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知名導演楊德昌曾經說過:「電影發明之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三倍。」
這話的意思大概就是,世間電影千千萬,你每刷一部片子,感受一個故事,當一回圍觀群眾,代入一次角色經歷,都相當於體驗了一把別樣的人生。
如果說,在體驗上仰賴「圍觀+想像」的電影藝術能將生命延長三倍,依靠「交互+沉浸」打造的網絡虛擬世界,又能將生命拓寬到何種邊界?
也許,我們不見得有機會見識《頭號玩家》那樣真假交錯的世界。但即便環視當下,虛擬世界價值觀已經和現實生活高度重合,我們依然能從中窺見一二。
電影《頭號玩家》,為觀眾編織了一個瑰麗的世界。
譬如,線上世界最大的特點就在於,一個人可以有很多個馬甲,在不同的虛擬世界中體驗不同的故事。而和電影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這些體驗從來不需要依靠想像力去代入。一個角色可能因為發帖而升級,也可能因為刷怪而學會思考,甚至可能在與網友唇槍舌劍中鍛鍊了自己的口才和邏輯能力。
而這些成長的經驗值,毫無疑問都屬於屏幕前面那位人類。
在這方面,國內為數不多的電競劇《全職高手》,同樣很有發言權。
對於男主角葉修來說,兩個角色帳號「一葉之秋」和「君莫笑」既是職業生涯的分水嶺,也代表了人生路上的兩個成長階段。故事濃墨重彩的「一葉之秋」對決「君莫笑」,就是葉修在必然的成長中,必然完成的自我超越。
事實上,在網際網路時代,每一個馬甲本身,基本上都是真實自我的投射。我們早已和葉修一樣,被網際網路延長了生命。
就像《怪物獵人》粉絲所津津樂道的一樣:「變強的永遠不是角色,而是你自己。」
「變強的永遠不是角色,而是你自己。」
穿上馬甲,我就認不出你了嗎?
10年前,曾經有個無聊的網友,在百度貼吧留下了讓賈君鵬回家吃飯的一個帖子,引發了一場沒有什麼意義的網絡狂歡。
那個時候,百度貼吧還是一個無需帳號就能發帖和回復的產品,散發著自由迷人的氣息。
可惜,這種自由說到底還是虛無主義。無論有沒有披著馬甲,人始終是需要歸屬感的。從早期的榕樹下、天涯、人人網、百度貼吧,到如今的虎撲、豆瓣、微博和微信,網際網路居民一直都在試圖通過建立組織,給自己一個「我是誰」的答案。
無論你是否承認,網際網路世界自由奔放的莽荒時代,從一開始就註定不復以往。即便無關網絡實名制,在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高度重合的今天,一個小小馬甲的言行舉止,從來都是屏幕前那個「操控者」的影子。
君莫笑,一段傳奇。
就像《全職高手》中那個陪伴葉修多年的神級帳號「一葉之秋」,在葉修手上的時候是鬥神,到了孫翔手上的時候,像極了這位新主人一般衝動和易怒。
據《全職高手》的90後骨灰級粉絲小方介紹,角色帳號作為俱樂部資產由不同的選手所繼承,其實是《榮耀》電競聯盟職業化的重要一步。在聯盟組建初期,選手確實都是帶著帳號進入戰隊當中的。隊伍壯大之後,角色便會被買下來。因此,當選手退役之後,陪伴多年的角色將被下一代選手所繼承。
沒錯,虛擬角色不會老去,但傳承還是衰落,卻始終因人而異。就像告別了C羅的皇馬一樣,縱然陣容框架並無傷筋動骨,那件7號球衣又豈是換個人就能一個賽季進50球的?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如果將「一葉之秋」看做武器,嘉世換掉的就是將軍;如果將「一葉之秋」視作將軍本人,那角色就已經被替換了靈魂。
作為一名老將,葉修在被迫退役之後,卻沒有就此接受命運。他選擇了繼承已故好友蘇沐秋的帳號「君莫笑」,一步步從頭再來。而作為一個散人(即無職業),「君莫笑」幾乎是為全職業精通的葉修「量身定製」的角色。本來,在《榮耀》的職業系統中,角色在20級之前可以學習任意職業的初級技能,到了20級之後便需要轉職並重新分配技能點,從此進入「術業有專攻」的修煉階段。而散人卻是沒有轉職的「無業游民」,理論上可以學習所有職業20級以下的低級技能。但因為沒有轉職,本身無法學習任何的高級技能。在骨灰級粉絲小方的印象中,散人這麼難練的角色,在原著中出過場的就只有「君莫笑」一家,別無分號。很大程度上,散人不但有著為葉修「量身定製」的優點,連無法學習高級技能的處境,都和讓出神級帳號從頭再來的葉修如出一轍。於是,當和「一葉之秋」的宿命對決如期而至,葉修等來了自己親手打造的神級帳號,「君莫笑」則要面對站在鄙視鏈頂端俯視自己的戰鬥法師。從原著到動漫到如今的真人網劇,它始終沒有打算靠撒糖湊CP吸粉,更沒有像某些不願透露姓名的漫改劇一般,讓打破次元壁的中二感溢出滿屏尷尬。都說夏天屬於少年,《全職高手》卻不是那杯人人青睞的冰可樂。這個滾燙濃烈如白開水的故事,是用來澆灌成年人的。在全民記憶上,它還未夠得上「回憶錄」的宏大,但足以為8090後打開一個切口,照見我們通過網絡ID投射的自我。就像《榮耀》大神如葉修,一如記憶中的當年明月之於天涯,張佳瑋之於虎撲,姚晨之於微博,所投射的學識與言談,無不是真實的自我。而若非心懷叵測,你和我這樣的普通網友,就更沒有必要在披上馬甲之後,為自己凹出一個並不存在的人設。所有的虛擬身份,最終都會指向真實的自我。在現實敘事中,《全職高手》的意味卻要更沉重些。如果非要類比,它大概應該可以被視作一部青年人「理想中」的奮鬥實錄,老套但不失禮,理想而不天真,現實卻不苟且。為什麼只是「理想中」的奮鬥實錄?因為所有的天縱英才,從來都繞不開厚積薄發。葉修代表了我們的憧憬,大家便只羨慕他在虛擬中尋到的真實理想。很少有人會去想像,十年大神的背後,雙手到底在訓練中起過多少的繭子,磨光了多少個鍵盤。現實大多是庸碌的,而對抗庸碌的方法,通常也只有日復一日的堅持而已。長此以往,變強的終歸會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