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 記者 李超然 孔天驕)順著病房窗戶望去,家就在不遠處,但不知從哪刻起,他們回不去了。精神病患者,永遠是在人們恐懼眼神下繞行的一群人。
12月21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冬至。在位於北京安定醫院西北角的一間不起眼的房間中,幾個患者正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一起包餃子。
這不是北京安定醫院的「廚師培訓班」,而是剛成立不久的「日間康復病房」。
在這裡,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參加不同類型的康復訓練,從包水餃、學習垃圾分類到唱歌、跳舞,目的只有一個:讓這些症狀明顯好轉但社會功能受損的精神疾病患者們重新回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
這個美好的世界,一直在等他們回來。
北京安定醫院康復中心日間康復病房中,患者在和醫護人員包水餃。受訪者供圖
「要讓他們找回丟失的技能」
包水餃、學垃圾分類、賣東西、聽音樂、打球……這些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活動,也是在日間康復病房裡患者們的訓練內容之一。
「日間康復病房,就是說患者早上來辦理住院手續,然後進行一天的康復訓練,晚上就可以辦理出院手續回家」。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李先賓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日間康復治療主要針對的是12~60歲的患有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重度抑鬱等經過住院治療後症狀減輕的精神障礙患者,具體來說,病情穩定,沒有自傷、自殺觀念及衝動行為,沒有嚴重軀體疾病,能遵守規章制度以及配合治療的患者,就可以來參與日間康復。
在這裡,康復師為患者提供了各種形式的社交技能訓練、認知訓練、體能訓練、藝術行為治療、團體心理治療及職業康復訓練等。
正在包水餃。受訪者供圖
「我們會讓一些患者到醫院的小賣部,或是給他一個手推車讓他到門診樓賣東西,這是職業康復訓練;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社交困難,與人聊天時從來不看著對方,一直目光呆滯地盯著一個角落,我們就會教他如何與別人保持舒服的社交距離,教他說話時眼睛要看著對方;還有的患者自我封閉久了,對於新出的共享單車、垃圾分類等都不了解,我們也會教他們基本的生活技巧……」李先賓詳細介紹了日間康復病房的訓練內容,對於不同的患者,康復訓練的內容也不盡相同。
譬如,對於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等患者,他們還保留著大多數社會功能,治療就以藝術行為為主,通過跳舞、畫畫等方式引導患者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後有意識地去改變和調整,減輕情緒症狀,更好地適應社會。
「例如畫畫的時候,有的患者只在畫紙的角落裡作畫,有的患者只畫畫不塗色,有的患者會在畫紙的中央作畫,這些細微的差異反應的是康復者不同的心理狀態,康復師會針對每個康復者畫中反映的心理問題,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康復者就能夠意識到自己哪裡出了問題,這時候治療就開始起作用了。」李先賓說,專業的康復師能夠從患者的藝術作品和舞蹈動作分析出患者面臨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這是普通的機構和家庭難以做到的事情。
康復治療並非一次就能見效,實際上,有些患者在面對康復師布置的任務時,表現得比較冷漠,不願參與,此時,康復師也並不會強迫他們參與,而是讓他們在一旁靜靜觀看,幾次下來,他們就會慢慢參與進來,隨後將學到的技能帶回家庭。
住院與出院的循環:回不去的家
「患者獨立辦入院、出院手續、獨立乘坐交通工具、還能在往返路上看看外界的新鮮事物,這對患者也是一種康復。」李先賓特別強調了康復在整個精神疾病治療中的關鍵作用,住院只能緩解患者的症狀,讓他不再有幻聽、被害妄想等,然而,出院後患者能否正常的生活與社交,就需要康復訓練。
「患者能不能恢復到之前的狀態,能不能料理家務、能不能工作,能不能跟人交往,這些需要康復師的指導。」李先賓提到,需要參加康復的大多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這是一種重型精神病,有一定的致殘性,而且極易復發,如果在一次出院後中斷了後續治療,患者就會陷入「復發-住院-出院-復發」的循環,長此以往,生活技能和交流能力就會出現衰退,最後連打掃衛生、穿衣服這樣的小事都難以完成。
已經包好的水餃。受訪者供圖
由於精神病治療的特殊性,為了防止他們自殘或攻擊他人,精神病住院患者大多是封閉管理,病人被封閉在病房樓裡,很難出去,最多只能給家裡人打個電話,與外界的溝通、人身自由等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其實對於精神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負面作用,封閉病房的病人缺乏與人的交流溝通,慢慢的社交能力可能就會弱化。
李先賓提到,在日間康復病房,患者白天在醫院康復治療,晚上可以回家跟家人在一起,能有更多的自由,這其實也是現代醫療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
「精神疾病治療的最終目的是讓患者回歸社會,而日間康復病房是連接醫院治療與社區康復、家庭康復的一個重要橋梁和過渡,出院後的患者在日間病房進行為期幾個月的康復訓練,掌握基本的技能與社交技巧,下一步他就能回到社區繼續進行康復,最後重新擁有工作能力,回歸社會。」
李先賓表示,目前精神疾病康復治療在我國尚未發展成熟,安定醫院此前已經有住院康復治療和門診康復治療,但是門診康復治療時間太短,住院康復對患者又不方便,因此醫院摸索出了日間康復病房模式,通過這種方式讓患者慢慢習得回歸社會的能力。
「經過康復訓練的患者回到家裡以後,家裡人也很欣喜地見到他們有了進步,見到他們更願意參與家務了,這樣的鼓勵和認可,對長期受到精神疾病困擾的患者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李先賓表示。
康復訓練是精神疾病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
「精神疾病的治療,吃藥、住院大約只能達到部分療效,剩下的還是需要靠康復。有些患者出院後或者自己覺得症狀好轉後就停藥,或者家裡人到了後期不願支持他的治療,在這樣的環境下,缺乏外部幹預,他的精神疾病恢復得就差,容易復發。」李先賓表示,精神疾病的治療需要家庭、社區等共同努力和重視。
目前,日間康復病房可同時容納10~20名患者共同進行康復訓練。李先賓則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患者關注到日間康復病房並且積極參與進來。
這些病房遠遠不夠。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共有3億人患有抑鬱症,約6000萬人患有雙相情感障礙,2300萬人患有精神分裂症。而據中國疾控中心精神衛生中心數據顯示,中國各類精神病患者人數已超過1億,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數超過640萬,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人數達110萬。
目前,國內已經開始關注精神病患者的康復治療,比如建立社區康復站等。李先賓解釋,藥物治療達到天花板以後,康復治療就會有很大的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指出,社區康復機構應當為需要康復的精神障礙患者提供場所和條件,對患者進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康復訓練。
「通過日間康復治療後,讓患者回歸到正常生活,甚至讓一些精神障礙患者獨立起來,讓他們能夠參加就業。」李先賓解釋,用人單位應當根據精神障礙患者的實際情況,安排患者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保障患者享有同等待遇,安排患者參加必要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患者的就業能力。「未來,我們也希望,在康復治療中心參與了康復訓練的患者,如果他的能力是可以勝任崗位工作的,可以直接到企業的特定崗位中去,實現從康復中心到工作的對接。」
「康復其實也是一個『治未病』的手段。」此外,李先賓提示,康復治療不僅僅是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後的後續治療,也是防止精神疾病加重的預防性手段。「對於一些精神分裂、抑鬱症患者來說,病情前期是可以通過一定的康復治療來防止病情加重的,因此也呼籲社會加強對於精神疾病的早期篩查,處於抑鬱症等疾病前期的人群,儘管還沒有發病,但是也可以到康復病房來參加藝術行為治療,可以防止疾病進一步惡化。」李先賓表示。
在精神病專科醫院走廊裡,從來不乏到處走動的病人。有人蹲在角落,手裡的書半天也沒翻動一頁;有人被幾位「朋友」包圍著,興奮地描述著「當年勇」,眾人附和著笑。似乎每個人都在努力經營著什麼,但當他們轉頭看向窗外,卻又眼神迷離。更多「健康人」也習慣在走遠後回頭看幾眼他們,眼神裡或嘲笑,或憐惜。而如今的康復病房,就是他們回歸美好世界的橋梁,雖然這條路走得艱辛,但所有人都願意相信,終點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