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冕之總名也。
古人對於冠禮是非常講究的,因為一個男性加冠之後就算是成年了,冠禮更像是現在的成年禮,代表從孩童過渡到了成人,就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家庭了,並且會成為家裡的門柱子,肩負起家族興旺的重任。
帽子對於古人十分重要
《左傳·哀公十五年》中有記載:衛國國內動亂,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勸解,沒想到自己帽子的絲纓被戈打斷,便從容結纓正冠,被人偷襲而死。
「君子死,冠不免。」
這是子路死前留下的話,意思就是君子就算是死也要把自己的帽子整理好,由此可見帽子在古人的眼中是多麼的重要。
《禮記》:「冠者,禮之始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冠禮是冠者理解華夏禮儀的起始,進入華夏禮儀系統的起始。
「二十而冠,始學禮」,二十歲,是學習和踐行華夏禮儀的開始,一個孩童,經過了冠禮的教育和啟示,獲得新的思想導引和行為規約,在冠禮的引導下,真正進入華夏禮儀的語境。
戴帽子是有講究的
帽子也分很多種,有特定的人才能帶的,比如冕冠只能是帝王才有這樣的資格戴在頭上,我們只拿三種來簡單說明一下。
明《三才圖會》記其形制:
「制頗類儒巾,唯腦後綴片帛,更有軟帶二,此黃冠之服也。」各色人等,首服千般。明代人自己也感嘆:「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極矣。」
緇撮,束結在頭頂的髮髻上,兩腳自然地後垂。在商、周、春秋戰國以及秦漢兩代多為文人辯士所好戴,至唐代以後各代多為官吏在家「宴居」時所用,歷代皆沿用,武將壯士也好戴用。
儒巾,是一種方形硬裹巾,在巾上飾有一塊帛,使之翻折,形如瓦狀,並有兩帶垂於腦後,飄垂為飾,一般為舉子與書生所好戴,明代更為盛行,也稱四方平定巾。
綸巾,中部有卷褶,也屬於一種硬裹巾,多為文官、謀士、雅士所好戴用,諸葛亮常戴此巾,亦名諸葛巾。
冠禮中最重要的禮儀
《禮記·曲禮上》中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
有了字就代表別人可以稱呼你的表字,這樣是尊重你成為了一個成年男性,這樣才能配得上頭上的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