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8歲的小剛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一縷陽光——聊城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一病房的醫務人員,他們把他請進病房,像親人一樣照顧他的起居、為他治病,給他和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
魯網12月21日訊 28歲以前,小剛(化名)的人生是黑暗的。出生在貧困家庭的他,自幼失明,18歲那年還出現了精神疾病症狀。
今年,28歲的小剛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一縷陽光——聊城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一病房的醫務人員,他們把他請進病房,像親人一樣照顧他的起居、為他治病,給他和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
18歲,他的生活陷入黑暗
小剛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自幼雙目失明。隨著他逐漸長大,生活困難和身體殘疾的雙重重壓使他的心境發生了變化。18歲那年,他在家無明顯誘因地開始自言自語,一著急就會打砸物品。
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小剛的父母不知所措。他們文化水平不高,缺少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他們只是認為小剛心情不好,一邊擔心小剛的未來,一邊想盡辦法找回小剛原本就很難見到的笑容。父母包攬他的生活起居、不讓他參與勞動,還擠出時間帶他散心。由於缺乏系統、正規的治療,小剛的「異常」和情緒問題越來越嚴重。這些年,小剛的病情讓這個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父母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28歲,出現人生轉折
今年10月的一天,小剛父母因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聊城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一病房的護士長張國強。當時,張國強正在宣傳「四院平安使者行」活動,這是市四院今年開展的一項活動,要求全體幹部職工到各自的家鄉宣傳國家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優惠政策和待遇,摸排家鄉精神障礙患者的情況,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權益。
小剛的父母簡單描述了小剛的情況,張國強感覺小剛的表現符合精神疾病的諸多特徵,建議其儘早到正規精神科門診就診,以便接受正規的治療。考慮到小剛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自行前往醫院存在一定困難,張國強和同事就帶著小剛到市四院就診。在順利完成了掛號、門診就醫、病情評估等流程後,精神病一病房主任趙長印診斷小剛為分離轉換性障礙,建議住院治療。
由於小剛雙目失明,在陌生環境生活無法自理,而市四院的病房又為封閉式管理,一般不安排家屬陪護,因此父母對小剛的住院生活充滿了擔憂。為消除其父母的疑慮,醫務人員帶領他們參觀了病房並講解了病房常規的管理措施,又為他們辦理了短期陪護證明,允許家屬陪同治療。
穿過黑暗,迎來光明
小剛入院後,精神科一病房醫務人員為他完善了病情採集、病情評估、護理等級評估及相關輔助檢查,隨即對其展開了精神科規範治療工作。之前,該病房未曾收治過失明精神疾病患者,為做好小剛的治療工作,醫務人員多次組織討論,明確了「既為小剛治病,又引導他掌握基本自理能力」的治療原則。
醫務人員發現小剛的家庭困難程度比想像中更加嚴重,無力承擔住院費用,便幫助家屬聯繫當地民政部門,讓他們領到了貧困補助。
小剛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獨立完成飲食、如廁等,情緒不穩定。醫務人員制定了專門的治療、護理工作計劃,並將其列入特殊重點病人名單,安排了專人護理,做到「餵飯入口、服藥入肚、輔便入廁」,並耐心教授小剛普通生活技能,為出院後的生活自理做準備。針對他急躁衝動且身體羸弱的情況,醫務人員悉心進行心理健康輔助治療,並陪患者聊天緩解情緒波動,運用情緒宣洩治療、音樂治療等行為康復療法,儘可能地幫助患者打開心扉、恢復社會功能。
經過醫護人員的治療,小剛的病情逐漸得到控制,自言自語、急躁衝動等症狀逐漸得到緩解。小剛的父母想給病房送錦旗、感謝信,都被醫務人員拒絕了。
「小剛還很年輕,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們希望能成為他的眼睛,通過規範的治療,讓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採訪中,病房主任趙長印說。(通訊員 任喜榮)