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睡覺時不睡覺,該起床時不起床,該專心學習時磨磨蹭蹭、東張西望,我不吼他,我還能怎麼辦?
感覺孩子越來越難養,學習拖拖拉拉、不用心,遇到一點問題,或者稍微批評一句,他就發脾氣發半天,或者坐在寫字檯前也別彆扭扭心不在學習上,時間都給耽誤了,導致晚上睡得晚,早上起不來。我看過一些教育文章,知道打孩子、吼孩子很不好,但是我不吼他,他更是不動,總不能不管他,讓他放任自流吧。我每天心情都不好,孩子也是,很想改變,但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宋老師解答:
「怎麼才能讓孩子聽話?」這是很多家長迫切要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家有「難管的孩子」,他們調皮搗蛋,容易逆反,愛發脾氣,常常讓家長感覺孩子好像是故意在和自己做對。
其實不是得,當孩子鬧脾氣、行為出格的時候,正是需要家長幫助和指導的時候。因為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人作為高級哺乳動物,大腦需要一個很長的發育期,負責理性思考、認知、判斷、計劃功能的大腦皮層差不多要到30歲才能發育成熟。所以,讓孩子理性、冷靜是很困難的。如果對情緒波動的孩子,再用吼罵這種滿載負面情緒的方式處理,可想而知,只能讓孩子進入一種戰鬥或逃跑的應激狀態,不可能乖乖聽話。
那麼應該怎麼辦?
1、和孩子建立愛的聯結。當孩子因為不會解題發脾氣,或者不想練琴哭鬧的時候,這說明他們的大腦因為壓力分泌了讓人消極的激素,吼罵只能加重消極,而愛的聯結——如,握握孩子的手,溫柔地看著他,或者抱抱他——則更容易安撫他們,讓他們冷靜,重新激活他們大腦中負責理性思考、解決問題的功能。
2、和孩子積極溝通。積極溝通包括聆聽和積極反饋,不去指責孩子,而是問問孩子為什麼發脾氣,為什麼哭鬧,讓孩子坦露心聲。然後,積極反饋,對孩子的困惑和恐懼表示理解,鼓勵孩子,他並沒有他想像的那麼差,他在某一些方面已經做得很好、很有進步了。
3、教給孩子方法、培養孩子能力。孩子只有在不斷解決問題、戰勝困難的過程中才會形成自信,也才會相信自己能管控自己。平時,家長與孩子產生摩擦最多的情境是輔導學習,因此家長要懂學習的規律,懂得如何科學地輔導,幫助孩子越過學習中的一個個小障礙。
當然,無論是建立愛的聯結還是積極溝通,都不是說要一味地寬容、遷就孩子,必要的規則和界限要提前和孩子設定好。比如,寫作業問題,要提前和孩子約定好,作業一定要自己完成,先完成作業再玩耍娛樂,寫作業的時候不能吃東西、喝水等等。和孩子提前約定好規則和懲罰,既沒有破壞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在鼓勵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孩子需要經歷壓力、挫折來讓自己更適應環境,獲得成長;同時也需要家長的幫助,讓他們學會如何面對壓力和挫折,健康成長。當孩子不可愛的時候,恰恰是需要您提供正確而積極的幫助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