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 day,
Present time.
上期,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下《Lain》中整個世界觀的科技背景與框架,而這部作品除了世界觀本身,《Lain》中的人物設定也因此變得非常神奇,那麼這期我們就來解讀一下這部作品的內容與哲學含義。
在作品《Lain》中,製作團隊把主角少女玲音設定為是全球的人腦通過無線網絡連接而產生的網絡世界中的「神」,她直接連接著人類的集體潛意識,知曉全人類的所有記憶,並且可以對人的記憶隨意進行修改。
故事講述了,英利政美以及橘綜研通過基因工程創造了這個14歲少女的肉體,將覺醒的全球腦意識裝入了這具肉體中,給她為「巖倉玲音」,並準備圍繞她開展一系列的實驗。
為了更有效地研發玲音,英利政美利用玲音同學千砂的自殺,引誘鈴音進入連線世界,促成鈴音的覺醒,並在無線網絡與人的集體潛意識連接之後就選擇自殺,將自我意識上傳到網絡中,將自己變成了網絡世界中的「神」。
他在玲音身邊製造各種異象,企圖讓玲音迷失自我,從而更好地利用鈴音來控制現實社會。但是,最終鈴音在好友愛麗絲的感召下找回了自我,接受了自己作為神的存在,重置了所有人的記憶,將之前所發生的事情以及自己從所有人的記憶中清除。
從官方設定本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官方設定中有四個鈴音,她們分別是
巖倉鈴音
作品的主角害羞內向的14歲少女巖倉鈴音,她在通過Navi進入連線世界後開始表現出非凡的黑客潛能,與此同時,鈴音這個形象通過連線世界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個角落,也就是鈴音的物質載體人格。
レイン
在酒吧中出現在眾人眼中的實驗人格,網絡鈴音,她語言犀利大膽,在性格上與現實鈴音有著本質的區別,逐漸被塑造成為鈴音的另一個人格。
Lain
騎士團製造出用於對原玲音進行試驗的另一個實體的邪惡鈴音,她使連線世界發生了黑暗的飛躍,使巖倉鈴音陷入掙扎與痛苦中。
れいん
連線世界中的女「神」,像母親一樣的角色,總是保持溫柔的微笑,了解Lain和連線世界之間關係,她更接近以鈴音形式出現的女「神」,而不是另一個物質實體。
由此,我們也可以把這四個鈴音劃分為鈴音的四個人格。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人格論中提到的,「人格結構有 3個組成部分:「本我」與生俱來,以「快樂原則」行事,屬於無意識狀態,但在幻想、夢、失誤、精神病症狀等情況中可以知其運動的真相。本我是人格的原始系統,人格其他部分由它分化而來。「自我」是人格的指揮部分,它決定本我的各種要求是否允許其滿足。因此,自我是本我與外界之間的中界者,是本我與超我的調停者,它按照「現實原則」行事。「超我」是進行糾察的人格部分,代表良心或道德規範。」
如果按照這種理論分析的話,那麼我們可以推斷出原有的物質載體的巖倉鈴音即是「本我」嗎?
但事實上,鈴音最初的人格是レイン而不是巖倉鈴音,這也是這部作品人物設定上巧妙的地方所在。
在最初騎士團開發鈴音時,レイン就誕生了。它的本質是基於人類集體無意識網絡與物質世界中的信息交互平臺——連線世界存在的。這便是《lain》中的探討點之一,人格的產生與存在是否與實體人有必然聯繫?
巖倉鈴音僅僅是レイン的物質承擔者,但同時肉體部分具有自我人格。也就是說,鈴音的四個人格都是獨立存在的。鈴音這個人物的設定表現了,意識人格的存在基於物質的存在,但物質並不僅限於肉體,具有其主觀能動性。
所以,在作品《Lain》中,始終充斥著鈴音對自我存在的追問與探索,「你的存在,真的基於你的肉體嗎?」
這不禁讓我們想到了賽博朋克。
《Lain》誕生於日本動畫產業從純手繪動畫向手繪與CG結合的轉型期,屬於前CG作品,在Geek文化與黑客文化的影響下,其內容與整體視覺特徵帶有強烈的古典賽博朋克氣息。
隨著網絡的初具規模,計算機開始普及和遊戲機進入家庭這些都成為了賽博朋克的創作根源,在起初全球資訊網的影響下,大部人都把網絡的發展與運用設定為一種非常具有技術項的東西,這是古典賽博朋克中構建網絡框架的背景,而經過全球資訊網到網際網路的進化,「網絡互聯」的誕生,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網際網路出現,這也成為了作品《Lain》網絡背景。
賽博朋克本身是對新浪潮(之前《戲夢巴黎》中有提到)的反抗,以「低端生活與高等科技的結合」為背景,通常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再以一定程度崩壞的社會結構做對比,以技術為出發點對現在社會人文的一種探討與幻想,它的核心是網絡空間,簡而言之,就是幻想人類脫離常規現實世界進入虛擬數字世界之後發生的狀況與面臨的問題,情節常關於,社會秩序受到政府或者財團或者秘密組織的高度控制,而角色利用其中的漏洞做出了某種突破。
在《Lain》中,網絡世界得到了具象化,插管的高性能計算機Navi, Navi的Low-Fi以及ASCII字符等都體現了古典賽博朋克的視覺特徵。而分別以橘綜研和英利政美為首兩個秘密組織妄圖控制利用網絡控制社會秩序,並以東方算法騎士團這種黑客文化充斥在整部作品。主角鈴音則用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英利政美的個人漏洞破壞了整個計劃,維持了人類社會原本的安定,從這些特徵來說,毋庸置疑,這是一部充斥著古典賽博朋克特徵的動畫作品。
而實際上,賽博朋克是朋克文化在科幻圈的展現(對於朋克文化這個理念可以參考我之前關於《猜火車》的文章),賽博朋克繼承了朋克文化本身的顛覆性和叛逆性,無政府主義,是一種社會底層的發聲,傳達的是一種底層被壓迫的信息。
賽博朋克關注的是未來社會科技進步之後,底層群體所面對的與高層群體的撕裂,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賽博朋克具有科幻的外觀與哲學的內核,而後現代主義賽博朋克的發展提供了哲學養分。
例如,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自醒中資本主義對人的限制;尼採的孤立主義與虛無主義中讓人類去探索本真的存在;讓.鮑德裡亞符號學中的擬像與符號化,他提出「模擬的東西可能比真實更真實」,消滅了模型與真實之間的差別,讓人類對真實的體驗與基礎產生質疑;赫伯特.馬爾庫塞,批判資本主義給予人類消費主義的思維框架導致人和文化的單向度,同時,這也成為了賽博朋克批判的中心。
而諸如此類的哲學依據給賽博空間的構建與賽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礎,所以說,我們分析任何一部賽博朋克作品不能只關注其中的科幻色彩,同時需要認識到其本質的哲學評判精神。
那麼,我們再回到作品《Lain》上來,整部作品都充斥著網絡社會下鈴音對自身的認知與自我記憶的認同的探究與思考,而科技社會下的「我是誰,我是如何存在的,什麼界定了我」正是賽博朋克的精神內核。
聯繫到上期文章中我們所提到的連線世界對人類記憶的修改,我們可以聯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這個記憶不是我的,那我又是誰,我和別人的關係是否真實」,同時這也是片中鈴音時常去思考的問題。
同時,《Lain》的世界觀的構成也離不開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首先,意識是社會歷史的產物,人與人之間的網絡就是社會的基礎,社會就等於每個人的意識集合。(這裡可以結合我上期提到的《Lain》全球腦進行理解)有了基礎後,《Lain》的世界觀裡加上了時間,在片中使過去的意識再現就是記憶。
所以,也可以理解為記憶是意識的產物,就像鈴音所說「人只存在於他人的記憶中,因此才會有各種各樣的我,並不是說有許許多多的我,而是許多人的記憶中有我,因此而已」。而記憶、意識、人和人之間的網絡等等,都是可以操縱的,「記憶只是一份記錄,把記錄改寫掉就是了」。玲音具有操控意識的能力,所以說,她有了操控記憶與人際間的網絡的能力,她不僅是連線世界中的「神」,同時也是物質社會中的「神」。
而連線世界中的無政府化也符合賽博朋克的哲學內核,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將意識逐漸脫離出現實世界的空虛與寂寞,選擇沉溺在光怪陸離的無政府化網絡虛擬世界,而終究還是要回歸到現實的空虛之中,繼而會產生出一種對本我本真的質疑,「我究竟是誰?」
但就像作品開頭的那句話一樣,「Present day, present time",今時今日,過去的記憶不一定是真實的,未來也不可預測,或許只有活在當下,才是最為真實的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