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總是拖拖拉拉,正常嗎?

2021-03-05 兒科醫生孔令凱

「快一點啦!配合一下好不好?別拖拖拉拉的!別磨蹭啦!」

每當父母要給孩子換紙尿褲、換衣服、吃飯、洗澡,或者要帶孩子出去的時候,是不是孩子偏偏就在這緊迫的情況下拖時間?

這是一個在帶孩子的時候很常見的事情,也是讓很多父母焦頭爛額的難題。而且,每一次催孩子快一點的時候,好像都不怎麼管用。到底為什麼孩子會拖拖拉拉呢?

其實,導致孩子拖拉的原因其實不止一個,而且每一次發生的原因還可能不一樣,所以父母在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先要冷靜下來分析一下情況,對症下藥。

1可能是大腦「惹的禍」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孩子不太容易在一個已經全神貫注的活動中,把注意力切換到另外一個活動上。這就是心理學所謂的「認知靈活性」差。

這跟專注力的問題還有一點不一樣。孩子之所以能在不同的玩具裡切換,是因為他們做的活動是同一個,就一個字:「玩」。但是讓玩得開心的孩子不要再玩了,去洗手吃飯,孩子可能還不能這麼快的切換自己的注意力。

心理學家班傑明·耶裡斯(Benjamin Yerys)和宗像裕子(Yuko Munakata)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來證明這一點。

在實驗中,孩子的前面有兩個盒子,左邊的有標識著一個藍色的花,右邊的有標識著一個紅色的卡車。研究人員先告訴孩子玩的是一個「顏色分類遊戲」,三歲的孩子很快就明白了規則並正確地把其他卡片放入了盒子中。

等孩子已經玩了一會兒後,研究人員告訴孩子這時候的遊戲是「形狀分類遊戲」,結果,孩子還繼續著把同樣顏色的卡片放入盒子中。孩子沒能成功地切換規則!

最終,研究人員在沒有給孩子任何卡片的時候詢問孩子卡車應該放在哪裡、花應該放在哪裡,孩子明顯知道規則,但是就是行動上無法切換過來。

這是因為,「認知靈活性」靠的就是大腦的不同區域同時工作得出來的結果。這些區域包括了「前額葉皮層」。由於學前期的孩子的「前額葉」成熟的很慢,所以這些孩子在切換注意力的時候會顯得很「僵硬」。

為了讓孩子能夠成功切換注意力來「配合」我們,父母可以提前幾分鐘告訴孩子接下來要做的活動,並多次的提醒孩子,讓孩子建立起心理準備。

比方說,如果準備吃飯了,就告訴孩子「五分鐘後就要吃飯了!如果五分鐘寶寶還沒有準備好我就帶你去洗手吃飯。寶寶聽到了嗎?」。這時候,父母必須確保孩子已經接收到信息並且知道後果,然後每一分鐘提醒一次:「還剩下四分鐘了,四分鐘後我們就吃飯了!」,直到時間到了為止。

要注意的是,這個技巧的目的是建立起心理準備,所以重點並不是時間上的設置,而是多次的提醒。

2可能是沒有時間觀念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兩歲到六七歲的孩子的主要思維為「具體形象思維」,而「抽象邏輯思維」要到大約六七歲以上才開始出現。

而時間本來就是抽象的,孩子即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單單告訴學前期的孩子「五分鐘後就要吃飯了!」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孩子不知道什麼是「五分鐘」。

那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孩子直觀地感覺到時間的流逝呢?答案是「有的」,這個就是沙漏

通過沙漏,孩子能夠看到沙是怎麼一點一點地往下掉,感覺到時間是怎麼一點一點的過去,父母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沙漏來約定時間。比方說,父母可以使用一個兩分鐘的沙漏告訴孩子「等沙漏裡的沙全掉下來之前就應該刷完牙了!」。

3可能是能力不足

有一些孩子之所以不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做的事情是因為孩子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發育的不夠好。所以,要求一個還不太熟練移動前臂和轉動肩關節、手指握力不足的孩子在兩分鐘內刷完牙就不是一個很現實的事情了。

在這種情況,父母可以給出更充足的時間來允許孩子完成任務。平時可以試圖給孩子更多的機會來練習動作發育。

有時候,可能孩子的動作能力其實足以完成所要做的事情,但是由於學前期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的限制,導致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才「拖拉」。這時候,父母可以把事情的步驟分解成小步驟。

比方說,如果父母告訴孩子「寶寶,快穿上你的鞋!」,但是孩子站在鞋上「發呆」,那這時候父母可以先告訴孩子:「寶寶,第一步,把你的那隻腳放進那隻鞋的大洞洞裡。」,等孩子完成了之後接著說:「第二步,把你的那隻腳向前縮,縮到腳趾能夠感覺到鞋的前面。」,這樣一直到孩子能夠把鞋穿好。

4可能是被其他東西吸引了注意力

有時候,孩子在做一件孩子自己認為沒有意義或者無聊的事情的時候,如果不專注投入在事情中,在很容易被更有趣的事情分散了注意力。

與其讓分散注意力變得有可能,父母應該避免讓這種事情的發生,移除有可能導致分心的東西。

比方說,如果孩子準備睡覺了,如果孩子在玩玩具,父母可以一起跟孩子收玩具:「玩具要回到它的家睡覺去了,我們也要睡覺了,我們一起來收玩具吧!」;如果孩子在做其他東西,父母可以先把玩具收好,讓孩子在去睡覺的過程中不要被玩具或其他東西吸引住。

另外,父母也可以試圖把應該做的事情變得更有趣,比如可以在刷牙的時候唱歌,或者通過比拼速度的形式來激勵孩子去做這些對他們「無聊」的事情。

5結尾一下

其實,最沒有用的方法就是催孩子快一點或威脅孩子,這樣反而可能讓孩子產生抵抗情緒而故意磨蹭。

孩子拖拖拉拉其實是多方面的原因,磨蹭只是一個大人看到的結果而已,大多數孩子其實並不是故意磨蹭的。

通過試圖理解孩子,通過以孩子的視角看世界,通過減少對孩子的不合理期望,父母可以更容易的找到「拖拉」的原因,繼而通過提前告知、多次提醒、使用沙漏、給出額外時間、多次練習、甚至唱歌比拼的技巧來幫助孩子更快地完成事情。

參考文獻

Leber AB, Turk-Browne NB, Chun MM. Neural predictors of moment-to-moment fluctuations in cognitive flexibilit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8;105(36):13592–13597. doi:10.1073/pnas.0805423105

Morton JB, Bosma R, Ansari D. Age-related changes in brain ac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dimensional shifts of attention: an fMRI study. Neuroimage. 2009;46(1):249–256. doi:10.1016/j.neuroimage.2009.01.037

Yerys BE, Munakata Y. When labels hurt but novelty helps: children's perseveration and flexibility in a card-sorting task. Child Dev. 2006;77(6):1589–1607. doi:10.1111/j.1467-8624.2006.00961.x

Loftus G.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15th Ed.). 2009; Chapter 3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aring for Your Baby and Young Child, 6th Edition: Birth to Age 5. 2014. ISBN 978-0-553-39382-8.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我們認為孩子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只是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值有點太高了。

我們期望孩子像大人一樣思考,像大人一樣專注,像大人一樣節約時間,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這些要求連一些大人都做不好。

很多時候,我們只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起好的榜樣,孩子自然會模仿到好的表現,根本不需要父母使出額外的精力。但是如果父母一方本來就做不好,期望孩子做好就有點「雙標」了。

好了,這算是我對這篇文章的感想吧。大家也快評論評論,說出你們的感想吧!

這裡我也附上第一個遊戲研究的視頻,是全英文的,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周風雲

相關焦點

  • 從拖拖拉拉到從第一個上學!我用這些辦法,解決了孩子的拖延問題
    要知道,豆豆同學上半學期還是個拖拖拉拉的孩子。那時候天氣還不冷,但是每天晚上遲遲不願意睡覺,早上不肯起床,就算叫醒了也是起床氣十足,不墨跡上半小時,基本起不了床。為此我想了很多辦法,也讀了很多書,查了很多資料,也終於成功地讓孩子成了一個「有基本時間觀念」的孩子。孩子的拖拖拉拉,第一個原因是能力達不到。
  • 【關注】孩子家庭作業拖拖拉拉,怎麼辦?
    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家長,經常會抱怨,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特別慢。下面是一些自測題,測測你家的孩子是否磨蹭,趕快來做吧!  1、我做作業是經常走神。      □是   □有時是   □不是  2、我吃飯時,總是邊吃飯邊看電視,最後飯桌上只剩下我自己了。
  • 這四個星座太過「慵懶」,做事總是拖拖拉拉,經常讓人無言以對!
    人們常說,每個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會決定每個人做事的風格,如果這個人總是抱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那麼他的做事效率會更快。而有的人總是一種十分懶惰的個性,那麼他做事的風格就是拖拖拉拉。在生活中也常常有這樣的人,他們總是給自己做事情的時候找藉口,一會兒再做,下午再做,晚上再做,明天再做,總之,做事的效率沒有達到,事情也一直沒有做成。而在12星座當中,就是的這樣十分懶惰的星座女生,他們做事總是拖拖拉拉,經常讓人無言以對。
  • 拖拖拉拉效率低我該怎麼辦?
    達醫曉護的第2914篇文章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緊鎖著眉頭的小武走進心理諮詢室,簡單的寒暄和自我介紹後,小武說了自己的困惑,他是一名大一新生,期末了有許多學習任務要完成,但是自己就是沒有動力,不願意去做,等到不得不完成的時候,就得很衝忙地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最後自己不滿意,覺得以自己的能力可以完成的更好,但是自己總是以這樣的模式來學習生活
  • 8歲男孩做作業拖拖拉拉,專家:警惕孩子患有多動症!
    且心理治療師楊芬還了解到,多多在家沒有獨立的書桌,寫作業時一會兒坐著、一會兒趴著;周圍環境雜亂不堪,孩子看一會兒題目,就摸摸玩具,發發呆。多多經過系統的心理治療,他的父母也接受了改善教育方法的培訓後,多多情緒良好,他的行為逐漸規範,注意力集中起來,完成一件事件越來越積極和效率,能夠回到學校正常進行學習了。那麼家長朋友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避免他們做事拖拖拉拉呢?
  • 感覺孩子越來越難養,學習拖拖拉拉、不用心,家長應該怎麼辦?
    該睡覺時不睡覺,該起床時不起床,該專心學習時磨磨蹭蹭、東張西望,我不吼他,我還能怎麼辦?感覺孩子越來越難養,學習拖拖拉拉、不用心,遇到一點問題,或者稍微批評一句,他就發脾氣發半天,或者坐在寫字檯前也別彆扭扭心不在學習上,時間都給耽誤了,導致晚上睡得晚,早上起不來。我看過一些教育文章,知道打孩子、吼孩子很不好,但是我不吼他,他更是不動,總不能不管他,讓他放任自流吧。我每天心情都不好,孩子也是,很想改變,但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 不要為了我拖拖拉拉勉強在一起
    我是不是應該跟他們說,要離婚便離婚,離婚吧!沒必要為了我拖拖拉拉勉強在一起,搞到一家人都不快樂?這樣的爸爸媽媽,再也給不到我幸福和快樂;這樣的家,也再也給不到我溫暖。問 迷人來稿:我的爸爸媽媽可能要離婚了,我的心裡很難過。
  • 拖拖拉拉,浪費時間,專門幫你治治這個毛病!
    當然,赫希菲爾德也補充道,這種理念未必是結束拖延症或改變行為的關鍵所在,因為並不是所有拖拖拉拉的人都出於相同的原因。關鍵是要明白拖延背後的原因。例如,他表示,如果拖延只是因為你不喜歡某項工作,或者擔心失敗,那麼想像未來的自己或許只會讓你更加焦慮。"如果你是因為擔心自己做不好某事而拖拖拉拉,那麼想像未來的自己或許只會加劇焦慮情緒。"
  • 孩子做作業拖拖拉拉,家長可以花5分鐘看看這篇文章!
    其他孩子的作業晚飯前就做好了,自己家孩子的作業催到十點都還沒完成。就算家長坐在旁邊盯著,一筆一划指導他寫,依然拖拖拉拉,磨磨唧唧,東張西望。孩子做作業磨蹭到底怎麼回事?1、沒有自主性小青今年上一年級,每次寫作業都是慢吞吞,一會玩玩橡皮,一會削削鉛筆,有時候還不知道作業是什麼,完全沒有自主性。
  • drag feet,字面意思拖腳,猜到是什麼寓意了嗎
    」,可想而知它比喻有的人做事情故意耽擱,可以意為「故意拖延,拖拖拉拉」,拖誰的腿就用誰對應的形容詞性物主代詞,例如:本意:Please stop dragging your feet, you're going to wear out the soles
  • 5個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專注力時間表,教你判斷孩子專注力是否達標
    我們來學習一個案例,注意力不集中他屬於心理疾病嗎?圖片當中的小朋友,我們把他喊個名字叫亮亮,亮亮為什麼看上去很聰明,但是學習成績落後?亮亮在上課的時候對老師所講的知識理解起來絲毫沒有問題,甚至老師講的比較難的知識點他都會做,可就是在做作業的時候拖拖拉拉的,總是做很長很長的時間,而且得數不是寫錯就是抄錯數字。
  • 10歲男孩做作業拖拖拉拉,爸爸一急,動手了!孩子瞬間左耳轟鳴
    許惠明表示,希望家長們能管理好自己情緒,孩子學習可日積月累、循序漸進,更重要的還是孩子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許惠民為耳病小患者撿查(非文中小患者)新聞+:孩子做作業注意力不集中,家長要這麼做作業能拖就拖,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兒要喝水,還有各種小動作……對於孩子做作業注意力不集中、拖拉,這個令不少家長頭疼的問題,浙江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科主任蘇衡進行疏理分析
  • 孩子牙縫大,正常嗎?#言午玉潔口腔#
    然而,大牙縫不是哪吒的「專屬品」,很多孩子也會存在牙縫大的情況,不少家長也為此擔心。那麼孩子牙縫大,是正常的嗎?需要治療嗎?乳牙列階段的牙縫大乳牙牙縫大是正常現象,可以為恆牙的萌出準備位置,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和遺傳有直接關係。
  • 總是忍不住嘮叨孩子怎麼辦?學會這幾點,家長輕鬆告別嘮叨
    最近,閨蜜想我抱怨說,孩子再不開學,她都快被逼瘋了。孩子平時就喜歡拖拖拉拉,經常是忘東忘西,老師布置的作業也從來沒有按時完成過。現在在家上課,孩子更不可能自覺聽講。這不,閨蜜發現兒子上課時總是做小動作,不是轉筆就是來回看,根本沒有認真聽講。看到這裡的閨蜜就氣不打一處來,上去就把兒子嘮叨了一頓。
  • 孩子總是吐舌頭一定是唐氏症候群嗎?
    孩子吐舌頭並不好玩,你不會想他是調皮的愛因斯坦吧?大多數家長都憂心忡忡,因為他們知道唐氏症候群的孩子總是吐舌頭。
  • 32歲離婚,我帶2歲孩子淨身出戶回娘家被趕出家門,我真錯了嗎?
    我第一眼看的時候,雖是覺得她有些可憐,可是她父母的做法讓我覺得太反常,畢竟正常的父母知道自己親閨女離婚了,怎麼說也不會這麼狠心。所以直覺告訴我這事兒恐怕沒那麼簡單,所以我接著看了下去。我們暫時先稱呼這名單親媽媽為小琴。
  • 每天午睡總糾結,深度懷疑:幼兒園要求孩子午睡,有必要嗎?
    平時孩子上學都在幼兒園度過,午睡什麼情況,寶貝能否睡著,媽媽們基本上都不太清楚。可是一放假,孩子午睡的問題就被暴露的一覽無餘了。放假好幾天了,陽陽的睡覺問題一直困擾著媽媽,說出來都是累。假期這幾天總是陰雨連綿,每天吃完午飯,陽陽媽都要求陽陽在家散會步,然後上床午睡。
  • 寶媽:「孩子和我睡,老公和婆婆睡。這正常嗎?」孩子應該和誰睡
    今天,在某問答欄目看到一位寶媽在問:「孩子和我睡,老公和婆婆睡,這正常嗎?孩子應該和誰睡呢?」這個問題包含兩個部分:第一,應該和誰睡?第二,老公和婆婆睡正常嗎?02老公和婆婆睡正常嗎?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不正常。
  • 《我是山姆》:智力不正常的父親,有權撫養自己的孩子嗎?
    《我是山姆》傑茜·尼爾森執導的劇情片,目前這部影片豆瓣評分8.9,在豆瓣TOP250中排名第159位,講述了一位有智力障礙的父親獨自撫養孩子,最後為了她的撫養權而走上了打官司的道路,該影片獲得了著名的青年藝術家獎以及奧斯卡等多項獎項提名。
  • 孩子磨蹭怎麼辦,家長不要一直催,換種方法或許有作用
    孩子出現慵懶,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情況,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只要是人,都會有個惰性。靜靜媽媽也相信,平時在家裡你也沒少催孩子,抓緊起床,快點穿衣服出來吃飯,快點穿鞋,這就走了……這些都是我們的日常,但是,很多孩子在家長的催促過程中依然沒有加快速度的意思,這就讓各位家長非常的生氣了。在這一次又一次地催促中,孩子真的能有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