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一點啦!配合一下好不好?別拖拖拉拉的!別磨蹭啦!」
每當父母要給孩子換紙尿褲、換衣服、吃飯、洗澡,或者要帶孩子出去的時候,是不是孩子偏偏就在這緊迫的情況下拖時間?
這是一個在帶孩子的時候很常見的事情,也是讓很多父母焦頭爛額的難題。而且,每一次催孩子快一點的時候,好像都不怎麼管用。到底為什麼孩子會拖拖拉拉呢?
其實,導致孩子拖拉的原因其實不止一個,而且每一次發生的原因還可能不一樣,所以父母在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先要冷靜下來分析一下情況,對症下藥。
1可能是大腦「惹的禍」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孩子不太容易在一個已經全神貫注的活動中,把注意力切換到另外一個活動上。這就是心理學所謂的「認知靈活性」差。
這跟專注力的問題還有一點不一樣。孩子之所以能在不同的玩具裡切換,是因為他們做的活動是同一個,就一個字:「玩」。但是讓玩得開心的孩子不要再玩了,去洗手吃飯,孩子可能還不能這麼快的切換自己的注意力。
心理學家班傑明·耶裡斯(Benjamin Yerys)和宗像裕子(Yuko Munakata)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來證明這一點。
在實驗中,孩子的前面有兩個盒子,左邊的有標識著一個藍色的花,右邊的有標識著一個紅色的卡車。研究人員先告訴孩子玩的是一個「顏色分類遊戲」,三歲的孩子很快就明白了規則並正確地把其他卡片放入了盒子中。
等孩子已經玩了一會兒後,研究人員告訴孩子這時候的遊戲是「形狀分類遊戲」,結果,孩子還繼續著把同樣顏色的卡片放入盒子中。孩子沒能成功地切換規則!
最終,研究人員在沒有給孩子任何卡片的時候詢問孩子卡車應該放在哪裡、花應該放在哪裡,孩子明顯知道規則,但是就是行動上無法切換過來。
這是因為,「認知靈活性」靠的就是大腦的不同區域同時工作得出來的結果。這些區域包括了「前額葉皮層」。由於學前期的孩子的「前額葉」成熟的很慢,所以這些孩子在切換注意力的時候會顯得很「僵硬」。
為了讓孩子能夠成功切換注意力來「配合」我們,父母可以提前幾分鐘告訴孩子接下來要做的活動,並多次的提醒孩子,讓孩子建立起心理準備。
比方說,如果準備吃飯了,就告訴孩子「五分鐘後就要吃飯了!如果五分鐘寶寶還沒有準備好我就帶你去洗手吃飯。寶寶聽到了嗎?」。這時候,父母必須確保孩子已經接收到信息並且知道後果,然後每一分鐘提醒一次:「還剩下四分鐘了,四分鐘後我們就吃飯了!」,直到時間到了為止。
要注意的是,這個技巧的目的是建立起心理準備,所以重點並不是時間上的設置,而是多次的提醒。
2可能是沒有時間觀念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兩歲到六七歲的孩子的主要思維為「具體形象思維」,而「抽象邏輯思維」要到大約六七歲以上才開始出現。
而時間本來就是抽象的,孩子即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單單告訴學前期的孩子「五分鐘後就要吃飯了!」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孩子不知道什麼是「五分鐘」。
那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孩子直觀地感覺到時間的流逝呢?答案是「有的」,這個就是沙漏。
通過沙漏,孩子能夠看到沙是怎麼一點一點地往下掉,感覺到時間是怎麼一點一點的過去,父母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沙漏來約定時間。比方說,父母可以使用一個兩分鐘的沙漏告訴孩子「等沙漏裡的沙全掉下來之前就應該刷完牙了!」。
3可能是能力不足有一些孩子之所以不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做的事情是因為孩子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發育的不夠好。所以,要求一個還不太熟練移動前臂和轉動肩關節、手指握力不足的孩子在兩分鐘內刷完牙就不是一個很現實的事情了。
在這種情況,父母可以給出更充足的時間來允許孩子完成任務。平時可以試圖給孩子更多的機會來練習動作發育。
有時候,可能孩子的動作能力其實足以完成所要做的事情,但是由於學前期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的限制,導致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才「拖拉」。這時候,父母可以把事情的步驟分解成小步驟。
比方說,如果父母告訴孩子「寶寶,快穿上你的鞋!」,但是孩子站在鞋上「發呆」,那這時候父母可以先告訴孩子:「寶寶,第一步,把你的那隻腳放進那隻鞋的大洞洞裡。」,等孩子完成了之後接著說:「第二步,把你的那隻腳向前縮,縮到腳趾能夠感覺到鞋的前面。」,這樣一直到孩子能夠把鞋穿好。
4可能是被其他東西吸引了注意力有時候,孩子在做一件孩子自己認為沒有意義或者無聊的事情的時候,如果不專注投入在事情中,在很容易被更有趣的事情分散了注意力。
與其讓分散注意力變得有可能,父母應該避免讓這種事情的發生,移除有可能導致分心的東西。
比方說,如果孩子準備睡覺了,如果孩子在玩玩具,父母可以一起跟孩子收玩具:「玩具要回到它的家睡覺去了,我們也要睡覺了,我們一起來收玩具吧!」;如果孩子在做其他東西,父母可以先把玩具收好,讓孩子在去睡覺的過程中不要被玩具或其他東西吸引住。
另外,父母也可以試圖把應該做的事情變得更有趣,比如可以在刷牙的時候唱歌,或者通過比拼速度的形式來激勵孩子去做這些對他們「無聊」的事情。
5結尾一下其實,最沒有用的方法就是催孩子快一點或威脅孩子,這樣反而可能讓孩子產生抵抗情緒而故意磨蹭。
孩子拖拖拉拉其實是多方面的原因,磨蹭只是一個大人看到的結果而已,大多數孩子其實並不是故意磨蹭的。
通過試圖理解孩子,通過以孩子的視角看世界,通過減少對孩子的不合理期望,父母可以更容易的找到「拖拉」的原因,繼而通過提前告知、多次提醒、使用沙漏、給出額外時間、多次練習、甚至唱歌比拼的技巧來幫助孩子更快地完成事情。
參考文獻Leber AB, Turk-Browne NB, Chun MM. Neural predictors of moment-to-moment fluctuations in cognitive flexibilit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8;105(36):13592–13597. doi:10.1073/pnas.0805423105
Morton JB, Bosma R, Ansari D. Age-related changes in brain ac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dimensional shifts of attention: an fMRI study. Neuroimage. 2009;46(1):249–256. doi:10.1016/j.neuroimage.2009.01.037
Yerys BE, Munakata Y. When labels hurt but novelty helps: children's perseveration and flexibility in a card-sorting task. Child Dev. 2006;77(6):1589–1607. doi:10.1111/j.1467-8624.2006.00961.x
Loftus G.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15th Ed.). 2009; Chapter 3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aring for Your Baby and Young Child, 6th Edition: Birth to Age 5. 2014. ISBN 978-0-553-39382-8.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我們認為孩子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只是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值有點太高了。
我們期望孩子像大人一樣思考,像大人一樣專注,像大人一樣節約時間,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這些要求連一些大人都做不好。
很多時候,我們只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起好的榜樣,孩子自然會模仿到好的表現,根本不需要父母使出額外的精力。但是如果父母一方本來就做不好,期望孩子做好就有點「雙標」了。
好了,這算是我對這篇文章的感想吧。大家也快評論評論,說出你們的感想吧!
這裡我也附上第一個遊戲研究的視頻,是全英文的,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周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