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藍字
關注「通化通」
扶貧·項目
東昌區環通鄉長流村
小百合託起扶貧大事業
環通鄉長流村位於通化市西出口,距離市區僅七公裡,村民長期靠種植蔬菜供應市區獲得經濟效益,所以蔬菜種植水平可以說居全市前列。
駐村下派幹部章玉春介紹,近幾年環通鄉在原有蔬菜種植的基礎上,著手創新產業項目,以增加農民收入。他們結合長流村地理優勢及種植特點,多方考察、研究決定利用溫室發展鮮花百合種植,收入用於全鄉所有貧困人口分紅。
2019年7月,他們第一批引進索邦、黃天霸、西伯利亞三個品種一萬多株,開始進行試驗種植,9月末上市,這一季便銷售近四萬元。見到效益後,當年11月份,他們又引進以上三個品種2萬株,在今年三月中旬上市,銷售收入達八萬多元。到了七月份,去年最早引進的種球經過休眠,又成功地產出一批鮮花,銷售四萬多元。這可觀的收入給村集體和村民帶來極大的種植熱情。
為減少扶貧百合項目的投入,在整個管理期間,鄉裡機關幹部同村裡「兩委」人員、駐村幹部一同到棚裡除草、施肥、澆水、採摘、包裝,無論棚外是冰天雪地,還是豔陽高照,棚內的人都是大汗淋漓。但是,看到經過大家共同努力,一株株百合含苞待放,一束束鮮花將改善貧困村民的生活條件時,所有人都充滿了成就感。
為了使百合銷售價格更高一些,貧困戶收益更多一點,扶貧幹部放棄了整體批發和送花店的簡單銷售模式,而是不怕麻煩和辛苦,利用廣播電臺、電視臺、報紙等媒體進行廣泛宣傳,還採用微信電話等接單,市內免費送貨。與此同時,他們還組織區裡各單位幹部到基地採摘、各企業職工到基地認購等模式進行銷售,銷售價格遠遠高於批發價格。
環通鄉的扶貧百合不同於市場上常見的白色單一品種,增加了粉色和黃色,香味也由濃香型增加了淡香型,更適於家庭插花用;由於是地產鮮花,省去外地鮮花醒花等繁瑣的步驟,花期在正常管理下可達到半月左右。
通化日報記者 梁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