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n》——玲音,英文全名是《serial experiments lain》,直譯為「關於玲音的一系列連續實驗」,是由Production 2nd企劃, Triangle Staff製作,中村隆太郎執導的原創實驗性動畫,於1998年7月6日至9月28日間在日本東京電視臺深夜時段播出。
《Lain》誕生於上世紀末,是90年代的美國Geek文化對日本動漫工業進行侵染的產物。20世紀末,全球社會正受到新型網絡科技的衝擊與世紀之交末日狂歡的洗禮,在日本,網際網路也進入了迅猛發展期,到了1997年,日本網際網路的計算機擁有數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
《Lain》不僅在劇情上發人深省,更重要的是,作為實驗性動畫,它的創作本身就是對動畫領域的一種探討。它成功的跳出了動畫原本的敘述性藝術手法,敘述方式具有極強的跳躍性和隨意性,不僅從劇情上展現作者的觀點與思想,更將其融入到了畫面的切換,畫面設計,場景營造,音影交替,角色設定等方面,之所以大部分人覺得這部動畫晦澀難懂也是這個緣故。複雜的創作背景與表現手法的獨具匠心,註定了這部作品的不凡,我們很難用簡單的一句話或者一個段落去交代這部作品到底呈現的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在這部只有13集的作品中,緊緊圍繞著科技背景下人類的進化與自我的質疑,網絡世界的虛擬與現實世界的真實之間的界限來展開描述與猜想。
由於這部作品包含的內容眾多,接下來我將分為兩篇文章,帶領大家來解讀這部我自認為具有現實思考意義的實驗性動畫作品。
製作團隊從技術眼光思考人類進化這一問題,《Lain》在layer:05 Distortion和layer:12 Landscape中的獨白闡述到,「人類的分析能力比動物低」「人類只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驅使肉體的行動」。這樣「人類的進化已經到了極限」的解決方案只有「Network,就是Wired」。
製作團隊在動畫《Lain》中給我們呈現了兩個世界Wired世界(連線世界),也就是網絡世界,所有上網的人們對Wired這個網絡系統及其上的信息的認識的集合;真實世界,所有真實世界中的人們對自己存在的世界的認識的集合。
然而,網絡世界在現實世界對比下終究是虛擬,但是實際情況到底是不是這樣呢?《Lain》開始虛與實的探討。
依據製作人上田耕行的說法,「在這部作品中,所謂的設定並沒有那麼重要」,《Lain》的製作團隊希望創作一部依靠觀眾的想像力,賦予動畫這種抽象的傳播媒介以真實感的作品,觀眾能夠跨越實體物質條件的局限,通過自身抽象的想像進行對玲音的理解與探討。
在動畫《Lain》中,製作團隊嘗試了多種方法去模糊虛與實的界線,我們可以在其中發現大量與電腦科技相關的虛實相交的背景與內容,那麼下面我們就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其中涉及到的科技創作背景,從而更好的來幫助我們理解這部晦澀難解的動畫作品。
在動畫《Lain》layer:09 Protocol中,我們可以發現大量以老式紀錄片形式存在的與網際網路歷史相關的真實事件。
1947年7月4日,一艘怪異飛船墜落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上,其真實面目至今仍未被證實,而當時的猜測卻被當作真相流傳下來稱為歷史。
1984年,電視製片人詹姆•山德拉家中收到一個匿名郵包,牛皮紙袋裡裝著尚未衝洗的膠捲,拍攝的是MJ-12文件。該文件所述,羅斯威爾事件後,中情局局長為首的12人成立了一個直接受命於總統的組織,並與外星人籤訂了密約。經驗證,這份文件上杜魯門總統的籤名,是從其他文件上複製過來的。當時被指為MJ-12成員之一的,有一位是麻省理工學院院長——範內瓦•布希。
MJ-12 Group ,相傳是美國科學家,軍事領導,政府官員所組成的一個秘密委員會的代稱,這個組織的目的是調查羅斯威爾事件的後續情況。通過這裡,我們可以看到,《Lain》中繞了一大圈,利用兩件真實的歷史事件引出了一個關鍵人物範內瓦•布希,那麼範內瓦•布希是誰呢?下面《Lain》繼續開始介紹與之相關的重要事件。
範內瓦•布希(Vannevar Bush)於1945年發表了一個記憶擴展設想——MEMEX,該系統能將微縮膠捲上存儲的信息呈現在半透明的屏幕上。他構想的就是這種信息壓縮和快速讀取的技術。當時正在指揮核爆試驗「曼哈頓計劃」的布希,在計算機誕生之前,就為現在的多媒體技術打下了基礎。
事實上,範內瓦•布希被稱為「資訊時代的教父」,他是模擬計算機的開創者,1945年他發表的論文《誠如所思》("As We May Think")中提出了微縮攝影技術和麥克斯儲存器(memex)的概念,開創了數字計算機和搜尋引擎時代,而MEMEX系統多媒體計算機的開端,同時,這個構想奠定後世個人計算機、信息檢索、超文本、超媒體、在線公用目錄、全球網絡及數字圖書館等技術發展的方向。
約翰•李利(John C.Lilly)為探索人的潛意識,曾利用印度麻藥和隔離箱做過感覺剝奪實驗。實驗過程中,他認為自己藉助通信網絡和宇宙中的某種存在取得了連接。李利將引導他的那個存在稱之為ECCO——地球暗號管制局。之後李利把研究轉向了海豚間的交流,海豚可通過自身發出的超聲波,在水中建立起範圍極廣的交流網絡。
這裡可以看出,約翰•李利是感覺剝奪箱的創造者,潛意識研究的先驅。而在《Lain》layer:03 Psyche中,動畫中出現了一個開發出叫「Psyche」硬碟的地下組織,而「Psyche」的功效則是讓人能夠利用自己的大腦潛意識作為處理器提升計算機的計算能力。
泰德•納爾遜(Theodor Holm Nelson)繼承了範內瓦•布希和約翰•李利這兩位異端先行者的理念,發表了名為「Xanadu」的資料庫設想——將一個巨大的電子圖書館發射到衛星軌道上,地球上的各種終端在任何角落都能通過電波和電線來使用它。「Xanadu」是傳說中蒙古的理想鄉,在那裡所有的文字文化永不消逝。而現實世界中令其實現的,正是超文本這一概念。它的設計者,泰德•納爾遜也因此名留史冊。
事實上,泰德•尼爾森是美國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家,他於1963年創造超文本(Hypertext)與超媒體這兩個名詞,於1965年公布,而這一概念正是現代網際網路的起源。
地球有其特定的電磁波,在電離層和地表之間,一直存在著頻率約為8Hz的極低頻電磁波共振,它被稱為「舒曼共振」(Shuman Resonance)。這種地球常年存在的電磁波,可看作是地球的腦波。它會對人類產生怎樣的影響,至今仍未判明。地球上的人口數已達到了人腦神經元的數量。
道格拉斯•洛希科夫(Douglas Rushkoff)主張 通過網絡將地球上的人類互相連接,以喚醒地球自身的意識。如今網絡已經進化成為神經系統,就像人腦中突觸連接神經元那樣,整個地球正轉變為一個神經網絡——全球腦(global brain)。
但是作為動畫《Lain》本身也服務於對虛構未來的展望與假想,接下來,出現在一個將現實假想在抽象動畫世界裡付諸實踐的虛構人物英利政美。
曾擔任橘綜研研究主任的英利政美進一步發展了這一覆蓋地球的神經網絡假說,據他所說,地球上所有人甚至不需要藉助任何設備,就可以在無意識下連接無線網絡。不僅如此,他還擅自將加密後的舒曼共振因子寫入第七代網絡協議中。
在動畫《Lain》中,Wired世界的連線基礎則是舒曼共振,而製作團隊想到用舒曼共振來實現鏈路層也是具有現實歷史背景為基礎的:特斯拉(Nikola Tesla)就曾經認為舒曼共振可以用來進行「全球尺度上任意點之間的能量和信息傳遞」。舒曼共振作為鏈路層傳輸原理,造成網絡尺度一定在全球級別,整個地球都被包羅其中。舒曼共振的全球性很好地刻畫了連線網是無處不在、不可逃避的。除了連線世界的全球性,舒曼共振還可以通過連線世界直接連接人的大腦,那麼這就成為了全球腦的基礎。
事實上,「全球腦」是一個受「舒曼共振」和神經科學啟發的未來邏輯的設想,它是一個連接所有人類及其技術產物的全球信息和通信技術網絡。全球腦以地球為基礎,數量巨大的擁有發達大腦和創造力的所有人類個體,簡而言之,地球是一個腦,每個人是一個神經元。人類個體藉助於各種信息處理工具,通過各種通信方式,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結合成的具有神經系統特徵的自組織巨型網絡。該網絡具有比人腦更高級的信息處理能力和創造力。它所表現的智能,就是地球智能。隨著這個網絡存儲越來越多的信息,從傳統組織那裡繼承了越來越多的協調和溝通功能,變得越來越智能化,全球腦的運轉就越來越高效。
按照動畫《lain》中的說法,人類跨越物質的界限,可以直接通過潛意識連接網絡,將自己的感官與連線世界直接連接,不再需要通過鍵盤輸入與顯示器輸出。而在範內瓦•布希的Memex到泰德•納爾遜的Project Xanadu以及舒曼共振與全球腦共同作用下的連線網強大傳輸能力保障之下,我們可以實現用潛意識操控連線世界,通過連線世界去感受整個世界,甚至於思考整個世界。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另一個現實世界中的恐怖假說,「缸中大腦」。
「缸中之腦」是希拉蕊•普特南(Hilary Putnam)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與歷史》(Reason、Truth、and History)一書中,闡述的假想。試想,邪惡的科學家把你的大腦從你的體內取出,放在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體中。腦的神經末梢插著電極,通過電極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能產生圖像和感官信號並且可以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你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
對於你而言,似乎現實中所有的物質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同時,大腦的記憶也可以被輸入或截取進行篡改。實際上,你獲取的所有關於這個世界的信息都是通過你的大腦來處理的,而你的大腦則是由這臺計算機來掌控的,你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感覺』到自己正在這裡閱讀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那麼如果這一切確實可能,你要如何來證明你周圍的世界是真實的,而不是由一臺電腦產生的某種模擬環境?
這也就再次回到了鈴音團隊的創作理念上,他們不僅在動畫的表現形式與內容上對真實與虛構進行弱化,同時,在其引發對網際網路科技虛與實的思考上也下足了功夫。
在layer:11 infornography中提到,橘綜合研究所生物化學基礎研究組宣布已經成功解析了基因組的分子結構。
我們可以推測出,在動畫《Lain》中,英利政美以及橘綜合研究所已經知道了用人腦潛意識連接網絡形成全球腦這一理論,並且很有可能通過基因工程製造了鈴音的肉體。
「東方算法騎士團」 (Knights of the Eastern Calculus)的團體,根據腳本小中千昭的說法,東方算法騎士團源自於「ラムダ算法騎士團」 。
ラムダ算法騎士團(Knights of the Lambda Calculus)是以精通LISP語言和Scheme黑客組成的半虛構組織,這個名字取自於一種LISP密切相關的lambda算法,並參考了聖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源起於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員間的玩笑,它大多只作為一種黑客文化存在於玩笑之中。而動畫中Knights在Wired出現之前就已經在研究利用人的集體無意識。
在《Lain》中作為連線世界物質載體的的NAVI也是參考現實的網絡設備概念,其名字來源於 「Knowledge Navigator」。蘋果公司前執行長John Sculley在他1987年出版的《Odyssey》的書中提出了Knowledge Navigator這一設想,其中他把Knowledge Navigator描述成一種可以訪問超文本信息的大型網絡資料庫並使用軟體代理來幫助搜索信息的設備。
預想中的Knowledge Navigator將幫助在世界各地的人們互相交流,共同連接一個巨大的共享超文本信息資料庫,也將利用人工智慧來搜索感興趣的信息。同時,Knowledge Navigator是現在Siri的概念原型,而Siri與最初預測的Knowledge Navigator的功能大致相似。
Alan Kay在 1968年的KiddiComp的概念後來開發為Dynabook的設想也是Navi的重要靈感來源之一。Alan Kay將Dynabook概述為一種概念性的可攜式的教育設備,類似於現在的筆記本電腦或者平板電腦。
從今天來看,可攜式且具互動功能的多媒體個人式電腦基本上可以和現在的筆記本電腦或ipad之類平板電腦劃上等號,這也意味著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都成為了片中navi的受用者。
那麼講到這裡,這一期我們差不多梳理清楚了《Lain》的科技背景,創作團隊花大量篇幅隱諱地解釋和設定了全球腦這個系統論概念,並通過對現實中對網絡世界發展的設想的延展與升華,吸收了當時系統論、網絡技術的前沿思想,對一個全球腦的技術實現做了詳細設定,形成了屬於《Lain》這部作品自己嶄新的世界觀。然而,最讓我們驚嘆的是,《Lain》這個世界觀看似抽象,但是實際上是基於現實世界對未來的假想與猜測,所以說,這部實驗性動畫作品本身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是值得我們去琢磨和推敲的。那麼,接下來的文章,我也會帶領大家走進《Lain》的動畫世界,體驗硬核科幻與其中帶給人類的思考,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