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彩色圖片,希特勒在民眾面前進行激情演講

2020-12-24 歷史往事知多少

希特勒正在檢驗軍隊 二戰爆發前夕整個德國對於希特勒的個人崇拜已經到瘋狂地步,戰爭到了一觸即發的狀態。

納粹萬字符 納粹黨的標誌是由文字組成的圖案,它的來源是由德語的Schutzstaffel(親衛隊)縮寫成SS再轉化為兩個閃電型的字母S合併而成,這個傾斜45°的右旋卐字圖案被稱為Hakenkreuz(德語直譯為鉤十字),用於納粹黨的旗幟、徽章及臂章。

希特勒的演講 希特勒是20世紀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演講家之一。曾有現場聆聽過其演講的人稱希特勒的演講說辭之轟動,簡直像是給聽眾施了魔咒。希特勒每一次聲情並茂的演講都像是一場重體力戰鬥,演講結束後他都大汗淋漓,累得不行,連雙手都不停地顫抖。

正在訓練的士兵 德國士兵遵守紀律、嚴謹著稱,德國發動閃電俠使得歐洲大陸很快成為德國領土。

戰爭取得的勝利的速度希特勒的個人威望達到頂點。

納粹的招牌動作 這個動作如今在歐洲國家是被禁止的,如果有去歐洲旅遊的國家別做這個動作,你跟可能有牢獄之災。

希特勒與民眾見面,人們爭相與希特勒握手,可見希特勒擁有很堅實的民眾基礎。

希特勒非常喜歡演講,1929年經濟危機後,德國人對政府照顧人民的能力已經完全失去了信心,他們轉而向極端政治投去了目光。在宣傳界的天才戈培爾的幫助下,希特勒鼓吹民族主義,又戰略性地柔化了一些激進的意識形態。希特勒對重振德國雄風做出的承諾牽連著公眾一直以來對政府的狂怒之情,他講的話都是群眾想聽的。

相關焦點

  • 《希特勒回來了》| 納粹是怎樣煉成的
    《浪潮》利用真實事件進行改編,通過學校這樣的小型社會模型展示了納粹的建立與演化,而《希特勒回來了》則套以諷刺喜劇的外殼利用「元首回歸」的設定,來探討當下德國社會環境中存在的病灶,以及人民從歷史中延續的某種國民性。
  • 德國納粹萬字標誌是希特勒設計?這個符號究竟包含了什麼意義?
    戰是人類的浩劫,也是德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希特勒。  希特勒發動的戰爭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也給德國人民帶來巨大傷痛,差點讓德意志民族走向滅亡。  所以希特勒在德國民眾心中不是救世主,而是魔鬼;跟希特勒一樣被深惡痛絕的,還有納粹禮、納粹軍服和那個臭名昭著的萬字標誌。
  • 電影《意志的勝利》中希特勒的四次演講
    該片拍攝於1934年納粹紐倫堡黨代會期間,當時希特勒已解散議會取締政黨,成為標準的獨裁者,但在納粹宣傳機器的運作下,德國民眾視他為民族救星。此時的希特勒希望拍攝一部電影,以反映自己如何成功地爬上德國權力最大的領導者的位置。最後希特勒看中了萊尼·雷芬斯塔爾的才華,並將該片交給她拍攝。《意志的勝利》被萊尼·雷芬斯塔爾拍出了史詩的維度和氣魄。
  • 納粹德國戰敗後, 希特勒的「黃金列車」駛向了哪裡?
    (圖片借鑑,侵權可刪)國際猶太組織於1997年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納粹德國在20個被佔領國家中,共掠奪了猶太人共計90億至140億美元的財富,按現今價值估算,這批財富折合約1400億美元,可以說希特勒靠著屠殺和掠奪
  • 老照片:罕見的二戰後期德國影集,希特勒給納粹青年團成員授勳
    1945年4月,在德國一個森林裡,一名美國第12裝甲師士兵站在被俘虜的德國士兵面前。 1945年4月25日,柏林,大臣伯克爆料,希特勒正在給納粹青年團成員授勳。4天之後,希特勒自殺。
  • 希特勒是德國納粹頭子,可是德國人真的記恨他嗎?
    自此,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16%的煤產地、半數的鋼鐵工業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全國上下陷入了一片屈辱恐慌之中。例如:一戰後,法國軍隊迅速控制德國的魯爾工業區,並將該地區出產的煤通過鐵路輸送到法國。對於反抗的德國鐵路工人,並進行血腥鎮壓,其中約有200多名德國鐵路工人被法國當局殺害。
  • 時代 | 美國納粹組織黑歷史:高舉美國國旗和萬字旗遊街,推舉希特勒為「美國的領導者」
    這個同盟區域分布結構完全仿照了納粹德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將美國分為三個大區,分別是東部、西部和中西部大區。在這三個大區裡面,一共組建了多達69個不同種類的納粹團體,招攬各種各樣的納粹分子。而人員的分級,也仿照了納粹德國的「領導原則」:作為組織領導人的庫恩,擁有至高無上的管理權力。為了保障「領袖」的安全,德美同盟內部甚至組織了一支人數多達上千人的「衝鋒隊」!
  • 希特勒如何通過「無間道」創建了發動二戰的德國納粹黨?
    眾所周知,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而領導德國發動世界大戰的就是納粹黨及其領袖希特勒。但鮮為人知的是,希特勒與德國政黨結緣和創建納粹黨的人生始於德國警察部門的一次「無間道」。而一戰的結束讓把全部身家都給了德軍的奧地利人希特勒再次面臨成為流浪漢的風險,只得在德國陸軍裡當所謂的「偵查員」餬口度日。因為戰爭已經結束,所以希特勒這個「偵查員」實際上是監視德國社會的特務。1919年9月,希特勒的上司命令希特勒去調查一個名為「德國工人黨」的小團體,於是希特勒便前往「德國工人黨」舉行集會的小酒館。
  • 《希特勒回來了》:納粹離我們有多遠
    《希特勒回來了》以希特勒穿越到2014年的現代德國為背景,通過記敘他在現代社會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納粹思想的起因和形成過程。希特勒穿越之初雖然也遭到了嘲笑,但是他牢牢抓住了網絡時代宣傳的便利,利用電視臺、Facebook、電子郵件……等多種渠道,最終擁有了龐大的擁躉群體。和平年代,戰爭和苦難更像是老電影和發黃的書藉中才有的故事。
  • 希特勒上臺不到3年,就讓德國瞬間脫貧致富,錢從何而來?
    然而,1933年的時候,希特勒登上了歷史舞臺——希特勒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國總理,納粹黨掌握國家政權。一上臺,他就向民眾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沒過多久,希特勒就履行了他的承諾,國家一下子就有錢了。 在很多人還沒來得及察覺的時候,德國經濟極速復甦,三年不到,就從一個在崩潰邊緣的國家走向了經濟強國。
  • 【熱片推薦】《希特勒回來了》:反思納粹的三個轉折
    《希特勒回來了》無論從片名還是設定看起來都是一部喜劇片。故事腦洞大開地設定納粹黨魁阿道夫•希特勒並沒有在戰爭結束前夕自殺身亡,而穿越時間出現在了當代的德國。時隔七十年,如今的世界雖然仍然算不上和諧平靜,但是與希特勒掀起狂潮的那個時代早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而德國,最後在戰後深刻反思過納粹暴行的國家,無疑在清算了戰爭的各種影響之後變成了與30年代完全不同的樣子。這位曾經叱吒歐洲的元首來到現代,面對的無疑是一件件「不可思議」的事實:當年令人聞風喪膽的黨衛軍如今早就成了歷史名詞,波蘭竟然還是獨立的國家,而德國元首居然是個面部皮膚鬆弛的女人。
  • 惡魔的崛起:希特勒是如何「重塑」德國的?
    原創 小畫君 中國畫報出版社希特勒在1925年的自傳《我的奮鬥》中,講述了自己從出生開始的生命歷程,這也是推動希特勒從1933年到1945年在德國進行獨裁統治的原因之一。命運之力精心安排了這一切——他說自己是命運選中來領導德國的人。
  • 納粹德國海軍元帥回憶錄,他與希特勒產生了哪些矛盾?
    《崛起與毀滅:納粹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回憶錄》內容簡介本書譯自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的自傳《我的一生》,雷德爾在其中回顧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國家戰略的制定與海軍的全面建設,闡釋了德國海軍與國家、納粹黨及陸軍的相互關係,在歷次戰略戰役中德國海軍所能起到的作用,敘述了他與希特勒最終決裂的原因
  • 納粹德國的崛起:天使還是魔鬼?
    「阿道夫·希特勒是世界歷史上可怕的人物。」一位當代的德國歷史學家如是說。然而納粹德國給世界帶來六十年前的那場浩劫,卻不僅僅是因為希特勒品性的緣故。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納粹黨從在野黨一躍而成了德國主要的執政黨。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是在危機中執掌大權的。
  • 納粹同謀:這些公司在希特勒的幫助下走上了事業巔峰
    有些公司還會在戰時負責納粹民眾和部隊的物資供給。在這些公司中,一部分是由納粹控制或創建的德國公司,但也有許多外國公司走上了歧途,和納粹展開合作。無論是以哪種方式,在納粹給人類帶來不可估量的苦難中,這些公司也做出了「貢獻」,從中獲利。雖然違反了自己祖國的利益,但到頭來,幾乎沒有哪家公司為此承擔了惡果。
  • 希特勒規劃的納粹世界圖景
    赫爾曼·勞施寧對1933~1934年希特勒言論的記錄(其內容比較隨便,並不那麼忠實原話)的初衷,原本是為了防止他的保守黨同伴和納粹主義發展出危險的關係。在「執掌大權」後不久,希特勒宣布他將要在巴西「創立一個新德國」,並接管荷蘭殖民地國、中非和「整個紐幾內亞」。
  • 二戰德國屠殺猶太人,希特勒人種計劃中表示:中國人是特殊人種!
    眾做周知,二戰是由納粹德國發起的殘忍式的,屠殺般的慘劇。
  • 炸死希特勒!納粹統治下德國貴族"拯救世界"計劃
    馮·阿爾文斯萊本是一位貴族軍人,他盡忠職守,與納粹政權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在那樣的黑暗社會裡,除非移民跑路,誰能與納粹政權完全撇清干係?),但他有自己的良心底線。他不是直接反對納粹的抵抗分子。這樣的人,在德國軍人,尤其貴族軍人當中,不算少數。
  • 為什麼二戰時的德國人如此迷戀崇拜納粹和希特勒?
    而在這樣的局勢下,法西斯主義抬頭,納粹勢力在德國迅速擴張開來,並於1933年取得了政權,以此來重振德國。那麼,為何納粹會在德國迅速發展壯大?德國為何要走向法西斯?很多人疑惑:為何一戰後納粹會在德國迅速崛起?在推翻君主制後,德國為何會走向法西斯?雲石君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 元首的班底:納粹德國的權力結構
    從這天起直至1946年10月1日,紐倫堡法庭對歐洲軸心國的軍事、政治和經濟領袖進行數十次軍事審判。被告共計22名。70年後的今天,我們重讀這段歷史,揭開納粹德國的權力結構,認清被告席上的元首班底。1945年8月下旬,未來將組成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的英美法蘇四國代表正在倫敦緊張地整理著被俘德國高級軍政官員的名單,以便從中篩選出需要起訴的第一批首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