肉羊都送到那裡。養殖是扶貧項目,家家有牛羊。

自留糧已經難以滿足本地畜牧業發展需求。內蒙古通遼一網友反映:我們這裡大牲畜多,具體的沒法統計。我們這個三十多戶的小屯子,牛共有500多頭,羊有上千隻。每家三四十隻牛都是少的,國家扶貧發的牛五年內不能賣,這樣就發展起來了。一家發兩頭牛,現在都發展到十多頭了。目前,散養戶的養殖量是不容忽視的。內蒙古現在是種植面積在逐年減少,而養殖規模在不斷擴大,現在剩的這點糧都不夠自己用的,將來有可能要倒流外購。今冬這場雪下得特別大,往年冬天都是放牧,玉米的需求量能少點,但今年根本沒法放。內蒙古今年要買草的農戶特別多,就因為這場雪,飼料一冬就得增加一倍(內蒙古養殖基數又大)。我家有100來只羊,80多頭牛,就比往年的養殖成本翻番了。

為什麼說農民手裡的這部分糧食不該賣?

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我們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這是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總結。那麼,有沒有人測算一下,這份答卷中,農業農村農民做出了怎樣的貢獻?應該說,在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的過程中,農村發揮了最大的蓄水池、最後的緩衝帶的作用。我們甚至可以把這119個村莊的牛存欄由3萬到8萬的這種速度,看成是農村吸納勞動力的幅度。農村形成的這種發展彈性,就是鄉村振興給國民經濟的貢獻力。

新冠疫情之後,無法返城的農民工,恰與農村農業發展的時機相呼應;而產業發展起來,又與鄉村振興相呼應。2020年中國疫情防控取得決定性成果,也證明了我國農村體制的管理優勢。與西方大國不同,我們有嚴密的村莊系統,加上黨政的統一管理,疫情防控中,「中國國情」就是「中國優勢」。當前,「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那麼農村經濟在「六穩」「六保」的過程中,更需要繼續發揮振興功能,為「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做出新貢獻。

疫情防控進入新常態,也給農村生活一個新的啟示:農民要有糧食存儲。年初疫情爆發期間,交通受阻,廣大農村的口糧供應一時困難。今年,農村地區就湧現出一批糧食加工點,為農民代加工口糧。飼料的存儲也是一樣,建立適當的存儲才能在特殊情況下心裡不慌。比如今年內蒙古遭遇大雪,如果儲備不足,直接影響生產。今年社會資金進入市場搶收玉米,如果農民把糧食全拋出去,價格還會繼續上行,最終農民受損,產業平衡被破壞。所以,農民適當存糧,對農產品保供壓力也有緩解作用。如果農村人全都變成消費商品糧商品菜,一旦供應受阻,就會大面積出現問題。而農村保留產銷內循環能力,則對「需求側管理」提供了空間。所以說,農民手裡的這部分糧食不該賣。

雙循環越來越依靠內循環,內循環沒有鄉村振興則不會暢通。中央要求明年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指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必須在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等方面進行有效制度安排。擴大消費包括促進就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進共同富裕。需要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因此,農村這個經濟發展蓄水池不能丟。(來源:中國農網 孫魯威)

相關焦點

  • 糧食價格會受到大雪天氣影響嗎?糧價會因為下雪上漲嗎?
    伴隨著冬季腳步的臨近,氣象部門發布了今年第一場大雪暴雪預警,這個時候很多農民都在考慮大雪是否會影響糧食的售賣?大雪對於糧食 價格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糧價會因為下雪而上漲嗎?我們一起來嘗試解答一下這些問題吧!
  • 玉米價刷新紀錄,小麥、稻穀跟隨上漲,是什麼原因造成糧價大漲?
    1月11日,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日子,進入了1月中旬,出現了農產品價格普遍上漲的行情,而且上漲的幅度非常的大,令糧食的儲存戶或者是農村農民種植戶欣喜若狂。畢竟等糧價上漲,等了千年等一回,結果今天真的等到了糧價開始了上漲的步伐。
  • 一斤糧食的價格還不如一瓶礦泉水貴,對此你怎麼看?
    一斤糧食不比一瓶礦泉水貴,這是實際情況。糧食是各行各業的基礎,價格是不能隨意上漲的,更不能讓其猛漲!我認為糧食安全必須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糧價穩定,但必須加大農業補貼,加大農資檢管,推行農民退休制度保障,調動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一,保證糧食安全。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誰也離不開糧食。一天不吃飯,肚子發慌,什麼都幹不了。
  • 全球糧價指數再創近六年新高 聯合國預計年內仍將面臨上漲壓力
    來源:財聯社財聯社(上海,編輯 史正丞)訊,北京時間1月7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宣布去年十二月全球糧價指數連續第七個月上漲至107.5,再度刷新2014年11月以來的新高。(來源:聯合國)FAO表示,自從去年五月以來聯合國糧價指數累積上漲達18%。受到惡劣天氣和旺盛需求帶動,從蔬菜到棕櫚油等所有農業商品價格仍有可能繼續上漲。
  • 糧史《天下糧倉》,烏克蘭前局長解釋糧食缺失是因為被老鼠吃了
    乾隆元年,剛剛登基的25歲皇帝乾隆發現糧食生產和國糧儲備之"第一緊要大事"全面失控。圍繞糧食接連發生"火龍燒倉"、"陰兵借糧"、"耕牛哭田"等驚世奇案,這讓25歲的乾隆感覺到了巨大的政治危機。事實上從古至今糧食問題一直是國家的戰略基石,幾乎每個朝代都把糧倉當重中之重的任務,而且使用了許多手段。
  • 農業農村部:國內糧價缺乏大幅上漲的條件
    【農業農村部:國內糧價缺乏大幅上漲的條件】農業農村部市場和信息化司司長唐珂26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後期走勢看,我國糧食生產供給完全有保障,以我為主確保糧價平穩運行的基礎較好,再加上國際上玉米、大豆等多數大宗農產品供給充足、價格低位運行
  • 農村承包地為什麼一畝400都沒人租了?
    隨著土地確權工作的開展,農村的土地也將越來越金貴,而且深知如今農民的種植熱情不高,因此國家對大型的土地承包商以及實行聯合經營的農民都有相對應的種植補貼。而且國家給予的補貼不止一種,很多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也得到了提升。
  • 新冠肺炎疫情下——非洲糧食安全危機的出路在哪裡
    但是沿著同樣的思路,如果換個視角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對非洲糧食安全的影響,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成為非洲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節點。非洲國家這種出口農產品(經濟作物)給西方國家,但國內由於缺乏主糧而處於糧食安全的危機狀態,是由非洲在全球農業體系中的位置決定的。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糧價上漲的同時一些產糧大國紛紛實行出口限制。如全球最大的小麥粉出口國——哈薩克斯坦已經對小麥粉的出口進行了限制。
  • 玉米接連猛漲,餘糧減少,新一輪搶糧或將到來!27日玉米糧價
    主要因為2個因素;因素1:基層糧源越來越少,手裡糧少的心發慌;今年從基層來看,整體賣糧的進度是偏快的,有機構調研結果顯示比往年要快15%左右,這也充分驗證了農民賣糧,越漲越不賣這句話並不是絕對成立的,還不是看錢能不能給到位嗎。
  • 當下的糧食安全問題,可以「高枕無憂」嗎?
    十個月後,管仲又派人探聽,看到魯梁的百姓都不斷地陷入飢餓,連朝廷的正常賦稅都交不起。魯梁國君命令百姓停止織綈而務農,而糧食不能僅在三個月之內生產出來,魯梁的百姓買糧每石要花上千錢,齊國糧價才每石十錢。兩年後,魯梁的百姓有百分六十投奔齊國。三年後,魯梁的國君也歸順了齊國。
  • 元旦至春節期間,豬價、牛羊價、糧價走勢如何?聽星哥分析
    眼瞅著這春節就要到來了,這個時期大家已經開始準備年貨了,外出打工的農民工也開啟返鄉模式,掙錢不掙錢,都要回家過個團圓年,這幾天豬肉啥的都在漲,消費者想省點銀子,商家想多賺點銀子,那元旦到春節期間,豬價、牛羊價、糧價又如何呢?
  • 糧補、糧價:有哪些消息?
    2020-12-26 06:53:32 來源: 生活對你下手了 舉報   站在農民角度
  • 地租、農資、臨儲糧拍賣!早作準備!
    站在農民角度,關注三農!大家好,我是老道!現在時間已經來到12月上旬,2020年馬上就要過去了!今天老道要為大家關注一下,進入到12月份之後咱們必須要注意的相關消息!特別是在糧價行情持續上漲的影響之下,進入到12月份農村已經迎來兩漲一增!
  • 2020年世界蝗蟲災害這麼嚴重,今年的糧價會大幅上漲嗎?不妨進來看...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一個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石,從九十年代到現在糧食價格一直穩定在一塊錢左右,無論天災人禍,還是政治動蕩,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波動。所以我覺得今年也應該沒什麼大的波動。至少國內的價格應該是穩定的。
  • 「穀賤傷農」是哪般,農民的日子為何這麼苦
    「穀賤傷農」是哪般 中國有句古語叫「穀賤傷農」,意思是豐收了,由於糧價的下跌,農民的收入減少而遭受損害。其原因就在於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的價格彈性小。也就是說,人們不因為糧食便宜而多吃糧食,由於豐收了而造成糧價下跌,並不會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從而總收益減少農民蒙受損失。
  • 多國紛紛禁止糧食出口,中國必須想辦法自給自足了!
    沙漠蝗對埃塞爾比亞、埃及、中東、巴基斯坦的糧食生產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損壞。 當然,2020年開年這場史無前例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爆發勢必也會影響全球糧食產量。美國和加拿大是全球糧食的重要產地,糧食產量佔全球糧食總產量較大比重。目前,美國疫情情況相當嚴峻,如美洲疫情繼續擴散,將對全球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構成巨大影響。
  • 糧食安全70年:倉廩實而天下安
    但是,現實情況是:全國耕地的數量在減少,耕地的質量、狀況也不容樂觀,這給糧食的增產穩產造成了很大的挑戰。在業內專家看來,「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糧於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同時要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現代農業,發展智慧農業,加快建設現代糧食儲備體系和流通體系,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 國際糧價波動,網友疑問是否要屯糧 中國霸氣回應:不需要!
    這一點在稻米進口上也是相同的,越南等地進口的稻米主要用於生產飼料、味精、米粉等產品,而非直接供應糧食市場。2013年12月23日舉辦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提出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糧食安全的問題,就從政策角度充分表現了我黨及人民政府對糧食問題的關注,為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而不懈奮鬥。
  • 「糧食危機」是個偽命題_網易新聞
    」 糧食危機也就是「糧食安全」出了問題,那麼究竟什麼是「糧食安全」?這個定義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要有充足的糧食(有效供給);要有充分獲得糧食的能力(有效需求);以及這兩者的可靠性。這三者中缺少任何一個或兩個因素,都將導致糧食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