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在虛擬世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虛擬世界真實存在

2020-12-24 俗夫論科學

筆者龍葵草

前兩年,著名導演史匹柏拍攝了一部名為《頭號玩家》的科幻冒險電影,這部以虛擬實境為題材的電影吸引了許多觀眾進影院觀看電影。該電影塑造了一個充滿虛擬實境技術的世界,故事發生在2045年,男主角在虛擬世界結識了其他四位夥伴,並一起踏上尋找彩蛋的徵程。看完電影後不少觀眾感嘆於虛擬實境技術的先進,對未來的VR技術發展充滿期望。

在現實中,隨著晶片、傳感器、顯示器等技術不斷地發展,普通人已經能夠接觸到VR技術。但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虛擬實境技術被認為是處於初級的技術,如果要讓體驗者感受到完完全全的沉浸式體驗,還需要提高整體的技術水平。那麼伴隨著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虛擬實境技術是否能在未來真正走入人們的生活中呢?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VR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VR即虛擬實境,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模擬器」。據了解,世界上最早的模擬器是發明家愛德華·林克在1929年設計的訓練模擬器,該模擬器的主要用於訓練飛行員。過了將近三十年後,一位名為莫頓·黑裡格的工程師設計出了多通道仿真體驗系統,該系統比飛行模擬器更接近於現代意義的虛擬實境。

1963年以前屬於虛擬實境的前身階段,1963年到1972年這一技術才迎來萌芽階段。首先是伊文·撒得蘭在1965年發表了關於如何提高用戶視覺體驗的顯示技術,3年後他成功研發出了第一款帶有跟蹤器的頭戴立體顯示器,這讓虛擬實境技術在硬體上建立了基礎。虛擬顯示技術除了讓人身臨其境之外,還需要讓虛擬內容與現實體驗者之間產生互動。

於是1972年第一款交互電子遊戲問世,之後的發展一直到現在都屬於第三階段。值得注意的是,「虛擬實境」這個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1984年,90年代後三維圖形生成技術、多傳感器交互技術和高解析度顯示技術相繼加入到VR技術中,使這一種技術有了質的飛躍。時至今日,虛擬實境技術仍在不斷發展,誰也預測不出它的未來。

對於虛擬實境技術現在以及未來的發展,筆者認為它和自動駕駛技術一樣分為多個級別,因為每一個級別都意味著技術水平和用戶體驗有實質性的突破。現階段我們所接觸到的虛擬實境技術屬於初級水平,通過一副VR眼鏡,我們能夠看到虛擬中的人物和場景,體驗效果還是比較真實的,而且許多網購平臺都有售賣這樣的眼鏡。

但根據不少用戶的反饋,他們在使用了VR眼鏡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眩暈情況,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根本原因在於多傳感器、中央處理器的延遲。我們用肉眼看天空,只要一抬頭就能立即看到。但是通過VR眼鏡看天空,抬頭後需要過一會才能看到虛擬世界相應的內容。除了抬頭之外,左右搖晃所造成的延遲也會讓人產生眩暈感。

初級水平的虛擬實境技術還無法讓我們的感官與虛擬世界進行無縫連接,而中級水平的虛擬實境技術則減小了實際感官與虛擬世界的距離,這一點由計算機模擬生物電信號來實現。人體所產生的所有感覺都會通過神經通路傳導到大腦,外界的刺激以電信號的方式進行傳播,而計算機也可以通過電信號傳輸指令。

因此如果能讓計算機模擬人體內生物電信號的產生、傳遞以及處理的全過程,然後再與VR設備的多傳感器進行結合,那麼信號傳輸的延遲就會大大減少。這個水平的虛擬實境技術還需要人類保持健康的軀體,失去了軀體意識也將不復存在。但如果能將虛擬實境技術發展到高級水平,那麼軀體的存在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了,人的意識可以獨立於軀體在計算機中運行。

當然以現在的計算機技術是無法承載起人類複雜的意識系統,而新興的量子計算機則有可能成為接受人類意識的載體。這種水平下的虛擬實境技術已經足以實現某種程度上的「永生」,一個人雖然肉體會衰老死亡,但只要在他(她)的意識和思維能以程序方式或其他方式存入計算機中,那麼就相當於永久進入了虛擬世界。

目前人類的虛擬實境技術還處於初級水平,同時在不斷向中級水平邁進,那麼這項技術在現實中已經有哪些應用了呢?首先是在娛樂行業的應用,依託虛擬實境技術的電子遊戲、電影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三維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用戶體驗的真實感。VR技術在教育行業也有所應用,它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讓學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知識內容。

與以往的被動式學習相比,這種激發學生主動式學習的方法能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再者,虛擬實境技術在醫學方面也得到了重用。在進行一場大手術之前,主刀醫生可以通過建立病人身體的三維模型,然後在該模型裡進行一次模擬手術,這樣做有利於提高手術成功率。

虛擬實境技術還有其他方面的應用,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這項技術的水平不斷提高,它將會引起更多行業的注意。回到文章開頭所提出的問題,虛擬實境技術是否能在未來真正走入人們的生活中呢?筆者認為這是值得期待的,但前提是要解決目前所遇到的問題,例如提高用戶體驗,降低VR產品的價格。

目前市面上一部正規的VR產品價格一般超過2000元,而它所能給用戶帶去的僅僅是三維立體感受,因此許多消費者寧願去體驗館進行體驗,也不會購買一部VR設備。因此提高技術水平和降低產品價格,是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

相關焦點

  • 如果人身體死了大腦還活在營養液中,大腦能不能活在虛擬世界呢?
    關於這個設定,很像是電影黑客帝國的內容,區別只在於黑客帝國中的人,身體並沒有死亡,而是整個身體進入了一種類似休眠的狀態而活在虛擬世界中。至少在目前人類的技術,還無法做到,當身體死亡之後,僅僅保持大腦存亡的狀態,這涉及到氧氣,血液的供給等多方面的因素,目前人類的科技以及人類對腦的了解,還遠遠沒有達到這個地步。至少目前還沒有看到類似的腦脫離身體能長時間存活的動物試驗成功的例子,更何況人類了。
  • 真實的虛擬世界:從深度偽造到深度合成
    2014年,對抗生成網絡(GAN)被發明,由AI打造的虛擬世界大門初現。此後,「AI深度合成」(DeepSynthesis)逐漸從實驗室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普通人數字生活體驗的一部分。朋友圈中刷屏的換臉軍裝照、以假亂真的虛擬主播以及導航軟體中響起的明星語音都是這項技術的應用形式。AI深度合成帶來新奇體驗的同時也激起了眾多疑慮,「深度偽造」(Deepfake)的陰雲揮之不去。
  • 人類最終的結局:是虛擬世界 還是大寂滅?
    如果這種狀況可以實現,那地球確實會越來越像單一體,因為國家與國家間的關係會更像是簡單的規則對接。如果這種單一體能夠實現,那在地球內部就只有警察,面向外太空時才有軍隊。這顯然可以解決非常多的問題,包括氣候變暖等,因為通常來講解決這種問題更大的障礙不來自於技術,而來自於行動非常難以協調一致。
  • 如果人的大腦被浸泡在營養液中,人類是否可以活在虛擬世界裡呢?
    畢竟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呼吸機和心臟起搏器都能夠用來恢復,但是腦死亡卻是不可逆轉的。大腦與意識其實,大腦之所以對人類來說如此重要,不僅僅是因為大腦控制著人類的身體機能,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大腦被認為與人類的意識有重要的聯繫,而意識正是我們用來判斷自己存在的標準。假如我們的意識被植入到一個布娃娃裡,我們算是活著嗎?
  • 《黑鏡》最溫情1集:人死後意識上傳虛擬世界,我還是真實的我麼
    當虛擬與現實交互乃至模糊,意識獨立於軀體存在,到底哪個才能代表真實的「我」?@薛丁格的猹前言《黑鏡》系列是英國電視4臺及美國NetFlix公司出品的迷你電視劇。包括第一季、第二季、聖誕特輯和第三季構成。
  • 有多少人,在虛擬世界活出了現實的模樣
    臺灣知名導演楊德昌曾經說過:「電影發明之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三倍。」
  • 《聖朱尼佩洛》:死後將意識數據化上傳虛擬世界,能否意味著永生
    但是第一次來到虛擬世界的約克夏,顯然還被現實中的道德所束縛,並對眼前看似「不真實」的人存在不信任和戒心。面對凱莉邀請自己去她家的誘惑,約克夏以自己現實中還有一個未婚夫作為理由回絕。這時,影片前半部分在虛擬世界中的所有伏筆和暗示都和如今的現實世界形成了呼應,可謂環環緊扣,形成強烈反轉。用真實與虛擬模糊了的雙向世界,展現出科技對人的異化,上升到更深一層對人類本質的思考。
  • 虛擬世界 近在眼前 | 一文看懂VR、AR、MR
    數位化巨浪引發的數字革命正在悄無聲息的把我們從真實世界引入到虛擬世界,其緩緩滲透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通信、購物、學習、生產、遊戲以及交友等,讓我們消耗在數位化虛擬世界中的時間已超過真實世界的時間。
  • 人類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嗎?機率可能不到億分之一
    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經常會接觸到真實和虛假,不管是事物的真實虛幻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實與謊言。真假同時存在於我們這個世界,於是有人對於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否是真實的也提出了猜疑。如果我們去做一個調查:人類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嗎?相信90%以上的朋友會回答:當然是真實的。
  • 我們為什麼喜歡虛擬世界?丨推介
    以及這樣的:幻想和虛擬一直都是人類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千多年前的莊周大叔就曾經在一個虛擬空間裡幻想自己是一隻蝴蝶,以至於到了分不清哪個是現實的地步。到了1514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託馬斯摩爾虛構了一個並不存在的完美世界,烏託邦。摩爾希望能夠通過這個對現實進行樂觀誇張的虛擬世界,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對未來的願望,以期達到對現實世界進行啟發和改造的目的。
  • 《黑客帝國4》經典再續 基努·裡維斯重回虛擬世界
    黑客帝國劇照《黑客帝國》主要講述電腦黑客尼奧發現自己所處的世界原來只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虛擬世界,在現實的世界中,人類已經被自己所創造的機器奴役,大部分人類被當成養分安置在機器「母體」(虛擬世界)中,只有極少部分覺醒的人類還在與機器抗爭
  • 《黑客帝國4》經典再續 基努·裡維斯重回虛擬世界
    ,在現實的世界中,人類已經被自己所創造的機器奴役,大部分人類被當成養分安置在機器「母體」(虛擬世界)中,只有極少部分覺醒的人類還在與機器抗爭,在虛擬世界中,人類可以選擇紅色藥丸回到現實世界或選擇藍色藥丸繼續留在虛擬世界中無知的生活。
  • 《黑客帝國》裡的錫安真地是虛擬世界嗎?
    先說結論:zion應該是真實存在的,其實在機器的眼裡,matrix和現實世界(包括Zion)用的應該是一套管理模式。matrix裡面的agent就對應現實世界裡面的sentinels,他們共用相似的指令,目的就是監管人類。Neo在第一部的時候就被Smith打死了,只不過後來Trinity一個吻把他救了過來。
  • 人的身體死了,大腦是不是還活著,能不能在虛擬世界裡存活下去?
    「大腦活在虛擬世界裡」一樣,而這個機器人就相當於是「虛擬世界」,只有人腦,無人身體。因為我們一般在對死亡的定義是,生命停止,大腦停止運轉,心臟停止運轉等等,也就是生命系統所有的本來維持其存在的屬性的喪失且不可逆轉的永久性的終止。不過美國曾經發布這樣的一個研究,當人類的心臟停止跳動時,大腦還會繼續運作。這意味著人類的大腦會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亡這個事實,所以如果能做大腦的對接, 不僅可以在死亡之前,也可以在死亡之後。
  • Lain ——實驗性硬科幻動畫《玲音》,從虛擬世界發出人類進化最真實的思考(下)
    它的本質是基於人類集體無意識網絡與物質世界中的信息交互平臺——連線世界存在的。這便是《lain》中的探討點之一,人格的產生與存在是否與實體人有必然聯繫?巖倉鈴音僅僅是レイン的物質承擔者,但同時肉體部分具有自我人格。也就是說,鈴音的四個人格都是獨立存在的。
  • 人類世界是虛擬的證據 為什麼人類世界相當於虛擬遊戲
    人類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人類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有很多的問題都是值得思考的。有很多的問題一直等著人類去解答,世界到底是不是虛擬存在的,人類所生活的環境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把人類世界說成是虛擬的也可以行得通。
  • 虛擬世界的外掛經濟學
    文|無鏽缽自1972 年,羅伯特·卡恩在華盛頓舉辦的世界計算機通信大會上親自演示了第一代網際網路的雛形——ARPAnet開始算起,這一人為架構的虛擬世界已經延續了整整47年。47年的時間裡,網際網路都在作為一種人們眼裡不可思議的工具而存在著,它象徵著一個物種想像力的邊界,並在人們對於未來生活的種種期待之中完成了自我的升級——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裡,它從一些數據和傳輸介質,蛻變成了現實生活的一部分。正如史蒂文·史匹柏在電影《頭號玩家》中作出的暢想一樣,奠基在網際網路之上的龐大世界,終將在不久之後,成為人類棲居精神需求的一片「綠洲」。
  • 數字王國:虛擬世界的「頭號玩家」
    在8月22日,這家好萊塢特效巨頭宣布進一步深耕大中華區市場,將其視覺特效、虛擬實境、虛擬人、原創IP四大業務模塊充分串聯,鞏固包含技術研發、內容製作、多渠道分發的「一站式」運營模式,從而構建面向消費級市場的全新虛擬世界——「綠洲」。 「綠洲」援引自史蒂文·史匹柏的電影《頭號玩家》,數字王國的目標也是虛擬世界的「頭號玩家」。
  • 進入完美的虛擬世界,這部電影離實現還有多遠(上)?
    因為我看完片子之後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能像主人公一樣,戴上 VR 頭盔就能進入那座無比豐富、無比廣袤的遊戲世界,和老朋友們在虛擬空間裡相聚暢遊,從此再不無聊,該有多好?現實中可能存在這樣的遊戲嗎?其實,《頭號玩家》本來就是一部比較貼近現實的電影,有很多靠譜的細節,而片中那座被稱為「綠洲」的虛擬世界,也絕非遙不可及。我們不妨在微軟專家的帶領下,一起來解答這個問題:打造一座完美的虛擬世界,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 為什麼說CG、動作捕捉和VR體驗科幻電影承包了我們的虛擬世界?
    2017年幾乎全部值得點讚的影片都屬於虛擬世界——從高司令的後現代賽博世界到銀河系星球大戰;從外星異形到星際特工;包括兩隻著名的猩猩金剛和凱撒。人類想逃避現實的欲望填滿了整整一年,從星際蔓延到原始叢林都不夠空間裝載。這些電影的票房戰績足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