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最被低估的,當分為「文」、「武」雙樣,老王認為戲志才、向寵就是那兩個最被低估的倒黴蛋。
「文」最被低估的當然是壓根就沒入羅貫中法眼,連龍套都沒當上一個的戲志才了。低估到什麼份兒上呢?全書查無此人啊哈哈!
要說也不全怪老羅,誰叫陳壽寫《三國志》時也沒怎麼待見戲志才呢?於是這個堪比郭嘉的大才便這樣的被徹徹底底的埋沒了。
更可悲的是,這個人完全是被《三國志》的側面描寫所帶出來的,偏偏這些側面描寫對戲志才還都是推崇有加;小編陳壽楞是左一句右一句的刷贊,偏偏就不給他加推薦。戲志才混到這份兒上,真的是無語了。
《三國志》所有關於戲志才的介紹,全部都是《郭嘉傳》、《荀彧傳》隻言片語透出來的。
《三國志·郭嘉傳》云:"先是時,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大致意思是:早先潁川有個叫戲志才的謀士在曹操身邊當謀士,曹操特別器重他。不過這貨很早就死了。曹操有天寫信給荀彧,問他:「戲志才死了以後,我連個能幫忙參謀計策的人都沒了,你朋友圈裡有沒啥好貨色幫著介紹下唄?」於是荀彧介紹了郭嘉。
你看看,郭嘉的前任,曹操最心腹的參謀,這人水平不能差啊。
其實戲志才也是荀彧推薦給曹操的,所謂「荀後嘉妃詡美人」,荀彧推薦給曹操的有一個庸人麼?"《三國志·荀彧傳》曰:「彧言策謀士,進戲志才。志才卒,又進郭嘉。」
裴松之注引《三國志·荀彧別傳》裡也有戲志才的記敘:"戲志才、郭嘉等有負俗之譏,杜畿簡傲少文,皆以智策舉之,終各顯名。"
看吧,戲志才都與郭嘉、杜畿這樣天下聞名的人相提並論,以「智策」聞名了。
當然,《三國演義》這個大茶几上還有個杯具——向寵。
這位仁兄的確在三國演義裡出現過,並不像戲志才那樣壓根被空氣了。而且歷史上的向寵地位還挺高,他隨過劉備伐吳,跟過諸葛亮出山。在武侯祠十四大將中,向寵排行第九,在黃忠、廖化後面,卻排在了許多小說家津津樂道的馬忠前面。
話說大耳賊當年伐吳,被陸遜來了個火燒連營,糧草人馬大半化作了灰灰,唯獨向寵的部隊毫髮無傷,是夷陵之戰唯一的不敗紀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堪稱三國三大戰,可羅貫中把前兩戰編得花團錦簇將星雲集,唯獨夷陵之戰卻整得猶如陸遜和劉備的單挑,這是不公平的。
諸葛村夫《出師表》的評價人人都可見:「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可以說他是村夫最信任的接班人,因為《出師表》,向寵被封了中部督的職位,率領宮廷宿衛。
甚至劉禪也很信任向寵,繼位以後,向寵被封了都亭候。後來向寵去攻打蠻夷,在四川雅安一代的蠻荒中戰死。他的部下極為崇拜這位將軍,拼死大敗敵軍,硬是搶回了屍首。
今天的人看向寵,多半是三國中某些大眾臉的垃圾將領而已,也就是那種戰鬥力65、HP250、無雙=無的渣滓,留著守城都不放心。但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對向寵的評價可不低,甚至認為其「或曉暢軍事,料敵萬裡;或勇比關張,或治績顯太原。」又「向寵之性行均淑,皆一時之人傑也。」
宋代端木埰也批文說:「諸賢早世,宿將只一趙雲,內治只一蔣琬,向寵、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將相之任。」
意思是:季漢的牛人們死的太早了,結果戰場宿將只剩下一個趙雲,內政只剩下蔣琬。向寵、董允下面的人都是沒有當將相的能力的。可見哪裡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向寵已經算是蜀漢最閃亮的將星了。
有武力,有文化,人緣好,除了死的太快。這樣的人才諸葛村夫都沒漏掉,倒讓《三國演義》的小編給編瘸了,如果沒有《出師表》,向寵又是個提都不提的人物,實在是低估中的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